海源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海源地区突然发生剧烈地震,人们刚刚从梦中惊醒,便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于地下。大地在摇动,天色阴沉,有雷声、风声连续轰响,天际处有地光闪烁明灭,野兽群集于荒野之上,哀鸣不已。这次大地震达8.5级,方圆300里的广大地区均遭波及,自泾州以西至会宁,海源以南至秦州,共60多个县区均能感觉得到;极震区海原的烈度为12度,地震波绕地球两圈,时称“环球大震”。
大明时分,余震不断,北风呼号,灰尘弥漫,4座城市化为废墟,听不到任何人声。此次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达23万之多。由于地区广大,救护工作几乎没有,死、伤者达50多万人。
这次地震,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世界上96个地震台都记录了这次地震,日本东京地震仪还记录了这次地震绕地球两圈的面波。海原地震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的大地震之一,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
八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灾难的痕迹却成了海原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海原县天都山有一棵被地震劈开的古柳,至今昂然挺立,生机勃勃。这似乎象征着海原多灾多难而又顽强不屈的个性。
“大豌豆开花摇一摇,没出穗。大脚片子摇摇摆,没处去,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丝线帘子摇一摇,甩着呢。尕尕脚儿摇摇摆,栽着呢,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时隔85年,耄耋之年的董善征老人依然能清晰地唱出海原大地震前流传的童谣《摇摆歌》,当时他只有9岁。
在那场劫难中,拯救马德祥老人的是伟大的父爱。地震时父亲将马德祥护在腹下才幸免于难,父亲折了三根肋骨。92岁老人虽有儿女却自谋生路,靠木匠手艺做些板凳、桌子换些钱买点茶叶和饼子。老人孤苦的生活着,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太多的沧桑。粗大变形的指关节握着锤头、刨子劳作着以支撑年迈的身躯,然而,眼里依旧流露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这是那些经历磨难而重生的人们所特有的坚定。
忆及85年前的那场劫难,家住海原县西安乡下小河村的董善征眼睛里仍流露着无尽的惊悸与恐惧。董善征和姐姐随母亲从甘肃打拉池来海原探亲,地震当天下午,他们离开海原到盐池万家水时,天色已晚准备住店。旅店是“地窖子”,当董善征钻进地窖子却惊叫着跑了出来。“有鬼!有鬼……”哭喊着要回家。母亲苦哄不住,只好上路。当不哭不闹的董善征和姐姐在打拉池家中的炕上玩抓“五子”(一种游戏)时,地就摇开了,房顶塌陷将他们埋在土下,但只受了点轻伤。
余震一直持续到1923年,时间之长极为罕见。震后的西海固地区,“几十里不见人烟,田地无耕者,杂草丛生,几比人高……”“那阵子十庄九空,活着的人没吃的,树皮也被吃光了,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董善征说。
劫后重生历经磨难的董善征彻悟了人生。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虽有些耳背但眼却不花,每天翻翻书看看报,与一家4代近50口人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颐养天年。
海原大地震中遇难者达23万余人,在海原县西南角,有一块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万人坟场,每年的12月16日前后,都会有新疆、甘肃、陕西等省的群众来到这里祭奠,铭记劫难,以珍视时下生活。
在海原,大地震的幸存者只剩下3人,记者只采访到2人。他们是海原大地震最后的记忆。
相关链接
●1920年的大地震为什么发生在海原?海原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最重要的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断层带,具有规模大、下切深、断延伸长走滑速度大、总位移幅度大等特征。因而地震频率高,破坏性大。各断裂带的相对运动造成大量的应变能量在该断裂层上积累到临界点,便最先在该断裂带释放。
●海原大地震是全球有震级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地震,是地球大陆板块内最大级别的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这次地震。
●海原县是1920年大地震的震中地区,全县至今保留着十一处大地震遗址,破裂带遗址3处,城垣遗址2处,探槽刻面、民房遗址,古树遗址、水平位遗址、错动遗址、陡坎遗址各1处,是人们今天研究地震学,探索地震奥秘的实地教科书。
●1921年4月26日《字林西报》报道说:“从未记入地形图的北方某处传来了一个呼吁:向我们为甘肃人民乞援。他们于去年12月受到极其可怕的地震侵袭。”接着该报全文刊登呼吁书,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当时执政的北洋政府组织了一个全国急募赈款大会,另外,国内各界名流也在北京组织了一个甘肃赈灾救济会,甘肃也成立了一个地震救灾会,北京工商界人士也组织了一个华洋义赈会。
●“封山禁牧”植树造林首次提出。翁文灏先生(赶赴震区的专家组成员)的对策中建议“在黄土地区植树造林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又可保持水土和防止滑坡”。我国地质学家首次指出,黄土地基比岩石山麓地区震灾严重。我国志书首次对地震前兆现象进行较详细的记载!
摘自:《生命卷宗(范勤瑞)》(来源:宁夏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