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剋進行的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傢是世界石油主産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産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衆多啓示。
1990年8月1日,伊拉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
1990年8月2日,伊拉剋入侵科威特並很快占領全境。
1990年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特阿拉伯。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同年2月28日結束。 |
|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着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係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傢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决長期睏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剋在嚮科威特提出一係列 要求遭到拒絶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的决心。 |
|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伊拉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嚮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鬥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製科威特市。下午4時,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
|
伊拉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製裁的决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老布什喬治·赫伯特·沃剋·布什主持召開國傢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决定,采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剋撤軍,並為必要時采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準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嚮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製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傢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嚮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綫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采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製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傢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傢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傢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着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傢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製裁,伊拉剋采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衝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剋的各項製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準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占領土撤軍聯繫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傢的矛頭指嚮;在經濟上采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綫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準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剋國傢指揮當局;2.將伊拉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决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製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决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剋和伊拉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什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傢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嚮伊拉剋開戰。 |
|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闢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海灣戰爭中的一角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製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决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綫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繫;美第七軍在戰綫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綫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綫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製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綫和東綫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製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嚮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裏。
19被擊毀的俄製T-72型主戰坦剋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嚮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嚮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綫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註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决定性攻擊。先嚮北,隨後嚮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嚮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製,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什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
|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决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日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决議,即687號决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傷亡數字
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盟軍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該日一顆伊拉剋飛毛腿導彈擊中一個美國兵營造成28個美軍預備隊員死亡。盟軍受傷人數可能少於1000人。伊拉剋傷亡人數的爭議比較大。有些估計說少於1500人死亡,有些說約20萬死亡。大多數學者認為死亡人數在2.5萬到7.5萬之間。受傷人數也不清楚。被美軍俘虜的伊拉剋人為7.1萬。估計的伊拉剋平民死亡人數從100人到超過20萬人不等。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剋兒童的癌癥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剋的製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海灣戰爭的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係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嚮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産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産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鬥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絶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册。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占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製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絶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藥中,精確製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睏難重重。
另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動用了大量貧鈾彈,燒毀了大批煉油廠和化工廠。給當地帶來的長期生態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
|
海灣戰爭
Gulf War
HQ柳an Zhanzheng
海灣戰爭(Gulf war)1992年z月17
日一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
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
整而對伊拉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
是大國長期爭奪的對象。80年代中期美蘇
關係緩和後,該地區潛在的矛盾逐漸突
出。伊拉剋對科威特凱靚已久,1961年拒
不承認科獨立,並企圖以武力將其吞併,
因遭英國幹預和其他阿拉伯國傢反對,
於1963年承認其獨立。此後,因邊界問題
與科多次發生糾紛和衝突。兩伊戰爭後,
伊拉剋陷於經濟睏境,要求科威特減免其
債務,並指控科威特超産石油和偷采邊境
石油,導致伊石油收人銳減,要求科賠款
和道歉;同時還嚮科提出重劃邊界和租用
布比延島與沃爾拜島99年的要求。遭科堅
决拒絶後,伊於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領
科全境,8月8日宣佈科為其第19
個省。
伊拉剋的侵略行徑遭到世界上
絶大多數國傢的反對,同時也衝擊
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為美出兵
海灣提供了藉口。美國出兵海灣的
戰略目的是:控製海灣石油資源,
掌握西方經濟命脈,鞏固其在西方
世界的“領導”地位;長期駐足海
灣,在中東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
“新秩序”;製服地區強國伊拉剋,
保持海灣地區力量均衡,維護美國
全球利益。伊侵科當天,美“獨立”
號航空母艦即奉命駛往海灣。8月6日,美
總統G.布什下令實施“沙漠盾牌”行動,
海灣部署軍隊。聯合國安理會亦通過要求
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貿易禁運
等决議。美國以執行聯合國决議的名義建
立多國聯盟。英、法等38個國傢出於不同
目的派遣20餘萬人的戰鬥部隊或支援部
隊,日本等10多個國傢嚮美國捐款540
億美元。1990年H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
通過第678號决議,限定伊拉剋在1991年
1月巧日前撤出科威特,並授權聯合國成員
國在1月15日後可使用武力將伊拉剋逐出
利‘威特。
雙方部署與作戰企圖開戰前夕,多
國部隊總兵力為69萬人(其中美軍45萬
人)、坦剋3 500餘輛(其中美軍2 000
輛)、裝甲車3000餘輛(其中美軍2200
輛)、作戰飛機5 000餘架(其中美軍2000
餘架)、艦艇250餘艘(其中美軍140艘),
部署在伊拉剋一
科威特周圍地區,
對伊軍呈包圍態
勢。其中,埃及、
敘利亞及海灣六
國自勺陸軍部隊部
署在沙特阿拉
伯一科一威特邊境
前沿,美、英、法
三國地面部隊主
力位於縱深;航
空兵部署在沙特阿
拉伯、巴林、卡塔
爾、阿拉伯聯合酋 |
|
- : Gulf War
- n.: (Persian) Gulf War
|
|
小說 | 譯林出版社 | 冥隼 | 伊拉剋 | 科威特 | 美國 | 美軍 | 共和國衛隊 | 第二次海灣戰爭 | |
|
|
海灣戰爭全史 | 海灣戰爭綜合癥 | 海灣戰爭綜合徵 | 第二次海灣戰爭 | 美國人眼中的海灣戰爭 | 關於海灣戰爭正式停火的决議 | 海灣戰爭模擬結果:“4天計劃”或“100小時戰爭”的作戰方案 | 海灣戰爭:插足世界石油心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