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海洋哺乳動物
目錄
No. 1
  海洋哺乳動物(marine mammals)
簡介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作為海獸。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恆體溫、流綫形且前肢特化為鰭狀的脊椎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都是從陸上返回海洋的,屬於次水生生物。屬遊泳生物。
分類
  包括鯨目、海牛目和鰭腳目。
  ①鯨目。全水棲,形似魚;長可達30多米;皮膚裸露,僅吻部有少許剛毛,皮下脂肪肥厚;前肢鰭狀,後肢退化,尾肢為遊泳器官;眼小,視力差,覓食和避敵主要靠回聲定位;頭頂有鼻孔1~2個;有肺2葉,營呼吸作用;無外耳殼,外聽道細小,但感覺靈敏,且能感受超聲波;乳房一對;胚胎時期都有齒,但須鯨類的齒在出生時變為須,齒鯨類終生有齒。分3個亞目,已知90餘種。
  ②海牛目。全水棲,紡錘形;皮厚,毛稀疏;頸短,有縊紋,頸椎互相分離;前肢鰭狀,後肢缺失,僅保留腰帶骨;無背鰭,尾鰭寬大扁平;臼齒咀嚼面平坦;胃多室,腸長,植食性,主食海藻;行動緩慢,好群居。分3科,其中大海牛科已於18世紀滅種,仍保存海牛科和儒艮科共4種。
  ③鰭腳目。半水棲,似陸獸;密被短毛;頭圓,頸短;四肢呈鰭狀,前肢保持平衡,後肢為主要遊泳器官;趾間有蹼;鼻和耳孔均有活動瓣膜,潛水時都關閉;口大,周圍有大量觸毛,有不同型牙齒;聽、視、嗅覺都靈敏,具水下聲通訊和回聲定位能力。
特徵
  海洋哺乳動物同時具有陸生高等哺乳動物及水生動物特徵。
  ①體型。紡錘形或流綫型。分屬半水生生物和全水生生物。前者如海獺和北極熊,似陸上獸類;後者如鯨類和海牛類,似魚。
  ②肺呼吸。
  ③體溫。依靠皮下厚脂肪層或很好的毛皮保溫。
  ④繁殖。多數1年1胎、1胎1仔,有的3年1胎。哺乳期半年至一年,初生仔較大,幼獸隨母獸時間較長。
分佈及應用
  海洋哺乳動物分佈在南北兩極到接近赤道的世界各海洋中,以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和南極的水域為多。含脂肪層厚且含脂肪量高,可供食用、提煉多種油脂化學工業用品及做潤滑油。內臟可製作腸衣和提取藥品。皮可製革。經馴養後均可成為觀賞動物。
百科大全
  haiyang buru dongwu
  海洋哺乳動物
  marine mammals
    體呈流綫形、前肢特化為鰭狀、體溫恆定、胎生哺乳和進行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動物。又稱海獸。它們都是由陸上返回海洋的,屬於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鯨目、鰭腳目、海牛目的所有動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獺(Enchydralutris)和北極熊 (Thalarctor maritimus)。鯨目動物(如鯨、海豚)和海牛目動物(如儒艮、海牛)終身棲息在海裏,為全水生生物;而鰭腳目動物(如海豹、海獅)需要到岸上進行交配、生殖和休息,食肉目的海獺和北極熊僅在海中捕食和交配,為半水生生物。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江豚(Neophacaena phocaenoides)、貝加爾環斑海豹(Pusasibirica)等,因其發展歷史同海洋相關,也被列為海洋哺乳動物
    研究簡史 人們早先曾把鯨類稱為“大魚”,把海牛和儒艮稱為“美人魚”。後來發現這些動物具有獸類的特點,又叫它們為“水獸”。18世紀,林奈和拉馬剋最先給以科學的命名。1958年,V.謝弗發表第一本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專著《海豹、海獅和海象》。1965年,R.J.哈裏森和J.E.金最先把所有生活在海洋裏的哺乳動物歸至在一起,撰寫成《海洋哺乳動物》。1972和1974年,哈裏森《海洋哺乳動物的功能形態解剖學》(2)和S.H.裏奇韋《海洋的哺乳動物》的出版,標志着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進入到生理、生化和實驗動物學的新階段。
    中國對海洋哺乳動物的記載很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中就有描述。壽振黃等編寫的《中國經濟動物志·獸類》(1962)列出了中國海洋哺乳動物的係統綱目。60年代以來又有不少新發現,到1978年止,中國已知有30餘種鯨類(包括海豚)、4種鰭腳類和1種海牛類動物。研究內容也由分類描述發展到形態解剖、生態和生理方面。
    分類 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 (Cetacea)、鰭腳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
    鯨目 全水棲。體形似魚,體長從 1米多至30多米。皮膚裸露,僅吻部具少許剛毛。皮下脂肪肥厚,以保持體溫並減少身體的比重。前肢鰭狀,適於水中遊泳。後肢退化,僅剩一對小骨片。有尾鰭,是主要的遊泳器官。眼小,視力較差,主要靠回聲定位尋找食物和逃避敵害。鼻孔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水孔,是鯨類的重要特點。肺左右兩葉,營呼吸作用。無外耳殼,外聽道細小,但感覺靈敏,能感受超聲波。有乳房一對,胚胎時期都具齒,但須鯨類的齒在出生時變為鯨須,而齒鯨類的齒終生保留。(圖1抹香鯨、圖2座頭鯨)。
    鯨目分為3個亞目,現有90餘種。
    海牛目 全水棲。體呈紡錘形,皮厚而具稀疏的毛。頸短,有縊紋,頸椎互相分離。前肢鰭狀,適於水中遊泳;後肢缺失,僅保留腰帶骨。無背鰭,尾鰭寬大、扁平,是遊泳器官。臼齒具平坦的咀嚼面,胃多室,腸長,為植食性動物的特徵,主食海藻。行動緩慢,性好群居。
    本目動物分 3科,現存兩科 4種。①大海牛科(Hy-drodamalidae),在 18世紀時因捕撈過度而滅絶。②海牛科(Trichechidae),尾呈鏟形,頸椎 6枚。③儒艮科(Dugongidae),尾呈新月形,頸椎7枚(圖3儒艮)。
    鰭腳目 半水棲。體形似陸獸,體表密被短毛。頭圓,頸短。四肢皆呈鰭狀,趾(指)間有蹼,故名鰭腳類。前肢起平衡作用,後肢是主要遊泳器官。鼻和耳孔皆具活動的瓣膜,潛水時可將耳、鼻孔關閉。口大,周圍有大量觸毛,口內具不同型的牙齒。聽覺、視覺、嗅覺都很靈敏,在水下具有聲通訊和回聲定位的能力。
    該目包括海獅科(Otariidae)、海象科(Odobenidae)和海豹科(Phoeidae),現有30餘種。海獅科具外耳殼和
相關詞
動物鰭腳目百科辭典鰭腳類
包含詞
美國舊金山漁人碼頭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