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青海 >海北藏族自治州 > 海心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海心山聯繫方式地址:青海湖湖心偏南。
  郵編:815000海心山投訴電話海北藏族自治州旅遊投訴電話:0970-8644379
  青海省旅遊投訴電話:0971—615984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海心山門票價格10元海心山節慶活動由藏傳佛教藏歷6月15日“送夏迎秋”和8月15日的“送秋”兩節日演化而來,該節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分歷史劇、神話劇、社會劇等。海心山開放時間8:00——17:00海心山最佳旅遊時間年平均氣溫除少數河𠔌低地外,大都在0℃以下,年降水量297.4~764.1毫米,藏族占90%。海心山特別提醒這裏五月的氣候依然寒冷,晚上會降溫至-15度,在外宿營應配備抗風保暖的高山帳篷和800剋以上的羽絨睡袋,還須帶上一件羽絨服備用,否則會發生危險。海心山美食黃蘑茹、地皮菜海心山住宿在各處縣城都能找到每晚10-30元的小旅館,年保玉則山區沒有住宿的地方,運氣好能找到遊牧部落的帳篷,但還是建議自帶帳篷睡袋就地宿營。
  海心山購物鼕蟲夏草、蕨麻、貝母、雪連、紅景天、大黃、當歸、秦艽、黨參、川芎、黃芪等草藥海心山交通市郊區有到達海心山景區的旅遊綫路。海心山玩法觀光、旅遊、攝影、
  海心山亦稱仙山,是突兀在青海湖中的花崗岩體,長1公裏,寬約600米,山頂高出湖面77米。受湖水的侵襲,島緣多為懸崖峭壁。山上依山傍水建有廟宇,建築物與湖光山色混為一體。島上有一股清泉,夏季緑茵一片,山花爛漫,宜於養馬,據傳隋煬帝時曾在此設牧馬官。
  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又一名勝。它位於青海湖湖心偏南,長2.3公裏,寬約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産“竜駒”而聞名。海心島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南部邊緣岩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三面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着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蒿草、披針葉黃花、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的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海心山環境幽雅。緑草如菌,輕區薄雲,淡水清泉,景色宜人。山上古剎白塔隱存其間。猶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頂端遠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闊天空,天水相連,鷗翔魚躍的壯麗景色,可以使遊人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觀,陶冶情操,抒展胸懷。
No. 2
  俗稱湖心島。古時稱仙山,或竜駒島,蒙名為“奎遜托羅亥”,位於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約30多公裏,距鳥島約25公裏,是青海湖的一大遊覽勝地。全島東西長2.3公裏,南北寬0.8公裏,面積為1.14平方公裏,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酷似蠃殼。山頂高出湖面77米,海拔約3266米。山體係花崗岩和片麻岩構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麗時,憑高遠眺,衹見海心山猶如雪浪飄浮,蔚為壯觀。古人曾有詩贊道:“一片緑波浮白雪,無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形成於距今二億年以前的三迭紀,即青藏高原隆起時。關於它,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很早以前,青海湖周圍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萬的牧民。草原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泉井,泉上有一石蓋,泉水因此常流不溢。有一年,兩個道人去西天途中路過此地,一時找不到水喝,師父讓徒弟到泉中取水,臨行前,特別囑咐取了水要蓋好井蓋。徒弟口渴心急,取完水卻忘了蓋井。結果沒等他走到師父跟前,發現身後潮水洶涌,巨浪滔天,而且越漲越高。師父一看情況不好,趕忙抓起附近一座小山扔進水中,纔將泉眼壓住。可是,原來的草原已變成汪洋一片,周圍成千上萬戶人傢被大水淹沒一空。後來,人們便把青海湖稱“赤秀潔莫”,意為“萬戶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稱為“錯寧瑪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海心山地勢較為平坦,島上怪石嶙峋,沙洲點點,雜草叢生,野花紛披。其有一種花,名叫佛花,色嫣紅,形如罌粟花,葉似薔薇,每年農歷四月開花,香氣襲人。此外,島上還生長大量的野蔥、鶴冠草、薲(Pin)草等優良牧草,每到夏季,島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是理想的天然牧場。
  海心山四周環水,遠離塵世,境地幽絶,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島上修行。據古籍記載,早在漢代,島上就有廟宇。僧人於冰合時,出海取一年之糧而入居,整年不復出。附近牧民還將馬牛羊等牲畜,在鼕季冰合後置於此山,永不宰殺,供神佛之用。傳說,當時有人將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牧之,馬皆有孕,所生之駒,號為竜種,必多駿異,因此稱為“竜駒”,海心山因此而稱為“竜駒島”。歷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煬帝都求過竜種。唐天寶年間,唐代名將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後,築神威城於“竜駒島”。如今這些歷史的陳跡,早已被風雨所吞沒,島上留下的衹是一些廟宇、僧捨、嘛呢堆等建築,可供遊人憑吊。
  海心山寺廟,舊志載:在察罕拖羅亥城(即海心山)建有海神廟,稱“靈顯青海神廟”,始建於道光三年。海心山從漢代起,島上就修有寺院。藏傳佛教名僧夏嘎巴活佛尊五世達賴喇嘛轉青海湖念經,夜宿沙陀,次晨行法事求海神祈福之聖舉,創修沙陀寺期間,在海心山苦修,終成為一代高僧。從此以後,沙陀寺僧衆效夏嘎巴活佛修行之道,歷年都有人到海心山上修練道行,沿襲至今,成為沙陀寺傳統。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比利時人林阿德以皮船渡登海心山,時海心山上有寺院1座,僧尼10餘名。(1929年—1942年),在剛察第四代千戶業布坦和第五代千戶華寶藏的調度佈置下,相繼在海心山建造十六尊者,古日美特麻(譯音)。蓮花生八號,大悲觀音廟等4座神廟。1943年,千戶華寶藏和沙陀寺寺主尕日旦共同主持翻修大悲觀音廟。1952年—1953年由剛察地區的群衆集資,邀請剛察大寺的雕塑匠昂知亥與四川佐關寺的卻本為首,共同塑造“烏堅百瑪”蓮花生香泥白佛巨像。1953年特登切本在海心山修行期間建造二十一度姆佛塔廟。1966年以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多數建築物風侵日曬加上人為破壞,不復存在。1989年至1990年,剛察縣角什科寺的僧人在古日美特麻神廟舊址上,塑蓮花生香泥佛像。在第五世尕日旦活佛加羊尖措的主持負責下,建造了1座加持菩提塔。至今海心山上的廟宇維修仍是沙陀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