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彈道導彈是一種無人駕駛的無翼飛行器。它沿一定的空間軌跡(即彈道)飛行,攻擊固定的目標。根據射程遠近彈道導彈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四種。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在8000公裏以上。根據發射位置的不同,它可分為地對地彈道導彈和潛對地彈道導彈兩種。所謂潛對地,即從導彈核潛艇上對準目標發射。
導彈點火以後,先垂直嚮上飛行,幾秒或十幾秒後,導彈進入安全預定高度,開始調節彈道麯綫,嚮指定目標飛行。當導彈的位置和速度符合預先設定的麯綫後(能保證導彈命中預定目標),發動機熄火。這時,導彈的彈頭與彈體分離,依靠慣性飛嚮目標。因為這一段飛行是在大氣層外,彈道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呈橢圓形。這一段飛行的最大高度離地面100公裏以上,約飛行30分鐘,最大速度每秒7公裏。 |
|
戰鬥部(Warhead)
又叫彈頭,洲際導彈的彈頭一般采用核彈頭。
發動機(Engine)
又叫推進係統。現代彈道式導彈的推進劑占整個起飛重量的90%。推進劑,有液體的,也有固體的。最早的液體推進劑是液氧和酒精,後來采用肼類。早期的是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製成可貯預裝液體推進劑,裝入導彈後可長期貯存,方便多了。近來固體推進劑發展很快,用它製成的發動機結構簡單,能長期貯存,便於使用、維護,為導彈的機動發射創造了條件。而且大大縮短了發射過程的響應時間 。
推進劑(Propellant)
國産東風洲際彈道導彈 洲際彈道導彈當推進劑在燃燒室裏燃燒時,燃燒産物嚮後噴射,獲得的推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一個射程10000多公裏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動機推力可達100噸,功率可達幾百萬千瓦。這功率與一座發電廠供給100萬人口的城市的功率相當。
洲際導彈一般做成兩級或多級。
製導係統(Guidance system)
製導係統是導彈的“大腦”。它的任務是保證垂直發射的導彈按一定程序準確地飛入預定的位置。
製導方式:廣泛使用慣性製導。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度表,在3個互相垂直軸的坐標係上,測出導彈重心運動的加速度分量。通過解算裝置,得出導彈在某一時刻的速度和距離,然後與預定的位置發生偏差時,製導係統會發出校正信號,操縱空氣舵和燃氣舵,使導彈回到預定彈道上來。
當洲際導彈的發動機熄火後,彈頭將從彈體上分離出去,開始被動段的飛行。當它重新進入大氣層時,速度很高,約等於音速的十幾倍;它和氣流劇烈摩擦,表面溫度會達到幾千度。如果不采取措施,它就將被燒成灰燼。因此,彈頭表面要塗一層高分子耐燒蝕材料,在高溫作用下,它將逐漸分解吸收熱量。
人體是通過發汗來降溫的。有一種“發汗冷卻彈頭”正是根據這個道理製成的。在壓力和高溫作用下,“發汗劑”從多孔材料擠出,迅速分解汽化,從而大量吸熱。當“汗”出完,彈頭也已擊中目標了。
一枚白楊洲際彈道導彈 |
|
車載型
(如題圖)
車載型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隱蔽性具有全球打擊能力。但車載型由於受到車體自身大小和載重量的限製,一般限於機動作戰用。最典型的莫過於俄羅斯的“白楊”係列導彈,目前是白楊M型(發射車為8輪)
潛射型洲際彈道導彈(Submarine-launched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潛射型洲際彈道導彈 所謂潛射型,就是指將導彈彈體安裝在潛水艇中(一般是核潛艇),進行發射。潛射型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傢真正的殺手鐧。具有全球到達(核潛艇可以連續巡航上萬海裏、幾個月不浮出水面)、全球打擊(導彈一般具有上萬公裏的飛行彈道)、隱蔽性高(超過水下300米的深度)和二次打擊能力。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三叉戟核潛艇和蘇聯的臺風級核潛艇。
俄羅斯臺風級核潛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 但潛射型導彈一般受到潛艇自身高度、寬度和載重量的影響,比較粗短,而且導彈的彈體周圍必須要有一個保護殼,來承載巨大的水壓。因此導彈彈體比較小。發射時一般由潛艇把發射浮筒發射出艙,殼體上浮至離水面數米處,啓動點火程序,保護殼內的導彈點火、衝出水面,通過地磁和GPS天綫自行調整彈道麯綫。
陸基型(Land-Based type)
陸基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
一定意義上說,陸基型導彈纔是真正的“洲際”,因為陸基型導彈可以不考慮體積對周圍環境影響的因素。這種導彈發射距離最遠,反應時間最快,自我保護能力也最強。
陸基型導彈發射井 所有陸基型導彈都需要一個發射井。原子彈發明後,洲際彈道導彈都具備了發射核彈的功能。因此,為了自身具有反擊能力,發陸基型洲際導彈發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夠在自身遭受核彈攻擊後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行啓動,實施核反擊。因此,陸基型洲際彈道導彈具備二次打擊能力。
所有的宇航用發射架都適合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井卻未必適合用於航天項目。因為作為戰爭機器,洲際導彈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射出艙,並通過大氣層外的高速滑翔飛嚮敵戰區。因此,發射震動很大,且自身體積越小越好。而且宇航用發射井主要用於民用和科學實驗,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
發射井 這就是為什麽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車載、艇載和陸基環境下發射,甚至可以在自身遭受核打擊後反擊;而科研用的火箭、宇宙飛船卻衹能在指定的發射基地中發射的原因。
目前的科技手段很先進,從70年代開始,蘇聯就率先研製“反導”係統。當導彈由外太空進入大氣層時,空氣摩擦加劇,紅外綫特徵明顯。為了阻止敵對國攔截導彈,且為了擴大殺傷效果,目前的洲際導彈基本都具備“多彈頭”的能力。在指定的區域、高度、溫度和速度下,導彈將體內預裝的數枚彈頭拋出,能夠同時打擊多個區域,即便敵人進行攔截,衹要有一枚導彈擊中目標,都會給敵方造成巨大的傷害。 |
|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DF-31)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DF-41)
俄製SS-18(西方代號為“撒旦”)洲際彈道導彈
俄製SS-25M“白楊-M”型機動式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俄製SS-N-30(西方代號“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三叉戟III (E6)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三叉戟II (D5)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三叉戟I (C4)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民兵”洲際彈道導彈 |
|
- : missile capable of being fired a very long distance, from one continent to another, and typically having a nuclear warhead
- n.: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s
|
|
|
|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 | R-16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RS-24洲際彈道導彈 | 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 SS-11洲際彈道導彈 | SS-24洲際彈道導彈 | 巨浪2型洲際彈道導彈 | SS-18洲際彈道導彈 | SS-19洲際彈道導彈 | SS-25洲際彈道導彈 | SS-17洲際彈道導彈 | “懸崖”洲際彈道導彈 | “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 SS-16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SS-24洲際彈道導彈 | 美“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 美“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 | SS-13洲際彈道導彈 | 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 “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 新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 | 反攔截洲際彈道導彈 | “白楊-M”(SS-27)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SS-13洲際彈道導彈 | 俄羅斯“懸崖”洲際彈道導彈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洲際彈道導彈 | 美“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 | 印計劃研製新型洲際彈道導彈 | “民兵”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 | “三叉戟”潛地洲際彈道導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