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
目錄
《洞房 bridal chamber》
詩人: 杜甫 Du Fu

  洞房環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竜池滿舊宮。
  係舟今夜遠,清漏往時同。萬裏黃山北,園陵白露中。
dòng fáng dòng fáng
  深邃的內室
No. 3
  搬來搬去,也很費事,不如竟到你洞房裏去彈罷。——《老殘遊記》
No. 4
  新婚夫婦的居室
No. 5
  幽深的內室。多指臥室、閨房。《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絚洞房些。” 唐 沉亞之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市言唯恐田園陂地之不廣也,簪珥羽鈿之不侈也,洞房綺闥之不邃也。”《老殘遊記》第九回:“搬來搬去,也很費事,不如竟到你洞房裏去彈罷。”
No. 6
  特指新婚夫婦的臥室。 唐 朱慶餘 《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後,纔說到愛情。”
No. 7
  藉指完婚。《玉嬌梨》第十七回:“雖別有人傢肯與我,卻又不中我意,自分今生斷無洞房之日。”
No. 8
  連接相通的房間。 晉 陸雲 《登臺賦》:“蒙紫庭之芳塵兮,駭洞房之迴飈。”《梁書·徐勉傳》:“高門甲地,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室?”
No. 9
  窯洞。《梅葛》詩第二部:“高山梁子上,蓋起三間土洞房。” 朱德 《遊南泥灣》詩:“今闢新市場,洞房滿山腰。”
No. 10
  道教養生之道中所指的人體的一個穴位。《黃庭內景經·靈臺部》:“洞房紫極靈門戶。” 梁丘子 註引《大洞經》:“兩眉直上……卻入二寸為洞房。”
No. 11
  新婚夫婦的房間:鬧~ㄧ~花燭(舊時結婚的景象,新婚之夜,洞房裏點花燭)。
基本解釋
  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牧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裏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但何時何謂將新房稱作“洞房”呢? 洞房一詞的由來有兩個感人的傳說。
  傳說一: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纔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衹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鐘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傳說二:秦朝時,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並派大臣到民間強選天下美女。當時,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聰明的三姑娘,被強迫送進阿房宮。但勇敢倔強的三姑娘不甘心過那被奴役蹂躪的黑暗生活就逃出宮外,直奔華山。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無辜地迫害讀書人,讀書人被迫逃命。有個叫瀋博的書生當時也逃到了華山。
  一天,姑娘和瀋博相遇,倆人都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他倆各自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逐漸的生了愛慕之情,插枝為香,對天盟誓,結成為患難夫妻。在上無片瓦,身在密林的情況下,他們便以巨石下的一個洞穴為新居。夫妻倆情投意合,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雖然生活困苦,但感到生活甜蜜。
  後來此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後人對不畏強暴爭取自由的三姑娘産生了崇敬和懷念,便在華山山路沿途修建了不少寺院,每個寺院主殿都供奉三聖母的神位,這個三聖母就是三姑娘。
  後來一些文人有杜撰了象寶蓮燈,劈山救母等美麗多彩的神話和吟詠“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詩句,使“洞房”的傳說更加優美動人。
  傳說三:在西安市有一處6000至7000年前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遺址---半坡遺趾。它是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反映了當時婚俗:
  當時的人們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裏,男人與女人到了婚期時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與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裏(這樣就有了洞房一詞)!!
  傳說四:過去,在一個村裏,住着個叫新郎的小夥子,他獨自一人,三間草房,靠開飯鋪過日子。新郎很有肚纔,三裏五鄉的人有了什麽難事都找他。他在自傢門上挂了個牌子,上面寫着:“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百年。”
  有三個皮匠去趕廟會,這一天路過新娘的傢門,看見“有志不在年高,無志枉活在年”的木牌子,感到稀罕。一個皮匠說:“口氣不小,進去看看。”
  他們三人進門往裏一走,新郎趕緊出來迎接,禮貌地說:“三位老兄,來來來,屋裏坐。”他又搬凳子又倒茶,一陣忙活:“三位老兄,有嘛事?”“沒事,我們路過門口,見牌子上寫得挺文明,想請你辦件事,不知能不能辦到?”“讓人讓到底,送人送到傢。你們有嘛事,儘管說吧。”
  大皮匠說:“我想要太陽大的一個饃。”
  二皮匠說:“我想要海大的一甕油。”
  三皮匠說:“給我織路那麽長的一匹布。”
  新郎聽了哈哈大笑:“三位老兄,得多長時間?”三人一商量,嗯,時間不有太長,夜長夢多,就說:“三天就要。”說完三人走了。
  第三天,三人早早來了,進門就喊:“新郎在傢嗎?”“在。”大皮匠問:“我要的饃,怎麽樣了?”新郎不慌不忙地說:“我給你把面發上了,你去量量太陽有多大,弄準了我再蒸。”大皮匠一聽傻了眼,忙說:“不要了,不要了,你愛蒸多大蒸多大吧。”
  二皮匠說:“海大的一甕油,你做好了嗎?”“你把大甕搬過來,我就給你裝油。”二皮匠一聽,就說:“我本來想難為你,你倒難起我來,不要了。”
  三皮匠又問:“我要的布,織好了嗎?”“你把路量量有多少丈多少尺,我織的時候好有個頭哇!”三皮匠一聽也哧一聲笑了,搖搖頭說:“不要了,不要了。”
  新郎知道他們有意難為人,看他們一個個沒話說了,纔開了腔:“三位老兄,早聽說過你們見多識文,今天求你們辦點事。”“有嘛事,儘管說。”
  新郎說:“我要六證,幫我買去吧。”
  三人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嘛叫六證,也不好意思問一聲。三人偷偷一商量,到別處把聽去,不能讓他看出咱們沒本事。
  他們走到哪兒,打聽到哪兒,就是沒有一個知道的。這天來到一個山頭,這山叫黃花山,見一位挺好看的姑娘正洗衣裳。他們上前施個禮,說:“請問大姐,你們村的沒有賣六證的?如果有,要多少錢給多少錢。”姑娘一聽哏哏笑了:“我傢就有六證。”
  這位姑娘叫陳娘,也是個有纔的女子。回到傢裏,她翻箱倒櫃,拾掇出六件東西:剪子、梳了、鏡子、鬥、秤和算盤。又對三個皮匠解釋說:“裁衣裳剪子為證,梳頭梳子為證,容顔好不好鏡子為證,斤兩大小秤為證,過量米面鬥為證,結算帳目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
  三人聽陳娘有條有理的一說,非常佩服她,說:“我們找了多少天,不想來你這找到了,要多少錢吧?”
  “一分錢不要。衹想問問你們是給誰找的?”
  “給一個叫新郎的小夥子。”
  “噢,以後有什麽事還來這兒找我。”
  “那麽姑娘大名。”
  “我叫陳娘。”
  三人高高興興帶着六證回來了,見到新郎把東西一交說:“你看這是不是六證?”“是是,正好,在哪買的?”“在黃花山,一個叫陳娘的送給的。”“有多大歲數?”“十八九歲。”“三位老兄啊,勞你們再跑一趟吧。”“行。”“給她帶上幾句話。”新郎說着,提筆寫道:“寅時想姑月偏西,菜在園中水在溪。傢中有米無人煮,床上有枕少個妻。”下墜“新郎”。他疊了又疊,折了又折交給了他們。
  三人直奔黃花山,找到陳娘。她看完信笑了笑,拿出筆來寫了這樣幾句:“屋中無梁,沒檁沒墻,鼕暖夏涼,天然一堵石頭墻。”
  三皮匠回來,把信交給新郎。新郎拆開一看,哈哈大笑:“多謝三位老兄,這事你們甭管了。”
  新郎多聰明!一看就知道,陳娘住在一個石洞裏,邀他去嚅。他急急忙忙打點了行裝去找陳娘。走到一座山上,在一個石洞前遇見一位姑娘。就上前施禮:“打聽個人,可曾知道?”姑娘說:“說吧,這一片兒有名有姓的我都知道。”“有外叫陳娘的,住在哪裏?”“你是……”“我叫新娘。”姑娘臉一紅:“我不叫陳娘。”“你叫我好找!”“你叫我好盼!”
  當天晚上,兩人在山洞裏成了親。新郎說:“你別叫陳娘了,以後改叫新娘吧。”從這兒,人們就把新婚的男女稱為新郎新娘,結婚的第一天晚上叫入洞房。入洞房實際上是入山洞。三媒六證的說法也是從這兒興起來的。
入洞房的來歷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從來沒見過誰把“入洞房”改為“入樓房”。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製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裏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
  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製這是多麽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着極不利於團结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鬥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後、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製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製,大傢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傢人住着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墻,衹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製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傢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衆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製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裏,周圍壘起高墻,出入衹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傢裏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裏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麽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輓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衆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佈於衆,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着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墻,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製夫妻生活。
度蜜月的來歷
  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傢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衹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於兩人都産生不願過一夫一妻製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着夜深人靜,兩人雙雙越墻,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衹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饑。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纔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纍,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裏鑽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幹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裏抽出火棍,朝着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麽東西,衹是聞着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裏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衹好整天在森林裏采蘑菇,蘸蜂蜜充饑。就這樣在大森林裏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纔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
  小兩口在大森林裏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吊膽,衹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纔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
英文解釋
  1. n.:  bridal chamber,  innerest room,  bridal(or nuptial )chamber
法文解釋
  1. n.  chambre nuptiale
包含詞
鬧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