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山·石公山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公山是一座青石山,背倚叢嶺,鬥突太湖,山襯水映,美景天成。石公山怪石嶙峋,岩壁陡峭,洞穴衆多。明朝萬歷進士袁宏道雲:“西洞庭之山,高為縹緲,怪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勝也。”清朝文人瀋盼則說:“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勝數十,石公最著名。”
歸雲洞座北朝南,面嚮煙波浩瀚的太湖,遙天螟色、幻形恍惚,景緻美麗動人。“朝隨白雲飛,暮共白雲宿。千峰回斜陽,頃刻變紫緑。鬆頂奏笙竽,石根喧琴築。欲知動生靜,此心即虛𠔌。”這是明代萬歷進士瀋瓊給歸雲洞的寫照。
夕光洞高約4米左右,面積6平方米有餘。洞口朝南,頂部有兩條裂隙。其中一條裂隙呈東西方向,每當太陽西下時,陽光透過樹隙射到洞裏,色彩濃淡有緻、耀耀生輝,故名夕光洞。
夕光洞位於石公山的東部,面朝太湖。洞前有一片場地,地形較高,是觀賞夕陽的理想之地。明人瀋瓊《夕光洞口觀落日》詩曰:“天光射水水射天,萬象搖動群峰前。日車似避水伯怒,欲落不落空中懸。金波百道流血鮮,上下兩鏡斷欲連。轉瞬兩鏡成一鏡,陽烏軒翥金雅聯。雲霞紅紫態萬千,瞑色忽銷蒼蒼煙。黯慘休嗟景不延,回頭月出東山巔。”石公山的落日之美,給人以不飲自醉的感覺。
一綫天在石公山中部南坡。原名“風弄穿雲澗”。兩壁青蒼,石隙成縫,狹小僅容一人上下。有階石五十三級,取佛教“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意。“一綫天”三字,由蘇州著名書畫傢謝孝思先生手書,何根金石匠鎸刻。一綫天通山頂。明人瀋伯英《一綫天》詩云:“須臾盤折出木杪,如晦而臥日方曉。人生休歌引路難,歷盡崎嶇見坦道。”
蟠竜洞在石公山西南崖上,瀕湖臨波,水退則現,水漲則沒。湖水拍擊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如鼓如瑟,優美動聽。
明月坡是石公山東北部的一聲整塊的灰黑顔色的大理石板。它南高北低,傾斜入湖。古時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賞月,因名“明月坡”。清人瀋彤說:“明月坡廣可容數百人,月夜可簫彭其上。”經丈量該石板面積5600平方米。據地質學家考證:該石板偏北傾斜,坡度5度,較平緩。表面光滑如磨。板基由上晚石碳世紀船山組灰岩級成。岩石年齡距今約3億年左右。石板上還有幾釐米厚的一層磚紅色的角礫岩。角礫岩成分以石英質類岩石為主,粒度大小懸殊不等。大者八九釐米,小者毫米之下,圓度中等。據此現象推斷,明月坡可能是層間滑動的産物。
旱井在歸雲洞背後的山頂上。巨石直立圍拱,猶如水井,因無積水,故稱旱井。它實際上是一個被淤泥堵塞的石灰岩溶洞口。經初步探測,洞深30餘米,是一個很有觀賞價值的朝天洞。
雲梯在石公山東側。一塊巨石直上山頂。上有不規則的天然石蹬,狀如梯子,故名雲梯。清末林屋散人秦敏樹《雲梯》詩云:“山梯若苔跡,直上浮雲端。青天亦可階,獨立愁高寒。”“雲梯”摩刻,係嚴徵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