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洞仙歌 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
(1)本调八十三字,十五句,前后片各三仄韵,为东坡改作。其自序云“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纪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所载孟昶《玉楼春》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据沈雄《古今词话》考正,认为孟词系东京人士隐括东坡词而成,比较可信。再从词的格律来看,七字句的后三字用仄平仄(拗句),是《洞仙歌》定格,《玉楼春》是没有这种格式的。
(2)第二句,句法上一下四,第四句九字,多数作上五下四,东坡作上三下六。第五句亦九字,句法上三下六。第六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七句八字,实系仄起平收之七字句,句首以一去声字领之。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以下两四字句作结,语气注意连贯,要一气呵成。
(3)东坡此词同《玉楼春》相较,从意境到词句都高一筹。特别是后片加了对话,情景相生,写出双方爱慕之深,风格上去浓艳而尚清丽。结尾两句,多用一去声字(但、又)领头,音节委婉,尤耐人寻味。《洞仙歌》为慢词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句式从三字至九字,达七种之多,长短搭配,平仄交替姿态横生,故填者易见长。 例二是一首形象说理之作。前片描绘了一幅早春图画,杨柳放青,红梅初绽,相映成趣,百态千姿。后片前三句照应上文从正面说一年好处不在“浓芳”,而在“小艳疏香”。“到清明”三句从反面指出尽管那时“百紫千红”,万花怒放,“已失春风一半”。所以结尾提出了全篇的主旨:劝君抓紧早春的时机尽情游乐,“莫管春寒”,只要醉心于眼前的景色,一股暖流自然会流遍你的全身。这首词的内涵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我们可以把它的意思加以引伸。早春时节的“小艳疏香”,含苞欲放,充满着生机,正好比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如果说前者是“一年春好处”之所在,那么青少年不同样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吗?从这里可进一步体会到“少壮真当努力”(曹丕《与吴质书》)的真谛来。倘再引伸开去,不但青少年该加此,中老年也该“早占取韶光共追游”,做时间的主人,岂不是大家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吗?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么这首词可以说用的是比兴手法,它的鼓舞启发作用也比原来大得多。又此词所用的词句平易而多警策,饶有韵味,比一些堆砌词藻,用典晦涩的作品要高明得多。可惜的是它长期来没有引起注家的重视。 |
|
诗人: 苏轼 Su Shi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
诗人: 李元膺 Li Yuanying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
|
诗人: 晏几道 Yan Jidao
春残雨过,绿暗东池道。 玉艳藏羞媚赪笑。 记当时、已恨飞镜欢疏,那至此,仍苦题花信少。 连环情未已,物是人非,月下疏梅似伊好。 淡秀色,暗寒香,粲若春容,何心愿、闲花凡草。 但莫使、情随岁华迁,便杳隔秦源,也须能到。 |
|
诗人: 柳永 Liu Yong
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
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
倾城巧笑如花面。
恣雅态、明眸回美盼。
同心绾。
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缱绻。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
和鸣彩凤于飞燕。
间柳径花阴携手遍。
情眷恋。
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
忍聚散。
况已结深深愿。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
|
请鉴赏:
|
|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洞仙词》﹑《洞中仙》﹑《羽仙歌》等。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收此调二首,字句格律与宋词异。宋词有令词﹑慢词两体。令词有八十三字或九十三字等,慢词有一百十八字或一百二十六字等,均双调,仄韵。参阅《词谱》卷二十。 |
|
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正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
|
洞仙歌
洞仙歌 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
词牌名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 · · △ · · · · ·△ ·
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 △
注: · 表示可平可仄。△ 表示韵脚.
===================================================
格律:
⊙○⊙●
●○○⊙▲
⊙●○○●○▲
●○○
●●⊙●○○
○●●
⊙●⊙○⊙▲
⊙○○●●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
洞仙歌
代表作·宋·柳永
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
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
倾城巧笑如花面。
恣雅态、明眸回美盼。
同心绾。
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缱绻。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
和鸣彩凤于飞燕。
间柳径花阴携手遍。
情眷恋。
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
忍聚散。
况已结深深愿。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 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 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 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 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 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 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 “钗横鬓乱”,来反衬她 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 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 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 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 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 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 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 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 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 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 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 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 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 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 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 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箇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 一点春皱。
【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 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 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 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 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 “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 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 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 ,交付之意,着“分 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 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 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 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 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 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 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 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 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 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 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 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 《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 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 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 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 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 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 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 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 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 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 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 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 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 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 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 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 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 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 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洞仙歌
李元膺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
约略嚬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蚤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简析】
此词意旨,小序已明言之然借文学意象作婉曲的表达,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却惟有词家之长技方能挥洒自如。上片写新春之景,本无奇处,而用"青眼"状柳叶之芽,用"颦轻笑浅"喻梅花之蕊,再用"便"、"更"之类虚词斡旋语气,便化腐朽为神奇,令人玩赏不置。下片完全是说理,谓春之佳处不在繁花似锦,万紫千红这际正是春光将尽之时,应虽有春寒而春意渐盛之日着意赏春,方"无后时之悔"。 揆之此论,可悟盛者已衰这理。然惹谓其纯为哲理词,却又非也。看他纵有韶光易逝之慨,仍欣欣然自斟自唱,流连光景,又何尝有"说理"二字横亘心中,此所以为高。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过尽,梅发柳继,词人巧妙地把这季节的消息具体化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当雪云刚刚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这两个字状物写情,活用拟人手法,意趣无穷。与柳色“相映远”的,是梅花。“一点梅心”,与前面柳眼的拟人对应,写出梅柳间的关系。
盖柳系新生,梅将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样一味地喜悦,而约略有些哀愁,“约略颦轻笑浅”。而这一丝化微笑中几乎看不见的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故云“更风流多处”梅不柳。
“一年春好处”句,即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挽合上片,又开下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小艳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来,“浓芳”二字则下启“百紫千红”。清明时候,繁花似锦,百紫千红,游众如云。“花正乱”的“乱”字,表其热闹过火,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它较之“烂熳”一词更为别致,而稍有贬意。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词人篇终申明词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如春暖花开为人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
|
洞仙歌令 | 洞仙歌荼 | 洞仙歌慢 | 洞仙歌雨 | 洞仙歌梅 | 洞仙歌菊 | 洞仙歌·红梅 | 洞仙歌咏柳 | 洞仙歌留春 | 洞仙歌红梅 | 洞仙歌中秋 | 洞仙歌忆别 | 洞仙歌败荷 | 洞仙歌七夕 | 洞仙歌木犀 | 洞仙歌残秋 | 洞仙歌暑中 | 洞仙歌春雨 | 洞仙歌荷花 | 洞仙歌题真 | 洞仙歌上寿 | 洞仙歌寿中甫 | 洞仙歌赋茉莉 | 洞仙歌寿外舅 | 洞仙歌三用韵 | 洞仙歌寿老人 | 洞仙歌寿稼轩 | 洞仙歌庆县宰 | 洞仙歌寿刘帅 | 洞仙歌茉莉花 | 洞仙歌元宵词 | 洞仙歌赠太易 | 洞仙歌·飞流万壑 | 洞仙歌·空山雨过 | 洞仙歌·雪云散尽 | 洞仙歌·旧交贫贱 | 洞仙歌·松关桂岭 | 洞仙歌·冰肌玉骨 | 洞仙歌·西园春暮 | 洞仙歌·江南腊尽 | 洞仙歌刘守之任 | 洞仙歌游大涤赋 | 洞仙歌填卢仝诗 | 洞仙歌寿卢竹溪 | 洞仙歌重九药市 | 洞仙歌咏金林檎 | 洞仙歌鹤林赋梅 | 洞仙歌·为叶丞相作 |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 | 洞仙歌次韵苏子瞻 | 洞仙歌为叶丞相作 | 洞仙歌和居厚弟韵 | 洞仙歌次李伯纪韵 |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 洞仙歌温园赏海棠 | 洞仙歌·赠宜春官妓赵佛奴 | 洞仙歌(木犀) | 洞仙歌(重九药市) | 洞仙歌(寿老人) | 洞仙歌(残秋) | 洞仙歌(咏金林檎) | 洞仙歌(七夕) | 洞仙歌(忆别) | 洞仙歌(茉莉花) | 洞仙歌(元宵词) | 洞仙歌(三用韵) | 洞仙歌(鹤林赋梅) |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 | 洞仙歌(寿外舅) | 洞仙歌(次韵苏子瞻) | 洞仙歌(寿卢竹溪) | 洞仙歌(上寿) | 洞仙歌(寿稼轩) | 洞仙歌(雨) | 洞仙歌(赋茉莉) | 洞仙歌(题真) | 洞仙歌(红梅) | 洞仙歌(次李伯纪韵) | 洞仙歌(中秋) | 洞仙歌(和居厚弟韵) | 洞仙歌(为叶丞相作) | 洞仙歌(温园赏海棠) | 洞仙歌(留春) | 洞仙歌(填卢仝诗) | 洞仙歌(咏柳) | 洞仙歌(梅) | 洞仙歌(菊) | 洞仙歌 丁未寿朱元晦 | 洞仙歌(赠太易) | 洞仙歌(寿刘帅) | 洞仙歌(荼コ) | 洞仙歌(庆县宰) | 洞仙歌(刘守之任) | 洞仙歌.败荷 | 洞仙歌(暑中) | 洞仙歌(春雨) | 洞仙歌(游大涤赋) | 洞仙歌(荷花) | 洞仙歌(寿中甫) | 洞仙歌丁巳元夕大雨 | 洞仙歌为叶梦锡总领寿 | 洞仙歌辛卯嘉禾元夕作 | 洞仙歌惜春和李元膺 | 洞仙歌寄刘令君潜夫 | 洞仙歌次韵花蕊夫人 | 洞仙歌丁未寿朱元晦 | 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 |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 |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 洞仙歌范丞相夫人生日 | 洞仙歌登临漳城咏梅 | 洞仙歌寄茅峰梁中砥 | 洞仙歌和何逢原见寿 | 洞仙歌答何君元寿词 | 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 洞仙歌代寿李尉儒人 | 洞仙歌赵史君送红梅 | 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 洞仙歌·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 | 洞仙歌(次韵花蕊夫人) | 洞仙歌(方庵春日花胜宴客,为得雏庆。花翁赋词,俾属韵末) | 洞仙歌(寄刘令君潜夫) | 洞仙歌(和何逢原见寿) | 洞仙歌(答何君元寿词) | 洞仙歌(惜春和李元膺) | 洞仙歌(正月二日大雪,自后雨雪屡作,至三十日甲子,始晴) | 洞仙歌(丁巳元夕大雨) | 洞仙歌(次王漕邀赏海棠韵) | 洞仙歌(庚申乐净锦棠盛开作) | 洞仙歌(辛卯嘉禾元夕作) | 洞仙歌(为叶梦锡总领寿) | 洞仙歌(次韵斯远所赋清溪一曲) | 洞仙歌(次韵许侍郎奕为叔母生日) | 洞仙歌(和虞万州刚简所惠叔母生日词韵) | 洞仙歌(寿须溪。是年,其子受鹭洲山长) | 洞仙歌(代寿李尉儒人) | 洞仙歌(姑苏旧台在三十里外,今台在胥门上,次潘紫岩韵) | 洞仙歌(赵史君送红梅) | 洞仙歌(大德壬寅秋送刘春谷学正) | 洞仙歌(器之高谊,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走笔谢之) | 洞仙歌(BC2E·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 洞仙歌(十三夜再赏月用前韵) | 洞仙歌(壬辰六月十二日纳凉) | 洞仙歌(八月十七日寿耕参夫人,时命羽士设醮) | 洞仙歌(寄茅峰梁中砥) | 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 | 洞仙歌(夜宴梁季全大卿赏牡丹作) | 洞仙歌(癸亥生朝和居厚弟韵,题谪仙像) |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 |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 又器之高谊,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走笔谢之 | 洞仙歌(访郑德兴郎中留饮) | 洞仙歌(范丞相夫人生日) | 洞仙歌(登临漳城咏梅) | 洞仙歌(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 | 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 |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此绝笔之词也) | 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 | 洞仙歌正月二日大雪自后雨雪屡作至三十日甲子始晴 | 洞仙歌次韵斯远所赋清溪一曲 | 洞仙歌庚申乐净锦棠盛开作 | 洞仙歌次王漕邀赏海棠韵 | 洞仙歌和虞万州刚简所惠叔母生日词韵 | 洞仙歌次韵许侍郎奕为叔母生日 | 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 | 又器之高谊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走笔谢之 | 洞仙歌癸亥生朝和居厚弟韵题谪仙像 | 洞仙歌夜宴梁季全大卿赏牡丹作 | 洞仙歌访郑德兴郎中留饮 | 洞仙歌八月十七日寿耕参夫人时命羽士设醮 | 洞仙歌壬辰六月十二日纳凉 | 洞仙歌十三夜再赏月用前韵 | 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 | 洞仙歌器之高谊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走笔谢之 | 洞仙歌大德壬寅秋送刘春谷学正 | 洞仙歌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 洞仙歌姑苏旧台在三十里外今台在胥门上次潘紫岩韵 | 洞仙歌寿须溪是年其子受鹭洲山长 | 洞仙歌方庵春日花胜宴客为得雏庆花翁赋词俾属韵末 | 洞仙歌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 |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此绝笔之词也 | 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