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劇目 : 影視歌麯 : 中國 >福建 >泉州 >泉州旅遊 > 洛陽橋
顯示地圖
目錄
《洛陽橋 Luoyang Bridge》
詩人: 陳傅良 Chen Fuliang

  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鰲。
  基連嶽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
  鐵馬著行橫絶漠,玉鯨張鬣露寒濤。
  縑圖已幸天顔照,應得元豐史筆褒。
《洛陽橋 Luoyang Bridge》
詩人: 劉子翬 Liu Zihui

  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十裏度瑤瓊。
  雄知建業牙城峙,勢若常山蛇陳橫。
  腳底波濤時洶涌,望中煙嶼晚分明。
  往來利涉歌遺愛,誰復題橋繼長卿。
《洛陽橋 Luoyang Bridge》
詩人: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

  日西來到洛陽城,下馬橋邊信步行。
  紅紫已無花爛漫,青黃衹有草從橫。
  風吹渭水秋砧急,月滿秦川夜柝清。
  我醉欲眠眠不得,更聽人唱楚歌聲。
指洛陽市天津橋 Means the Luoyang Bridge in Tianjin
  指 洛陽市 天津橋 。 唐 李益 《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 洛陽橋 。” 宋 岑象求 《吉兇影響錄》:“ 韋丹 未第時,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 丹 異之,買投於河。” 明 張昱 《感事》詩:“ 洛陽橋 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指泉州之萬安橋 Onkyo means Quanzhou 10000
  指 泉州 之 萬安橋 。在 福建省 泉州市 東北 洛陽江 上,故亦稱“ 洛陽橋 ”。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橋。 北宋 蔡襄 守 泉州 時建成,並題名為 萬安渡橋 。因造橋工程艱巨,故有海神協助修橋的神話。初成時長三百六十丈,廣一丈五尺,後屢有擴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夏得海》:“ 泉州 洛陽橋 畔,有 夏將軍廟 ,俗傳 蔡忠惠 守 泉 時,因修橋,遣醉隸 夏得海 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時興工。儒者多斥其妄。按 洛陽橋 託始於 忠惠 ,醉隸事則係 蔡錫 。見《明史》本傳。後人因 蔡 姓而誤附於 忠惠 耳。”參閱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洛陽橋》、 清 施鴻保 《閩雜記》。
洛陽橋聯繫方式地址 Luoyang Bridge Contact Address
  洛陽橋聯繫方式地址: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
  電話:0595-2650540
  郵編:362000洛陽橋投訴電話泉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5-221620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洛陽橋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門票價格5元洛陽橋節慶活動泉州民俗古樸,具有中原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特色,雅俗共賞,極富人情味。
  (一)過春節,道恭喜。此外上元節(元宵)也是大節日,傢傢挂花燈,小孩提紙燈,歡宵達旦。
  (二)清明節,春祭敬祖,掃墓燒紙錢,寄托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三)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這時是黃梅季節要過渡到暑天,傢傢戶戶都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鄉村,這一天要竜頭“採蓮”,村民們唱“嗦蓮”的採蓮歌,邊唱邊走,繞完全村,以此祈求豐收和健康。
  (四)“七娘媽生”,即七夕,起源於“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天傢傢要擺紙轎、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媽,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節。農歷七月十日起,歷時一個月,分鋪分區祭祖先、設宴席、演戲、請客,最後一日再燒燈,擺些菜碗,喜慶結束。
  (六)中秋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上元”。這時秋高氣爽,又是收成季節,婦女們就買月餅,蒸煮甘薯、芋頭,小孩們則到處撿磚瓦片造塔仔,當月滿天心,傢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而小孩子分到月餅後,就結伴去拜他們造的塔仔公。泉州城裏,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吹奏南麯,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陽節,登高遠足,是一項很有詩意的活動。
  (八)鼕至,就是鼕節。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雞、鴨、狗、豬、羊、牛六畜的模樣;在鄉村,還舉行隆重的鼕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幾天,傢傢戶戶都“除塵”貼春聯,備辦年貨,蒸糕,還要送神。除夕當夜,傢人團聚點獨守歲,然後燃放鞭炮,送舊迎新。洛陽橋開放時間8:00--17:30
  洛陽橋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洛陽橋特別提醒在石獅買東西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狠狠還價,無論是服裝還是小商品,衹要你是個還價高手,一定能淘到價廉物美的東西。到石獅購物一定不要忘記“貨比三傢”的古訓,這樣才能避免吃虧。洛陽橋美食泉州的小食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與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到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人員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中外飲食文化的交匯。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産烹飪別有風味的菜餚。
  由於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繁多,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饋贈親友都少不了風味小點心。因而許多普通家庭都能製作百壽龜、白米龜、碗糕、鹼粽、芋果、元宵丸、桔紅糕、緑豆餅、嫩餅菜等日常小食點心,這些點心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味道清淡鮮美。
  洛陽橋住宿泉州有各種檔次的賓館、酒店,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要求。
  泉州酒店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是泉州市唯一的四星級旅遊商務涉外酒店。提供吃、住、行、娛、購完整的商務。泉州華僑大廈聳立於泉州最繁華的百源清池畔。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商業、銀行、外貿等機構近在咫尺,實為商務及旅遊之最佳選擇。洛陽橋購物泉州購物最有名的兩個地方是後城旅遊文化街和石獅市,另外,狀元街上有很多網吧和酒吧,也可以逛逛。後城旅遊文化街的建築群分佈在八卦溝兩旁,柳樹成蔭,小橋流水,環境很不錯,主要經營木雕、石雕、影雕、刺綉、玉器、陶瓷、紫砂工藝、竹編、宗教綉品、鐘錶、文房四寶、電子産品、畫廊、花燈製品、文體器材等。
  石獅的貨品種類繁多,當地是“有街無處不經商”,熱門的購物商場包括僑鄉商業城、環球商場、華林廣場以及汽車站附近商店和大侖街小商品市場等。洛陽橋交通13路、19路公交車可達。洛陽橋玩法參觀、攝影、旅遊、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1400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衹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纔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梁中軸綫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傢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遊客伫立橋上,在鬆蔭下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解放後,洛陽橋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舊橋,60年代於舊橋西面又架了一座新橋,供機動車輛行駛以減少舊橋的壓力。近年,政府又撥巨資重修洛陽橋,氣派非凡。如今新舊橋並駕江上,連同新建的鐵路橋,如三虹臥波,連峰齊美,十分壯觀。
河南洛陽橋 Henan Luoyang Bridge
  指洛陽市天津橋。 唐 李益 《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 宋 岑象求 《吉兇影響錄》:“ 韋丹 未第時,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 丹 異之,買投於河。” 明 張昱 《感事》詩:“ 洛陽橋 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福建洛陽橋 Fujian Luoyang Bridge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洛 陽 橋 圖 片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歷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薑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傢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42.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衹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絶”。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裏”、“深不可址”,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纔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就是沿着橋的中軸綫拋置人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時采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
  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介紹:
  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裏,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係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時洛陽江“水闊五裏,波濤滾滾”。人們往返衹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纔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麯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嚮海竜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衹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竜王的啓示,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傢,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纔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梁中軸綫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傢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蔡襄祠: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祠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絶”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傢”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祠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顔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册。
電影《洛陽橋》 Film "Luoyang Bridge"
  電影名:洛陽橋
  外文名稱 The Luoyang Bridge
  導 演:劉斌
  編 劇:杜弘、李藝
  主 演:曾廣蘭、韓培玲、馬蘭、王雪景、薑玉予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顔 色:彩色
  類 型:戲麯片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Luoyang Qiao洛陽橋Luoyang Bridge 中國古代多孔石橋。原名萬安橋。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洛陽鎮洛陽江上。北宋皇五年(1053)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嘉四年(1059)竣工。是中國著名的梁式石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首創中國造橋“筏型”基礎和“浮運法”係工程技術。據萬安渡石碑記載,洛陽橋原長三千六百尺,寬一丈五尺,兩旁翼以扶欄。歷代屢有修築,尤其是明宣德年間(1426~1434)橋面增高三尺,後又於萬歷三十五年(1607)因為地震,部分橋墩下陷而重修。1932年為開闢泉惠公路,橋面添架鋼筋混凝土層,後來又圍墾建閘等,改變了古橋原貌。據目前實測,橋長 784米,寬5~7.5米,現在橋墩29座,橋板 148條,石刻武士 4尊,石塔5座,石亭1座。橋北有昭惠廟,橋南有蔡襄祠等文物。橋墩下層墩石分別用40×50釐米、50×55釐米、55×60釐米粗大條石縱橫鈎鎖迭築,係宋代原墩。上層為明宣德年間加高或後代重修。橋板板寬48~75釐米,厚45~60釐米,長7.5~10.5米。石塔,原有 9 座,現存5 座,築於船形墩尖上,其中方形、圓形各 1座,八角形3座,高度分別為3.2米、4.6米、5米、5.5米、5.7米。石亭,宋代建南、北、中 3座。[] 蔡襄祠即蔡忠惠公祠,位於洛陽橋南,北宋嘉末年為紀念蔡忠惠公造橋功績而建,歷代屢有修葺,現存係清代重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進,蔡襄自撰並書《萬安橋記》石碑立於祠中,碑文精煉,書法遒麗,刻工精緻,世稱“三絶”。祠前有兩座石碑亭,立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提督張雲翼的修祠巨碑 2通。1983年國傢撥款重修,現祠闢為蔡襄紀念館和洛陽橋保管所。                 林玉山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Luoyang Qiao
  洛陽橋
  Luoyang Bridge
    又名萬安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東北10公裏處,跨越洛陽江的梁式古石橋。
    洛陽橋於宋代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動工,於宋代嘉□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據起造洛陽橋的宋朝泉州知州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記載,泉州萬安橋“壘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見,洛陽橋已具有一定規模,對於溝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進工商業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座橋已經歷代多次修繕重建。現存的洛陽橋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的。橋的北端築有橋堤,橋由堤接出有41孔,通過江中小島後,繼續南展有7孔,接入橋南端橋堤。全橋共48孔,長540米。若計及兩端橋堤,則橋全長為834米。橋每孔有花崗石梁7根,每根梁高約50釐米,寬約60釐米,長11米。橋面兩旁護以石欄,有石根500柱,石欄長度與橋長同。但欄板、石柱今已不全。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勢。此外有石獅28衹、石亭7座、石塔9座、橋堍四角有石柱等。
    洛陽江河道寬闊,瀕臨海灣,水深流急,時有風潮,要修築橋梁的基礎,在當時是十分睏難的。宋代建橋師們創造了壘址於淵、種蠣固基的巧妙方法,建造了洛陽橋的基礎。這種方法是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橫過河道;然後,以蠣房散置其上,兩三年後蠣房繁殖,遍膠石基,成一整體。在這石基上用巨型條石砌成梭子形,即成橋墩,潮汐來去,不能衝動,再在其上浮運安置石梁。蠣房是在淺海灘生殖的牡蠣,它長有貝殼,成片成叢密集繁生,可把散亂的石塊膠結起來。種蠣固基過程一般需2~3年。洛陽橋用這種方法建造了橋梁的筏形基礎,並用這種方法加固了橋墩。為了保護橋基和橋墩,在橋位標志範圍內禁止采牡蠣。這在當地成為一條法律,並為歷代所沿用。
    洛陽橋於1932年在橋墩上添建一矮墩,在其上置鋼筋混凝土橋面板以通行汽車。原石梁仍在原處未動。
      (樊凡)
    
相關詞
狀元山盧溝橋趙州橋古建築江東橋
包含詞
洛陽橋架新洛陽橋泉州洛陽橋
惠安洛陽橋洛陽橋觀水洛陽橋三首
洛陽橋社區獨上洛陽橋攜手洛陽橋
洛陽橋畔姑嫂墳黃金枝映洛陽橋蔡中興建洛陽橋
蔡中興建築洛陽橋蔡狀元建造洛陽橋上巳日領客往洛陽橋
水調歌頭(上巳日領客往洛陽橋水調歌頭上巳日領客往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