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邮编:851200 代码:542228 区号:0893 拼音:Luò Zhā Xiàn,luozha Xian
洛扎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山南地区西南部,南与不丹接壤。距拉萨市区310千米,距地区行署驻地泽当镇354千米。总面积5031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多为藏族,还有少数汉、门巴、洛巴、土家族。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无平原,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最高点的库拉岗日山峰海拔7554米,最低的河谷海拔2700米。境内有洛扎河、洛扎东河、色河、拉郊河4条主要河流,湖泊有20多个。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880小时,年均气温10℃,无霜期120天。公路分别通浪卡子县和措洛县。为半农半牧县。境内有旅游景点10余处,其中著名的有桑阿古朵寺,修建于公元1040年,寺内有9层方形塔。 |
|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
洛扎县属雅鲁藏布江水系。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多公里,在全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洛扎县属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县东南部具有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的特点,降水多,日照少;西北部为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少雨多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分布不均,东南地区多于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雪、旱、涝、霜、冰雹等。 |
|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355.38万元和1675.05元,超额完成“九五”目标33.76%和39.59%,比1995年增长142%和141%。在此基础上,2001年洛扎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54.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780.13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942.7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2.95%;粮油产量达2080.87万公斤。牲畜年末存栏达10.77万头(只、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多数农牧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截止2001年,全县共有国有企业10家,县办企事业3家,乡镇企业27家,多种经营户2516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并在逐步形成以青稞白洒、粉丝、青油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各乡镇企业做为一支生力军,也在洛扎异军突起。2001年洛扎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194万元,比上年增加594万元,增长12%。这些经济实体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洛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收入的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上升到45%以上,2001县财政收入达到143万元,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目标15.2万元。
“九五”期间,洛扎县相继在洛扎镇建成了一批行政、商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基础设施,使县城规模、功能趋于完善。能源建设支持“水电为主、互补、建管并重”,彻底结束了洛扎无电的历史,现在全县70%以上的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公路网络四通八达,辐射2镇4乡,65%以上的群众都够在自家门口上汽车走出家门,一天到达拉萨和泽当;电信邮政发展迅速,现在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300多门,装机620部;各类邮政业务遍布城乡,农牧区通信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51年来,国家对洛扎县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亿元,为洛扎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洛扎县按照“两手抓”的方针,在“九五”期间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使洛扎县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全面的进步。全县现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9所,民办小学24所,在校生35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达100%,实现了普及六年制德育,完成了青壮年扫盲任务,2001年实现了“普九”教育,同时被评为“自治区基础教育先进县”;农牧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民族优秀传统弘扬,电视覆盖率达88%,广播覆盖率达45%,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已蔚然成风。洛扎县在1997年获文化部“文化先进县”称号;群众身体健康保障有力,基本解决了缺医少药问题,优生优育水平明显提高,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1‰和8.4‰以内,80%以上的群众用上了洁净水,85%以上农户进行了改厕,农牧区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洛扎县委、政府放眼未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5511644”发展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壮大特色经济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了符合洛扎实际的“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递增13%以上,到2005年达到7241万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5:2:3。粮食、油菜总产量分别达到2200万斤和200万斤。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初步形成。县财政收入达到309万元。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50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1500元,占总收入的60%,绝大多数群众达到小康,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三通,即实现行政村村通公路,实现行政村村通电,实现乡乡通电话。中学生在校生持”绿色证书“率达到99%,农牧区职业教育普及率达80%以上,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达到40%以上。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把60%的村委和70%的户建成文明村、户。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人口增长率继续控制在7‰以内,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和文明的小康增强服务意识,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同时结合发展特色经济、繁荣城镇市场,加强宣传,主动出击,大力吸引区内外各类经济实体和有识之士参与洛县开发建设,促进洛扎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
|
洛扎县辖2个镇、5个乡:洛扎镇、拉康镇、生格乡、边巴乡、扎日乡、色乡、拉郊乡。共有26个行政村(居委会)。 |
|
洛扎因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
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所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多宗、僧格宗和拉康溪3个宗溪,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由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4月将3个宗溪合并成立洛扎县。
洛扎县辖3个区(拉康区、生格区、色区),18个乡(嘎波乡、曲措乡、扎日乡、吉堆乡、门当乡、边巴乡等),99个村委会。
2000年,洛扎县辖2个镇、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40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洛扎镇 5366人、 拉康镇 1960人、 扎日乡 4819人、 色乡 1917人、 生格乡 3054人、 边巴乡 1291人。 |
|
11 世纪后半叶所建的桑嘎古朵寺,是白教的创建地,此寺不仅建筑风格独特,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寺内壁画细致地描绘了藏汉群众载歌载舞迎佛的场面,是宣传民族团结 的宝贵历史教材,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世纪所建 的拉隆寺,系红教寺庙国,现文物众多,有一批十分珍贵的厨房浅浮塑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朗木良拉康即“洛扎苦厅寺“,历史上全区只有 12 座,它就是其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扎这片沃土上曾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不朽的作品,如”桑嘎古朵寺的高僧米拉日巴将高深佛学写成通俗的《道歌》,拉隆寺主持巴窝 . 祖拉陈哇,著有《贤者喜宴》等。此外,洛扎县自然景观也特别独特,有高达 1000 米的列让沟瀑布,有山南地区最高峰、国内外著名登山点库拉岗日峰,以及县境南部亚热带特点的原始森林风景区。 |
|
- n.: Luozha County
|
|
洛扎 |
|
|
|
门当乡 | 边巴乡 | 色乡 | 扎日乡 | 生格乡 | 拉康镇 | 洛扎镇 | 拉郊乡 | 嘎波乡 | 曲措乡 | 吉堆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