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江西 >鷹潭 > 瀘溪河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瀘溪河投訴電話鷹潭市旅遊投訴電話:0701--6656125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瀘溪河發源於福建光澤原始森林區,一路穿山過峽,匯集36股山溪,沿途經云臺山、象山、聖井山、上清鎮、正一觀、仙水岩、馬祖岩,匯入信江,進鄱陽湖,註入長江,全長286公裏,在景區流長43公裏,是竜虎山風景區水上遊覽的最佳綫路。這條河隨流經地點的地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沂溪”、“瀘溪”、“上清溪”、“雲錦溪”等,現統稱“瀘溪河”。瀘溪河水深處“二兩絲綫打不底”,水淺處遊魚歷歷可數,水急處船筏如箭離弦,水緩處平滑如鏡,尤其是碧水與丹山結合得非常和諧,山立水邊,水繞山轉,真可謂河水與天上來,瀘溪仙境流。難怪晁樸之在瀘溪泛舟後,欣然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瀘溪河兩岸分佈着許多神井丹池、流泉瀑布,這是竜虎山水文化的又一奇景。水簾洞飛泉玉簾,銀瀑噴薄,濯鼎池、竜化池、清濁池不涸不溢晶瑩如鏡,聖井、靈泉井水美味甘,清涼心田。元代名人趙孟頫的一首《水簾洞》寫道:“飛泉如玉簾,直下數百尺。新月懸簾鈎,遙遙挂空碧。”揭傒斯在《雲錦溪棹歌》中寫道,“繞過浮石是藍溪,溪上青山高復低。山中泉是溪中水,尋源直到華山西。”瀘溪河是竜虎山的母親河,兩岸的奇峰異石、茂林修竹猶如仙境一般。竜虎山丹霞地貌,竜虎山水美,山更美,奇峰秀出,移步成景,它的地質地貌獨具特色,有着很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整個景區地質地貌特徵主要分為三大塊;南東部以火山岩為主,邊部有老京戲質岩和花崗岩侵入體,中北部為丹霞地貌。我國最早(1928年)研究丹霞地質地貌的是中國地質學家、礦産學家、原中乎院地質學部委員馮景蘭先生。竜虎山丹霞地貌具有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主要因為她的特點非常獨特:一是秀美多姿,與衆不同。我國丹霞地貌分佈區有150餘處,多數由於地形高差相對較大,以雄奇險峻為重要的景觀特色。而竜虎山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大衹有240米左右,總體顯得秀美多姿,婀娜俊秀,仿佛是一位嫵媚動人的少女,尤其以仙女岩為突出代表,表現了一種至極的柔和俊秀之美。二是類型多樣,分佈集中。竜虎山丹霞地貌景觀的類型有23種之多,在全國也名列前茅,而且大多數類型的景觀,較為集中地分佈於竜虎山和仙水岩景區,面積約40平方公裏。分面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觀由密到疏,由密集型峰叢到形型峰林、低矮丘陵,景點之密集,類型之多樣,特景絶景之衆多,在國外也數少見。三是碧水丹崖,山水交融。明淨的瀘溪河,似一條蜿蜒的玉帶,由南東至北西將兩岸的丹崖地貌景觀七妙地串聯起來,景在水中,水中景裏,相互映襯,美不勝收。崖墓“升棺”表演: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裏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竜虎山一帶的,屬於幹越。他們居住幹欄式房屋,水行而山處,信奉蛇(竜)圖騰,斷發文身,善於用舟,喜食水産。那麽,他們為什麽要反悔無人葬於高高的山崖之上呢?至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古越人為避免戰爭破壞,有的說,是為了防止盜墓,有的認為當地水患較多,葬於高山便於保存。另有史料記載,當時的人認為“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身不復禮祭”;其棺葬可使“子孫高顯,於是爭挂高岩以趨吉”。但多數人從崖墓基本在朝陽的高這一現狀推斷認為,應與古人崇拜太陽和企盼永久保存先人遺骨有關。這碩大的棺木又是怎樣安放於懸崖絶壁之上的呢?如何“升棺(官)”發財表演,還是讓我們一起到實地去看看再說吧!飛雲閣位於仙水岩碼頭上遊,這裏壁立千刃、面臨深淵。崖壁上刻有“玉壁凌空”、“半天仙跡”、“神仙可棲”、“鶴歸留影”等摩崖石刻,均為明嘉靖首輔(宰相)手筆。崖下有一天闊地,大約可容數百人之多。古時這裏建有寺廟,並在絶壁中建有棧道通往廟內。此廟規模較大,上下共七層,因此又叫“七層廟”。廟後來毀於火災。。明代詩人馬猶竜的《信州水岩艤舟蜚雲閣》就作了生動的描寫:“似是桃源道,頻通漁父船。蓮花拓石秀,雲錦照川妍。壁遺蛻,丹封不記年。瓊田杳,故物為誰傳。”這座聳立在河水邊的上面小下面大的山峰,外形酷似上清宮內的竜鐘,這叫金鐘峰,上山無路,高不可攀。傳說原來上清宮內有一對竜鐘、鳳鐘,敲打竜鐘,鳳鐘和鳴,而且初一敲鐘響到十五。有一天鳳鐘被如進皇宮,皇帝要張天師在上清宮敲竜鐘,而鳳鐘卻偏偏不響,皇帝竜顔不悅。鳳鐘在被擡回的路上,羞愧難當,便掉在瀘溪河邊。張天師盛怒之下,將它點化成這座金鐘峰。這座石壁彎拱、傾斜欲墜的山峰,叫覆盆岩,大傢看它是不是很像一個倒扣的大臉盆。這座山腳下的水最深,據說二兩綉花絲綫也打不到底,可以一下通到20公裏以外鷹潭公園竜頭山下,與信江相連。山壁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石洞、石溝。這是以前水流沿另一方向裂隙下滲溶蝕的結果,後期河流一側的岩塊崩塌後,使之暴露,加快其溶蝕、片狀風化剝落的作用,形成類似足印或其它形狀不規則的洞穴,以及沿傾斜裂隙而成的斜條帶狀洞穴、石溝。由於這些洞穴多數酷似人的足跡,所以民間又稱之為“仙人足跡”。旁邊有一道從山頂直貫水中的斜溝,傳說,這些都是許真君擒孽竜留下的。許真君是西晉時期的著名道士許遜,曾隱居南昌西山。當時,由於孽竜作怪,江西經常遭洪水,許真君窮追不捨,在石壁上踩出一個個深深的腳印。在山頂他們又大戰幾個回合,孽竜突然使了一個金蟬脫殼計,從覆盆岩滑下河底,留下一道深溝。入水後,從鷹潭竜頭山下深吸一口氣又潛入鄱陽湖,纍得精疲力盡,終被觀音用鐵鏈條製成的麵條鎖住心肝,鎮在南昌西山萬壽宮的水井裏。觀音念它對老母還有一點孝心,使同意它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出來探望老母。孽竜出來時,便會引起暴雨洪水。所以當地百姓有一道歌謠說:“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在河邊走。”,覆盆岩上還有一處奇觀。山的頂部有一個倒三角的洞穴,一根橫梁上平放着兩具棺木,據分析,是一處崖墓夫妻葬。已經2600多年靜靜的躺在一塊。這座看似有上下兩層的山峰,就是與“水岩”並名的仙岩。仙岩聳立在瀘溪河的西岸,為周圍山巒的最高峰,山峰奇秀,靈洞密佈。《竜虎山志》中記述着:“岩中空洞,結庵以居。下臨深淵,上嵌空碧。到處洞穴中通。......泛舟仰視,上窮目力,僅可仿佛。”所以,唐代大詩人顧況當年泛舟到此,被眼前奇峰吸引,又因不知如何上得山去,而疑惑不已,因此,賦詩一道:“樓臺采翠遠分明,聞說仙傢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裏有人聲。”山頂之上建有道教宮觀—兜率宮,山腰之內建有寺廟—仙姑庵,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者非常豐富和諧。人說,在竜虎山,登高可覽99峰竜騰虎躍之雄峻。那衹有登上這座仙岩,纔可真正領會這一說法的神韻所在。關於仙岩的還發生諸如“許真君大戰孽竜”、“縣長娶尼姑”等故事。仙岩與旁邊的山峰隔開一道上寬下窄的裂縫,叫一綫天,兩山合在一起也被稱為“試劍石”。《竜虎山志》記載:“試劍石,在仙岩隔峰。祖天師試劍開此,一石中分,截然兩斷。”據說,原來這兩座峰是連為一體的,東漢中葉,祖天師張道陵初來雲錦山煉丹,當地土地爺不肯外鄉人插足這一福地。於是,張天師自稱是太上老君命他來煉丹創道的,並有寶劍為憑。土地爺不信,便刁難張天師,寶劍如能將此山劈開他就依了。哪知,天師撥出寶劍,手起劍落,刀光劍影之中,一石中分。土地爺拱手相讓。“一綫天”左側山頭有一突出的岩石,酷似一個目瞪口呆的猴頭,那叫“驚呆猴”。正是因為張天師的這一驚天劈地神劍,使這位“猴爺”回不神來。當然傳說歸傳說,這裏形成“一綫天”的景觀,是由於早期地層産狀平緩的地塊,隨着地殼擡起上升,沿着其中的節理、裂隙,水流不斷的快速衝刷,侵蝕切割,因而出現與節理、裂隙走嚮基本一致的平直峽𠔌、深溝,溝𠔌兩側多為陡峭的崖壁。崖壁上,軟岩層往往被水衝刷出槽、穴、洞坑等。河邊東岸有一座臨水的怪石,酷似一尊北京周口店的猿人頭像。整個五官與外形很到位,嘴角微微上翹,酷似一位慈祥的老公公笑臉迎接我們,因此,人稱“迎客公”。但也有人說這位迎客公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傳說姜子牙在幫助武王起兵伐紂時,統率許多道術之士在此囤兵休整,吃飯時,感覺這裏的河魚特別鮮嫩,便在部隊開撥也未如願,留下遺憾。便吩咐左右,待他百年之後,一定要把他葬在這條河裏與魚為伴。也許是姜太公已如願以償。後來這條河床擡高,水位下降,子牙的頭顱露水面,是面帶微笑、心滿意足的樣子。所以,這尊怪石被人們稱為“子牙迎賓”。無蚊村對岸的這座巨大、山巒重疊、多姿多彩的山峰叫“九虎一竜壁”。傳說竜虎山是一處竜盤虎踞、竜騰虎躍的洞天福地,共有100衹虎,100條竜,神態各異,各顯神通。這座石壁就隱含着九衹老虎一條竜的身影。看看我們能分辨出幾衹。當地人說,能辨出一隻虎,說明是個聰明人;能辨出二到三衹虎,說明有纔有德;能辨出四到五衹虎,說明才高德望;能辨出七到九衹虎,定是才高八鬥,官至一品;如果一氣呵成辨出九虎一竜,必定要做真竜天子。據說當年張天師辨出了九虎一竜尾,民間便稱他為“鬼王”,而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竜虎山時,九虎一竜在他眼前活靈活現,可謂生竜活虎。我們有幸來此,不妨用心數一數,測試一下自己的才氣如何。東岸臨水的山體,呈暗紅色,許多凹進的部分顔色略為淺些,當三四個洞穴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面部表情非常豐富的臉譜,這種組合,在這座山體表面非常多,而且,臉部表情各不相同,所以這座山峰被稱為“臉譜石壁”。這裏共鑲嵌着108個神態各異的臉譜,傳說正是《水滸傳》中豹子頭林衝、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黑旋風李逵等108個好漢的臉譜。為什麽108個好漢的臉譜會留在這裏呢?衆所周知《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寫的就是發生在竜虎山的故事。當年洪太尉受大宋仁宗之命,到竜虎山宣請張天師進京祈禳瘟疫,不想在上清宮“伏魔之殿”誤走了老祖天師洞玄真人在鎮妖井內鎮鎖着的36員天罡星,72座地煞星,共108個魔君。“魔君”出世後,便成了水泊梁山的108將。所以竜虎山是梁山好漢的出生地。但據傳說,當年洪太尉放走的是118將。他們直衝上半天後,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張天師在京禳救災病時已感知,迅速念咒擒拿,而其中10員魔王拼力抵擋天師法力,其他108位魔君四散逃走。10員魔王終究敵不過張天師的法力,被張天師一一降伏,點化成竜虎山的“十不得”景觀。為此,當地流傳一句民謠“竜虎山中十不得,若有一得天下了得”。其他108位魔君天師因沒能捉拿,便將他們畫影圖形,記在了這座山壁上,以代世人指認。因為這條河是當時的主要交通要道,來往的人很多。這是流傳在民間的“水滸外傳”的一章,當然有歷史的局限性。這也是這座山峰的來歷。位於臉譜石的南端,立着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這是當年天師將108位魔君的肖像畫出後,供人指認,為了及時掌握“舉報”信息,派了一位忠於職守的道人在這裏看守。但直到好漢們到了梁山忠義堂,英雄座次排定,也沒有人“舉報”,久而久之這位道便成了一尊“老道岩”。無蚊村位於瀘溪河東岸仙水岩景區的許傢村,共有50來戶人傢200餘人,據載為許真君的後裔。歷來靠打魚、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依山傍水,峰巒秀麗,村內樹木蔥蘢,村前碧波蕩漾、舟楫穿梭,這裏鼕暖夏涼、氣候溫和。可是村裏卻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是極為理想的避暑勝地。該村為何沒有蚊子?至今仍是個謎。一說該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二說該村周圍種滿了桉樹有驅蚊功能;三說距村莊不遠處有一山洞,洞內有成千上萬衹蝙蝠,一到夜晚便進村捕食蚊蟲;四說和這裏流傳的“張天師驅蚊孝母”有關。據傳說,有一代天師的母親心情好動,喜歡遊山玩水。而這代天師也格外孝敬母親,唯母命是從。這日,張一師陪伴母親來仙水岩遊玩,沿路之上,看不盡水秀山青,奇峰異嶺。不覺紅日西沉,夜幕降臨。於是藉宿許傢村。時值初夏,天氣乍熱,村內成群結隊的山蚊子特別大,咬起人來就是一個大包,村裏人有順口溜說:三衹蚊子一盤菜,三衹老鼠一麻袋,老鼠尾巴做腰帶。天師母親剛住進來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氣得直駡天師無能,成天衹知道擒妖捉怪,連衹小小的蚊子都對付不了。天師滿臉羞愧,對母親道:“請母親息怒,我以為有什麽大不了的事,衹不過是幾衹蚊子,區區小事,何勞母親大人動怒,我把它們趕走不就是了”。說着抽出寶扇,問母親要扇幾下。張母不知其中緣由,便問天師祥情。天師說:“我這寶扇扇一下,全村無蚊、扇兩下,方圓十裏無蚊……”,“好啦,別處我可管不了啦……”,天師母親被蚊子咬急來,衹想把身邊的蚊子趕走,未等天師把話說完,便搶過頭說。天師點頭稱是,口念法咒,輕輕地一扇,立時但見:蚊公蚊婆,哼着小歌;拖兒帶女,逃出山窩。
地理位置 Location
  位於江西省 瀘溪河上饒縣,是信江的一條支流。途經上瀘鎮,故名瀘溪河。上遊有 上饒最大人工湖大坳水庫,起源於武夷山北側,從上饒鉛山河口鎮與信江交匯。
河邊景點 Riverside Attractions
  大坳水庫
  也叫楓澤湖, 位於五府山盆地。五府山因五府山崗海拔1891.4米。登其峰頂可望江西廣信府和饒洲府、福建南平府、浙江衢州和金華府而得名。五府山雲霧繚繞歷來以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而著稱。
自然生態 Natural environment
  瀘溪河清澈見底,可鑒毛發,一年四季都是碧青色。詩聖杜甫曾經有詩曰:“蜀江水碧蜀山青”,他雄辯地闡明了“山青”與“水碧”、“窮山”與“惡水”的關係。水碧緣於山青,禿山必然濁水。許多坐竹排遊過瀘溪河的人,拿瀘溪河與灕江比,作出了“形似灕江”的評語,但論開闊、論天然、論野趣、論水質,又公認“勝似灕江”。竹筏從上清鎮碼頭出發開始漂流,首先左岸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青翠欲滴,迎風搖曳,竜吟鳳舞,婀娜多姿。遊人躺在竹林緑水的懷抱裏,遠離塵囂之苦,淡忘名利之念。既無登陸山跋涉之勞,又可坐收飽覽兩岸秀麗之風光。
旅遊介紹 Tourist Information
  隨着江西省重點水利工程上饒地區最大水利工程——大坳水庫的建成,9.5平方公裏的寬闊水面更增添了她的湖光山色與嫵媚妖嬈,由於該水庫中心位置位於該鎮傳說仙境--“七星趕月”地帶故得名“七星湖”。
  七星湖的誕生使五府山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實現了山與水的完美結合。加上湖區生長著名木繁花和許多國傢級保護珍稀動植物,分佈着有名的“聖堂廟”、“江公廟”等人文古跡和“金鐘瀑布”、“金盆養鯉”等風景點以及紅軍豪嶺戰役遺址等。 也叫楓澤湖, 位於五府山盆地。五府山因五府山崗海拔1891.4米。登其峰頂可望江西廣信府和饒洲府、福建南平府、浙江衢州和金華府而得名。五府山雲霧繚繞歷來以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而著稱。
  漂過千米竹林,排身崆嗵作響,竹排進入由淺入深、由緩而急的雷打石水域了。雷打石砥柱中流,屹立在湍急的河道中,相傳這是普庵法師受了張天師的雷法,將巨石一炸兩邊分流洶涌洪水的。那炸掉的半邊已被山洪衝走,不知去嚮,剩下的半邊卻留下雷劈電燒的鐵銹色班痕。坐在排上觀賞兩岸山民的生活,令人欽羨不已。瀘溪河放養鴨 子很多,有成鴨有雛鴨。成鴨成群結隊,引吭高歌,嘎嘎作樂;雛鴨自成體係,或者說水灣裏談心,或在淺水中鍛煉,嫩嫩的羽毛平添幾分稚氣(右圖為河上鸕鶿)。河邊洗菜晾衣的村婦山姑、駕舟砍柴的樵夫、放學歸來在河邊嬉戲院頑童形成了一 幅誘人的山村素描畫。欣賞過這些後,兩邊奇山、怪石就多了起來。筏行十五裏,距仙水岩五公裏處,就可看到駱駝峰,其後便是既濟山水相滋、張陵煉丹的竜虎山了。
  竜虎山原名雲錦山,因橫空有一片高達數百尺、寬約數百米的五彩石山形似雲錦而得名。它的另一個出處是“狀若竜虎”,即一山像竜,一山象虎,竜蹯虎距,相依相偎。若下竹排觀看,在離主峰不遠,就會發現一山盤麯如蟠竜,一山背臥如伏虎,形成竜虎並峙的壯麗景觀。竜虎山麓之下,有一天開闊平坦處,它坐北朝南,面水背山,乃正一觀舊址。是道教正一派肇基之所,是歷代張天師從事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現正在修復中。
  到了正一觀,繼續登攀,就可瞻仰祖天師結廬煉丹的水簾洞、煉丹岩(圖左)了。煉丹岩前臨溪澗,峭石壁立,丹竈遺址尚存,草廬舊跡仍在。水簾洞瀑泉噴薄而下,若飛雪,似珠簾,祖天師就是利用水簾洞庭湖的瀑泉煉丹的。據傳達室寧祥符、永樂皇帝曾派員跟蹤至此,撿到遺丹。仙水岩十景之“丹勺用不得”和“劍石試不得”兩景就在這裏。
  竜虎山對面的天師板慄林,據說為天師所植。天師慄個大香甜,澱粉豐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補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天師慄,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張道陵是先到竜虎山後到青城山去的。由此可見,青城山的板慄是從竜虎山帶過去的。
  瞻仰完煉丹池,水簾洞之後,就可到雲錦渡玉石村品嚐風味小吃了。玉石村戶口不多,異常好客,待你坐定,主人就會端上一份用薯粉、芋頭擀皮子的餃子當點心。這種餃子像緞子般滑韌,順喉而下,味不尋常。被稱為“十錦緞餃”。
  繼續順河而下,將陸續看到仙水岩十景中的“雲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蓮花戴不得”、“玉梳梳不得”、“仙桃吃不得”、“仙女配不得”、“老婆背老公走不得”。
  竹筏漂流三個小時後,在仙水岩登岸。在登岸處的峭崖絶壁之上看到有兩排人工開鑿的方形洞眼,那就是古棧道遺址。棧道通岩中寺,寺廟循穴而建,上下七層,又稱七層廟。懸崖為蓋,下有石坪,開闊敞亮,能容數百人,廟毀後常有遊客對弈於此,或攜酒作樂其中。崖墓上有許多古人題刻:“玉壁凌空”、“半天仙跡”、“神仙可棲”、“鶴歸留影”,均為夏言等名人手筆。現已修復為“飛雲閣”,即將嚮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