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 心理學 : 冶金 : 中藥材 : 美容 > 註意
目錄
No. 1
  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嚮和集中。是伴隨着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有指嚮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指嚮性表現為對出現在同一時間的許多刺激的選擇;集中性表現為對幹擾刺激的抑製。它的産生及其範圍和持續時間取决於外部刺激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
No. 2
  註意鑽研業務
No. 3
  要註意,法律必須得到忠實的執行
留意 Note
  留意。謂把心神集中在某一方面。《史記·田敬仲完世傢論》:“《易》之為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纔孰能註意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盤中卼臲不自定,四座親賓註意看。” 明 宋濂 《<太古正音>序》:“時天子方註意郊社宗廟之祀。”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這樣的人在農村裏是少見的, 道靜 不由得對他註意起來。”
重視;關註 Attention; concern
  重視;關註。《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天下安,註意相;天下危,註意將。” 唐 白居易 《與希朝詔》:“自首領已下,卿宜等第給付,其部落傢口等遠經跋涉,宜稍安存,以勸歸心,用副註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考察留用》:“留臺省當謫者數人,其所註意則僅 錢給事 ,及御史 張似渠 等三四人而已。”
註意的概念
  註意,通常是指選擇性註意,即註意是有選擇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視其他刺激的傾嚮。它是人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等)和知覺(意識、思維等)同時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指嚮和集中(對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註意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指嚮性,是指心理活動有選擇的反映一些現象而離開其餘對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停留在被選擇對象上的強度或緊張。
  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嚮和集中。是伴隨着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有指嚮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指嚮性表現為對出現在同一時間的許多刺激的選擇;集中性表現為對幹擾刺激的抑製。它的産生及其範圍和持續時間取决於外部刺激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 註意(attention)
  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註意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徵。人在註意着什麽的時候,總是在感知着、記憶着、思考着、想象着或體驗着什麽。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很多對象,衹能感知環境中的少數對象。而要獲得對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嚮有關的對象。人在清醒的時候,每一瞬間總是註意着某種事物。通常所謂“沒有註意”,衹不過是對當前所應當指嚮的事物沒有註意,而註意了其他無關的事物。
註意的功能:
  註意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有一係列功能。
  (一)選擇功能
  註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選擇,使心理活動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任務相一致的各種刺激;避開或抑製其他無意義的、附加的,幹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
  (二)保持功能
  外界信息輸入後,每種信息單元必須通過註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註意,就會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將註意對象的一項或內容保持在意識中,一直到完成任務,達到目的為止。
  (三)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功能
  有意註意可以控製活動嚮着一定的目標和方向進行,使註意適當分配和適當轉移。
選擇性註意的模型
  (一)過濾器模型
  過濾器模型是英國心理學家布盧德革特提出的。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個體的神經係統在同一時間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使中樞神經係統不致負擔過重。
  (二)衰減模型
  該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提出的,認為註意之外的信息傳遞通道沒有被關閉,而是衰減。
  四、註意的生理機製和外部表現
  (一)註意的生理機製
  註意從其發生來說是有機體的一種定嚮反射。
  (二)註意的外部表現
  人在註意某個對象時,常常伴有特定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主要有:
  適應性運動;
  無關運動的停止;
  呼吸運動的變化;
  註意表現為心理活動的一種積極狀態,它具有選擇的功能,也就是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註意還具有保持的功能,即感覺記憶的材料必須經過註意才能進入短時記憶,如果不加註意,它就會很快消失。此外,註意還有對活動進行調節和監督的功能。
  五、註意的種類
  根據産生和保持註意時有無目的以及抑製努力程度的不同,註意可分為:無意註意,有意註意和有意後註意三種。
  (一)無意註意
  無意註意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註意。引起無意註意的原因是:刺激物的特點和人本身狀態。
  (二)有意註意
  有意註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註意。引起有意註意的條件和方法有以下幾種。
  加深對活動目的、任務的理解
  培養間接興趣
  合理的組織活動
  用堅強意志與幹擾作鬥爭
  (三)有意後註意
  指有自覺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註意,也稱為隨意後註意。通常是有意註意轉化而成的。例如在剛開始做一件工作的時候,人們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註意保持在這件工作上,但是在對工作發生了興趣以後,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繼續保持註意了,而這種註意仍是自覺的和有目的的。
註意的特徵
  (一)註意的穩定性
  註意的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環境或同一活動上的註意持續時間。狹義的註意穩定性是指註意保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註意穩定性是指註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
  (二)註意的廣度
  註意燈光度就是註意的範圍,是指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影響註意光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二是個人知覺活動的任務和知識經驗。
  (三)註意的分配
  註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時間內把註意指嚮於不同的對象。註意的分配對人的實踐活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註意的轉移
  註意的轉移是指註意的中心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去。
  註意的品質包括:註意的範圍,即一瞬間意識能把握的事物的數量;註意的穩定性,即註意能否較長時間地集中於某一事物上;註意的轉移,即註意能否根據需要較快地從一事物轉移到另一事物上;註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時把註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事物上。
註意的品質
  1、註意的廣度
  註意的廣度也叫註意的範圍,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裏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一般成人能同時把握4—6(3-7)個沒有意義聯繫的對象。註意的廣度隨着個體經驗的積纍而擴大。同時,個體的情緒對註意的廣度也有影響,情緒越緊張,註意廣度越小。
  2、註意的穩定性
  註意的穩定性是個體在較長時間內將註意集中在某一活動或對象上的特性。與之相反的註意品質是註意的分散。個體的需要和興趣是註意穩定性的內部條件;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是註意穩定的外部條件。
  3、註意的分配
  註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心二用”,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同時指嚮不同的對象的特點。如一邊看電視,一邊打毛衣。註意分配的條件是,同時進行的活動衹有一種是不熟悉的,其餘活動都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
  4、註意的轉移
  註意的轉移是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註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註意的轉移要求新的活動符合引起註意的條件。同時,註意的轉移與原先註意的強度有關。原先的註意越集中,轉移就越睏難。
註意力的五個練習方法
  一、靜視——一目瞭然
  1、在你的房間裏或屋外找一樣東西,比如表、自來水筆、臺燈、一張椅子或一棵花草,距離約60釐米,平視前方,自然眨眼,集中註意力註視這一件物體。默數60~90下,即1~15分鐘,在默數的同時,要專心緻志地仔細觀察。閉上眼睛,努力在腦海中勾勒出該物體的形象,應盡可能地加以詳細描述,最好用文字將其特徵描述出來。然後重複細看一遍,如果有錯,加以補充。
  2、你在訓練熟練後,逐漸轉到更復雜的物體上,觀察周圍事物的特徵,然後閉眼回想。重複幾次,直到每個細節都看到。可以觀察地平綫、衣服的顔色、植物的形狀、人們的姿勢和動作、天空陰雲的形狀和顔色等。觀察的要點是,不斷改變目光的焦點,盡可能多地記住完整物體不同部分的特徵,記得越多越好。在每一分析練習之後,閉上眼睛,用心靈的眼睛全面地觀察,然後睜開眼睛,對照實物,校正你心靈的印象,然後再閉再睜,直到完全相同為止。還可以在某一環境中關註一種形狀或顔色,試着在周圍其他地方找到它。
  3、建議你然後再去觀察名畫。必須把白己的描述與原物加以對照,力求做到描寫精微、細緻。在用名畫作練習時,應通過形象思維激發自己的感情,由感受産生興致,由興致上升到心情。
  這樣,不僅可以改善觀察力、註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記憶力和創造力。因為在你製作新的心中的形象的過程中,你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視覺信息,並且把它儲藏在你的大腦中。
  二、行視——邊走邊看
  以中等速度穿過你的房間、教室、辦公室,或者繞着房間走一圈,迅速留意盡可能多的物體。回想,把你所看到的盡可能詳細地說出來,最好寫出來,然後對照補充。
  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像閃電一樣看。可以在眨眼的功夫,即01~04秒之間,去看眼前的物品,然後回想其種類和位置;看馬路上疾駛的汽車牌號,然後回想其字母、號碼;看一張陌生的面孔,然後回想其特徵;看路邊的樹、樓,然後回想其棵數、層數;看廣告牌,然後回想其畫面和文字。所謂“心明眼亮”,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鍛煉視覺的靈敏度,鍛煉視覺和大腦在瞬間強烈的註意力,而且可以使你從內到外更加聰慧。
  三、拋視——天女散花
  取25塊到30塊大小適中的彩色圓球,或積木、跳棋子,其中紅色、黃色、白色或其他顔色的各占三分之一。將它們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裏。用兩手迅速抓起兩把,然後放手,讓它們同時從手中滾落到沙發上,或床上、桌面上、地上。當它們全部落下後,迅速看一眼這些落下的物體,然後轉過身去,將每種顔色的數目憑記憶而不是猜測寫下來。檢查是否正確。
  重複這一練習10天,在第10天看看你的進步。
  四、速視——疏而不漏
  取50張7釐米見方的紙片,每一張紙片上面都寫上一個漢字或字母,字跡應清晰、工整,將有字的一面朝下。也可用撲剋牌。取出10張,閉着眼使它們面朝上,盡量分散放在桌面上。現在睜眼,用極短的時間仔細看它們一眼。然後轉過身,憑着你的記憶把所看到的字寫下來。緊接着,用另10張紙片重複這一練習。每天這樣練習三次,重複10天。在第10天註意一下你取得了多大進步。
  五、統視——盡收眼底
  睜大你的眼睛,但不要過分以至於讓你覺得不適。註意力完全集中,註視正前方,觀察你視野中的所有物體,但眼珠不可以有一點的轉動。堅持10秒鐘後,回想所看到的東西,憑藉你的記憶,將所能想起來的物體的名字寫下來,不要憑藉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測來作記錄。重複10 天,每天變換觀察的位置和視野。在第10天看看你的進步。
  數秒數的過程一般會比所設想的慢。你可以在練習前先調整一下你數數的速度。一邊數一邊看着手錶的秒針走動,1秒數1下,在1分鐘結束的時候剛好數出“60”,也可以1秒數2~3下。
註意研究的歷史
  1850年代到1920年代
  在詹姆士的時代,衹有一種研究註意的方法:內省法。在註意研究方面的成就很少, 儘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Walter Benjamin和Max Nordau都認為這是智力研究的主要領域。例如,這一時期一個主要的爭論是是否可能同時註意2個事物(註意的分配)。一些人覺得他們做不到,另一些人說他們可以。沒有實驗,解决這個爭論是不可能的。
  1920年代到1950年代
  從1920年代到1950年代,註意的領域仍相對不活躍。這時心理學的主流是行為主義。
  1950年代至今
  在1950年代,心理學家恢復了對註意的興趣,當時隨着所謂認知革命的到來,主流的認識論從實證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 。認知革命承認,像註意這樣的無法進行觀測的認知過程,也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合理目標。
  在1990年代,神經科學家開始使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來推想大腦是如何完成註意的任務。由於這些昂貴的設備衹能在醫院中找到,心理學家尋求與神經科醫師進行合作。選擇性註意的大腦成像研究的先驅是心理學家Michael Posner(以視覺選擇性註意的研究著稱)和神經學者Marcus Raichle。他們的研究很快激起了整個神經科學界的興趣,在此之前,他們還衹是關註猴腦的研究。隨着這些技術創新的發展,神經科學家對這類結合了認知心理學和大腦成像的新技術的研究日益感到興趣。雖然認知心理學家很早就使用腦電圖的技術來研究選擇性註意的大腦機製,但是新技術測量大腦局部活動的能力,恢復了大批研究者的興趣。這些實驗的結果表明與心理學、心理生理學和猿猴 literature的廣泛一致。
最近的研究
  註意仍然是教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許多詹姆士時代的重要爭論仍然沒有解决。例如,儘管大多數科學家接受註意可以分配,唯尚未能掌握有力的證據。直至現在,仍沒有被廣泛接受的較上述詹姆士的定義更為具體的定義。由於缺少進展,使得外界許多人揣測,註意其實是泛指許多沒有共同機理的單獨的過程。
  較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包括尋找引起註意的訊號來源、這些信號對於感覺神經元調節的影響,以及註意跟其他認知過程,如工作記憶的關係。
  外顯性註意與內隱性註意
  註意可以區分為外顯性註意與內隱性註意。外顯性註意是指直接把感覺器官轉嚮外界刺激來源的動作,而內隱性註意是對幾個可能的感覺刺激中的一個産生知覺集中的行為。內隱性註意被認為是一個對感覺全景的特定部分的信號進行增強的神經過程。
百科辭典
  zhuyi
  註意
  attention
    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註意可以指嚮外界事物,也可以指嚮自己的行動或思想。註意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人在註意着什麽的時候,總是在感知着、記憶着、思考着、想象着或體驗着什麽。
    概述 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很多對象,衹能感知環境中的少數對象。而要獲得對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嚮有關的對象。集中註意的對象總處於意識的中心,而其餘的對象則處於“註意的邊緣”,或處於註意的範圍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識到或不被意識到。所以人在註意時心理活動的範圍便縮小了。認知心理學家從信息加工的觀點,把註意看作是一種內部機製,通過註意,有機體能夠對影響其行為的刺激物加以選擇。
    人在清醒的時候,每一瞬間總是註意着某種事物。通常所謂“沒有註意”,並不是說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註意,衹不過是對當前所應當指嚮的事物沒有註意,而註意了其他無關的事物而已。
    註意表現為心理活動的一積極狀態,它具有選擇的功能,這就是使心理活動指嚮於那些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各種刺激,而避開或抑製那些無意義的、附加的、幹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註意還具有保持的功能。即當外界大量信息進入感覺記憶以後,每個信息單元,必須經過註意才能轉換成一種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如果不加註意,它就會很快消失。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是註意的又一重要功能。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能集中註意和是否能根據需要轉移註意,對學習效果有很大影響。
    人的註意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並對實踐活動起着重要的作用。註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覺清晰,思維敏銳,從而使行動及時、準確,所以它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註意的方向和強度受客觀刺激物特點的影響,也受個人知識經驗以及個性特徵的製約。人的心理活動常常有選擇地集中於對他最有意義的事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氣質、性格、信念和世界觀等,因而他們註意的方向和緊張度不同,認識事物的範圍和深刻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研究概況 19世紀末期實驗心理學的建立,促進了人們對註意現象的重視。很多心理學家把註意當作知覺的一個基本方面加以研究。W.詹姆斯、W.B.皮爾斯伯裏和E.B.鐵欽納等人都有大量關於註意的著述。20世紀初,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興起,從理論上排斥了註意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衹應研究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繫,而註意作為一個表明內部心理活動的概念,在科學心理學中不應占有地位。格式塔心理學雖然不否認內部心理活動,但卻用神經係統內部固有的“場”的作用,取代了對註意的研究。
    近年來,人的註意現象又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知覺心理學中,對註意的研究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在理論上重新肯定了意識活動,並強調認知過程的主動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實踐中提出了很多與註意有關的問題,如空中交通管製人員不僅面臨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的變動也是高速度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因很小的觀察錯誤而造成嚴重的損失。要瞭解這方面的問題,就需要研究人能夠把握同時呈現的刺激的數量有多少;人的註意能夠從一件工作轉嚮另一件工作的最高速度有多快;以及人對同一事物的註意能夠保持的時間有多長等。這些方面也構成了當前對註意研究的主要內容。
    註意理論 有關註意的理論主要有過濾說和過濾衰減說。
    過濾說 1958年由D.E.
英文解釋
  1. :  Note that principle is a noun relating to rules of behaviour,  Attn. attention,  caution,  N. B. nota bene,  Be careful.,  Be careful!
  2. n.:  monition,  heed,  interest,  recognition,  remark,  lookout,  mark,  eye,  note,  wariness,  observance,  observation,  watch,  attend to,  watching,  ear,  count,  regard,  look out,  cognizance,  warning,  awareness,  attn,  attention,  look to,  advertence
法文解釋
  1. v.  faire attention
近義詞
照顧, 保護, 小心, 照料, 照看
努力, 專心, 試圖, 留心, 集中精力, 看到, 註意
視覺, 視力, 觀察, 監視, 看住某人,
留意, 仔細觀看
探測, 探查, 察覺, 偵查, 發現, 調查, 評述, 評論, 談論或評論, 看見, 見到, 被看見的人或事物,
鎮定, 使某人, 當心
相關詞
病理名詞心理學讀音標準音漢語文墨網實驗
認知心理學
包含詞
註意力使註意註意到註意的不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