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an
泥蚶
Te□illarca □ranos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蚶肉含有多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色鲜红,味可口,鲜食或腌渍加工均可。自古作为滋补佳品、佐酒名肴。蚶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 -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中国南北沿岸均产,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沿岸都有养殖。世界泥蚶产量主要出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沿革 中国东南沿海的养蚶业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早在明代,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就已养蚶。据《闽中海错疏》载:“四明蚶有二种:一种人家水田中种而生者,一种海涂中不种而生者,曰野蚶。”其中四明蚶即浙江宁波一带的泥蚶。该书又载:“石马、蒲岐、朴头一带多取蚶苗养于海廛,谓之蚶田。其苗小者如芝麻,大者如绿豆,有粗细陇之别,细陇能飞不可养,养者惟粗陇,然处三五年始成巨蚶,每岁冬秋,四明及闽人多来买蚶苗。”说明温州的乐清湾一带,很早就是蚶苗的重要产地。
特征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韧带角质,具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共18~20条,自壳顶至壳缘渐粗大。肋上具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被褐色壳皮。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一列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的血液中含有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为血蚶。
生物学特性 泥蚶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低潮区,特别是其交界处数量最多。用足部挖穴,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栖息的泥层深度以刚埋没全身为限。大蚶极少作水平方向移动,稚贝阶段尚用足丝附着在表层泥的颗粒上,具明显的移动能力。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食物的种类依海区和季节而异。食物中绝大多数是硅藻类和有机碎屑。
泥蚶雌雄异体。中国广东的1龄蚶和北方沿岸的2龄蚶可达性成熟。这时性腺充满内脏团两侧并延伸至足基部。通常雄性腺体呈乳白色,雌性腺体呈橘红色或杏黄色。生殖季节在山东为7~8月,盛期7月底至8月初;浙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期7月;福建南部沿岸8~10月,盛期9月;广东为8~12月,盛期9~11月。在整个生殖季节中,亲贝性腺成熟和排放精卵4~5次,每次间隔半个月,集中在2~3天内排放。精子和卵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面盘幼虫,经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后下沉到滩涂表面变态成稚贝,转入底栖生活。室内人工培育的蚶苗,从受精卵至变态期约经15~16天(水温26~31℃)。刚变态附着的稚贝,壳长169~185微米,多在滩涂表面上匍匐生活。或用微细的足丝附着在砂粒、碎壳上。在壳长 265微米的稚贝,壳表放射肋已十分清晰,壳形近似成体。泥蚶生长缓慢,发生后3~4年方能达到商品规格。自然海区的泥蚶,一般壳长为3~4厘米,大的达5~6厘米。
养殖 主要分为蚶苗的培育、采捕和成蚶养殖两个阶段。
蚶苗的培育和采捕 中国养蚶多靠天然苗种。其主要产区为广东的阳江惠阳和海丰、福建的诏安和东山湾、浙江的乐清湾、山东的乳山湾等地。蚶苗多产于中、小型内湾泥沙质滩涂的中、低潮区,中潮区的下区尤多。蚶苗依发生时间不同而有秋苗、降苗、冬苗和春苗之分。其中以寒露至霜降发生的降苗及立冬至小雪发生的冬苗为优质苗种。采捕蚶苗的季节,在山东是9~10月,南方沿岸由于泥蚶生殖季节较长,从白露( 9月上旬)至小雪(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