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 >丹麥 > 法羅群島
顯示地圖
目錄
丹麥的自治地區
  在大西洋北部。是丹麥的一個自治地區。面積約1400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萬(1992年)。首府托爾斯港。經濟以漁業為主。
  總面積為1399平方公裏。
人 口
  4.5萬人(2001年)。居民絶大部分為納維亞人後裔。語言主要為法羅語,通用丹麥語。多數人信奉基督教。
  法羅群島地圖
首府
  托爾斯港(Thorshavn),人口1.65萬人(2000年)。
總 督
  貝吉特·剋萊伊斯 (Birgit Kleis,2001年11月1日上任)。
邦 旗
  白色象徵晴朗的天空以及拍打着群島的浪花;藍和紅色源自當地人傳統頭飾,也是挪威和冰島國旗的顔色。
  丹麥法羅群島斯特倫的托爾斯港港口
簡 況
  歐洲大西洋北部的火山群島。位於挪威、蘇格蘭,設得蘭群島和冰島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域。是西北歐到冰島航綫的中途站。在北緯61°25′-62°25′和兩經6°19′-7°40′之間,分佈有24個小島和岩礁,其中17個島有居民。較大的島嶼有斯特勒姆、東島、南島等。多山,冰鬥、U形𠔌發育,最高點海拔 882米。各島海岸綫麯折,多峽灣。海岸綫總長1117公裏。平均海拔高度300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1月平均氣溫3.4℃,7月 10.3℃。年均降水量1168毫米,霧日200多天。海鳥群集。沿海盛産魚類,居民主要以捕魚為主。養羊業亦盛。
  北大西洋島群,在冰島和謝德蘭群島(Shetland Islands)之間,構成丹麥王國內一自治社區。由17個有居民島和衆多小島和岩礁組成,總面積1,399平方公裏(540平方哩)。主要島嶼有斯特倫(Streym)、東島(Eysturoy)、沃格(Vagar)、南島(Sudhuroy)、桑島(Sandoy)和博羅伊(Bordhoy)。首府托沙芬(Torshavn)在斯特倫島上。人口約48,400(2004)。
  約公元650年愛爾蘭僧侶移居此地。1035年成為挪威屬地。1397年作為卡爾馬聯盟組成部分,受丹麥管轄。二戰期間受英國控製。1948起成為丹麥的自治州。島上現設有北約雷達設施和丹麥海軍基地。有自己的旗幟、郵票、特別護照和貨幣。丹麥剋朗也可流通。1974年與歐共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1977年宣佈漁區由20海裏擴至200海裏。1984年宣佈為無核區。1985年宣佈群島對地下資源擁有主權。1992年,丹麥政府同意將地下礦産主權移交自治政府。1998年,丹麥政府與自治政府簽署新的經濟關係協議,同意自治政府自行處理經濟和金融事務。
土地
  島嶼由覆蓋冰川堆石或泥炭土壤的火山岩構成,地勢高聳崎嶇,有險陡的峭壁。最高點在東島的斯萊塔拉山(Slaettaratindur),海拔882公尺(2,894呎)。有被深狹𠔌隔開的平坦山頂。海岸綫非常麯折,有峽灣,洶涌的潮流激蕩著島嶼間狹窄的水道。
  為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氣溫變化不大,常有霧和雨。年降雨量約1,500公釐(60吋)。無蟾蜍和爬蟲類,也無土生的陸地哺乳動物。野兔、鼠和小鼠均為船衹所帶來。衆多海鳥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海鸚可食,絨鴨的絨可用。天然植物有苔蘚,野草和山地沼澤植物。這裏西風強勁。由於常颳大風,島上無天然樹木;但已在防護種植園裏種植一些耐風樹木。由於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港口相對無冰凍。
行政與社會狀況
  群島為丹麥國內一自治社區,派兩名代表(每隔四年選舉一次)參加丹麥一院製議會(Folketing)。法羅群島議會有32名選舉産生的議員,議員再選舉一個以主席為首的行政機構。丹麥議會監管法羅群島的外交、防務、貨幣和司法部門。駐群島專員代表丹麥國王。教育以丹麥教育制度為基礎。有幾傢醫院和良好的醫療服務。
政 治
  設有自治議會和自治政府。經濟、金融、交通通訊、文化、環境、地下資源、工商和市政建設由自治政府負責;教育、衛生和社會事務由丹麥政府和自治政府共同負責;司法、貨幣、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丹麥政府掌管。總督由丹君主任命。在丹麥議會中有2個席位。近年來,法羅群島獨立呼聲日高。2000年法羅群島自治政府與丹麥政府就獨立問題進行了四輪談判,雙方雖在使用共同貨幣等問題上取得了初步諒解,但在丹提供財政補貼和減免債務等關鍵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在行政合作、兩地公民享受對等權利方面也分歧嚴重。談判於10月完全破裂,自治政府宣佈將於2001年5月26日就啓動獨立進程問題舉行全民公决。
議 會
  自治議會(Loegting)每4年選舉一次,共有32個議席,分7個選區按比例代表製普選産生。本屆議會於1998年4月大選産生。其中共和黨8席,人民黨8席,社會民主黨7席,聯合黨6席,自治黨2席,中間黨1席。議長:芬伯吉ž伊斯卡森(Finnbogi Isakson,共和黨)。
政 府
  本屆自治政府於1998年 4月大選後組成,共有8名成員:主席安芬ž凱爾斯伯(Anfinn Kallsbery,人民黨),主管外交、通訊、地方事務;會格尼·霍達爾(Hoegni Hoydal,共和黨),主管自治、司法和北歐事務;約翰·彼得森(John Petersen, 人民黨), 主管漁業和漁業加工;斯格納·阿·布尼(Signar a Brunni,共和黨),主管教育和文化;卡斯汀·漢森(Karstin Hansen , 共和黨),主管財政和經濟;芬伯吉·阿格(Finnbogi Arge,人民黨),主管工商事務;伊得恩·伊爾特輿(Eydun Eltoer,自治黨),主管石油和環境事務;赫麗娜·達姆·阿·尼爾斯特比(Helena Dam a Neystaboe,自治黨),主管社會和衛生事務。
政 黨
  (1)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1925年建黨,1928年進入議會。主席: 阿特利ž達姆(Atli Dam)。
  (2)人民黨(People's Party):1940年建黨,同年進入議會。主席:約格萬·鬆斯坦(Jogvan Sundstein)。
  (3)聯合黨(Coalition Party):1906年建黨以來,一直在議會擁有席位。主席:保利·艾勒弗森(Pouli Ellefsen)。
  (4)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1948年建黨,1950年進入議會。主席: 西格枘ž漢森(Signer Hansen)。
  (5)自治黨(Autonomy Party):1906年建黨,同年進入議會。主席:薩姆爾ž帕托ž格隆(Samal Petur i Grund)。
  (6)中間黨(Center Party):1992年建黨,1994年進入議會。
居民
  法羅人來自斯堪的那維亞,為約於西元800年在法羅群島開拓殖民地的挪威海盜後裔。法羅人以小型居民點集居,幾乎都生活在海岸邊。官方語言為法羅斯語,與冰島語、西挪威語和丹麥語關係非常密切。島民多為丹麥福音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Denmark)的信徒。1801∼1901年間人口增加兩倍,自那時至今又增加一倍多。14歲以下者約占人口總數1/4。
經 濟
  1900年後,群島從農業社會(主要養羊)發展成為經濟以漁業和有關行業(特別是乾鱈魚出口)為基礎的地區。1977年漁區的界綫擴展到370公裏(220浬)。輔助經濟項目有捕鳥和養羊(羊毛供出口或用於當地小型家庭紡織業)。南島開採煤礦。耕地僅約2%;主要作物有馬鈴薯、其他蔬菜和羊飼草。主要進口燃料、必需的工業品和運輸設備。主要港口為托沙芬。沃格島有機場。群島與丹麥、冰島之間有定期的海上交通。夏季時與謝德蘭群島有船運來往。
  90年代初經濟出現睏難,近年逐漸好轉。漁業資源豐富。除魚産品和部分羊肉能自給外,工業品主要進口。捕魚和魚産品加工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産值約占國內生産總值 1/4,魚産品占出口總額96%以上。旅遊業發展較快,手工業、建築業、貿易、服務和運輸業也在法羅群島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
  國內生産總值(1999年):74.4億丹麥剋朗(約合10.6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999年): 18.8萬丹麥剋朗(約合2.73萬美元)。
  經濟增長率:6%
  貨幣名稱:法羅剋朗(同丹麥剋朗等值)。
  匯率(2000年平均值):1美元=8.09剋朗。
  失業率:11%
  (資料來源:法羅群島統計局2000年數據)
漁 業
  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捕撈鱈魚、黑綫鱈、鯡魚、鯖魚、軍曹魚及蝦。1999年捕魚量35.8萬噸,其中工業用魚 21.3萬噸。年人均捕魚8.1噸。1999年擁有20噸以上漁船184艘,總噸位6.08萬噸。
  (資料來源:法羅群島統計局2000年數據)
農 業
  由於夏季氣溫低,僅能種植馬鈴薯和一些蔬菜。草場茂盛,畜牧業較發達。主要飼養羊、牛和馬。農業人口衹占人口總數1%。1998年養羊8萬衹、牛2149頭。
交通運輸
  水運:有港口20餘個,多為漁港。島與島之間有固定渡輪,島外有航綫直通冰島、英國和歐洲大陸,到美洲的貨運主要通過丹麥、冰島和荷蘭。
  空運:位於維格夷島的維格爾機場是法羅群島的唯一機場。全年有固定航班直飛丹麥和冰島,夏季有航班飛往蘇格蘭和挪威。平均年客運量為12萬人次。
財政金融
  近幾年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剋朗):
  1998 1999 2000
  收入 29.87 34.7 35.8
  支出 29.42 33.1 29.7
  差額 0.45 1.6 6.1
  1999年,丹麥政府對自治政府的撥款為9.73億剋朗。
對外貿易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主要出口魚産品、釣具、毛綫及皮草,進口食品、牲畜、機械、交通工具、化工産品、原料、燃料等。丹麥是其主要貿易夥伴,2000年自丹進出口約占總進出口的30%。近幾年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剋朗):
  1998 1999 2000
  總額 55.0 65.3 79.9
  進口 25.9 32.8 41.9
  出口 29.1 32.5 38
  2000年法羅群島主要貿易夥伴其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剋朗):
  出 口 進 口
  丹麥 11.89 丹麥 10.44
  英國 7.3 挪威 8.56
  德國 2.16 德國 2.35
  法國 2.63 英國 1.95
  西班牙 2.56 瑞典 1.48
  (資料來源:《2001年丹麥統計年鑒》)
人民生活
  1999年社會福利開支為11.8億丹麥剋朗。有醫院 3所,病床 296張,醫生82名,牙醫38名,護理人員320名。各種汽車1.82萬輛,其中私人小轎車1.47萬輛。
文化教育
  實行9-10年製義務教育。丹麥語為必修課程。1998/1999 年度有中小學68所,學生7979人;師範、技術、商業、航海、醫護等專業學校11所,學生2166人。法羅大學是唯一的綜合性高等院校。有5 傢報社,1傢電臺,一傢電視臺。
歷史
  群島最初稱費勒伊阿爾(Faereyiar,1225?),意為「羊島」,用公羊作民族的象徵可能即由此而來。約700年,愛爾蘭僧侶最早移居這裏。800年左右,為北歐海盜的殖民地。1000年前後,挪威國王使島民信奉基督教。奇爾丘伯烏爾(Kirkjubour)有哥德教堂遺跡;該教堂為埃蘭(Erlend)主教(1269∼1308)始建,但從未竣工。1035年法羅群島成為挪威一省,1380年與挪威的其他地方一並轉歸丹麥。1709年行政上脫離挪威,隸屬西蘭(Zealand)主教管區。貿易由丹麥王室壟斷,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早期法羅人的口頭文學成為19世紀現代民族主義的基礎,民俗學家哈梅爾斯海姆(Venceslaus Ulricus Hammershaimb)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書面法羅斯語。民族主義運動使古老的法羅群島議會(陪審團和議會合二而一)很快在1852年恢復,也使壟斷貿易很快在1856年結束。1906年建立地方自治黨(Home Rule Party)。1912年法羅斯語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學校和教會的認可。1938年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衹用法羅斯語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占領丹麥時,英國控製法羅群島,這種局面激起了地方自治的要求。1946年議會選舉時推翻了早先一次全民公决中多數人要求獨立的投票後,談判重新在哥本哈根開始。1948年群島被准許在丹麥統治下自治,有自己的旗幟和貨幣單位剋朗(krona)。法羅人與丹麥人有同等的地位。1965年開辦了用法羅斯語言和文化進行教學的托沙芬法羅學院。
法羅群島(見丹麥)
  法羅群島(見丹麥)
  Faeroe Islands
    Foluo QUndao
  法羅群島(Faeroe Islands)見丹麥。
    
百科辭典
  Faluo Qundao
  法羅群島
  F□r□erne
    歐洲大西洋北部島群。丹麥的一個自治州。丹麥語意為“羊島”。地處北緯61°25′~62°25′,位於冰島東南 400公裏、設得蘭群島西北 320公裏處。面積約1399平方公裏,人口 4.5萬(1984),居民主要是法羅人,為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後裔。法羅語為官方語言。首府托爾斯港。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僧侶移此定居。9世紀末挪威人遷入,1035~1380年屬挪威。1397年受丹麥管轄。1948年起成為丹麥的自治州。群島是由斯特勒姆島、東島、沃格島、南島、桑島和博羅伊島等20餘個島嶼組成的火山群島,主要由玄武岩構成。地勢崎嶇,上覆薄層冰磧和泥炭。最高點在東島,海拔882米。海岸陡峻、麯折,多峽灣。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海洋性氣候顯著,鼕溫夏涼。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4℃;最熱月(7月)11℃。年降水量1500毫米,多霧(200多天)。島上多草地、沼澤,少樹木,岩坡上長苔蘚、地衣。無土生哺乳動物,海鳥有200多種。沿海盛産鱈、鰈、鯡等魚類。經濟以捕魚和魚類加工業為主,年漁獲量24.5萬噸,其産值約占全島生産總值的20%(1981)。耕地僅占土地面積的6%,主要種植馬鈴薯、 蔬菜和牧草。養羊業較重要。除魚産品和羊肉可自給外,其餘均需從丹麥本土、挪威、瑞典、英國和聯邦德國進口。主要出口魚和魚製品,占出品總額的90%(1981),輸往丹麥本土、英國、美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戰略地位重要,是西北歐到冰島航綫的中繼站,島上建有雷達站和長波電臺。
     (嚴正元)
    
英文解釋
  1. :  Faroe Islands
相關詞
城市足球足球俱樂部木匠丹麥歐洲杯世界杯領導人
總理貨幣丹麥剋朗
包含詞
法羅群島剋朗法羅群島大學法羅群島足球
法羅群島瓦拉法羅群島足球隊法羅群島國傢足球隊
法羅群島足球甲級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