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滄州 > 泊頭清真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泊頭清真寺投訴電話滄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317-2080122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後在建文、永樂、萬歷年間幾經修葺,特別是在崇禎年間進行了擴建,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據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修繕金鑾殿,從南方伐來大批大料經運河北上,船經泊頭馮傢口時,李自成已率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當時,泊頭在朝的回族官員御史石三畏、禮部沿書餘繼登,用這批木料修繕了清真寺。泊頭清真寺因建築規模宏偉壯觀、風格獨特而馳名全國。該寺正門坐西嚮東,仿北京柴紫禁城午門樣式。進入前院,南北各有義學堂,中間是一座高20米的兩層建築望月樓,又稱“班剋樓”穿望月樓,中院有南北配殿,拾級而上,正中便是精臻美觀的花殿閣,木雕字畫,出檐深度大,極富明代木質建築特色。後院正中便是規模宏大的禮拜大殿。大殿前、中、後三殿合一,面積1950平方米。大殿頂部飛檐四出,角亭對立。其後室殿部分呈方形,殿頂起六角形的亭子,頂子用方木疊落成藻井形式,使大殿更顯莊嚴,舉目全寺,樓臺殿閣,成垂一綫,重重院落相套,橫嚮配以門道、石橋,使寺院對稱、協調、肅穆、大方。
No. 2
  泊頭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位於市區清真街南端,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占地面積11200平方米,房屋近200間,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1982年7月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成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回族穆斯林群衆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動主要場所,也是泊頭市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尤其是2004年電視劇《民族英雄馬本齋》在泊頭清真寺開拍以來,再現了馬本齋烈士少年時期在泊頭清真寺的成長經歷,也再現了馬本齋將這裏作為主要根據地的戰鬥歷程。
  該寺坐西朝東,正門門樓闊三間,高十米,單檐歇山,古棚出廈,琉璃瓦頂,朱門銅飾,門媚楷書“化肇無極”,“清真寺”黑地金字懸於上方。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繼之青磚布瓦,雕花圍墻,門臉建築頗有氣勢。
  寺內院落分為前庭、中庭和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剋樓,灰墻紅柱,石雕鬥拱,攢尖緑頂,飛檐高翹。樓內下為閣,上為廳,四周裝有祀字形花梭欄桿,頂部有木質遺雕裙腰板、垂花柱,木作精緻。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各建築為重檐頂,相互映輝,華麗堂皇。
  中殿由望月樓、南北便門、南北配殿、東耳房組成。望月樓為中院起點,下層為閣,磚砌石墻,飾圓窗,四周以12根方柱築成圍廊,上起四面飛檐,廊柱間加棱形花欄桿;上層為廳,全木結構,外有窄廊,可過人,四周圍卐形花欄桿,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垂花柱。此樓二層三蒙,重檐轎子頂(上層為重檐,下層為單檐),緑琉璃瓦罩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緑琉璃瓦製。
  望月樓又稱班剋樓、邦剋樓、宣禮樓。望月樓: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逢伊斯蘭教歷9月1日,登樓望月,見新月進入齋月。班剋樓: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邦答,即晨禮,俗稱喊“班剋”),現有鐘錶,按時間禮拜,不再宣禮。
  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且與義學石在一綫,面嚮後坐進數尺,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衣殿閣,出四跳鬥拱層數多,出檐深度大,薄威華貴。
  大殿庭院(丹埠)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嚮南北講堂,南講堂為阿文小學,北講堂為阿文大學。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設有沐浴室、燒水間十六間。
  丹擇上為清真寺的主要建築——禮拜大殿。大殿由前抱廈、前殿、中殿和後窯殿四部分組成,南北寬29米,東西長55米,呈凸形,號稱“九九八十一間”,面積為1159平方米。大殿建築分前文後武。前廈與前殿較高,中殿較低,後窯殿則以六角瑣尖頂拔起,使之有所起伏。內部巨柱方梁,落架高大,且木質咬合,懸梁吊柱,雕花刻棱。後窯殿呈方形,墻壁飾有磚雕、花池。窯殿上起六角亭子,用木蕩成藻井形,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六邊扶欄,全部透雕彩畫。大殿地面為800多塊柏木長方板鋪就,可容1200多人做禮拜。大殿兩廊稍低,並有便門通嚮外邊,節日期間兩廊有幾百名婦女聽阿旬講“臥爾足”。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原有明清兩代皇帝、太子太保衍聖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現僅存“清真光明”匾一塊,藏於班剋樓內,其他均為1982年以後所書。其中“聖旨”係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文革中丟失,1982年後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刻製成匾;“清真光明”匾係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清真垂教”匾係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清真”匾係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清真寺”匾係著名書法傢陳叔亮1984年所書;“萬古長青”匾係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孫軼青1992年所書;其餘題匾者有:張之洞、紀曉嵐、民國總統黎元洪(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
  該寺收到書畫作品多件,擇其要者有:著名畫傢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書法一幅,隨贈徐悲鴻所做國畫(馬)一幅,畫上附詩:靜文愛妻存 伏櫪寧終古 窮追破寂寥 風塵動廣漠 霜草識秋高 定溯河源住 馬夷會見招 微能奔走耳 未死未辭勞 廿八年五月星海客中;著名回族畫傢梁崎(泊頭西南曹莊人,曾任天津市畫院畫師,天津市美協會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贈該寺對聯一副,另作國畫(山水、花卉)四幅;孫軼青(曾任國傢文物局長,全國政協六協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書法二幅;紅楓(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書法二幅;瀋鵬(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書法一幅等。
  該寺規模龐大且配置齊全,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築群。該寺在明萬歷、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清代康熙、嘉慶、鹹豐、光緒,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寺內現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匾額,另有光緒三十四年,民國19年重修的磚刻。寺內還存有一個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真寺恩功記”碑等。
  泊頭清真寺不僅馳名國內,且在國外伊斯蘭教界亦享有一定的聲譽。1935年,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曾來傳教考察。解放前,清真寺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先後建立過“貧民夜校”、“工人夜校”等黨的外圍組織。“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遭到破壞。自1982年起,國務院宗教局、省文化局及泊頭市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對該寺進行修繕,現主要建築已按原樣修葺一新。2005年,國傢將投資700多萬元維修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期將歷時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