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青海 >玉樹藏族自治州 > 治多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632724
地理位置
  治多縣位於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中西部,約占北緯33°02′—36°16°′,東經89°23′—96°23′之間。東西長621公裏,南北寬243公裏。東與玉樹縣為鄰,南與唐古拉山鄉和雜多縣接壤,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連,東北隔通天河與麯麻萊縣相望。
  全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山巒重疊,河流溝岔縱橫,水流湍急。土地决面積達80220平方公裏(折合120330000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30.04%。該縣植被的主體是得天獨厚的草甸草場。在水草豐美的草原上分佈有著名的江榮灘、查榮灘、邦榮灘、雅榮灘和巴榮灘六大草灘,其中僅巴榮灘面積近1萬平方公裏。全縣地形復雜,高差較大,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溫-0.3至-0.6℃無絶對無霜期,年降水量394毫米。
  治多縣因地處長江源頭而得名,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縣。素有“長江之源、百川這祖、氂牛之地、歌舞之鄉、生態之源、動物王國、唐番古道”和“一江九河十大難”之稱。縣府加吉博洛鎮曾是唐番古道重鎮,是康區重要貿易集散地。郵政編碼:815400,電話區號:0976 。代碼:632724。拼音:Zhiduo Xian。
  縣城境內自然環境獨特,山川秀美,風光綺麗,資源豐富,民族風情特異,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歷史沿革
  治多縣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古為原始氂牛産地之一。據有關記載,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動在長江源頭的人類就經營着簡單的畜牧業。大約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東部的部分羌人西遷來本境,同當地土著人組成部落群體,亙古至今,勤勞的藏族牧民沿襲逐水草而居中的遊牧生産方式,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成為世界上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自隋代開始,治多地區就是玉樹族的遊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對牧區嚴格控製,劃疆定界,設置千百戶,清查部落戶口,將玉樹族歸屬為囊謙千戶領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樹族內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戶、江賽4個部落,統稱優秀族;隨着歷史進程,優秀族內又分出多得赤溝、巴德3個部落。到清宣統末年,優秀族地區自立體係的7個百戶或獨立百長部落,一直隸屬囊謙五室之下。這期間優秀族地區的畜牧業經濟和社會有了穩定發展。1912年(民間二年)後,優秀族地區歸玉樹理事管轄。到1929年(民國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樹理事改設玉樹縣,優秀族地區歸玉樹縣管轄。
區劃人口
  治多縣是個純牧業縣,全縣轄5個鄉1個鎮,其中東部分佈有2鄉1鎮,西部分佈3個鄉,下屬20個牧民委員會員,68個牧民小組。全縣共有所行政企事業單位(含5鄉1鎮黨委、政府)87傢,其中行政單位56傢,事業單位20傢,企業單位11傢,軍事部門2傢。縣幹部職工899名。全縣總人口26562人,其中藏族人口24341人,占97.7%,另有漢、回、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0.212人。
社會經濟
  縣境內主要草場類型以高寒草旬和草場為主,其次是高寒沼澤草場,高寒灌叢草場和少量疏好草場,植被覆蓋度為80%左右,草總面積3317.9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為2821.46萬畝,其中鼕春草場面積1241.94萬畝,夏秋草場面積為1579.5萬畝,冷暖兩季草場之比為0.79;全縣高寒沼澤草場和高寒草旬草場占全縣可利用草場93.1%,畜産可食鮮草在200至300斤左右;其次是高寒草原草場和灌叢草場;占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畜産可食鮮草100至200斤,全縣各類牲畜存欄達43.55萬頭(衹、匹),其中氂牛為123000頭,綿羊310112衹,馬2388匹,人均占有牲畜16.3頭(衹),適齡母畜比例為49.96%,仔畜平均繁活率為93.3%,成畜減損率為3%,牲畜總增率為31.6%,出欄率為38.2%。
  (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
  治多縣自然條件空間分異強烈,生態環境復雜多變,在遼闊的土地上分佈着一定數量的動植物資源。據統計,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屬484種。野生動牧也較多有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氂牛、藏原羚、狐狸、岩羊、盤羊、藏野驢、雪雞、麝等珍稀野生動物。
  (二)礦産資源
  治多縣境內藴藏着豐富的金、銀、銅、鐵、鋅、石棉、芒硝、水晶、????、煤等。但因境內形式復雜,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還未開採。
  (三)文化資源
  治多縣境內具有長江源頭和可可西裏探險、藏傳佛教文化、格薩爾文化、民族歌舞等獨特的文化資源。
  (四)畜牧業資源
  治多縣是青海省主要畜産品生産基地,畜牧業是全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截至2005年底全縣牲畜存欄數達56萬頭衹,具有十分豐富的畜産品資源。在大力實施畜牧業結構調整政策後,效益性畜牧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畜産品資源開發、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廣阔的市場潛力。
  (五)水利、光能資源
  治多是長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大小河流80餘條,水能理論藴藏量達230.95萬千瓦。境內光能資源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釐米以上。目前,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應用,普及率達90%以上,具有十分廣阔的開發前景。
  (六)旅遊資源
  該縣境內有獨特的高原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萬山之宗昆侖山,百川之祖通天河,動物王國可可西裏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昆侖山口世紀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紀念牌,江源廬山——煙章挂大山峽𠔌,神秘的客甲尕哇雪山,絶代佳人牡的浴池,“銀湖壽浪”等“嘉洛十景”,聞名遐樂的宗喀巴大師鍍金巨像和佛堂內爐火純青的壁畫藝術,堪稱“雪域之最、中華瑰寶”。江慶《甘珠爾》石刻經文位居世界之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富有神秘和傳奇色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令人嘆為觀止,還有大量的旅遊探險景點和路綫亟待開發發展獨具特色的高原旅遊業的條件已具備,且開發潛力巨大。
投資環境
  ——交通方面已形成了加吉博客洛鎮為中心,以縣鄉公路為輻射的公路網絡,並實現了結古——治多——麯麻萊公路黑色化。
  ——電力方面3×500千瓦的聶恰河電站正在開工建設階段,預計今年一臺機組發電,明年十月底前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500千瓦的當江榮電站正在發電運行,五鄉一鎮光伏電站全部竣工,並投入運行。
  ——通信方面行到了快速發展,與國際國內通訊實現了程控化,移動小靈通通訊開通使用。
  ——城鎮功能設施齊全,商業、文化、電視、體育、衛生、教育、旅遊等城鎮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全縣各類旅店、餐飲、批發、零售的商業服務網點230餘個,擁有各類學校15所,衛生機構9院(所),其中縣級醫院一所,藏醫院一所,醫療設備齊全。
  投資方向根據國傢産業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精神,以及本縣經濟發展規劃要求,鼓勵外商和縣外客商投資以下主要産業領域。
  (一)畜牧業,重點發展畜産品精深加工項目。
  (二)醫藥業,重點為藏藥資源開發利用。
  (三)旅遊業,開發可可西裏探險,貢薩寺旅遊景點建設等。
  (四)礦産品加工業,重點為銅礦、彩玉石資源開發利用。
  (五)對現有國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産品質量和檔次,降低生産成本,降低能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項目。
  (六)城鎮建設、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七)社會公益性項目。
  投資方式
  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或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投資方式。
生態建設
  一、萬山之宗
  各拉丹東雪峰 東百拉水晶塔山
  霞光(尕哇拉則山) 煙章挂哲格南宗
  青藏高原在遠古時曾是極為遼闊的海洋,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諸海域是連通的,稱為“特提斯海”。1000萬年前的上新世,喜馬拉雅的造山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東西走嚮的阿爾金——祁連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唐古拉山、岡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等五大山係組成的“山的海洋”。
  雄踞縣境北部的莽莽昆侖,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四川西北部,全長2500公裏,是亞洲最長的山脈,被稱為“萬山之宗”。冰川面積為11.639萬平方公裏,其中東昆侖南支可可西裏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處的山峰匯集着衆多冰川,最大面積可達1000平方公裏,寬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裏山區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區,也是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的發源地。
  二、百川之祖
  快鹿 盤旋而流
  岡加卻巴的淨水 長江第一滴水珠
  青藏高原雪山聳立,冰川廣布,是大江大河的故鄉。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青藏高原東南部傾斜而下,浩浩蕩蕩直通太平洋:怒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和獅泉河從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脫繮而出,滔滔洪流匯入了印度洋。
  通天大江,亞洲第一大河流,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河——萬裏長江,發源於千年冰川各拉丹鼕雪峰,不擇細流,會九派雲煙,坦坦蕩蕩,西極而東。全長6300公裏,境內流長613.3公裏。長江水係的年徑流總量是黃河水係的20倍,堪稱“百川之祖”。
  三、動物王國
  位於長江源頭的治多縣,在格薩爾王統治朵康時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爾氏族駐牧地。由於該區地廣人稀,水草豐美,歷史上不僅出現了尕嘉洛傢族那樣富甲天下,前無古人的養畜大業主,而且曾經以“十八大動物王國”而著稱於世。
  四、江源環保
  聖泉 尕朵覺吾山神
  長江源文化
  一、民俗風情
  情歌醉花 蓮花太極墊(新郎下馬處) 送親隊
  迎新郎哈達贊 奪冠瞬間(跑馬賽)
  祭山男子
  藏族根據自然地理特點的不同,把整個藏族分成了三大區域:阿裏地區,衛藏地區和朵康地區。治多就區域來講習慣上劃歸朵康,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卻處於衛藏和朵康的交接點,處於康藏文化的交匯點上。民間盛傳“玉樹二十五族之角尖,衛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衛藏,下接漢區,唐蕃古道穿境而過,長江、黃河出境東流”之說法。就藏族六大氏族來講,屬於米查尕氏後代。
  舉辦賽馬會的主題內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己的神山,舉行一些法會。時間一般在春夏季節,沒有固定的日期,衹是根據生産和生活上的便利與否,隨時决定。賽馬會的主要活動內容有舉重、摔跤、拔河、賽馬與馬術表演,氂牛賽及佛事活動等。
  本地大型的結婚儀式,實際上是以婚禮為主旋律的小型賽馬會。《格薩爾·嘉洛婚禮》是治多地區婚俗的模板。在這部史詩中描寫了格薩爾賽馬奪冠後,前往嘉洛傢迎娶珠牡的壯闊場面。這場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禮,實際上是長江源區與黃河源區藏族婚俗的大融合,從而形成了治多地區豐富而獨特的婚俗文化。婚禮中大到場面的佈置,小到舉手投足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婚禮收尾時的大聯歡,是以賽馬為主,包括其他各種競技表演。
  二、佛教文化
  祈福衆生 用身軀丈量虔誠
  宗咯巴大師銅像頭部 則寢宮
  貢薩朋措強巴嶺
  三、格薩爾文化
  頗章達則山 嘉洛紅宮遺址 珠牡浴池
  珠牡馬圈 聶恰河天然石橋 天然石橋上的格薩爾王的腳印
  四、格薩爾藝人
  著名的格薩爾藝人才仁索南,他的說唱目錄達324部。 《格薩爾》藝人拉布東周的說唱目錄103部
  《格薩爾》藝人索南鬧布,說唱目錄189部 由《格薩爾.賽馬彌王》改編的舞劇
  治多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發展目標
  一、“十一五”期間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其中第一産業增長8.8%,第二産業增長13.7%,第三産業增長15.7%。到“十一五”時期末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1億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九五”期間翻一番,全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財政支出年均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纍计達10.2億元,年均增長32.9%。
  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和腌%,基本實現小康,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部分牧區實現小康,貧睏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786元以上,95%以上的貧睏戶家庭擁有小型太陽能電源。
  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面積不再擴大。能源、交通的落後狀況得到初步改善,公路通達深度和通電率有較大提高。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9‰,到“十一五”末全縣總人口控製在2.8萬人以內。
  社會發展目標不: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全縣基本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人人享有醫療、保健、防疫條件,基本控製地方病。建立和完善牧區廣播電視網絡,使95%以上的貧睏村通廣播電視。“十一五”期間,計劃解决貧睏村中3622人的溫飽問題,解决11個低收入貧睏村中7984人的低收入問題。95%以上的牧戶實現“四配套”建設,貧睏人口牲畜占有量達到25頭(衹)以上。
  總體要求
  實現全縣“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長遠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從該縣現階段的實際出發,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和農牧觀,進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標、優化環境、強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方向,全力招商引資、加快城鎮建設步代,開創旅遊新篇、完善保障體係,實現城鄉經統籌發展,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大力提高全縣人民的整體素質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預定的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主綫,統領各項工作,並切實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節,進一步消除經濟運行當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治多開發建設進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把經濟工作的着力點轉到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上來;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特色經濟
  一、切實加強牧業基礎地位,着力解决“三牧問題”
  進一步鞏固牧業基礎地位,推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增加牧民的收入。“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十分重視“三牧”工作,牧業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牧業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由於該縣牧業的基礎設施差,牧區生産方式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牧民增收問題仍是該縣當前“三牧”工作的核心問題。為了切實解决牧民增收問題,“十一五”期間要把解决好“三牧”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必須積極探索牧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新辦法,充分發揮牧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牧業適應市場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牧業生産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嚮集約化轉變,實現牧區經濟健康發展,重點組織實施好牧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加強牧業基礎地位,推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牧業是一種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礎性産業,我們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牧業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間,要以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中心,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牧業。采取以工補牧的助牧試,繼續着眼於創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圍繞優質肉食品、中藏藥材、特種養殖等牧業工程,增加畜産品的加工改造,優化和調整牧業産業及産品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後續産業,加強牧業産業化進程。
  第二,強化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牧民的生産和生活條件。繼續下大力氣改善鄉村公路狀況,基本實現村村通車的目標。繼續下大力氣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牧區人飲解睏工程。“十一五”期間要重點抓好並積極實施的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城鎮防洪工程、人飲解睏及安全飲水工程、水土保持、草原保護建設、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科技支撐、長江防護林工程、牧區通路工程等。
  第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建立促進牧民收入環境較快增長的長效機製。落實三江源生態保護、退牧還草等對牧民生産、生活補償資金,增加牧民補償性收入。發展壯大牧區二、三産業,增強牧民非牧收入。加大牧民培訓工程實施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牧民的就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業能力,加強對勞務輸出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有針對地組織外出務工,加快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完善相關政策,優化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統籌安排城鄉勞動就業,引導牧區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結合“三江源”生態環境與保護工程的實施,加快城鎮化生態旅遊開發進程,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吸引大批牧區富餘勞動力及生態移民就業。
  優勢資源和特色經濟
  以市場為導嚮,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産業和産品,使之成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
  礦産資源開發。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礦産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利益。抓好現在礦産資源的管理和技術改革,加大地勘工作力度,為今後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加強對群衆的宣傳力度,嚴禁亂挖亂采。
  中藏藥資源開發。治多縣藏藥資源豐富,要加快開發利用力度,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牧藥材資源的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因地製宜開展中藏藥,用動植牧資源的繁育和種植,建設治多縣中藥材綜合加工廠,並逐步提高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旅遊資源開發。充分利用該縣地處三江源的地理優勢,獨特的高原景觀和康巴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重點開發貢薩寺旅遊景點,狩獵場等景區景點,加快旅遊公路和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旅遊者來治多參觀遊覽。“十一五”期間爭取接待國內外旅遊者2.7萬人次,使旅遊業成為該縣的另一個重要産業。
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縣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條件。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擺在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要求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在此基礎上集中力量,高質量、高效益的建設一批基礎性重點骨幹工程改善投資硬環境。進一步加強對工程質量的管理,嚴格執行工程“四製”。“十一五”期間,本着“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和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加快交通、通訊網絡和能源、水利城鎮基礎設施等建設步伐。
  一、交通
  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完善綜合運輸體係。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提高公路等級質量。以治多縣城為中心,以縣鄉公路為主綫,以完善和改選全縣等外公路為重點,力爭實現縣鄉公路黑色化、鄉村公路等級化、村組公路暢通化,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體係。“十一五”期間,建設通鄉油路345公裏,通鄉村公路3348公裏,便民獨立橋70座,連網公路135公裏,外通公路326公裏,通村油路434公裏,村級道路硬化100公裏及改擴建玉治公路190公裏全縣重點交通項目主要有:縣城道路項目、旅遊幹綫公路項目;等外公路改造縣鄉公路、鄉村公路、村組公路建設項目等。
  二、人畜飲水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因地製宜,註重實效”的原則;結合三江源地區的地形、地質、氣象、水文、水源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綜合分析,人飲工程建設以小型工程水源引取地表水為主,根據地區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引泉、截流、打井、管道輸水等工程措施。“十一五”期間,水利部承諾基本解决全國人畜飲水睏難問題。因此,該縣要緊做好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建設方案的可研和報批工作。主要建設內容有:修建引水樞紐、大口井、機井、土井、蓄水池、各類閥井、供水點、埋設幹支管道等。預計投資724.08萬元,解决6162人的飲水。
  三、郵電通信
  繼續加強固定電話網的建設,積極發展移動電話。采用衛星、光纖等先進傳輸手段,步解决鄉、村的通信問題,“十一五”期間實現六個鄉(鎮)全部通電話,縣城開通無綫市話業務,提高廣大牧區的電話普及率。加強郵政網絡建設,提高鄉、村通郵率和郵件傳遞速度。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擴大互聯網覆蓋面。
  四、産業結構調整
  針對治多目前産業結構單一、牧民增收難度大的實際情況,全縣扶貧開發要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加快二、三産業的開發步伐。同時,加大畜群、畜種結構調整力度。認真貫徹實施畜牧業五項工程,到2010年生産母牛的比例達到54%以上,生産母羊的比例達到65%以上,羊、牛比例為6:4。 
  城鄉區域發展
  一、小城鎮建設
  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有序推進的原則,加快發展小城鎮,搞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力爭“十一五”期間將治多縣城建設成人口達1.2萬人,面積達16平方公裏的高原縣城。同時,要加快完善城鎮綜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鎮的經營管理水平。要加強縣城道路硬化、亮化、供水、供電、信息通訊、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要以建設“富有高原特色的三江源生態縣”為目標,放眼長遠,將城鎮建設和旅遊開發有機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加大實施縣城景觀工程的建設力度,努力改變縣城面貌。要強化城鎮管理制度把城鎮管理納入法製化軌道,好城鎮管理的綜合治理。“十一五”期間,該縣要策應“三江源”工程的有力實施,重點搞好牧區小城鎮建設。“十一五”期間,城鎮化建設的預期限目標是:全縣城鎮化水平達43%; 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達4平方米; 城區緑化率達36%,人均公共緑地面積達6平方米; 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8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在推進小城鎮化進程中,一是要強化中心城鎮的功能,充分發揮治多縣城的帶動作用,以綫串點,以點帶面,大力提升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因地製宜,下大力氣好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使該縣城鎮化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三是要充分運用市場機製,加快撤鄉建鎮的規劃與實施工作。同時,規劃建設一批牧區生態移民新型社區,將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生産、生活條件艱苦的牧戶集中到社區; 要加強牧區城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功能齊全,滿足牧業生産、生活需要的公用設施要進一步消除牧區剩餘勞動力從牧區流出的制度障礙,引導牧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十一五”期間,2054.97萬元,建設索加、紮河、立新三鄉生態移民遷入到治多縣城南面的牧民小區。同時,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行政、教育、文化、醫療等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是“十一五”時期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全面深化牧區改革,大力發展牧區公共事業千萬百計增加牧民收入。步縮小城鄉差距。堅持搞好人工種草、網圍欄、暖棚等工程建設,不斷改善牧業生産條件加快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提高安全飲用水的普及率。搞好牧區能源建設工程,加快牧區公路建設,提高通達深度和技術等級。改善牧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落實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妥善處理移民群衆的後續産業問題,通過組織實施就業培訓和引導,實現再就業。加強新牧區建設規劃,搞好示範引導,逐步改善牧區人居環境。到2010年解决6162人的人飲睏難問題,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牧戶均達到1幢接羔育幼暖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5%;絶大部分牧民基本實現定居。
近義詞
治多
包含詞
治多縣醫院治多縣防疫站
分類詳情
張開加吉博洛格鎮張開索加鄉張開紮河鄉張開多彩鄉張開治渠鄉
張開立新鄉張開當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