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江蘇 >南京 >南京市區 > 河海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多科性綜合大學
  中國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包括理工文管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南京。創建於1915年,初名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後一度並入中央大學(後改名南京大學)。1952年重新組建,稱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改現名。設有水力發電工程、航運及海洋工程、水資源水文等係,另在常州設有機械學院。
No. 2
  河海大學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河海大學是一所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58年至2000年間隸屬水利部管理,是實施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以及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河海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創建於南京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4年與東南大學工科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1927並入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成為中央大學水利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南京大學水利係。1952年由南京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的水利係科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95年河海大學8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李鵬、李嵐清、錢正英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分別為學校題詞,對我校的事業發展予以肯定、寄予厚望。
  河海大學校本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並在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設有校區,總占地面積132公頃。校本部坐落在南京市清涼山北麓,占地45公頃,校園環境優雅,緑樹成蔭,花香四季,衆多人文景觀更增添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先後榮獲全國部門緑化“三百佳”和江蘇省“花園式高校”、“園林式單位”稱號。學校於1986年2月在江蘇省常州市國傢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設立校區,占地29公頃,環境優美,設施齊全。2001年9月學校正式啓用新建的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占地58公頃,校園建設及教學、生活設施更趨現代化。
  1995年以來,在水利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特別是通過“九五”“211工程建設”,學校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擴大了辦學規模、提高了辦學層次、優化了學科結構、增強了科研實力、提高了培養質量,使學校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目前,學校正在繼續“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
  河海大學下設水資源環境、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交通與海洋工程、機電工程、計算機及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國際工商、經濟、人文、外國語、理學等13所專業學院。擁有3個國傢重點學科,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國傢級以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2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博士後流動站,24個博士點,64個碩士點,10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46個本科專業。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學科綜合實力處於全國領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學科總體實力最強,博士、碩士點覆蓋了全部水利二級學科,支撐及相關學科門類較多,水利及支撐學科人才梯隊的綜合實力處於國內一流地位。2002年底,各類學歷教育在校學生28249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3229名,本科生16267名。
  河海大學現有教職工290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750餘名,博士生導師100餘名,另有7名院士受聘擔任學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2002年,學校承接的科研項目經費近6億元,其中縱嚮和各類基金項目占總經費的40%。近年來,承接的科研項目質量不斷提高,承擔了一批國傢層面重點、重大研究計劃和重點、重大工程科研項目。如國傢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973前期專項、948項目等國傢層面科技計劃項目;三峽、南水北調、小浪底、長江口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灘、溪洛渡、竜灘、小灣、糯紮渡、萬傢寨、嚮傢壩、錦屏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南京地鐵、滬寧高速公路、廣東汕汾高速公路、南京長江二橋、潤揚長江大橋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項目。其中一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九五年以來,學校已有195項科技成果獲奬,其中省部級以上奬145項。在國內外各類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5000多篇,出版各類科學專著150餘部,申請專利近20項。
  為增強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的活力,加大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力度和廣度,拓展社會參與辦學的渠道,於2002年12月成立了河海大學合作發展委員會。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華東水利學院首任院長錢正英同志出席成立大會,並出任委員會名譽主任。24名海內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學者擔任個人委員,120傢單位委員來自各級政府、部門和水利、電力、交通、環保、教育、金融、部隊等係統的企事業單位。合作發展委員會以“面嚮未來、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宗旨,與國內外各界建立穩定、全面、緊密的合作關係,是河海大學利用高校在知識、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直接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有效形式。
  河海大學有廣泛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可授予外國留學生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學校,己為40多個國傢和地區培養了數百名博士、碩士與學士,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近50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協作關係。
  近十年來,學校獲國傢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奬、優秀重點課程奬、優秀教材奬等60多項;學校被評為全國以及江蘇省的“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多次被評為水利部、江蘇省文明單位,連續11年被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4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结進步模範單位”稱號。
  經過幾代河海人的艱苦奮鬥,河海大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展望未來,河海人將牢記江澤民同志的重托和厚望:“面嚮未來,開拓進取,進一步發展水利教育事業”,在新世紀實現新的跨越,為把河海大學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利學科與若幹優勢學科、多學科綜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學校簡介
  中文:河海大學
  英文:Hohai University,英文縮寫HHU
  河海大學,是一所擁有94年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58年至2000年間隸屬水利部管理,是實施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以及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河海大學校本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北麓,並在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設有校區,總占地面積2301.96畝。1986年在江蘇省常州市設立分校,後改為校區;2001年9月正式啓用新建的河海大學江寧校區,校園建設及教學、生活設施更趨現代化。本科學生主要集中在位於江寧的新校區。
  河海大學現有16個院(係),50個本科專業,38個博士點,124個碩士點,1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水利工程),7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博士後流動站。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學科綜合實力處於全國領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學科的綜合實力處於國內一流地位。在世界水利水電工程方面僅次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有1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國傢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育基地和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河海大學現有教職工3200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4名,國傢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國傢教學名師3名,國傢級教學團隊2個;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923名;博士生導師239名,有12名院士受聘擔任學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海大學現任校長為王乘教授,黨委書記為朱拓教授。
傳統與文化
  校訓
  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校歌
  河海歷史上有校歌,改名河海大學後,既沒有正式確認該校歌,也沒有否認。
  歷史上的河海校歌,由著名文學家柳詒徵作詞,河海教師劉文海作麯。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歌
  鐘靈毓秀石頭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興,工學昌明時。
  橫流浩劫永斷絶,拯救數兆黎。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樂水。
  乘輦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績。
  天下有溺猶已溺,此志毋稍馳。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
  水之子
  ——現河海大學校歌
  依石城
  飲長江
  弦歌清涼
  報效國邦
  河海人
  水之子
  奔騰浩瀚靈動飛揚
  華夏水利千秋業
  河清海晏民安康
  育成萬千棟梁纔
  世紀桃李芳
  禹鼎更輝煌
  依石城
  飲長江
  弦歌清涼
  報效國邦
  河海人
  水之子
  奔騰浩瀚靈動飛揚
  立志修身業精工
  躋身世界一流強
  大哉河海奮前程
  世紀桃李芳
  禹鼎更輝煌
國傢級研究機構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傢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研究機構
  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岩土力學與堤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建)
  南方地區高效灌排與農業水土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建)
  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
  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瀎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輸配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東部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循環經濟工程中心
  江蘇省交通基礎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岩土工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力發電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結構力學與水工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河口海岸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機電控製及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水庫移民經濟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工金屬結構安全檢測中心
  水利部節水園區
  水利經濟研究所
  南京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際合作科研機構
  中德水資源研究所
  中-荷環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
  中加瞬變流仿真與控製研究中心
  中港水利建設3s技術應用聯合實驗室
  中德海岸工程研究所
歷史沿革
  建校:1915年
  1915年,在救國思潮的影響下,張謇和一批水利專傢創立了專門治水的高等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成為第一所專門培養水利科技人才的高等學府,也是河海大學的前身。由黃炎培任河海專門學校籌備主任,許肇南任第一任校長,由被中國水利界公認是理論和實踐上貢獻最大的近代水利專傢李儀祉任學校教務主任。
  民國時期:1915年——1949年
  1924年,東南大學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首屆校長。
  1927年6月並入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成為江蘇大學工學院土木係。
  1928年5月成為中央大學土木係水利組。
  1937年6月成為中央大學水利係。
  1949年5月成為南京大學水利係。
  新中國成立至今:1949——
  1952年由南京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的水利係科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
  1953年吸收廈門大學土木係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山東農學院農田水利係和淮河水利學校水利工程轉科班。
  1955年吸收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水道海港係。
  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95年河海大學8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李鵬、李嵐清、錢正英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分別為學校題詞,對學校的事業發展予以肯定、寄予厚望。
  2005年10月23日,學校90周年大慶,溫傢寶總理視察河海大學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獻身,求實,負責”六字要求。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拓
  校長 王 乘
  黨委副書記 鄭大俊
  副校長 鞠 平
  黨委副書記 陳德奎
  副校長 徐 輝
  副校長 嚴以新
  副校長 吳 遠
  副校長 朱躍竜
歷任校長
  含1952年前負責人
  許肇南 1915.1.~1921.9.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校長(主任)
  嚴善坊 1921.12.~1922.3.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代校長
  瀋祖偉 1922.2~1924.7.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副校長、校長
  茅以升 1924.7.~1925.8. 河海工科大學 校長
  楊孝述 1925.8.~1927.6. 河海工科大學 校長
  劉寵光 1952.8.~1952.12. 華東水利學院 籌委會主任(兼)
  錢正英 1952.12.~1955.3.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兼)
  馮仲雲 1955.3.~1958.3.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兼)
  嚴愷 1958.3.~“文革”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梅冰 1969.10.~1972.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軍宣隊)
  鬍畏 1972.5.~1973.11.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
  嚴愷 1973.11.~1979.7. 華東水利學院 革委會主任
  嚴愷 1979.7.~1983.12.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嚴愷 1983.12.~1985.9. 華東水利學院 名譽院長
  左東啓 1983.12.~1985.9. 華東水利學院 院長
  嚴愷 1985.9.~2006.5 河海大學 名譽校長
  左東啓 1985.9.~1986.12. 河海大學 校長
  梁瑞駒 1986.12.~1993.8. 河海大學 校長
  薑弘道 1993.8.~2003.4. 河海大學 校長
  張長寬 2003.4.~2009.2 河海大學 校長
  王乘 2009.2~至今 河海大學 校長
歷史名人
  張 謇(1853-1926) 江蘇南通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創辦者。清光緒狀元,稱實業、教育為“富強之大本”,先後創辦大生紗廠、通州師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10多個企業、學校。1909年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袁世凱將稱帝時辭職南歸續辦實業與教育。
  黃炎培(1878-1965) 江蘇川沙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教育會副會長、議會議員,任間主持學校籌建。1945年訪問延安,發起建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建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主委。
  許肇南(1886-1960) 貴州貴陽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第一任校長。曾就讀成都高等學堂,後留學日本、美國,攻讀電機工程、工業經濟等專業,任中國留美學生會會長,獲工學學士學位和工程師職稱。1914年回國後即參與學校籌建,並親自教授多門課程。主持校務期間擁護民主革命,支持進步學生參加反帝愛國活動。
  李儀祉(1882-1938) 陝西蒲城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主任、教授。1898年考中同川府秀纔,1904年考入京師大學堂,1909年赴德留學,攻讀水利專業。1914年回國後即參與學校籌建,1923年為解救陝西旱災投入艱苦的水利工程建設。由於成就突出,被中國水利界公認是理論和實踐上貢獻最大的近代水利專傢。
   
  茅以升(1896-1989) 江蘇鎮江人,河海工科大學校長、教授。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7年留學美國,獲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後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馮仲雲(1907-1967) 江蘇武進人,華東水利學院第二任院長。1926年入清華大學讀書,1927年入黨,曾任中共清華支部書記、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政委。東北解放後任鬆江省政府主席,建國後任水利部副部長,1955年至1958年兼任華東水利學院院長,1958年後任水利部部長、水利電力部部長。
  徐芝綸(1911-1999) 江蘇江都人,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力學家。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52年參與組建華東水利學院並先後任教務長、副院長,是國內最早引進有限單元法解决水利問題的專傢。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嚴愷(1912.8~2006.5)福建閩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傢。曾任河海大學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193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38年獲荷蘭德爾夫特(Delft)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師學位。1938-1940年任雲南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工程師。1940-1943年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並被聘為當時的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在中央大學設置的水利講座。1943-1948年任黃河水利委員會簡任技正,並先後兼任設計組主任、寧夏工程總隊總隊長、研究室主任等職。1946-1948年兼任河南大學水利係教授、係主任。1948-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並被聘為上海市公用局在上海交通大學設置的港工講座。1951年被政務院任命為塘沽新港(現在天津新港)建港委員會委員。1952年起歷任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建校委員會副主任、副院長、院長,現為名譽校長。1956年兼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院)所長。1955年兼任江蘇省水利廳廳長。1973年被聘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技術顧問。
著名校友代表人物
  汪鬍楨(1897-1989) 浙江嘉興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3年獲美國碩士學位後回“河海”任教。建國後任華東水利部副部長、水利部顧問、一級工程師,主持淮河、大運河的治理工程,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大型連拱壩——佛子嶺水庫;後又負責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愷(1900-1970) 江蘇無錫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並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第四中山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水利係主任、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總工、聯合國遠東委員會防洪局代理主任;建國後任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水利水電建設總局總工、中國水利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等職。
  瀋澤民(1902-1933) 浙江桐鄉人,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共産黨,是上海發起組13名成員之一;1923年受黨派遣到南京建鄴大學任教並創建南京地區黨團組織;1930年自蘇聯回國後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鄂豫皖省委書記。是共青團第一屆中央委員和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
  張聞天(1900-1976) 江蘇南匯人,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校期間,接觸並接受了馬剋思主義,是南京及江蘇地區傳播馬剋思主義第一人。“五四”運動後離校走上革命道路,由新文化運動的熱情戰士逐步成為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我黨在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歷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負總責等職。
  黃文熙 1903.1-2001.1 江蘇吳江 1924-1929學生,1952-1956教授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汪聞韶 1919.3-2007.10 江蘇蘇州 1938-1943學生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水利水電科學院高工
  文伏波 1925.8 湖南桃江 1944-1949年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主任
  茆 智 1932.9 江蘇南京 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水利係(1952年並入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1953年7月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2000年獲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頒發的國際農業節水技術突出貢獻奬(該年全球僅茆智一人獲此奬項),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
  婁溥禮 1932-1988.6 浙江余姚 195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1988年5月3日,被任命為水利部副部長
  瀋珠江 1933.1-2006.10 浙江慈溪 1948-1953年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海大學兼職博導
  陸佑楣 1933.11 江蘇太倉 1951-1956年學生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 璟 1934 福建福州 1956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係水工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1997年任水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1997年至今任國傢電力總公司顧問
  梁瑞駒 1934 廣東中山 1950-1993年,學生、教授、博導、副校長、校長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顧問
  朱爾明 1935.10 江蘇泰縣 1958-1963年學生 水利部總工程師、俄羅斯科學工程院外籍院士、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朱熹能 1938.12 江蘇嘉定 1957-1962年學生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黎安田 1939.5 江蘇揚州 1958-1963年學生 原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
  鄭守仁 1939 安徽潁上 1958-1963年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
  吳中如 1937 江蘇宜興 1958-1963年學生,1979年至今教授、博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導
  張 曄 1939.11 江蘇金壇 1959-1964年學生 原南京市政協主席
  李京武 1939.8 山東沂水 1961-1966年學生 海軍工程設計研究局
  金忠青 1945.9-2001.2 江蘇南京 1962-1967年學生,1978-1997年研究生、教授、博導、副校長 1997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
  張基堯 1945.5 山東濟南 1962-1967年學生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原水利部副部長兼黃河水浪底工程建管局局長
  梅錦煜 1945 1968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工專業。2000年由武警水電第二總隊總隊長調任武警水電指揮部總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8月1日被授予少將警銜
  翟浩輝 1946.9 江蘇常州 1965-1970年學生 華東水利學院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築專業畢業,2000.1-2007.2任水利部副部長
  鬍四一 1954 四川天全 1974-1978年學生,1974年9月至1978年2月在華東水利學院陸地水文專業學習,2005年任水利部副部長
  周 英 1954 遼寧新民 1998年起攻讀河海大學水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2005年5月起任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王野平 1956.8 畢業於河海大學,本科學歷,2006年5月任國傢電力監管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張建雲 1957.8 江蘇沛縣 1982年原華東水利學院陸地水文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87年5月河海大學工程水文及水資源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曹廣晶 1964 山東鄒平 198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港口及航道工程專業。2002年元月被任命為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
學生論壇
  水上明珠http://bbs.hhu.edu.cn/
  河風海韻http://www.hhubbs.com/
  流行風 http://bbs.popwind.com
  河海同窗情 http://hohai.xici.net
學校簡介
  中文:河海大學
  英文:Hohai University,英文縮寫HHU
  河海大學,原華東水利學院,是一所擁有94年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河海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15年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4年,東南大學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首屆校長。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58年至2000年間隸屬水利部管理,是實施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以及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並於2009年進入“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09年河海大學繼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之後成為第四所教育部、江蘇省共建高校。
  河海大學校本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北麓,並在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設有校區,總占地面積2301.96畝。1986年在江蘇省常州市設立分校,後改為校區;2001年9月正式啓用新建的河海大學江寧校區,校園建設及教學、生活設施更趨現代化。本科學生主要集中在位於江寧的新校區。
  河海大學下設水文水資源學院、水利水電學院、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土木與交通學院、環境學院、能源與電氣學院、計算機及信息學院、計算機及信息學院(常州)、機電工程學院、力學與材料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商學院(常州)、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係等專業院係。共18個院(係),50個本科專業,38個博士點,124個碩士點,1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水利工程),7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博士後流動站。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學科綜合實力處於全國領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學科的綜合實力處於國內一流地位。在世界水利水電工程方面僅次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有1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國傢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育基地和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河海大學現有教職工3200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4名,國傢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國傢教學名師3名,國傢級教學團隊2個;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923名;博士生導師239名,有12名院士受聘擔任學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海大學現任校長為王乘教授,黨委書記為朱拓教授。
著名校友代表人物
  汪鬍楨(1897-1989) 浙江嘉興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3年獲美國碩士學位後回“河海”任教。建國後任華東水利部副部長、水利部顧問、一級工程師,主持淮河、大運河的治理工程,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大型連拱壩——佛子嶺水庫;後又負責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愷(1900-1970) 江蘇無錫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並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第四中山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水利係主任、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總工、聯合國遠東委員會防洪局代理主任;建國後任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水利水電建設總局總工、中國水利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等職。
  瀋澤民(1902-1933) 浙江桐鄉人,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共産黨,是上海發起組13名成員之一;1923年受黨派遣到南京建鄴大學任教並創建南京地區黨團組織;1930年自蘇聯回國後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鄂豫皖省委書記。是共青團第一屆中央委員和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
  張聞天(1900-1976) 江蘇南匯人,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校期間,接觸並接受了馬剋思主義,是南京及江蘇地區傳播馬剋思主義第一人。“五四”運動後離校走上革命道路,由新文化運動的熱情戰士逐步成為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我黨在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歷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負總責等職。
  黃文熙 1903.1-2001.1 江蘇吳江 1924-1929學生,1952-1956教授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汪聞韶 1919.3-2007.10 江蘇蘇州 1938-1943學生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水利水電科學院高工
  文伏波 1925.8 湖南桃江 1944-1949年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主任
  茆 智 1932.9 江蘇南京 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水利係(1952年並入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1953年7月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2000年獲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頒發的國際農業節水技術突出貢獻奬(該年全球僅茆智一人獲此奬項),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
  婁溥禮 1932-1988.6 浙江余姚 195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1988年5月3日,被任命為水利部副部長
  瀋珠江 1933.1-2006.10 浙江慈溪 1948-1953年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海大學兼職博導
  陸佑楣 1933.11 江蘇太倉 1951-1956年學生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 璟 1934 福建福州 1956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河川係水工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1997年任水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1997年至今任國傢電力總公司顧問
  梁瑞駒 1934 廣東中山 1950-1993年,學生、教授、博導、副校長、校長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顧問
  朱爾明 1935.10 江蘇泰縣 1958-1963年學生 水利部總工程師、俄羅斯科學工程院外籍院士、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朱熹能 1938.12 江蘇嘉定 1957-1962年學生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黎安田 1939.5 江蘇揚州 1958-1963年學生 原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
  鄭守仁 1939 安徽潁上 1958-1963年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
  吳中如 1937 江蘇宜興 1958-1963年學生,1979年至今教授、博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導
  張 曄 1939.11 江蘇金壇 1959-1964年學生 原南京市政協主席
  李京武 1939.8 山東沂水 1961-1966年學生 海軍工程設計研究局
  金忠青 1945.9-2001.2 江蘇南京 1962-1967年學生,1978-1997年研究生、教授、博導、副校長 1997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
  張基堯 1945.5 山東濟南 1962-1967年學生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原水利部副部長兼黃河水浪底工程建管局局長
  梅錦煜 1945 1968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工專業。2000年由武警水電第二總隊總隊長調任武警水電指揮部總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8月1日被授予少將警銜
  翟浩輝 1946.9 江蘇常州 1965-1970年學生 華東水利學院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築專業畢業,2000.1-2007.2任水利部副部長
  鬍四一 1954 四川天全 1974-1978年學生,1974年9月至1978年2月在華東水利學院陸地水文專業學習,2005年任水利部副部長
  周 英 1954 遼寧新民 1998年起攻讀河海大學水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2005年5月起任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王野平 1956.8 畢業於河海大學,本科學歷,2006年5月任國傢電力監管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張建雲 1957.8 江蘇沛縣 1982年原華東水利學院陸地水文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87年5月河海大學工程水文及水資源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曹廣晶 1964 山東鄒平 1985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港口及航道工程專業。2002年元月被任命為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
  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河海大學
   11月24日,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學協議簽字儀式在河海大學隆重舉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副省長曹衛星、教育部辦公廳主任牟陽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謝煥忠、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司司長陳維嘉、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郭新立、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唐建、省發改委主任毛偉明、省教育廳廳長瀋健、省財政廳副廳長江建平、河海大學黨委書記朱拓教授、校長王乘教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和江蘇省羅志軍省長分別在協議書上簽字並作了重要講話。他們充分肯定了河海大學的改革發展、服務社會所取得的成績,並要求河海大學以這次部省共建協議的簽訂為契機,抓住機遇,科學發展,繼承和發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不斷的提升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增強創新實力,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更好的為國傢和江蘇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共建儀式由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瀋健主持,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宣讀了共建協議。我校是繼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之後的第四所教育部、江蘇省共建高校。
  “教育部 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學協議”達成了五點意見。一是共建旨在促進河海大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加快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步伐,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在水利學科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更好地為國傢和江蘇省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二是通過共建,促使河海大學發揮長期形成的學科綜合優勢,在服務全國的同時,重點參與和服務江蘇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並為提高江蘇省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辦學效益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三是教育部在保證河海大學事業經費撥款正常增長的基礎上,給予河海大學“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專項經費和政策支持,並積極倡導和支持學校發揮學科優勢,加大為江蘇省提供優質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力度。四是江蘇省將河海大學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對列入國傢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的項目,省財政給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具體數額視項目情況研究確定。同時,鼓勵學校面嚮江蘇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爭取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和省産學研聯合創新資金的支持。五是建立共建的協商議事機製。為確保本協議的實施,由教育部和江蘇省有關部門適時就有關問題進行研討協商,檢查督促共建事項的落實。
  河海大學校長王乘代表學校感謝教育部與江蘇省省委、省政府對河海大學的大力支持,表示一定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為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利學科與若幹優勢學科、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努力奮鬥。
  我校校領導鄭大俊、鞠平、陳德奎、吳遠、朱躍竜、王濟幹、唐洪武、李乃富、徐衛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中如和幹部師生代表參加了簽字儀式。
百科大全
  Hehai Daxue
  河海大學
  Hehai University
  校址在江蘇省南京市,以培養水資源開發利用專門人才為主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學。錢正英、馮仲雲、嚴愷等曾任校(院)長。
  河海大學的前身為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4年該校與東南大學工科合併改名河海工科大學。1927年以後,河海工科大學幾經合併、調整,至1949年已成為原中央大學(後改名南京大學)水利係。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時,南京大學水利係、交通大學水利係、同濟大學土木係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係水利組和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53~1955年,山東農學院等4所院校的水利係(科)相繼並入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9月改名河海大學。南京市校本部下設:水力發電工程係、航道及海岸工程係、農田水利工程係、工程勘測係、工程力學係、水資源水文係、自動化工程係、管理工程係、工業與民用建築係、社會學及基礎學課部、研究生部、函授部,還設有水利水電工程、海岸及海洋工程、工程力學、環境水利、水利經濟 5個研究所及軟件開發與計算技術等 7個研究室。此外有外國語培訓中心、電化教育中心、計算中心、勘測設計院、出版社、夜大學等。河海大學還在江蘇省常州市設有機械學院,設置三個係:機械工程係、電子工程係、管理工程係。1984年在校本部建立依托型的南京水利電力管理幹部學院,主要對從事水利電力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在職幹部進行繼續教育。圖書館藏書60餘萬册,期刊2300餘種。
  1986年全校有專任教師100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121人。1952~1986年,河海大學畢業本科和專科學生約15000人,研究生296人,留學生73人,函授生1000餘人,培訓在職幹部6000餘人,還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舉辦3期國際洪水預報講習班,多次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舉辦國際水文訓練班。1978~1985年,河海大學與美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聯邦德國、巴西等國傢的14所大學建立了校(所)際合作關係。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國際水文計劃中國國傢委員會秘書處設在該校。1972~1980年,該校承擔水文水資源、水工結構、河口海岸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學、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科研課題600多項,有500多項已取得成果,其中獲得國傢級奬15項,部、省級奬50項。1978~1986年,該校教師主編高等學校教材和工具書共76種。
  河海大學公開出版的刊物有《河海大學學報》、《水利經濟》、《水資源保護》、《河海大學科技情報》等,並與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合編《高等教育研究》期刊。
  (武韶英)
相關詞
南京東南大學大學人物簡歷教授領導教育
個人水文商學院江蘇高校圖書館高校圖書館高等教育獨立學院
教育部直屬高校獨立學院更多結果...
包含詞
河海大學理學院河海大學法學院
河海大學體育係河海大學出版社
河海大學圖書館河海大學商學院
河海大學研究生院河海大學江寧校區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河海大學大禹學院
河海大學社會學係河海大學海洋學院
河海大學交通學院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河海大學工業設計
河海大學常州分校河海大學河海廣場
河海大學社區研究中心河海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係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圖書館河海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
河海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
河海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院
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河海大學行政管理係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河海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
河海大學社會保障係河海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
河海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河海大學水上明珠論壇
河海大學水資源環境學院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康厚街
河海大學江寧校區東門河海大學烏魯木齊教學中心
河海大學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全日製普通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
河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
河海大學國土資源管理研究所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物理實驗中心
河海大學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河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詩經鑒賞辭典任自斌和近健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詩經主要研究書目魏慧文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河海大學設計院南京高淳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