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河南大學投訴電話開封旅遊投訴電話:0378-393481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100年前,這裏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國會試曾在這裏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裏劃上句號。20世紀初的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這所大學。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這裏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經院係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水利、財經等院係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合併開封師專、開封醫專,組建成新的河南大學。
建校90多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结、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嚮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着自身的價值。在以範文瀾、馮友蘭、馮景蘭、羅章竜、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薑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傢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近40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為院士,上百人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專傢學者或社會活動傢。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學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擴大招生、新校區建設等,在提高辦學層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擴大發展規模、辦學空間、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是世界大學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成員。目前,河南大學設有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語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物理與信息光電子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土木建築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人民武裝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和民生學院(二級學院)等26個學院,72個本科專業,24個碩士一級學科、17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博士一級學科、1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教職工3600多人,其中專兼職工作的院士10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00餘人,碩士學位的600餘人。全日製在校生35000餘人,其中研究生3500餘人,留學生近200人。學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傢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省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等,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藏書300餘萬册。校區總面積3600餘畝,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校區(金明校區)已投入使用,2006年將基本建成。
伴隨着全國高校改革的深入,河南大學的發展又揭開了新的篇章,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辦學渠道進一步拓寬,先後與4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7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目前,學校正朝着建設全國一流高校的方向邁進。河南大學將成為一所立足河南、面嚮全國、走嚮世界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她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
|
學校名稱 :河南大學
簡稱 : 河大
英文名稱:Henan University
英文縮寫:HENU
成立時間:1912年(民國元年)
校慶日:9月25日
地址:中國·河南·開封·明倫街∕金明大道河南大學南大門(正門)
鄭州市北郊 (人民武裝學院)
鄭州市鄭東新區大學城(軟件學院)
郵政編碼:475001(明倫校區)∕475004(金明校區)∕450016(鄭州校區)
學校主頁:www.henu.edu.cn
-----------------------------------------
河南大學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市。100年前,這裏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國會試曾在這裏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裏劃上句號。20世紀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初的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這所大學。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這裏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1896年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其他相關部分,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在1944年中國教育部國立大學教學評估中,河南大學排名第6。新中國成立後,經院係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信陽分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信陽師範學院,理科他遷新鄉,設置為河南師範學院二院,水利、財經、化工、植物病蟲害、畜牧獸醫、生物等院係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工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合併開封師專、開封醫專,組建成新的河南大學。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國立河南大學校門育部簽訂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河南大學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武書連、呂嘉、郭石林發佈的《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綜合實力名列全國74,其中文學進入A等,名列全國第30。
建校97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结、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嚮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着自身的價值。在以範文瀾、馮友蘭、馮景蘭、羅章竜、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薑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傢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40餘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為院士,上百人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傢。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學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擴大招生、新校區建設等,在提高辦學層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擴大發展規模、辦學空間、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先後與4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7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是世界大學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成員。河南大學現設有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語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土木建築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淮河臨床學院、東京臨床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人民武裝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民生學院、歐亞國際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馬列德育教研部、公共體育教研部、公共計算機教研部、鄭州培訓部等學院(部),76個本科專業,24個碩士一級學科、174個碩士學位授予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博士一級學科、1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教職工3900多人,其中專兼職工作的院士11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全日製在校生41000餘人,其中研究生6000餘人,留學生近200人。學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傢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國傢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省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等,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藏書400餘萬册。校區總面積4000餘畝,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
近幾年,江澤民、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剋強、吳官正、陳至立、李嵐清、蔣正華、羅豪纔、王文元、張思卿、周濟等領導同志先後視察該校,對河南大學的發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澤民同志視察時親筆書寫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河南大學辦成全國一流高校”的題詞。河南省委、省政府歷來也十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並比照“211工程”項目學校在建設資金方面給予了重點扶持。在《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又進一步明確了“把河南大學建成全國一流高校”的建設目標。據此,學校已製定了關於今後長期發展戰略、學科與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建設方面的三個規劃,並製定了學校的總體發展目標。河南大學將實施兩步走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到2012年建校100周年的時候,全面提升該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學術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以及教育國際化程度,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研究教學型大學的基礎更加穩固,躋身全國先進大學行列;第二步,到2020年,把該校建設成為文理學科基礎雄厚、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學,力爭實現建設全國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2007年5月14日,河南大學委托河南先風商標事務所嚮國傢商標局遞交了“河南大學”等98件商標註册申請,成為河南省一次性申請商標最多的高校。在這批申請註册的商標中,河南大學將“河南大學”按照《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中的類別劃分,進行了1-45類全面覆蓋註册保護。此外,河南大學還將“河大+拼音”、“河大+校徽”、“河南大學+校徽”進行了商標防禦性註册保護。因此,現在衹有河南大學纔是真正的河大!
2008年10月17日,河南大學正式成為省部共建高校,開啓了河南大學在新的平臺上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序幕。 |
|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所在地,自古就是一片教育聖地。後周和北宋時期,這裏是國子監所在地。明、清時期,這裏是河南貢院所在。1903年、1904年,中國最後兩次會試在這裏舉行,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於此劃上句號。
河南大學清代貢院碑遺址 中國各地的貢院,自科舉考試廢止之後不復存在,僅留下一些遺跡可尋。如今,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外語學院北側,完好地保留了兩通四角碑亭,每個亭內都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貢院碑。其一為《改建河南貢院碑記》,立於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為當時河南巡撫田文鏡撰寫;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立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撰寫碑文的是時任河南巡撫的牛鑒。碑文詳細記載了河南貢院遷移和興建的具體情況,歷經數百年後,碑文已是斑駁難辨了。再往東看,和兩通碑相對的是一座兩層貢院執事房,這是當時考官辦公和休息的地方。雖是根據舊照片重建的,但也頗有氣勢。
1900年庚子之亂後,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當時慈禧、光緒倉皇出逃,他們在開封行宮作出了在河南貢院進行全國會試的决定。
1912年,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古城開封清代貢院舊址誕生,首任校長為著名教育傢林伯襄先生。20年代初,河南督軍馮玉祥將軍應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創辦大學的要求,决定從查抄軍閥趙倜的財産中拔出專款,作為大學的籌備基金。1923年3月3日,在預校基礎上建立的中州大學舉行開學典禮,設文、理兩科,馮友蘭、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首任校長林伯襄先生像 1927年6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支持下, 决定將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河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並入中州大學,成立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增加了農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設醫科。
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並改文、理、法、農、醫五科為五院,張仲魯任校長,就此河南大學正式命名。
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大學先後輾轉於河南信陽、南陽、洛陽,陝西西安、寶雞等地,雖然圖書、資料及儀器損失慘重,但仍辦學不輟。1942年,河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辦學經費有了保障。1946年後,設立工學院,後將黃河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並入。
1948年6月7日,河南大學南遷蘇州,分住怡園、獅子林後院、滄浪亭等處。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組河南大學,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兼任校長。6月,省政府派人將南遷蘇州的河大師生接回開封,河南大學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52年院係調整,醫學院、農學院分出,建立河南農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前身)、河南醫學院(河南醫科大學前身),水利係調入武漢大學,財經係調入中南財經學院。原有的院級建製均改為係級建製。
1953年8月6日,國傢教育部和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决定河南大學與平原師範學院兩校合併,統稱為河南師範學院,在開封、新鄉兩地辦學,分稱一院、二院。
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對河南師範學院進行調整,决定將文科集中在開封辦學,理科集中在新鄉辦學。1956年11月,河南師範學院一院、二院分別獨立為開封師範學院和新鄉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設中文、歷史、地理、外語4係。1959年,開封師範專科學校並入我校,新增物理、化學、數學、生物4係,後又增設政教係和體育係。1962年7月,河南藝術學院並入,建立藝術係;河南體育學院並入體育係;鄭州大學地理係並入地理係。至此,學校有中文、歷史、政教、地理、外語、數學、物理、化學、體育、藝術10個係。
1979年,更名為河南師範大學,增設教育係。1984年5月恢復為河南大學。學校也由師範院校逐漸轉變為河南省重點建設的綜合大學。
2000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河南大學、開封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封師範學院三校合併,組建成立新的河南大學。新的河南大學是一所具有文、理、工、經、管、法、哲學、教育、歷史、醫學十大科類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設有文學院、藝術學院等16個學院,5個單列係,62個本專科專業,53個碩士、博士學位點,現有全日製在校生4萬餘人。
2001年10月,位於開封市西區占地122.7公頃的河南大學新校區奠基,新校區投資十億元人民幣,預計2003年具備招生條件,2005年建成。2007年10月,河南大學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其中十九項指標有十八項達到A級,被評為優秀等級。今天的河南大學正在走嚮燦爛輝煌的未來。
2008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8〗9號文件正式公佈了全國第一批51傢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名單,其中高校圖書館12傢,河南大學圖書館是其中之一。2008年7月28日,國務委員劉延東正式嚮51傢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代表頒發了匾牌。2009年4月28日,河南大學圖書館新館開館典禮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揭牌儀式在金明校區明德廣場隆重舉行。 |
|
青磚緑瓦,飛檐走獸,雕梁畫棟,中西交融。走進河南大學,品讀着掩映於翠緑中的近代建築群,一種歷史的厚重和藝術的美感不知不覺在周身蔓延。
2006年6月,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獲得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榮稱號並通過了國務院的核定,處在第五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項,序號為:984,編號為:Ⅴ--111,單位名稱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時代為:民國。
河南大學清代貢院執事房舊址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位於開封市舊城東北隅,北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開寶寺塔(俗稱鐵塔),東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封城墻。該建築群占地面積近600畝,總建築面積17579.46平方米,從校大門嚮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0.5公裏的中軸綫,中軸綫東內側有“六號樓”;東外側有分佈整齊的10座齋房(稱“東十齋”),中軸綫西內側有“七號樓”;西外側有兩座齋房(稱“西二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貢院碑”與“重修河南貢院碑”兩個碑廊。建築群總體構圖以主體建築居中,前門後堂,左右齋房,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書院建築佈局,渾厚典雅,美觀實用。該建築群是河南乃至我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的歷史進程的有力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校大門:1935年開工,1936年建成,為四柱三開間牌樓式建築,磚木及混凝土結構。大門上有筒板瓦,花脊走獸,下有鬥拱承檐,椽飛起翅,四角如翼。外側門楣正中“河南大學”校名,采用北宋書法傢米芾的字樣,莊重嚴正。內側門楣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但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保存至今。
六號樓:始建於1915年,1919年建成,耗時四年,是學校第一座中西風格相結合的新式建築,建築面積2122.92平方米,中間部分4層,兩翼為3層,建成後成為預校的教學、實驗、科研中心以及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1925年7月,中共北方區委總負責人李大釗先生受開封地下黨的工作者和在國民二軍中工作的共産國際代表的共同邀請,在此演講了《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他的演說,給廣大進步師生以極大的鼓舞,掀開了河南大學革命運動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七號樓:1924年動工,1925年建成,總建築面積4350平方米,樓高三層,其中半地下室一層。七號樓以青磚砌墻,底層墻面用水泥砂漿抹面,飾以橫嚮凹槽,二、三層墻面貫以通至檐口的塔斯幹壁柱。當時,一樓有部分教室;二、三樓大部分是教室,間有少數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學院的實驗室及藥品儀器儲藏室。功能之齊全,超乎想象。可能你會想:當時那樣一座建築,卻又這麽多用途,難道不顯得擁擠麽?事實上,博雅樓的採光效果和隔音設備十分先進,東南西北四個大門,方便師生出入,並沒有擁擠不暢的感覺,可見當時設計之周全。
現在的博雅樓,依然風采不減。緑樹掩映中,疊檐飛閣,古樸典雅;藍天白雲下,雕梁畫棟,大氣磅礴。
十二齋: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那上邊有“金陵十二釵”;而在河大,你可以看到“河大十二齋”。1921年,東一、二齋,西一、二齋建成,大大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1926年東三、四、五、六齋建成;1952年,東七、八、九、十齋建成。十二齋自東十西二,遙遙相對,外觀一致。特別是東十齋,一字排開,如同琴鍵,精巧華麗的入口垂花門飾、淡雅樸素的灰色清水磚墻、簡潔明快的幾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於變化的坡屋頂、女兒墻,還有室內那紅色油漆的實木房門、樓地板,做工細膩的木質樓梯、扶手、欄桿別有風情。
如今,齋房已不單純是供人使用和欣賞的建築,它體現的更是一種文化。作為河大保留下來的校園早期建築,齋房早已成為河南大學重要的人文景觀。它那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不僅是中國近代建築特定發展時期的體現,更是河大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河南大學大禮堂
大禮堂:大禮堂與南門遙遙相望,這幢宮殿式的建築極具歷史感,青磚紅瓦,飛檐鬥閣,氣勢恢宏。1931年,時任校長的許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禮堂的動議。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動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歷時三載,用資20萬元。當時河大的師生共計500餘人,卻興建了可容納3000多人的大禮堂,足見河大的魄力。其規模之宏大,在當時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設計之精美,工程進度之快,質量之高,為當時國內所罕見。
大禮堂占地3932平方米,南北長73.75米,東西寬53.75米,高24.4米,總建築面積4687平方米,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全國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在使用。作為河南高等教育發展的標志,她見證着河南高等教育的發展,見證着河大學子的成長。在春季,廣場上空飛舞着無數風箏,煞是好看;到了鼕天,同學們在每到周末,在這裏都會舉辦周末文化廣場活動,特別是藝術學院舉辦的“同唱一首歌”,雖然不如央視的“同一首歌”,但在整個河南省高校都很有名氣。2002年河南大學90年校慶時,央視“同一首歌”走進河大園,河大師生與諸多明星同臺放歌,現場成了歡樂的海洋。
大禮堂前東西幹道,東部分稱為“東辰路”,西部分叫做“西月路”。“東辰路”是一條法國梧桐成行的大路,到了夏天,緑樹成蔭,葉兒婆娑,漫步其間,感受河大濃厚的人文氣息;“西月路”東北側,是一個小花園,造型別緻,層次感強,和它作鄰的是一個總體造型為飛機狀的十號樓——尚學樓,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分為三部分的理工綜合樓——薈學樓。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繼承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的優秀成果,其風格中西合璧,表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學校厚重的歷史及冼練凝重的風貌。建築群從整體到局部,均是中國近代優秀建築的代表作品,不愧為國傢之瑰寶。 |
|
2000年9月5日,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立項,河南大學决定在開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徵地1849畝籌建新校區,總投資11億元左右。整個工期分兩期實施,2003年具備招生條件,2005年基本建成。
河大新校區的總體規劃設計,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中標設計,詳細設計則由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完成。在規劃設計時,設計方案突破了傳統校園那種註重終極完整規劃的定式,將河大新校區規劃為一個不斷生長的動態發展過程。設計特點鮮明,空間序列建築以人為本,功能分區合理,交通佈局新穎、便捷。建成後的新校區,其開放型、流動型、人文型的校園河南大學金明校區環境和多樣化的建築風格,集中體現了設計者將之建成“教學互動、資源共享、高效運作、持續發展”的高校園區的規劃設計理想。2001年10月15日,河南大學新校區建設奠基儀式在開封市西區的新校區址隆重舉行,時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陳奎元,省長李剋強,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李成玉等領導同志參加了奠基儀式,親自來為基石揮鍬培土。
若從半空中鳥瞰,新校區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銅器“鉞”,折綫環形機動車道與“丫”字型人行道相結合,形成新校區的總體骨架,一條蜿蜒幾百畝的水係貫穿南北。在極富韻律之美的主題框架裏,綫條流暢、簡潔明快的組團式現代主義校捨也靈動地掩映在大片緑化帶中。如果說河大老校區的古典建築群代表了河大厚重的人文精神,那麽河大新校區現代化建築的組團化設計,則體現了新河大承前啓後、開拓創新的時代風貌。
設計師們的別出心裁在建築景觀的設計上發揮到了極緻。比如廣場的主題景觀,這是一座高達26米的鐘塔,為新校區的標志性建築。莊重現代的新塔與古樸雄渾的老塔(開封鐵塔)遙相呼應,是對河大精神的延伸;同時新塔“衹爭朝夕,把握今時”的寓意,也是對新河大在新時期重鑄輝煌的期待和對廣大師生“珍惜現在,實現夢想”的勵勉。再如圖書館,總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樓體地上8層,地下1層,高44.6米,是河南省最大的圖書館。
在新校區東南區域,規劃出了60畝地用於建設學生宿舍以及食堂、浴池等配套設施。新校區的學生宿舍設施齊備,每個單元房居住四名學生。為瞭解决新老校區的交通問題,河南大學還出資購買了豪華大巴,開設專綫,以方便新老校區師生交流。 |
|
河南大學除坐落於開封市的校本部外,還在省會鄭州市設立了兩個校區。分別為軟件學院和人民武裝學院。
河南大學軟件學院
河南大學軟件學院位於鄭東新區竜子湖大學城,是河南大學在省會鄭州設立的一個正式教學單位。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教學設施齊全並擁有現代化的計算機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依托河南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秉承“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弘揚河南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藴,銳意改革、開拓進取,軟件學院已經為社會培養了近萬名各類專業人才。
軟件學院在以下幾個專業(含方向)分別招收本科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方向) 培養係統掌握計算機科學知識與應用技術,能在科研、教育、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科研與應用、軟件設計、軟件開發與測試、Web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製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方向) 培養掌握網絡搭建、網站建設與維護技術,能夠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網絡建設和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學製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二、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
﹡按照河南大學的辦學理念,努力為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培養厚基礎、善思維、強能力、勇創新、高素質的創新性合格人才。
﹡在教學計劃、專業課教師、教材等方面均與校本部同專業、同層次學生統一安排。
﹡在註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學生待遇
學生在校期間和畢業後的待遇,和校本部同專業、同層次學生完全一致。
四, 乘車綫路
在火車站北面的二馬路站坐305路,在紫荊山坐k115,305路均可(站牌在迪信通門口),到鄭州市廣播廣播電視大學下車(河南大學軟件學院),新生開學報到期間在火車站有校車接待。
河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河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是河南省軍區與河南大學聯合創辦,河南省唯一的人民武裝類高等院校,其前身為河南省人民武裝幹部學校。學院位於鄭州市北郊,東臨鄭東新區,北依21世紀住宅新區,占地面積170餘畝,教學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編配教師7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受軍以上表彰的優秀教員20人,具有軍地聯合執教特色和軍事院校管理模式,教學質量可靠。
人民武裝學院在以下幾個專業(含方向)分別招收本科生:
公共事業管理(人民武裝方向) 本專業屬非師範類,主要培養基層專職人民武裝和基層公務員。主要課程有:政治理論、軍事基礎、法律基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文寫作、應用統計學、公共關係學、市場營銷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領導科學、行政管理學、邏輯學、政治經濟學、市場經濟概論、國防動員基本理論、民兵工作、徵兵工作等。學製4年。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 主要培養能在國傢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工作的專門人才。學製4年,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凡擁護黨的路綫、方針、政策,身體健康,未婚,符合新兵徵集條件,參加全國統招的男性合格考生均可報考。符合上述條件的考生,參加省高招辦與省軍區統一組織的軍事院校類招生政審、面試和體檢,提前進行錄取,文理兼收。未被錄取的考生,可繼續參加其它高等院校各批次錄取。
學員入學後,着軍隊院校學員服裝,但不入軍籍。學員同河南大學校本部普通生一樣繳納學費、住宿費等,學生畢業合格,頒發河南大學畢業證書,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並按中央文件規定,優先錄用到基層人民武裝部工作。同時,經上級軍事機關批準,從每屆畢業生中選拔部分學生充實到省軍區現役軍官隊伍,授予中尉軍銜,享受副連職待遇。 |
|
校歌
嵩嶽蒼蒼 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長
濟濟多士 風雨一堂
繼往開來揚輝光
四郊多壘 國仇難忘
民主是式 科學允張
欹歟吾校永無疆!
欹歟吾校永無疆!
《河南大學校歌》誕生於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詞,陳梓北先生譜麯。當時中華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河南大學輾轉搬遷,經雞公山、南陽鎮平,最後停留在伏牛山深處的欒川縣譚頭鎮辦學達5年之久(並建立河南大學譚頭附中至今,但由於種種原因其不屬於河南大學附屬單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河大師生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時任文學院院長的嵇文甫先生激情奔放地創作了《獻給祖國》、《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戰歌麯。教育係教授陳梓北長於作麯,曾為《紀念魯迅歌》、《遠征進行麯》、《七七中學校歌》等譜麯,編有《抗戰歌麯選》。
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刻,河南大學决定創作《河南大學校歌》,利用歌麯的形式,通過廣大師生傳唱,在陰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環境中樹起河南大學的獵獵戰旗,以凝聚師生,鼓舞抗戰鬥志,弘揚學術傳統,堅持辦學不輟。嵇文甫、陳梓北受領重任,很快兩人合作的《河南大學校歌》便響徹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四郊多壘,國仇難忘。”日寇的暴行,並沒有嚇倒河大人。“濟濟多士”在蒼蒼嵩嶽下,泱泱黃河邊,“風雨一堂”,堅守“悠且長”的“中原文化”,追求民主與科學,為抗戰和建設培養人才。此後一代又一代的河大人高唱校歌,奮發圖強,傳承河大精神,創造出河南大學的輝煌歷史。
1992年慶祝河南大學建校80周年時,由中文係張予林作詞、音樂係張彬譜麯,創作了新的《河南大學校歌》。
2002年9月,在慶祝建校九十周年的日子裏,河南大學决定恢復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學校歌》,並根據時代發展,將原歌詞中的“三民”與“四允”改作“民主”與“科學”。《河南大學校歌》重新在師生中廣為傳唱,成為新時期河大人“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戰鬥號角。
校徽
1994年學校領導委托當時的工藝美術係青年教師肖紅代為設計一枚校徽,並沿用至今。該校徽圖案為正圓形,外圈與內圓為藍色,象徵理想與廣阔的發展前景;中間黑體英文字母與下放的創校年號為緑色,代表教育與勃勃生機;藍底下的“河大”兩字為由右至左的篆書題,給人以悠久的歷史文化感;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徵位於黃河岸邊、中原文化與文明發祥地的河南大學歷史久遠。
校訓
河南大學在九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校訓,培養出近40萬優秀學子,為祖國的各項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誡師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優良品德。“親民”又為“新民”,意為啓迪百姓心智,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就是將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斷求取進步。對於“止於至善”,宋代碩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 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也就是說,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河南大學大門於1936年建成後,就將校訓用柳體金字書寫懸挂在大門背面,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1953年,校大門背面的校訓被去掉了。2002年慶祝建校90周年之際,河南大學校大門彩繪一新,“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又重新懸挂於大門內側。著名作傢周而復校友題寫的校訓被鎸刻在北京校友會捐贈的靈璧石上,矗立於大門通往大禮堂中軸綫南端。八字校訓耀眼奪目,發人深省,予河大學子以光大學術,恢宏文化的啓示,一入校門便油然而生對國傢、民族崇高無上的歷史責任感。 |
|
2008年7月26日,奧運聖火來到了“七朝古都”開封,這座1000年前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以開放奮起的新姿歡迎聖火的到來。8時15分,第一棒火炬手、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主講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高舉“祥雲”火炬在河南大學新校區圖書館門前廣場起跑,奧運聖火在開封的傳遞正式開始。開封站火炬傳遞路綫全程6.6公裏,其中4.2公裏在河南大學校園內。
河南大學新校區聖火傳遞起跑儀式 經由河南大學新校區西門,奧運火炬依次在金明大道、黃河路、大梁路傳遞。沿途開封市民揮舞國旗、五環旗和北京奧運會會旗,匯成了彩色的海洋;歡呼聲、喝彩聲、鑼鼓聲,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城市上空。“踏着昨天的輝煌,嚮更高理想飛躍”等標語和旗幟,表達了開封人再創輝煌的願望。共有208名火炬手參與傳遞,全程6.6公裏,其中包括籃球名將鄭海霞、加拿大籍相聲演員大山、先救人後采訪的女記者曹愛文等。前133名火炬手在河南大學校園傳遞,充分展現出河南大學百年名校的風采,成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開封站的特色之一。9時55分,“祥雲”火炬抵達東京藝術中心,第208棒奧運火炬手、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的主創者張武,點燃聖火盆。開封市的聖火傳遞活動圓滿結束。 |
|
林伯襄:河南商城人,上海中國公學畢業,曾任河南教育廳第一科長、代理廳長、科長、教育款産處處長(民國時期)省教育廳副廳長(新中國成立後)
丁德合:河南新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早逝
李敬齋:河南汝南人,密歇根大學建築工程學士,曾任南京政府地政部部長
張鴻烈:河南固始人,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哲學碩士,曾任山東省建設廳廳長
徐 謙:安徽歙縣人,清朝進士,曾任最高法院院長、司法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
凌 冰:河南固始人,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國駐古巴公使
查良釗:浙江海寧人,金庸之兄,曾任臺灣“司法部”部長
鄧萃英:福建林森人,留學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
黃際遇:廣東澄海人,東京大學學士,芝加哥大學數學碩士,早逝
張仲魯:河南鞏縣人,密蘇裏礦務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商科碩士,曾任煤炭總局副局長
許心武:江蘇儀徵人,艾奧瓦大學水利碩士,曾任黃委會委員長
杜 俊:河南汲縣(今衛輝市)人,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碩士,代理校長,曾任河南省銀行行長
楊震文:河南南陽人,柏林大學文學碩士、副教授,著名翻譯傢
劉季洪:江蘇豐縣人,華盛頓大學化學博士,曾任臺灣“考試院”院長
王廣慶:河南新安人,日本私立法政學校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田培林:河南襄城人,柏林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
姚從吾:河南襄城人,留學柏林大學研究蒙古史,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郝象吾:河南武陟人,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博士,校務臨時小組負責人,早逝
方振中:河南唐河人,巴黎政治學院外交係碩士,校務委員會主任
吳芝圃:河南杞縣人,河南人民革命大學校長,曾任河南省委書記
嵇文甫:河南汲縣(今衛輝市)人,北京大學畢業,留學蘇聯,中科院學部委員,曾任河南省副省長
趙紀彬:河南內黃人,北京大學肄業,中科院學部委員,曾任陝西省委宣傳部長
麯乃生:河南洛寧人,南開大學肄業,河南大學畢業,曾任河南省教育副廳長,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
李林
李潤田:遼寧瀋陽人,東北師範大學畢業,曾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靳德行: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畢業,曾任河南省社科聯副主席
王文金:河南人,河南大學畢業
關愛和:河南汝南人,河南大學畢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現任黨委書記,河南省政協常委,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
婁源功:河南原陽人,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席。
現任校長介紹
婁源功,男,河南原陽縣人,漢族,1957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省優秀專傢,現任河南大學校長。 婁源功本科畢業於鄭州糧食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畢業於武漢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及管理專業,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工作初期曾先後在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學脫産進修學習二年,並三次赴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等國傢接受物流培訓和考察學習。現兼任中國流通經濟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市場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河南省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
婁源功歷任鄭州糧食學院國際貿易係副主任、流通科學係副主任、經濟貿易係主任,中國糧食物流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鄭州工程學院教務處處長、副院長,河南工業大學副校長等職。2002年由省委組織部選派擔任新鄉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一年。2005年2月任黃淮學院院長。2009年2月,任河南大學校長。
婁源功的學術研究領域為國傢糧食安全和物流管理。1998年為國傢糧食局主持完成《當前我國糧食形勢分析報告》;1999年主持完成《中國華糧集團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上報國傢計劃委員會;2000年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主持完成《中國儲備糧意外災害保險問題研究報告》;2001年主持國傢“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傢儲備糧庫建設與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係統》,被國傢科技部鑒定為“國內首創,填補空白”,此項成果已被國傢糧食局、國傢發展改革委員會用於國傢儲備糧佈局的輔助决策;2002年主編國傢“十五”重點圖書《WTO與河南糧食》,獲河南省優秀圖書二等奬;2003年主持的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省糧食資源合理利用與開發研究》,被鑒定為“國內領先”;2004年為國傢糧食局主持完成《中國儲備糧物流“十一五”發展規劃》;另外,還主持承擔國傢軟科學項目一項。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持的商業部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富含油油料直接浸出工藝與設備》研究項目,其鑒定結論為“國內首創”;《植物油特種加工成套機組的研究》項目,被鑒定為“國內領先”,並獲河南省“科技進 步二等奬”。2003年主持的21世紀河南省教學改革項目《經濟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主幹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獲“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奬”。主持承擔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河南省糧食流通利益均衡機製研究》,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河南省軟科學項目《WTO框架下河南糧食産業研究》,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目前正主持進行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糧食安全及物流管理係列圖書》的研究與撰寫工作。現仍為河南工業大學産業經濟學省級重點學科第一帶頭人、河南省人文社科基地河南工業大學物流中心主任,並主持日常學術研究工作。
婁源功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和擔任高校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科研業績豐碩,工作思路清晰,富有開拓精神,具有復合型的學術研究功底和多崗位鍛煉的工作經歷,有戰略思維,有創新意識,有國際化視野,是一位領導型專傢和學者型校長。擔任黃淮學院院長期間,在院黨委領導下,帶領學院行政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奠基性工作,首倡了“衹有逗號、沒有句號,除了奮鬥、別無選擇”的學院精神,卓有遠見地提出了“開放式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內涵建設發展思路,探索出了經濟後發地區高校快速發展的新路子,積極推進科學管理,引領學校迅速邁入快速發展軌道。在日常工作中,他為人豁達,做事縝密,以人為本,關愛師生,作風樸實,平易近人,註重深入基層,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及時解决實際問題,有着很高的學術魅力、人格魅力和領導魅力,深受師生擁戴。
婁源功的學術研究領域為國傢糧食安全和物流管理。1998年為國傢糧食局主持完成《當前我國糧食形勢分析報告》;1999年主持完成《中國華糧集團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上報國傢計劃委員會;2000年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主持完成《中國儲備糧意外災害保險問題研究報告》;2001年主持國傢“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傢儲備糧庫建設與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係統》,被國傢科技部鑒定為“國內首創,填補空白”,此項成果已被國傢糧食局、國傢發展改革委員會用於國傢儲備糧佈局的輔助决策;2002年主編國傢“十五”重點圖書《WTO與河南糧食》,獲河南省優秀圖書二等奬;2003年主持的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省糧食資源合理利用與開發研究》,被鑒定為“國內領先”;2004年為國傢糧食局主持完成《中國儲備糧物流“十一五”發展規劃》;另外,還主持承擔國傢軟科學項目一項。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持的商業部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富含油油料直接浸出工藝與設備》研究項目,其鑒定結論為“國內首創”;《植物油特種加工成套機組的研究》項目,被鑒定為“國內領先”,並獲河南省“科技進 步二等奬”。2003年主持的21世紀河南省教學改革項目《經濟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主幹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獲“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奬”。主持承擔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河南省糧食流通利益均衡機製研究》,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河南省軟科學項目《WTO框架下河南糧食産業研究》,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目前正主持進行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糧食安全及物流管理係列圖書》的研究與撰寫工作。現仍為河南工業大學産業經濟學省級重點學科第一帶頭人、河南省人文社科基地河南工業大學物流中心主任,並主持日常學術研究工作。
婁源功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和擔任高校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科研業績豐碩,工作思路清晰,富有開拓精神,具有復合型的學術研究功底和多崗位鍛煉的工作經歷,有戰略思維,有創新意識,有國際化視野,是一位領導型專傢和學者型校長。 |
|
教育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國傢體育總局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
國傢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植物逆境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節能減阻助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病毒生物技術國傢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心
河南省高校植物逆境生物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高校鉬鎢化學與應用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中原發展研究院
河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河南省豫臺關係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英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文藝學研究中心
河南省天然藥物與免疫調節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棉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環境與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作物抗逆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數字區域模擬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潤滑與功能材料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醫學重點實驗室 |
|
河南大學附屬中學
河南大學附屬中學坐落在古都開封的東北隅,學校創建於1921年8月,是河南省教育廳直屬的三所重點中學之一,1981年6月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河南大學附屬藝術中學
河南大學附屬藝術中學是一所專門為高等藝術院校或普通高校藝術院係輸送人才的門類齊全的藝術中學,建立於2002年5月15日,校園占地面積205萬平方米,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知名文化教師,專業教師與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通用。
河南大學附屬小學
河南大學附屬小學於1960年8月創辦,占地面積3601平方米,建築面積4299平方米,現有教師35人,專科以上學歷達到70%。作為開封市首批合格小學,多年來,附小以治學嚴謹、優秀人才輩出而享譽社會。
河南大學幼兒園
河南大學幼兒園始建於1953年,目前占地面積5136平方米,以3座教學樓為主題的各類建築面積達到53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總面積超過2800平方米。師資力量在省、市及同行中名列前茅,教學科研近年來獲省、市、國傢級奬勵35項。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始建於1955年3月,位於風景秀美的包公湖畔,其前身為“河南省治淮總醫院”、“開封地區人民醫院”、“開封醫學專科學校附屬淮河醫院”,現今並入河南大學,更名為“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隸屬河南大學、河南省衛生廳領導。醫院為全國三級甲等醫院、全國醫院管理協會理事單位、全國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東京)醫院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位於七朝古都開封市,毗鄰竜亭、清明上河園、中國翰園碑林、天波楊府、宋都禦街等著名旅遊景點,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醫院,同時又是河南大學臨床學院、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 |
|
梁光烈,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國務院黨組成員。1984.2 -1986.7黨政幹部班政治理論專業
付志方,中央候補委員,河北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
王全書,河南省政協主席
孔玉芳,河南省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
劉春良,中紀委委員,安徽省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宋洪武,陝西省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副總警監
劉懷廉,河南省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
王文超,河南省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經管研究生)
靳綏東,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萬伯翺,國傢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主任
郝鐵川,中央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部長
蔣輔義,四川省樂山市市長
武和平,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
王定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
嶽光鑫,教育部老幹部協會常務副會長,原離退休幹部局副局長
郭戈,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教育係畢業
麯萌,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歷史係畢業
廖奔,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文係畢業
王衍詩,廣東省委副秘書長,中文係研究生
張保振,國傢煙草專賣局副局長,中文係畢業
曹志安,雲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巡視員
高穎照,河南省委巡視組二組組長
馬國強,河南省文聯主席
夏林,省人大副秘書長
孫培新,省人大常委會選舉任免代表聯絡工作委員會主任
張國臣,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孫振民,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清樹,省商務廳廳長
楊盛道,省信息産業廳廳長
孔令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張啓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肖新明,省國資委主任
楊麗萍,省文化廳廳長
崔為工,省文化廳常務副廳長
李新傑,省中小企業服務局局長
謝振生,省畜牧局局長
李慶瑞,省環境保護局局長
李新增,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
張錦同,省地礦局黨委書記
焦錦淼,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張銳, 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王耀, 省社科聯主席
張占倉,省科學院副院長
李鬆武,省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
劉軍甫,省人防辦公室黨組書記
安陽:書記張廣智
安陽:市長張笑東(研究生)
安陽:常務副市長馬林青
焦作:書記路國賢
焦作:政協主席王太峰
焦作:市長孫立坤
焦作:市委副書記王明德
商丘:書記王保存
許昌:書記毛萬春
許昌:常務副市長楊獻波
信陽:人大主任姚鐵璜
新鄉:市長李慶貴
濮陽:市長王豔玲
三門峽:市長楊樹平
三門峽:政協主席郭秀榮
鄭州:書記王文超(研究生)
南陽:書記黃興維(研究生)
南陽:副書記賈崇蘭
南陽:常務副市長陳光傑
濟源:書記段喜中(研究生)
濟源:人大主任範正剛(研究生)
洛陽:市委宣傳部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王全樂
駐馬店:省轄市市長級領導幹部王振國
開封:省轄市市長級領導幹部張傢順
鄭永扣:鄭州大學書記
常俊標:鄭州大學副校長
張倩紅:鄭州大學副校長
關愛和:河南大學黨委書記
程傳興:河南農業大學書記
張亞偉:河南師範大學書記
林世選:鄭州輕工業學院書記
劇乂文:鄭州輕工業學院院長
孫建中:河南中醫學院書記
李小建:河南財經學院院長
時明德:洛陽師院院長
李德平:平頂山工學院書記
孫宏典:信陽師院書記
趙豫林:商丘師院書記
孫天華:商丘師院院長
苗相甫:南陽師院書記
周鐵項:新鄉醫學院書記
陳興民:新鄉學院書記
習諫:中州大學書記
陳爽,廣州大學副校長
周建設 , 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
張誠一, 海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劉杏茹,河南臨潁縣副縣長
曹志民,鄭州一中歷史係名師 |
|
(按首字筆劃排序)
人民武裝學院 護理學院
土木建築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歐亞國際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 法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 物理與電子學院
文學院 環境與規劃學院
藝術學院 經濟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軟件學院
東京臨床學院 藥學院
外語學院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民生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淮河臨床學院
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體育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
醫學院
馬列德育部 公共體育部
公共計算機教研部 軍事理論教研部
大學外語教學部 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對外漢語教學中心 |
|
河南 | 大學 | 文學院 | 開封 | 土木建築學院 | 教育傢 | 文學 | 心理學 | 山西人 | 古典文學研究專傢 | 河南武陟 | 人物 | 教授 | 歷史學家 | 百傢講壇 | 教育 | 學校 | 中學 | 河北大學 | 河套大學 | 鄭州大學 | 哲學家 | 更多結果... |
|
|
河南大學生 | 河南大學工會 | 河南大學校徽 | 河南大學校歌 | 河南大學學報 | 河南大學論壇 | 河南大學生網 | 國立河南大學 | 河南大學楊盼 | 河南大學盤鼓 | 河南大學協會 | 河南大學廣播站 | 河南大學大禮堂 | 河南大學跳蚤街 | 河南大學藥學院 | 河南大學文學院 | 河南大學出版社 | 河南大學新校區 | 河南大學圖書館 | 河南大學保衛處 | 河南大學校衛隊 | 河南大學交易網 | 河南大學生生活 | 河南大學法學院 | 河南大學醫學院 | 河南大學生生活網 | 河南大學行政學院 | 河南大學傳媒協會 | 河南大學民樂協會 | 河南大學經貿學社 | 河南大學管理協會 | 河南大學譚頭附中 | 河南大學東京醫院 | 河南大學棋類協會 |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 |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 河南大學附屬中學 |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 河南大學鄭州分校 |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 河南大學軟件學院 | 河南大學特聘教授 |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 河南大學護理學院 | 河南大學職業發展協會 | 河南大學三農發展研究會 | 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 | 河南大學東京臨床學院 | 河南大學凡高藝術培訓中心 | 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 | 河南大學傳媒研究所 | 河南大學軟件學院鄭州校區 | 河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河南大學管理協會會徽 | 河南大學生創業貸款 | 河南大學報大學生通訊社 | 河南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 河南大學社團聯合會 | 河南大學葫蘆絲巴烏協會 | 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河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 | 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河南大學大學生盤鼓協會 | 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 |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河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 河南大學附屬淮河醫院 | 河南大學財務處處長 | 8.河南大學財務處處長 |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創新創業指導中心 | 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 河南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河南大學成人教育鄭州培訓部 | 詩經研究新編李湘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