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河北 >石家庄 >石家庄市区 > 河北省博物馆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河北省博物馆投诉电话石家庄市旅游投诉电话: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311-8581423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河北省博物馆是河北省惟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953年4月,是我省收藏古代、近现代历史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向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构。1994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河北省博物馆坐落在省会石家庄市中心,主体建筑建造于1968年~1969年,最高处27.7米,主楼四周用56根圆柱构成高大宽阔的长形柱廊,建筑整体风格既巍峨壮丽,又庄严朴素。建筑总面积20028平方米,共有18个展览大厅,展厅面积11216平方米。馆前为52500平方米的省会文化广场,广场中央造型优美的灯光音乐喷泉银珠飞溅,广场鸽与游人尽情嬉戏,翩翩起舞,广场四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北省博物馆(主体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河北省博物馆一直非常重视文物征集工作,坚持长期征集与短期突击相结合,使馆藏文物不断增加。目前馆藏文物、标本15万件,其中一级品321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件)。藏品按时代分为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和现代文物三大部分,其下又按质地分类。其中以古代文物数量最多,也最精美。另有图书资料室藏书5万余册,照片2万余幅。图书收藏中不乏明清珍善本图书,是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唐山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穿孔红铜牌,是人类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产物,也是我国境内出土的最早青铜制品之一。兴隆县出土的一批战国铁范42副87件,包括锄范、镰范、镢范、斧范、凿范、车具范等类型,是目前国内出土的生产工具铸范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
  满城陵山汉墓出土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陵山汉墓是西汉第一代中山国王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墓葬,两座洞室墓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文物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0余件,国宝级文物5件。刘胜金缕玉衣是用金丝将岫岩玉片编缀而成,整体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金丝约1100克,玉片2498片,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玉衣。窦绾金缕玉衣形式与刘胜玉衣相似,共用金丝约700克,玉片2160片。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错金博山炉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线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举世闻名的珍宝。透雕双龙纹高纽白玉谷纹璧玉质晶莹洁白,纹样优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为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河北是中国古陶瓷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产地,早在距今70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唐宋时期,河北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瓷器产地,出现了著名的四大瓷窑——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隋唐邢窑白瓷是北方瓷器的代表,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类银”、“类雪”,形成中国瓷业生产“南青北白”的局面。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胎薄釉白,刻划花技法流畅生动,印花装饰更具特色,发展为宋代白瓷窑之首。磁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民间瓷窑,纹饰技法风格豪放,富有乡土气息,瓷器上的绘画题材饶有兴致,极富情趣。井陉窑是河北省考古工作者的新发现,产品以细白瓷为主,唐、五代时曾为官府烧制过瓷器。河北省博物馆四大名窑瓷器精品均有收藏。
  
  河北省博物馆另一具有重要特色的瓷器藏品是元代的青花和彩釉瓷,1964年保定市元代窑藏中出土的11件青花和蓝釉瓷器代表了同类元瓷的最高水平。其中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是国宝级文物,集绘画、镂雕、浮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
  玉器中的精品以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璧和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成套玉器最具特色。
  河北历史上一直是佛教盛行之地,馆藏的许多造像以精美的艺术造型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曲阳修德寺出土的2000余件汉白玉佛教造像,是目前国内出土数量最多、时间延续较长的一批佛教造像,对研究佛教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金银器中以唐代鎏金鹿纹菱花银盘和辽代契丹文“敕宜速”金、银牌最为代表。
  馆藏书画约2000件,主要是明清两代政治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明代著名诤臣杨继盛、东林党人赵南星、明末殉国名臣吴景范、清初理学家孙奇逢、清康熙名臣魏象枢、魏裔介等人的书画作品,形成了以地方名人墨迹见长的馆藏特点。另外还有文徵明、朱耷、唐岱、郑板桥、虚谷、吴昌硕及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等名家的精品之作。
  近现代文物藏品记载着燕赵儿女为追求解放、争取光明而进行的血与火抗争,是100多年里河北人民革命征程奋斗不息的历史见证。其中有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入侵重要证据的清末直隶南部法国天主教总堂献县张庄教堂遗留原始资料;义和团运动首领景廷宾在“扫清灭洋”起义中使用的马鞍;土地革命时期宁都起义领导者赵博生的遗存衣物;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手稿;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征战的指挥战刀;冉庄地道战中使用的油灯、镐头、铁锨;白洋淀雁翎队使用的木船、火枪;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大碗;中国人民银行第一版人民币印钞石版等珍贵文物。
  河北省博物馆建有设备比较完善的文物库房,有一套健全严格的文物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提用、核对、注销、统计等管理制度和手续,有专业技术人员对藏品进行维护保管,并设有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工作室。保管工作正在逐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河北省博物馆的根本宗旨。1994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先后举办大型基本陈列和各种专题展览20余个,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物、人物、自然生物、社会发展、建设成就等方面。展示了数千年辉煌灿烂的燕赵文明,河北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河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光辉成就。这些陈列展览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了时代旋律,讴歌了英雄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993年5月,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瓷艺特展》应邀赴北京炎黄艺术馆配合“科学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展出。展览精选河北三大著名瓷窑300余件典型器物,从各窑址的历史沿革、烧造工艺、瓷器种类、造型釉色以及装饰手法等侧面展示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最高成就和艺术特点。通过揭示各种瓷器的丰富文化内涵,给人以知识鉴赏和美的熏陶。江泽民总书记亲莅参观,并向与会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炎黄艺术馆馆长黄胄先生等人表示:看过这些瓷器,中国作为瓷的祖国是当之无愧的。
  1994年9月,河北省博物馆筹办的《腾飞中的河北社会事业》作为参加“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中的河北展馆在北京展览馆展出。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展览内容分为社会生活、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三部分,着重宣传河北省社会事业进步、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河北展馆参观,肯定了河北省社会事业取得的成就。展览组委会对河北展馆的组织领导和设计制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授予“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设计奖”。
  1997年9月~10月,河北省博物馆筹办的《辉煌的五年——十四大以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河北展馆”在北京展览馆展出,这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举办的建国后规模最大、全面反映党的十四大以来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的大型展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河北省改革开放步伐最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展览内容分为经济建设成就辉煌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两部分。展出期间正值党的十五大召开,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瞩目,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参观,对河北省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出席十五大的代表和在京的各国驻华使节也分别参观了展览,参观者对河北展馆饶有兴趣,纷纷称赞6400万燕赵儿女创造的辉煌业绩。河北展馆荣获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设计装修奖”。
  目前,河北省博物馆有4个基本陈列对外开放,分别为《古代河北陈列》、《近代河北陈列》、《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和《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除此之外,每年还举办各种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临时性专题展览。陈列设计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河北历史面貌。在设计思想上努力创新突破,强调以物说史,认真处理历史逻辑性与专题性的关系,以全国性历史阶段为经,以河北区域历史特征为纬,重点展现河北地区重大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同时注重运用和吸收史学研究与文物考古工作新成果,表现和介绍学术领域新观点。在总体布局与题材选择上,采用突出河北特点的手法,比较系统地再现连绵不绝的河北古代社会历史概貌,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历史阶段划分方法,针对地方特色,挖掘历史内涵,归纳出鲜明清晰的主题单元。
  
  《古代河北陈列》起迄时限为史前时期至清代(鸦片战争前),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陈列展线220米。展出文物600余件,图片170余幅,辅助展品包括图表、拓片、复原景观、电脑触摸屏等。陈列内容分为史前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6个部分共23个单元。史前时期通过阳原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迹证明古代河北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并重点介绍了原始聚落中的磁山文化。夏商西周时期表现古代河北境内商先民活动、商王朝迁都于邢以及当时的方国和封国。春秋战国时期讲述在争战与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燕国、赵国和中山国三个封建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的慷慨悲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展现秦汉走向统一时河北地区农业、冶铁业的发达兴盛,六朝古都邺城兴衰以及世家豪族势力发展、佛教传播等情况。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展示唐代初设河北道,河北开始作为中国行政区域,北宋与辽在河北地区对峙共存,金政权统一河北的历史脉络以及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四大瓷窑的辉煌成就。元明清时期概述在三个朝代近700年间河北地区作为畿辅重地时期北方重要军事屏障长城、清代夏都承德避暑山庄等方面历史沿革与变迁。
  《近代河北陈列》起迄时限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陈列展线270米。展出文物200余件,照片近500幅,以及复原景观、图表、绘画、雕塑、电脑触摸屏等辅助展品。陈列内容分为救亡图存近代开端(1840—1904)、前仆后继烽火燎原(1905—1936)、浴血奋战开新纪元(1937—1949)3个部分共22个单元。救亡图存近代开端部分回顾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使直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北伐军及捻军在直隶的斗争,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以及直隶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前仆后继烽火燎原部分反映辛亥革命后河北地区革命火种的萌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创始,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波澜壮阔的工运高潮,风起云涌的武装斗争等历史史实。浴血奋战开新纪元部分再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北人民不畏强敌、奋勇御侮的英雄主义和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
  《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中山国是北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侯国,始建于春秋,鼎盛于战国中期,后为赵国、燕国所灭。战国中山国系当时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战国中期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是由于其历史比较短暂,史籍记载非常简略,所以,两千年来中山国的历史始终是未解之谜,被称为“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今平山县三汲村附近)进行了调查,发掘了两个中山王陵,出土了数以万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展览内容分为历史、疆域、都城、宫室、田猎、征战和王陵7个单元,通过230余件文物,上百件照片、文献、壁画及部分复原场景,生动地展现战国中山国曲折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豪华的宫室、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国王陵寝,给观众以强烈震撼。陈列形式布局疏朗大方,色泽典雅庄重。在199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首届全国文物系统陈列展览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满城汉墓是我国重大考古发现,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发掘出土,系西汉中山国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并穴合葬墓。两墓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等文物万余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已发掘的汉墓中都是罕见的,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极具价值。展览内容精选300余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分为饮食·炊具、灯具、炉具、娱乐·梳妆·盥洗器、医药·计量器、工具、仪仗·兵器、车马器、帷帐帐构、器具饰件、彩绘陶器、玉·石·玻璃器等12个展品组。陈列形式辅以必要的复原景观、模型和图片,整体风格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统一,较为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满城汉墓文物的风采。在199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三届全国文物系统陈列展览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面对崭新的21世纪,河北省博物馆将以成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务实求真,与时俱进,力争再上新台阶,创造新佳绩,进一步搞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推出高品位、高质量、高档次的陈列展览,科学全面地表现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
No. 2
  河北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与广安大街交叉口。1953年4月在保定筹建。1981年5月,该馆从保定迁到石家庄。1987年3月迁现址,10月1日正式开馆。
  该馆分陈列展览区和文物库区两大部分。陈列展览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万余平方米。库房区距陈列展览区二里余。文物库房建筑面积5278平方米,使用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现代监控、通讯、空调系统的文物库房。
  该馆藏品14.2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565件(组)。有汉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金镂玉衣、长信宫灯、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铜漏壶,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青瓷,邢窑、磁州窑瓷器;南宋扇面;原北京畿辅先哲祠收藏的明、清河北地方名儒、名宦、学者的墨迹、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杨继盛的谏草,自书年谱,孙奇峰的著述手稿,赵南星的书信稿等;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的作战武器、工具、用具和各种资料等;日本侵略军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的各种实物和文件。
  河北省博物馆现有《河北古代简史陈列》、《河北革命史陈列》、《满城汉墓复原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和《河北民俗》、《生物进化简史》两个专题展览,长期向观众开放。《河北古代简史陈列》,目前只展出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北历史。《河北革命史陈列》展出文物和辅助展品共2160件。《满城汉墓复原陈列》是采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复原陈列。陈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刘胜墓室复原部分;第二部分以刘胜及其王后两个墓出土的珍品为主的辅助陈列,共展出各类文物368件。《河北民俗展》主要展出河北民间婚俗、寿俗、丧俗和民间工艺等。民间工艺是《河北民俗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展出年画、泥人、面塑、剪纸、皮影、石雕、草编、刺绣、砖雕、灯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北民间工艺品。还展出了近代商号招幌、近代民间服饰、河北地方戏曲和民间花绘等民俗文物和资料。
  该馆有的展览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展出。
  该馆编辑出版有《莲池书院法帖》、《满城陵山汉墓》、《承德名胜》等书。
  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由保定市文化局代管,1955年春归省文化局管辖。1956年原热河博物馆文物及部分工作人员划归省博物馆。
  建馆之初,河北省博物馆首先接收了原冀中古物保护委员会、冀南行署和省委、省政府等单位在革命战争中搜集的书画、玉器等文物1,000余件。接着,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拔交文物近千件。1954年,接收了位于北京下斜街的直隶同乡会畿辅先哲祠收藏的直隶名人遗物300余件,古籍600余册,这批文物中有明代著名诤臣容城杨继盛的《谏草卷》、《自书年谱》;明东林党人高邑赵南星的书札册;明末殉国名臣吴桥范景文的《景文墨迹选》;清初理学家孙奇逢的《尚论篇卷》、《春秋大旨卷》以及康熙朝名臣蔚县魏象枢、柏乡魏裔介、沧州戴明说、高阳李鹿等人的作品,形成省博物馆书画藏品以名人墨迹见长的特点。1956年热河省撤销后,原热河省博物馆的馆藏2,000余件文物划归河北省博物馆。1963年曲阳修德寺出土的400余件汉白玉石刻佛造像入藏。1964年,省文物工作队拨交给省博物馆出土文物1万余件。同时,省博物馆自1956年起大力开展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物资料的征集,征集革命文物和社建文物资料各1万余件。其中有献县张庄天主教堂一批资料记录义和团运动兴起历史事实的资料、冉庄地道战文物和白洋淀雁翎队的文物等。在征集革命文物的同时,文物征集组也抓紧了民间流散文物的搜集,搜集到大批流散在民间的瓷器、玉器、书画和铜器,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瓷器窑藏。另外,建馆早期一些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也主动向博物馆捐献了大量文物。如爱国进步人士刘秀臣先生在1952年底、1953年初即向保定市文化馆文物组(省博物馆前身)捐献家藏书籍和文物,共捐献清代和民国版本省内各县县志134种、168宗;各省省志及其它书籍100余种;文物60余件;古货币2,622枚。1955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家人捐献了马本斋的图章、军刀、指挥棍和马母被捕后坐过的小推车等珍贵文物。1959年,省民政厅将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的女儿捐献的赵博生遗物转给省博物馆。1963年,省参事室湛厚慈主任捐献了他的收藏,包括书画作品220余件、三希堂法帖32册及数千张碑帖、墓志拓片等。
  省博物馆自成立后即开始筹备陈列展览,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历史与文物。1954年,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莲池合办了《河北省出土文物》、《望都壁画》展览。1955年,举办了《历史文物展览》。1956年5月至8月,《历史文物巡回展览》在唐山、秦皇岛、张家口、邯郸、邢台、石家庄等七个地市巡回展出。1956年12月,举办了《河北省农业七年成就展览》,展示了建国以来河北农业战线的光辉成就。1957年,举办了《河北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文物展览》。1958年初,《革命文物巡回展览》在邯郸、邢台的城镇、厂矿展出。同年还举办了许多小型专题展览,有《河北革命少年儿童展览》、《银海红花--植棉模范王素梅展览》等。1959年10月 1日,建国10周年之际省博物馆推出了精心筹备的《河北省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览》充分展示了省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的成绩。1965年,根据华北局和河北省委的指示,省博物馆在正定大佛寺筹办大型《河北历史文物专题展览》。在省文物工作队的协助下,至1966年5月完成了《战国文物馆》、《两汉文物馆》、《河北陶瓷馆》、《货币馆》、《石家庄出土文物馆》5个展馆的布展工作, 2,000余件文物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就。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展览未能与观众见面。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中,尤其是在“文革”初期省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2年,省博物馆与省文物工作队、省文化局文物处合并为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新机构成立后,决定在当时的石家庄市展览馆(后改为省展览馆)筹办了《河北省出土文物展览》,展出文物1,300余件,规模大,品位高,在当时引起轰动。
  粉碎“四人帮”后,省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得以恢复。1981年省文物局成立后,省博物馆恢复建制,从保定搬迁至省会石家庄,在高柱村南文博大院中办公,业务工作出现了新的飞跃。1982年起,陆续将文物由保定搬迁到石家庄。在搬迁过程中细心清点,精心包装,合理安排运输,未出现任何差错和事故。1986年始,重新鉴定整理了革命文物1万余件,并正式登入藏品总账和分类账。这一时期在省展览馆长期借用两个展厅用于展览,陈列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978年,省展览馆合办了《周恩来总理伟大革命实践》展览。1979年举办了《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展》,并多次举办战国中山国学术讨论会,把战国中山国的学术研究推向高潮。1981年举办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还筹备《河北省征集文物展览》,集中了全省历年征集和收藏的文物精品。1982年举办了《汉中山靖王及王后墓出土文物展览》,1984年举办了《河北革命史》展览,1986年举办了《河北古代科技文物展》。这一时期,省博物馆的《金缕玉衣巡回展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巡回展览》先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无锡、上海等城市巡回展出,《河北古代科技文物展》在北京展出,《河北历史文物巡回展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生平事迹展》则在省内石家庄、保定、衡水等市和10余个县巡回展出,有力地提高了河北文物的知名度,并起到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文物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除保管、陈列工作外,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开始引起重视,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出版了《土尔扈特蒙古部万里归国记》、《莲池书院法帖》等书籍,撰写了《文物精华辞典·河北部分》、《中国名胜辞典·河北部分》、《名人名胜录·河北部分》。
  1986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省展览馆建制,与省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新的省博物馆,结束了省博物馆多年来没有固定陈列场馆的历史,省博物馆正式迁入现址。1987年10月1日,改建后的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满城汉墓复原陈列》、《馆藏书画、文物珍品》4个陈列和《祖国在我心中》展览同时开馆。改建后的省博物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工作,陈列宣传、文物保管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开创了省博物馆历史上的新时代。1987年--1994年省博物馆自办的陈列展览主要有《河北省文物普查成果展览》、《河北历代货币》、《河北民俗》、《河北历代文化名人》、《考古十年成果》、《馆藏明清工艺品》、《馆藏清代名人楹联墨迹》、《生物发展简史》、《河北佛教艺术》、《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瓷艺特展》等。其中,后两个展览曾应邀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
  1994年9月,河北省博物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计划实施整顿、修复、重新布置陈列展览方案。1994年下半年,整修复新工程启动。重新喷涂、粉刷了主楼内、外墙,在大门口制作了大型座雕“双翼神兽” 和两幅锻铜壁雕“燕赵古韵”、“太行雄魂”,美化了参观环境、增加了服务设施。199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整修复新工程的第一个展览《血肉筑长城--河北人民抗日纪实》开幕。展览讴歌了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业绩,揭露了日军在河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同年10月,《改革开放的河北》展览取得成功。这个展览展示了河北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国内外观众了解河北的窗口,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1996年,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指示,省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希望之光--邯钢经验展》,其后在石家庄、太原、西安、重庆、沈阳、乌鲁木齐、广州、南宁等地巡回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后,河北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日益体系化,并举办了大批特色展览。1997年7月,《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对外开放。陈列突出了战国中山国曲折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豪华的宫室、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宏大的国王陵墓,形式上疏朗大方、典雅庄重,引起博物馆同行和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展览”。
  同年,为配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学术讨论在石家庄召开,举办了《河北古今陶瓷艺术展》,受到专家好评。
  1999年10月,《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陈列开展。展览精选300余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分为饮食·炊具、灯具、炉具、娱乐·梳妆、盥洗器、医药·计量器、工具、仪仗·兵器、车马器、帷帐帐构、器具饰件、彩绘陶器、玉·石·玻璃器等12个展品组。陈列形式辅以必要的复原景观。模型和图片,较为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满城汉墓文物的风采。在1999年荣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展览”。同年,还举办了《河北省文物事业50年成就展》,展示了建国以来我省文物工作的突出成就。
  2001年1月,《古代河北》、《近代河北》两个陈列同时开幕。这两个陈列是在《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的原有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两个陈列展示了自近二百万年前原始时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岁月中河北大地的历史变迁。改陈后的展览更加突出了河北地方特色。使河北历史得到更完整、更清晰、更科学的体现,大量文物精品展示了河北历史上的诸多闪光点。
  2002年,在省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了《当代河北》大型展览。展览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现了河北省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名优新特产品,宣传了我省经济建设成就。至此,河北省博物馆的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陈列体系得以完整确立。
  2003年春节之际,举办了《羊年大吉祥----十二生肖文化展》, 2003年4月推出了《笔墨丹青500年----馆藏书画作品展》,两个展览都受到了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4年开办了《儿童艺术天地》展览,长期展出省会儿童的艺术作品,受到了少年儿童和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书画艺术馆经常性地展出书画精品,为书画艺术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成为省会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近年,河北省博物馆不断引进临时展览,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的《百年百家国画名作展》、《泥土抟出的生命与快乐-于庆成作品展》、《世界动物百科珍奇展览》、《岭南画派画作展》、《国画大师黄宾虹书画展》、《丰子恺漫画展》、《恐龙世界》、《海底世界》、《明代吴门绘画精品展》等深受观众的喜爱。
  河北省博物馆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宣教部除了做好日常接待和讲解工作外,还走向社会,与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固定的联系,积极组织中小学生、驻石部队及团体群众前来参观,并开展上门讲解和送展下乡活动。宣教部设立了专职通讯员,负责向报刊提供宣传材料,每年发表各种宣传报导和文物赏介文章百余篇。配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宣教部先后组织过“冀博一览”、“红岩魂”征文比赛,“三热爱”及河北抗日战争知识竞赛,“追寻烈士的足迹”、“热爱祖国、庆祝香港回归”夏令营、“纪念少年英雄”演讲比赛等活动。为了提高讲解质量,省博物馆90年代开始引进全日制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做讲解员。在1992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6次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讲解比赛中,有6名讲解员共获得三项全国三等奖、四项省一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五项省三等奖。省博物馆还与国家文物局合拍了《走进博物馆》、《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电视片,与省电视台合拍了《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文物》、《河北民俗》、《河北古代陶瓷》、《战国中山国》、《满城汉墓》等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播放。陈列宣传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文物保管工作则做得扎扎实实。198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书画鉴定组莅临石家庄,重新鉴定了省博物馆的部分书画藏品。1993年全国一级文物鉴定组认定了馆藏铜器、陶瓷、玉器及其它类别的一级历史文物。1997年全国一级革命文物认定小组认定了馆藏一级革命文物。至此,省博物馆全部一级文物均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其间省博物馆还请省文物局鉴定组有关专家认定了大部分馆藏二级文物,重新整理鉴定了社建文物、资料一万余件。一系列的鉴定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馆藏文物的等级和价值,为藏品科学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物鉴定的基础上,省博物馆加大了清库登账和编目建档工作的力度。1997、1998两年完成满城汉墓1万余件文物登录,1999年完成社建文物2000余件的登录。2000年完成曲阳修德寺出土石刻造像的清理登录。自1994年开始的编目建档工作,经过8年努力,至2002年底完成全部一、二级品和部分三级品的编目建挡,基本达到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管工作提出的鉴定确切、编目详明的要求。1987年,省博物馆建立了小实验室,尝试文物修复、加固、消毒、除锈等工作。经过10余年的努力,现实验室已拥有4名专业人员,8间操作室,可用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清洗、消毒、除锈、修复、复制、加固处理等,不仅保护了大批馆藏文物,而且帮助省内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工作。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十余年来,全馆有数百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刊发和在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还先后出版了《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河北文物精华----满城汉墓》《河北省博物馆藏历代书法作品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河北抗日烽火集邮图册》、《文征明咏花诗卷》、《王铎行书五言诗》、《河北省博物馆藏槛联墨迹选集》、《战国中山国史话》、《满城汉墓与中山靖王》、《实用文物收藏指南》、《怎样画没骨牡丹》、《河北省博物馆50年》和《邓小平与河北》等著作、图录和画册。近几年,为了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每年研究部都协同馆务会制定科研计划,要求全馆中级、科级以上人员及大学毕业的助理馆员每人每年至少写出一篇学术论文,并制定措施,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交流的论文给予奖励。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河北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明,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次赴国外参加巡展,先后在世界上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中1994年至1995年,以满城汉墓文物为主的《世界文明摇篮----中国》展览在德国展出时轰动一时。省博物馆还与德国罗莫---佩利酋斯博物馆和日本鸟取县立博物馆结为友好馆建立了馆际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
  省博物馆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突出业绩,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1997年被省人事厅、省文物局评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除保管、陈列工作外,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开始引起重视,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出版了《土尔扈特蒙古部万里归国记》、《莲池书院法帖》等书籍,撰写了《文物精华辞典·河北部分》、《中国名胜辞典·河北部分》、《名人名胜录·河北部分》。
相关词
文物铜器中山靖王墓
包含词
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