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 : 公路 > 沪昆铁路
目录
概况
  沪昆铁路 原系沪杭铁路、浙赣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四条铁路,为因应火车第六次提速的需要,从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合并为沪昆铁路。新的沪昆线,起点为上海站,终点为云南昆明站。其中在浙江境内为上海铁路局管辖,江西境内为南昌铁路局管辖,湖南境内由广州铁路集团运营,贵州境内由成都铁路局管辖,云南境内由昆明铁路局管辖。
  与沪昆铁路相交的铁路
  上海:京沪铁路
  杭州:萧甬铁路,宣杭铁路
  金华:金温铁路
  横峰:峰福铁路
  鹰潭:鹰厦铁路,皖赣铁路
  南昌:京九铁路
  株洲:京广铁路
  娄底:洛湛铁路
  怀化:渝怀铁路,焦柳铁路
  贵阳:黔桂铁路,川黔铁路
  昆明:成昆铁路,南昆铁路
四条组成铁路的简介
  沪杭铁路
  沪杭铁路是中国一条从上海通往浙江杭州的铁路,于1906年动工,1909年建成,全长189千米。它与沪宁铁路相连,并与浙赣铁路、湘黔铁路和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该铁路全线都是复线并正在实现电气化改造。
  起止:东起上海市闸北区,西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线路:全长201公里。共有车站16个。
  简介:沪杭铁路,原称沪杭甬铁路,后因杭州到宁波间曹娥江桥未建成,便改称沪杭线。建于1906-1909年。线路从上海站引出,在上海西站、新桥站分别有上海西到长宁支线以及到浙赣的联络线和南新环线与京沪铁路相联接;新桥站还建有通往闵行、吴泾两工业区的新闵支线和经闵行西站通往上海石化总厂的金山支线。沪杭线在艮山门站与宣杭线接轨;在杭州站与杭甬线接轨;在南星桥站与浙赣线接轨。线路所经为杭州湾以北,太湖流域南部最富庶之区,地势平坦,河流网布,物产富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繁多,历为游览胜地。
  07改称沪昆线(终到站昆明),并完成电气化改造。
  沿途省份和主要城市
  上海南
  浙江:嘉兴、杭州
  里程表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 (千米)
  上海南 0 (客运)客运一等站
  春申
  松江 29 (客运)客运三等站
  枫泾 42
  石湖荡
  嘉善 65 (客运)客运三等站
  嘉兴 81 (客运)客运二等站
  马王塘
  海宁 109 (客运)综合二等站
  斜桥
  长安镇 133 (客运)客运三等站
  临平
  乔司
  笕桥
  艮山门
  杭州 172 (客运)客运一等站
  浙赣铁路
  沪昆线浙赣段是中国一条从浙江杭州通往湖南株洲的铁路,于1899年动工,1926年建成,1937年全面修复,全长946千米。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目前已全部实现了复线,正在进行客货共运铁路电气化改造。
  浙赣铁路,建于1899年,并于1929年起由杭江铁路展筑至萍株铁路而成,是我国早期铁路干线之一。线路自沪杭线的终点杭州站向西延伸,经萧山、诸暨、浦江、义乌、金华、龙游、衢县、衢州、江山等地,进去江西省境内,再经玉山、广丰、上饶、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南昌县、丰城、樟树、新余、分宜、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经醴陵市,达株洲市。浙赣线在萧山站与杭甬线接轨;在金华站与金千线接轨;在金华西站与金温线接轨;在横峰站与横南线接轨;在贵溪站与皖赣线接轨;在鹰潭站与鹰厦线接轨;在向塘西站与京九线接轨;在江家站与向乐线接轨;在张家山站与张塘线接轨;在分宜站与分文线接轨;在醴陵站与醴茶线接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联系的重要交通干线。
  浙赣铁路前身
   浙赣铁路杭江段:民国18年(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为发展浙江南部和西部经济,经第203号会议议决,自行筹款修筑自萧山西兴钱塘江边 (即南星桥三廊庙对面)至江西玉山的杭江轻便铁路。当年开始筹备及勘测。限于资金,采用先通后备,边建、边运营的办法,分段修筑、分段营业。19年3月在萧山举行开工典礼,22年11月30日竣工,23年1月全线正式通车。共投资1393万元,除由省府拨付现金和发行建设公债外,余由银行团和中英庚子赔款中贷给。
  浙赣铁路玉萍段:杭江铁路建成通车后,由浙、赣两省府,铁道部及银行,组织“浙赣铁路联合公司”,下设浙赣铁路局,继续向西修建。25年修至南昌,次年9月筑到萍乡。萍乡至株洲段铁路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此时,钱塘江大桥亦已建成,由杭州站为起点至株洲称浙赣线,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全线贯通后未及3个月,在杭州沦陷前夕,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南侵,令部队将钱塘江大桥及至湄池间线路破坏,以后各段线路也随着战争失利逐段破坏。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存杭州至诸暨、江山至上饶两段线路通车。35年开始逐段修复,至37年12月才全线修复通车。
  浙赣铁路萍株段:始建于1899年,清政府为运输萍乡煤炭而开始修建萍乡至株洲段铁路,1905年筑成。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
  (1)浙赣铁路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铁路局对线路实施有计划的改造,加强养护维修,先后将旧轨更换为43公斤/米及50公斤/米,局部用60公斤/米的重轨,对长大坡道和小半径曲线削坡改线,临时性桥梁全部改建,线路容许速度逐步提高,可行驶大型机车。
  1985年末,市境内线路使用的钢轨、行车速度、旅客列车牵引定数均与沪杭线相同。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2400吨。萧山至金华间图定旅客列车15对,货物列车27对,为I级铁路。自杭州站KO至浦阳湄池间K48,有正线48公里,其中双线12.974公里。道岔196组,桥梁40座,其中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 2座、小桥36座,涵渠93座。铁路用地5,216,460.8平方米。
  浙赣线是沪昆通道的核心路段,担负着华东、华南和西南以及华东地区内部的大部分物资和人员的交流。西南地区自身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密集,与华东地区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联系将更加频繁。浙赣线与京九线共同构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最为便捷、快速的陆路通道,为加强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浙赣线还是华东地区内部交流的主通道之一。因此,浙赣线对加强东西部之间、华东与华南之间以及华东地区内部的联系,促进沿线及相关地区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之间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浙赣线是我国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及“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多条铁路干支线相连,是我国长江以南东西向最重要的繁忙干线,在沟通华东与华南、中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内部之间起着积极作用。浙江省境内段是浙江向西出省通往闽、赣两省及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唯一的铁路通道,也是长江三角洲城际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昌铁路局及上海铁路局对浙赣线实施电气化改造工程后,行车速度和输送能力大幅度提高,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利地促进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浙赣线K30+400~K944+546,既有线路长912.248km,提速改造改线长折合双线472.242km,改线后线长885.667km,较既有线缩短26.581km。
  浙赣线提速改造后封闭浦阳、直埠、红门、外陈、安华、苏溪、官塘、孝顺、古方、湖镇、安仁、廿里街、下镇、沙溪、罗桥、九都、朱家坑、河潭埠、刘家、杨溪、寺前、下埠集、张王庙、小港口、拖船埠、新居、昌傅、水西、界水、下浦、王华、宣风、老关、板杉铺等34个车站。醴陵东站改为支线车站。
  (2)浙赣铁路的改造
  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后共设70个车站:
  上海局管段设临浦、湄池、诸暨东、诸暨、牌头、浦江、义乌、义亭、塘雅、东孝、金华东、金华西、白龙桥、蒋塘、汤溪、十里铺、龙游、樟树潭、衢州、后溪街、江山、上铺、贺村、新塘边共24 个车站。
  南昌局管段设湖沿、玉山、广丰、灵溪、上饶、枫岭头、坑口、横峰、弋阳东、河潭埠(在原菡潭站新建)、贵溪、童家、鹰潭东、鹰潭、余江、东乡、衙前、进贤、温家圳、梁家渡、向塘西、江家、潭岗、丰城、樟树、张家山、临江镇、黄土岗、罗坊、新余、河下、分宜、彬江、宜春、西村、芦溪、泉江、白源、萍乡北、姚家洲、灯芯桥、醴陵、源门铺、姚家坝、五里墩等45个车站。
  广铁集团管段设株洲个车站。
  设牵引变电所的车站有21个:诸暨、义乌、金华东、十里铺、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余江、下埠集(区间)、向塘西、丰城、临江镇、新余、彬江、西村、萍乡北、醴陵、姚家坝、株洲北(既有)。
  设接触网工区的车站有23 个:湄池、诸暨、义乌、金华东、龙游、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鹰潭(既有)、余江、进贤、向塘西(Ⅰ、Ⅱ)、青云谱、丰城、临江镇、新余、宜春、萍乡北、醴陵、株洲。其中金华东,上饶,向塘西Ⅱ,新余为接触网工区兼领工区。
  设分区所的车站有:湄地、浦江、孝顺(区间)、蒋堂、安仁(区间)、后溪街、下镇(区间)、沙溪(区间)、坑口、菡潭、鹰潭东、东乡、张王庙(区间)、潭岗、樟树、黄土岗、界水(区间)、宜春、芦溪、老关(区间)、板杉铺(区间)、株洲。在向塘西设开闭所,鹰潭东设分区所兼开闭所。
  (3)浙赣铁路的沿途车站及各站路程
   (公里)
  杭州 0
  萧山 42
  诸暨 86
  义乌 140
  金华西 192
  衢州 274
  江山 310
  玉山 355
  上饶 395
  鹰潭 501
  东乡 543
  向塘 616
  樟树 666
  新余 748
  分宜 779
  宜春 807
  萍乡 873
  株洲 955
  目前,浙赣铁路已经并入沪昆线中。
  联系我国华东、中南几省的交通大干线。自浙江省杭州向西,经江西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到湖南株洲,全长947公里。它东接沪杭、萧甬、宣杭等铁路,西接京广、湘黔铁路。途中在鹰潭与鹰厦铁路相交;在贵溪与皖赣铁路相通;在向塘有支线北通南昌,南达抚州;在分宜有分文线通文竹;在醴陵有醴茶(陵)线通茶陵。1899年,清政府为运输萍乡煤炭而开始修此铁路,1905年筑成株洲—萍乡段。杭州至玉山段旧称杭江铁路,玉山至萍乡段旧称玉萍铁路,它们分别于1929—1937年逐段展扩而成。1949年以来,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对线路进行了技术改造,如改换重型钢轨、延长站线、改进通讯、信号设备等,运输能力有很大提高。
  (4)浙赣铁路的历史
  浙赣线由杭江铁路展筑而成。民国18年(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为发展浙江南部和西部经济,经第203号会议议决,自行筹款修筑自萧山西兴钱塘江边 (即南星桥三廊庙对面)至江西玉山的杭江轻便铁路。当年开始筹备及勘测。限于资金,采用先通后备,边建、边运营的办法,分段修筑、分段营业。19年3月在萧山举行开工典礼,22年11月30日竣工,23年1月全线正式通车。共投资1393万元,除由省府拨付现金和发行建设公债外,余由银行团和中英庚子赔款中贷给。
  杭江铁路建成通车后,由浙、赣两省府,铁道部及银行,组织“浙赣铁路联合公司”,下设浙赣铁路局,继续向西修建。25年修至南昌,次年9月筑到萍乡。萍乡至株洲段铁路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此时,钱塘江大桥亦已建成,由杭州站为起点至株洲称浙赣线,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全线贯通后未及3个月,在杭州沦陷前夕,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南侵,令部队将钱塘江大桥及至湄池间线路破坏,以后各段线路也随着战争失利逐段破坏。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存杭州至诸暨、江山至上饶两段线路通车。35年开始逐段修复,至37年12月才全线修复通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铁路局对线路实施有计划的改造,加强养护维修,先后将旧轨更换为43公斤/米及50公斤/米,局部用60公斤/米的重轨,对长大坡道和小半径曲线削坡改线,临时性桥梁全部改建,线路容许速度逐步提高,可行驶大型机车。
  1985年末,市境内线路使用的钢轨、行车速度、旅客列车牵引定数均与沪杭线相同。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2400吨。萧山至金华间图定旅客列车15对,货物列车27对,为I级铁路。自杭州站KO至浦阳湄池间K48,有正线48公里,其中双线12.974公里。道岔196组,桥梁40座,其中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 2座、小桥36座,涵渠93座。铁路用地5,216,460.8平方米。
  浙赣线是沪昆通道的核心路段,担负着华东、华南和西南以及华东地区内部的大部分物资和人员的交流。西南地区自身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密集,与华东地区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联系将更加频繁。浙赣线与京九线共同构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最为便捷、快速的陆路通道,为加强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浙赣线还是华东地区内部交流的主通道之一。因此,浙赣线对加强东西部之间、华东与华南之间以及华东地区内部的联系,促进沿线及相关地区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之间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浙赣线是我国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及“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多条铁路干支线相连,是我国长江以南东西向最重要的繁忙干线,在沟通华东与华南、中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内部之间起着积极作用。浙江省境内段是浙江向西出省通往闽、赣两省及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唯一的铁路通道,也是长江三角洲城际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后,行车速度和输送能力将大幅度提高,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利地促进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浙赣线K30+400~K944+546,既有线路长912.248km,提速改造改线长折合双线472.242km,改线后线长885.667km,较既有线缩短26.581km。各铁路局范围线路长度见下表1-1:
  现在,株洲站以东的路段归属南昌铁路局宜春车务段管辖。
  浙赣线各铁路局范围线路长度
  表1-1
  项 目 上海局范围 南昌局范围 广铁集团范围 全段
  既有线左线长度 294.234 563.138 54.876 912.248
  左线 281.586 550.534 53.547 885.667
  改建后长度
  右线 282.308 549.612 53.632 885.552
  单线并行改建 18/10.587 37/21.68 --- 32.267 改
  线 双线并行改建 15/27.108 64/92.441 2/4.902 124.451
  单线绕行改线 14/20.516 14/46.248 4/13.082 79.846
  双线绕行改线 37/302.479 89/351.489 6/53.952 707.920
  合计(单线) 360.69 511.858 71.936 944.484
  其中:拨移(0~0.2m) 33.04 75.82 4.484 113.344
  及改建长度
  拨改(0.2~2m) 27.197 65.661 5.041 97.899
  这次浙赣线提速改造后封闭浦阳、直埠、红门、外陈、安华、苏溪、官塘、孝顺、古方、湖镇、安仁、廿里街、下镇、沙溪、罗桥、九都、朱家坑、河潭埠、刘家、杨溪、寺前、下埠集、张王庙、小港口、拖船埠、新居、昌傅、水西、界水、下浦、王华、宣风、老关、板杉铺等34个车站。醴陵东站改为支线车站。
  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后共设70个车站:上海局管段设临浦、湄池、诸暨东、诸暨、牌头、浦江、义乌、义亭、塘雅、东孝、金华东、金华西、白龙桥、蒋塘、汤溪、十里铺、龙游、樟树潭、衢州、后溪街、江山、上铺、贺村、新塘边共24 个车站。南昌局管段设湖沿、玉山、广丰、灵溪、上饶、枫岭头、坑口、横峰、弋阳东、河潭埠(在原菡潭站新建)、贵溪、童家、鹰潭东、鹰潭、余江、东乡、衙前、进贤、温家圳、梁家渡、向塘西、江家、潭岗、丰城、樟树、张家山、临江镇、黄土岗、罗坊、新余、河下、分宜、彬江、宜春、西村、芦溪、泉江、白源、萍乡北、姚家洲、灯芯桥、醴陵等42个车站。
  广铁集团管段设源门铺、姚家坝、五里墩、株洲等4个车站。
  设牵引变电所的车站有21个:诸暨、义乌、金华东、十里铺、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余江、下埠集(区间)、向塘西、丰城、临江镇、新余、彬江、西村、萍乡北、醴陵、姚家坝、株洲北(既有)。
  设接触网工区的车站有23 个:湄池、诸暨、义乌、金华东、龙游、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鹰潭(既有)、余江、进贤、向塘西(Ⅰ、Ⅱ)、青云谱、丰城、临江镇、新余、宜春、萍乡北、醴陵、株洲。其中金华东,上饶,向塘西Ⅱ,新余为接触网工区兼领工区。
  设分区所的车站有:湄地、浦江、孝顺(区间)、蒋堂、安仁(区间)、后溪街、下镇(区间)、沙溪(区间)、坑口、菡潭、鹰潭东、东乡、张王庙(区间)、潭岗、樟树、黄土岗、界水(区间)、宜春、芦溪、老关(区间)、板杉铺(区间)、株洲。在向塘西设开闭所,鹰潭东设分区所兼开闭所。
  湘黔铁路
  湘黔铁路,自京广线上的田心站出岔,经湘潭、娄底、新化、烟溪、溆浦、怀化、新晃、玉屏、镇远、施秉、凯里至贵定与黔桂线接轨。从贵定站到贵阳站与黔桂线共轨。湘黔铁路从1937年12月起从田心站开始施工,到1939年4月,只修通了田心站至湘潭东站(原名板塘铺站)、湘潭站至涟源站(原名蓝田站)两段,因湘江大桥未建成,这两段未能接通。后因日本帝国主义西侵将钢轨拆除。抗战胜利后,田心至湘潭东恢复通车。1953年6月重新修建,1954年1月湘江大桥建成后,田心至湘潭站通车;1961年12月铺轨至金竹山站;1962年4月办临时运营,1966年正式运营。其余各段于1962年停工。1970年9月从金竹山站往西恢复施工,1972年5月铺轨至大龙站;1973年6月正式运营。1974年11月自大龙站铺轨至贵定站与黔桂线接轨。至此,从株洲站至贵阳站全长905公里全线通车,并于1975年1月正式运营。湘黔线的通车,使西南地区多了一条通道,大大缩短了西南地区与湖南省以至华东地区的距离。
  湘黔铁路东起于湖南株洲,经湘潭、湘乡、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溆浦、怀化、芷江、新晃进入贵州,再经玉屏、镇远、凯里、贵定、龙里等市、县,西止于贵州贵阳,全长 902公里,其中贵定至贵阳段与黔桂线并轨,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长 276.3公里,设30个车站。湘黔铁路蜿蜒于武陵山和苗岭的群峰深谷中,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有隧道及明洞185座,总延长71800米,大中小桥梁183座,总延长28780米。该路 1958 年至1960年曾两次上马两度停工,1970年9月复工后,于 1972年10月建成通车。湘黔铁路原按1级干线、内燃机牵引设施建造,1988年12月贵州境内贵阳至玉屏段完成电气化改造后,玉屏至贵定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1050万吨增至1780万吨,提高了1.7倍,贵定至贵阳南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970万吨增至2210万吨,提高了2.28倍。湘黔铁路在湖南怀化与枝柳铁路交叉,在株洲与京广、淅赣铁路相接,该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而且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对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沿途省份和主要城市
  湖南:株洲、湘潭、娄底、怀化
  贵州:凯里、贵阳
  站点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
  贵阳 0
  龙里 41
  贵定 79
  福泉 117
  凯里 184
  施秉 234
  镇远 278
  玉屏 342
  怀化 458
  溆浦 559
  新化 681
  娄底 775
  湘潭 875
  株洲 905
  贵昆铁路
  贵昆铁路东起贵州省贵阳市,西经安顺、六枝、水城、树舍、宣威、沾益、曲靖等市县到达云南昆明市,全长639公里。它东与湘黔、黔桂、川黔铁路相接,西与成昆、昆河(又名滇越)铁路相连,是云、贵、川三省和祖国各地紧密联系的纽带。
  贵昆铁路由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一、五、六、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担任施工,并有滇黔两省10万民工和煤炭、冶金系统部分工程队(1964年底撤走)参加。1958年8月展开施工。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工程陆续缩减,转入重点工程施工。后又于1964年8月全面展开施工,1966年3月在观音岩大桥接轨通车,1966年7月1日交成都、昆明铁路局接管,1970年12月交付运营。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将滇黔铁路、内昆铁路列入修建计划。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铁路贵阳至树舍段和内昆铁路树舍至昆明段合并,称贵昆铁路;该线建成后,沿线工矿企业发展很快,运量急剧增加,1980年进行了电气化改造;贵昆铁路对发展国民经济,开发贵州省煤炭工业、云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和森林、水力资源,加速西南地区的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贵昆铁路全线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度贵阳为1100米,水城为1800米,水城至昆明间在2000米左右。水城至宣威为乌蒙山区,高山深谷,陡壁悬崖,地形险峻,重点工程密集。其中水城至木嘎段桥隧相连,工程尤为艰巨。该段线路长74公里,桥隧延长42.3公里,为正线长度的57%。天生桥桥长526米,桥墩高50米,桥下有暗河急流。梅花山隧道全长3968米,它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也是贵昆线上最长的隧道,全长3986米的隧道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
  铁道兵部队于1958年就投入贵昆铁路的施工。当时,贵阳至树舍属滇黔线,树舍至昆明属内昆线。铁六师负责贵阳至树舍295公里地段,10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五师负责威宁至下马房142公里地段。云南军区公安内卫二团和步兵一二五团及4.7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一师负责下马房至昆明233公里地段,云南军区步兵一一五团及3.3万民工配属施工。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20万人。
  铁六师担任的滇黔线,根据国家关于首先修建东段贵阳至六枝间150.9公里的安排,于1958年8月开工。这段工程的重点是岩脚寨隧道,全长2715米,1961年基本建成。1962年3月,国家决定安顺以西路段停建,同年6月,六师奉命调离贵州,全部工程移交贵阳铁路局接管。
  昆明至沾益段156.8公里原为米轨铁路,要按准轨标准进行改建;沾益至宣威段82.6公里为新建。这两段由铁一师施工,下部建筑于1959年底基本完成,1960年3月由昆明向北铺轨。铁五师担负修建的宣威至威宁段137.4公里,由于计划多变,加之滇黔线的接轨点迟迟未定,使施工受至很大影响。
  水城至树舍42.2公里为滇黔线的一段,先由第六师负责,1959年梅花山隧道等重点工程开工。1960年初线路 改走金钟接轨方案,梅花山隧道停建。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线与内昆线仍在树舍接轨。1963年铁五师接管梅花山至观音岩段施工任务,梅花山隧道继续施工。
  1964年8月,为了加快西南地区战略后方的建设,中央决定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并建立工地指挥部对成昆、贵昆、川黔3条铁路干线建设实施统一领导。铁道兵部队和铁道职工共30多万人,展开了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9月,中央作出贵昆铁路于1966年修通的决定。当时,这条铁路未完工程主要在六枝、水城到树舍间,剩余工程量较大,成为能否按期和提前通车的关键。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作了适当调整,除铁一、五师继续在原管区施工外,另调铁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参加施工。以水城为界,水城以东至六枝由第二工程局负责,水城以西至树舍由铁七师负责(其中,梅花山隧道仍由铁五师继续施工)。在任务重,时间紧,条件差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和机关人员深入现场,帮助工作,部队斗志昂扬,艰苦奋战,重点工程进展迅速。
  贵昆铁路站点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公里)
  贵阳 0
  安顺 97
  六枝 153
  六盘水 249
  宣威 381
  曲靖 482
  昆明 639
英文解释
  1. :  Hukun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