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汾河
Fen River
亦作Fen Ho或Fen He。
中国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境内。源於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四周为山脉环绕。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兰村至介休附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氾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介休以下为下游,谷地时宽时窄。汾河 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这里发现。灌溉业发达,自流灌溉始於宋、金,井灌则创於周、秦。汾河 流域的太原、临汾也是中国煤炭、重型机械工业的基地。
汾河 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 因此而得名。汾河 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 的七分之一。
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据史料记载汾河 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战国时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 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 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 ”。直到50年代,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里,依然生动地描绘了“汾河 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 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源碱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三晋儿女依恋、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众志成城的象征。
历史
《左传·昭公元年》关于台骀在太原地区治理汾河 成为汾水之神的记载,是汾河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公元前 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已结成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 直抵晋国的绛都,也为我们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泛舟之役是汾河 航运的最早历史记载,同样是运粮,1963年河津缺粮,政府调集二十艘船只经汾河 运送粮食,这成为汾河 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航运。
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 ,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到了唐代武则天年间,并州长史崔神庆“跨水联堞”,修建了横跨汾河 ,连结东、西二城的中城。此后,河东节度使马遂在太原城外汾河 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种植柳树上万株,不仅美化了风景,而且节省了守城的兵卒。
宋代天圣年间,曾经奏请减免山西百姓煤炭和冶铁税的陈尧佐来到太原,担任并州知州,当时的汾河 时常泛滥,早年在滑州时就以治水闻名并修筑过“陈公堤”的陈尧佐于是新建了一道五里长的河堤,基本解除了水患。做为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知识分子,陈尧佐对小桥流水式的园林风景情有独钟,他在汾河 岸边引汾河 水潴成湖泊,沿河环湖种植数万株柳树,并在堤上兴建了“彤霞阁”,将其统称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时,将这一防洪水利工程又建设成为太原最早的公共园林。此后,继任官员对“柳溪”继续进行扩建和维护,暮春三月,轻轻柳絮点人衣,地方官员和城中百姓都要来这里踏青游览。元代太原僧人小仓月在他名为《太原城》的诗作中是这样描述柳溪的:“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元人陆宣则在《游汾河 》中留下了“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的诗句。遗憾的是,美丽的柳溪最终在元朝的乱世之中消失了。八十年代初,为了纪念昔日的良辰美景,在柳溪旧址附近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柳溪街”。
二百年后,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游览完汾河 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过晋阳故城书事》。就在汾河 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农夫告诉他,今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 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遗山先生毕竟是大家手笔,同样感天动地的题材,同行者的诗作早已被人们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辞》传唱至今,到了现代,更是通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明代诗人张颐还为我们留下过一首《汾河 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古人观景,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更加注重意境,正因为如此,汾河 晚渡,在清代成为太原八景之一。
汾源即汾河 正源,位于宁武县城西南30km的东寨镇西楼子山下,源泉从山脚石滹中涌出。出口处建有一处25平米的方形池塘,水清澈见底,深可没项。池水通过地下暗道从一石凿龙口喷泻而出,流入宽阔的河道。龙口之上横一“汾源灵昭”石刻,这就是汾河 的源头,被誉为“晋地之根”。据说,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运送,即使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运木。而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水量大减,汾源出水仅0.2秒/立方米,制约着工农业的发展,急待保护,汾源近旁的山坡上,原建有“雷鸣寺”,因汾水出山声如雷鸣而得名。据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依山而筑,规模宏大,殿堂鳞次栉比,盛时住僧300余人,为晋北名刹,可惜于70年代全毁,唯汾源之水至今流淌不息。
天池位于宁武县城西南20公里海拔1954m的管涔山麓地,是一处高山群湖,桑干河和汾河 分水岭上的东庄村附近。这里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小海子、干海、岭干海、双海、老师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15个,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处于海拔1771-1849m之间。天地湖群,高山环绕,树木掩映,湖水清澈,像一块“晶莹碧绿的宝石镶嵌于高山之巅”。在这些湖泊中,最大的是天池,古称祁莲池,唐代曾在此设立天池牧监,为朝廷饲牧军马,故又称马营海。天池位于马营村北,长1.6km,宽1km,面积0.8平方公里,水深10m左右,蓄水800万立方米。与天地为伴的元池(亦称公海),面积0.36平方公里,水深15m左右,蓄水540万立方米。据记载,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亭如鉴”。传说,每遇树叶杂草飘落湖面,便有灵鸟飞临噙去,故湖水清澈可鉴。天池风光秀丽,池中盛产鲤鱼。炎夏鲤鱼腾跃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被称为“天池锦鳞”一景。天池以其神奇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历代帝王公卿、骚人墨客。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北方巡游、狩猎,于天池边修建了规模宏伟华丽的汾阳官。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携文武臣僚宫娥彩女约十万余人,浩浩荡荡来天池避暑游猎,极享天池胜景。内史侍郎薛道衡在宴会上即兴赋诗《随驾天池应诏》一首:“上圣家寰宇,威略振边陲。人维穷眺览,千里曳旌旗。驾鼋临碧海,控骥践瑶池。曲浦腾烟雾,深浪骇惊螭。”可惜这座行宫于隋大业十三年(617)被刘武周攻毁。这碧波荡漾的美妙之地,也曾是历代文人游览的地方。据传欧阳修、范仲淹等皆来此游乐览胜,盛赞天池美景。元代诗人元好问则留下这样的绝句:“天地一雨洗氛埃,令晋堂堂四望开。不上朝允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天池的古建筑虽已毁没,然天池的秀丽风景却与日月共存。当地百姓珍惜这块神圣的土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在天池之滨举行传统的古庙会。近年来,宁武县社会各界集资在天池之滨修复了盛唐时的海瀛寺,在天池增设了游艇、游船、垂钓、风景摄影等多种游乐设施,新植了松柏林带,修建了直达池滨的公路,开展了以天地胜景为中心,辐射管涔山名胜景区芦芽山、汾源灵沼、小悬空寺、万佛洞、万年冰窖、支锅奇石、宁武关楼、古长城等旅游活动项目,游览天池的盛况正日胜一日。
太原汾河 景区:
太原汾河 景区,即汾河 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技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 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景区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术8301株,色块4万平方米,草坪82万平方米,形成130万平方米的绿地和178万平方米的水面,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
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来太原汾河 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没… 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 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根据总体规划,太原汾河 景区即汾河 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将再向南、北延伸6.2公里,总投资6亿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进行工程立项、可研报批和资金筹措工作。未来的汾河 景区将形成长达近13公里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汾河 湿地公园在广大市民的翘首期盼中,经过两年的建设,终于以“自然、生态、野趣”的姿态,婀娜娉婷展示在世人面前。
湿地公园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事物。湿地是水深不超过6米,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汾河 湿地公园,南起胜利桥北1号橡胶坝,北至森林公园西门北侧500米,全长2.4公里,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6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广场道路面积近10万平方米。
汾河 湿地公园按照湿地的特性,追求自然,追求生态平衡,追求现代城市中的野趣,努力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Fen He
汾河
Fen He
黄河第二大支流。自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发源于省境宁武县东寨镇西雷鸣寺泉,流经静乐、太原、临汾3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全长695公里,流域面积3.947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在静乐盆地有东碾河、岚河等,在太原盆在有潇河、 昌源河、 惠济河、龙凤河、文峪河等,至临汾盆地又有对竹河、南涧河、洪安涧河、涝河、浍河等。由河源到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上兰村到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石滩村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穿行于山地和黄土丘陵中,中下游流在汾河 地堑内。汾河 地堑与陕西渭河地堑相接,合称汾渭地堑。汾河 地堑形成于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原来的汾河 包括有滹沱河上游,是汾河 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游,是原来汾河 入黄的河道。由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 地堑内发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 被切断。石岭关隆起,滹沱河上游被袭夺,脱离汾河 改向东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与汾河 断开,汾河 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韩侯岭隆起,使汾河 中下游之间有灵石峡谷出现。地堑东西两侧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霍泉、龙子祠泉。由于泉水补给,汾河 年径流量为26.6亿立方米,远超过省内其他各河。但因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布在中下游,因此上游径流的年变化很大,来水无保障。为此,1949年以来,于汾河 干支流上修建汾河 、文峪河、张家庄、浍河、三股泉等水库,保证了太原等城市和工业用水,扩大了太原、临汾两盆地内的灌溉。50年代以前,汾河 流域内有易涝面积13.34万公顷,盐碱地6.67万公顷,1933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胁太原城。现今,由于水利设施发挥巨大的作用,内涝几不存在,盐碱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但因干支各河上游皆流经黄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 年均输往黄河的泥沙达5800多万吨。
(萧树文) 汾河村 汾河镇 汾河街道 山西 水库 水利 古晋阳八景 旅游 太原 公园 湿地 桥梁 火炬传递 流域 河流 洪洞 三晋 雁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