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雲南 >麗江 > 永勝靈源箐及石刻觀音像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永勝靈源箐及石刻觀音像投訴電話麗江地區旅遊投訴電話:0888-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靈源箐又名觀音箐,位於永勝縣城東郊壺山西麓,是滇西名勝之一。清代永勝黃恩錫進士有詩云:“覽勝靈源活,憑欄眼界空;窗開山色裏,人坐水聲中;徑濕疑飛雨,林寒不藉風;夕陽樵客至,擔插野花紅。”這裏環境幽靜,風光秀麗,尤以宋代摩岩石刻觀音像聞名遐邇,現已列為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遊人步入寺區,迎面所見是鳳凰展翼似的慈雲坊,潺潺急流的烏竜池,古木蓊鬱的香爐峰。走過觀瀾石橋,便見兩山橫夾,一水中分,峭壁懸岩,茂林叢竹,觀音閣、人天閣、真武閣依山臨水分佈,棲霞閣、摩雲亭、修真閣、三聖宮錯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閣組成一處佛道同歸的建築群。正殿觀音閣,依岩就勢而建,全為土林結構,三柱落地,鬥拱疊架,外作重檐二層,巍然聳立。閣內巨石上刻有觀音像,據傳是宋代北勝州高土司從中原購得吳道子畫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岩石刻並建蓋寺廟的,至今千餘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釐米,寬75釐米,像旁註有“唐吳道子筆”字樣,造型美觀,鎸刻細緻,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明代以來,遠近遊客常來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許炎因見原像較高,摹像衹能張貼大堂之中,鬥室小捨不便容納,於是石刻小像一塊,放置原像之旁,給拓摹者以方便。為了顯示靈源觀音像的拓本真跡,又蓋上“滇滄陽世守高氏之章”以為明證,此章今藏永勝縣文化館。方國瑜先生在《新纂雲南通志·金石考》中說,“永勝靈源箐石刻觀音像,為滇中畫像之較古者”,“昆明圓通山有碑來,善男信女,成群結隊,燒香拜佛,祈禱敬奉;文人雅士,絡繹不絶,刻石塑像,題詠抒懷。人天閣前有一石碑,書有“靈源”兩個大字,旁註行書小字13行,係乾隆年間雲南巡撫譚尚忠題書,說明以黃山𠔌“靈源大士人天眼”詩句而改箐名。觀音閣旁有一摩岩古碑,醒目楷書“洪濟”二字,草書李卓吾題的《漕溪》五方古詩二十句,詩為觀音蒙難、慈航普渡之意,係明代萬歷年間永勝劉瑞琪書、馬如麟刻。此外,還有清末皇傢書法有覺羅明圖和雲南名士劍川人趙藩在永勝時所遺的中、蒼洱王綱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詩,還有姚州舉人趙鶴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雲知去來”等等,內容各殊,字體有別,為靈源山水憑添了許多風韻。靈源觀音閣是永勝城區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來香火鼎盛,遊人衆多。1988年政府撥款、各界集資整修,其貌煥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閑、娛樂、食宿為一體的靈源山莊,提供人們進行釣魚、野炊、燒烤、卡拉ok、象棋、撲剋等多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