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公交站 : 涿州市 [显示全部] > 永济桥
目录
《永济桥 always Help, aid, relieve Bridge》
诗人: 张耒 Zhang Lei

  墟庙无人吊毁垣,故桥遗址至今存。
  侵波野岸生新草,啮石老烫留旧痕。
  金殿有基藏兔穴,玉舆无路半樵村。
  甘棠古道轮蹄断,落日空山暮雨昏。
No. 2
  永济桥投诉电话保定市旅游投诉电话:0312-50816105081941
  河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311-8581423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永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上。该桥长153米,宽8.5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4.2米,为单路九孔石桥。两侧设地袱、栏板、望柱。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曰“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明崇祯后,河道南移,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桥端筑引桥,下有涵洞22个,引桥总长660米。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末、民初年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
  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
山东省济南市永济桥
  永济桥为东西向,桥长55米,宽6.25米,整座桥非常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好似横卧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驰名。
  永济桥原名浪溪桥。根据《泰安府志》的记载,浪溪桥应当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当时为三孔石桥,后来因为发大水被冲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桥高稍减。
  现存永济桥为单孔拱形青石桥,是明万历年间所建,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额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别雕有一大型龙头。北面龙头嘴巴已残,南面龙头则相对完整。龙头栩栩如生,獠牙膛目地注视着河面,据当地人讲,这两个龙头有“镇水”的作用。
  桥面十分平坦,也用大型青石板铺成,现在,桥面青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光滑照人。大桥桥面的两侧各有对称的石栏板15块,石栏板上用浅浮雕手法雕刻精美的各种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每块石栏板下留有一对流水孔,这样可使桥上的积水能迅速流出,如遇洪水漫过桥面,这些流水孔可缓解洪水对石桥的冲击,使石桥安全度过危机。
  明代石雕中的精品
  石栏板与石栏板之间各有16根方形石望柱。石桥两侧中部石望柱的柱头上,还雕有7对石狮和1对石猴。石柱头上雕刻的狮子神态各异,有立有坐, 有威武的雄狮,也有慈爱的雌狮, 有的表情活泼可爱,有的则庄重威严,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还有双掌抱球的石狮……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雕刻水平。
  永济桥上的石雕
  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一些人为的破坏,如今桥上的很多石狮都已残破。这些石狮很多都是“文革”的时候被砸坏的。其中破坏最严重的是桥北西部的第一个石狮,现仅存三分之一。在桥东第五根石柱头上,雕刻着的一对石猴是很特殊的,南侧柱头的石猴为坐姿公猴,北侧柱头的石猴则为单腿跪姿母猴,可惜的是,石猴的头和四指已残缺。
  出于对这些石狮石猴的喜爱,当地人还把这座大石桥的石刻编成歌谣传唱:“十八个狮子一对猴,二八一十六个蘑菇头,独石一百零八块,南北三十个流水沟。”桥的造型雄伟,雕刻工艺精细,狮、猴形象逼真,大小适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
  期待得到更好的保护
  永济桥是济南市现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桥,是山东省艺术价值最高的古石桥之一。石桥的雕刻艺术体现了明朝大气、精致和细微的艺术特色,是将桥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结合的典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正因为它独特的价值,1995年,永济桥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建筑,现正在报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百多年来,永济桥已经为平阴、东阿的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历史的发展和古今人们的生活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云南省通海县河西镇永济桥
  俗称马鞍桥、蜈蚣桥。位于河西镇北门外,横跨琉璃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贡生苏继询重修。桥型美观,宛如弯月。永济桥为红砂石单孔拱桥,全长34米,宽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状。桥拱围石用纵横砌置法,无铰拱石,桥面用规格不一的砂石板铺筑,两侧以长条砂石砌成护栏。古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桥,至今已历400余年,仍结构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县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4月3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永济桥
  该桥在江都市大桥镇,架于贯穿镇之南北的白塔河上。康熙之前,大桥镇与河西乡村来往仅靠一小船摆渡。一些不法之徒趁机收敛钱财,百姓无奈只有涉水过河。遇刮风下雨、河水涨潮,失足落水之事时有发生,百姓苦不堪言。至康熙年间,该镇有位家道殷实的名士朱江,决定造桥济民。他不惜变卖家产,组织工匠筹划运算,与镇上名深泽永济桥绅、遗老共同商讨造桥的方案。经过数月艰辛努力,大桥竣工,桥名定为“永济桥”,意即永远济助过河的行人。桥为块石结构,呈拱形,上设亭,四角飞檐为龙头雕饰,屋脊为龙身,从远处观望犹如4条由空而降的飞龙前来戏水。桥亭的4根石柱上镌刻2副楹联,朝东的一面是:“南北赏江湖,潮落潮生终不息;东西达城市,人来人往为何忙。”朝西的一面是:“带水绕长堤 ,凭栏眺望鸥乡远;石栏横古渡,隔岸通行驿路平。”民国初年,永济桥遭特大风雨侵袭,桥亭被毁,镇上各界人士捐资修复,曾在桥旁竖碑,载述朱江的造桥懿德。1956年冬,江苏省省长惠浴宇视察大桥镇,故地重游,见到永济桥亭残破,即指示当地政府修缮,以复旧观。1966年,在疏浚、拓宽白塔河时,在原址上建起了水泥钢筋结构的拱桥。
河北省深泽县永济桥
  深泽永济桥位于河北省深泽县城西4公里处的赵八村西北口,南北横跨磁水。该桥为全石结构,桥长70米,宽6.3米,高6.86米,分五个拱券。桥面两侧有石栏板、望柱,桥头两侧有旋鼓石,造型别致,气势壮观。
  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深泽县志>>记载:永济桥,修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二月至九月,系朝中敬侍夫人郝氏(原名郝芳,深泽赵八村人)为解除故乡父老下田回渡磁水之苦,起出资修桥之意,又以此事告知两官国母,复奏万历皇上,朝廷派近侍王臣前来深泽赵八村督建而成,迄今已409年。其间,虽几经战火,但桥仍巍然于磁水之上。
河北省涿州市永济桥
  河北涿州永济桥
  涿州永济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北1.5公里,南北横跨于拒马河之上。该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名曰“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后因河道南移,桥亦塌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清帝乾隆为其赐名为“永济”,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制永济桥诗并序》。桥端筑引桥,总长660米;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22个,原有旧桥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
  该桥历史上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古御道之冲要,也是京南形胜之所在。其规模宏大,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故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素有“拒马长虹”之美誉。
  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经过对该桥引桥进行的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为627.65米。其中主桥为单路九孔石拱桥,总长151.15米,桥面宽10.7米,由分水石至桥面最高点6.3米。桥立面为九孔联拱式,桥体呈中高两端坡状。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此桥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济桥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现该桥正处于进一步考古探查和保护修缮过程中。
河南光山县泼陂河永济桥
  泼陂河永济桥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河南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过去是连接南北的商旅要道,后泼陂河上又新修了一座寨新公路泼陂河大桥,此桥便成为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的步行桥。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条石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
  据《清乾隆光山县志》记载,明万历庚申年(1620年)由泼陂河境内绅士、乡耆并殷实好施者,争相捐资相助,始建成“永济桥”。后此桥在历次整修中,有众多好心行善者倾囊献款,因募捐款多,人们又称此桥为“万金桥”。
  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南北长101米,东西宽7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联缀而成,每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中间桥孔是高大的陡拱,如驼峰突起,逐渐向两边过渡为弓形孔,宛如弯月。这样的造型显示了建筑力学和美学的有机契合。由于中间桥孔高大,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面积水,向桥下渗漏腐蚀桥梁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相连,构成整体,共同承受着整座石桥的重量。由于桥身长、跨度大、桥面较宽,加之全部由花岗石构成,使得大桥形成一种宏伟、壮观的气势。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这是减少山洪冲击,保护长桥的一项科学措施。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据记载过去两端桥堍有华表,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桥身两边雕刻有各种图案纹饰,使桥的造型从整体结构至局部装饰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可惜自明清以来,该桥几毁几建,石栏石柱早已不存在,被换成水泥浇注的。历次维修的痕迹依稀可辨。
  永济桥是光山县最长最大的古代联拱石桥,也是河南省最长最大的古代联拱石桥。它是光山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对于了解我国明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一九八0年由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0年九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永济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永济桥
  永济桥(庆安桥),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系木质结构,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桥长41米,宽6米,横跨北溪,现属景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村永济桥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有250多万人口,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毗邻地区。侗族同胞擅长木结构建筑,村内村外,无不矗立一座座造型奇特、结构严谨的凉亭、寨门、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
  在整个侗族地区数百座风雨桥中,要数程阳永济桥最为雄伟壮观、闻名中外。程阳永济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村林溪河畔,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1982年,程阳永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国家列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同年,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广西将程阳永济桥模型作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作为回归纪念。 程阳永济桥,又称程阳桥、程阳风雨桥等,始建于1912年,历时12年。从桥的结构上看,桥下部分为青料石垒砌的二台三墩,桥墩为六面柱体,上下游均为尖形,迎水角68度;桥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共19间桥廊;桥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衡接构成重檐翘角,层次分明的廊亭体系,共有五座塔阁式桥亭。 桥亭顶端和亭檐翘角都镶有装饰物,或是用若干个铁罐相衡套扣组成的串串“葫芦”,或是用桐油、石灰、糯米浆为原料,塑造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吉祥鸟。一串串葫芦,象征风调雨顺,瓜果累累,年年丰收。一只只吉祥鸟,向往青山、展翅欲飞,融于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风雨桥美如图画。 整座桥长77.6米,宽3.75米,高20米,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形成了高度统一。当年的墨师、工匠不用绘图,不用制模,不用一钉一铆,全凭一把当地人称为“香杆”的木角尺,量量画画,敲凿锯打,就把结构复杂,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建造起来了。 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北京看到程阳桥的模型后,惊喜之余,欣然挥毫题写“程阳桥”三个大字,并赋诗赞颂: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在敬佩侗族墨师、工匠高超技艺之余,又不得不对侗家人热爱公益事业的高尚美德发出赞叹。村上的桥、路、鼓楼、凉亭、戏台、水井、寨门等的建造,无不依靠众乡亲献工献料来完成。程阳桥头竖起的青石碑,就记载着各村各寨捐款捐工者的名字。捐献无论多少,力量无论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他的名字,就会记在侗家人的心坎上。 1912年,程阳八寨五十位修桥的领头人,凭着一副热心肠,在十二年时间里,他们走遍了八个侗族村寨,发动村民,募捐建桥资金。他们吃家里饭,做众人事,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但桥未建成,就有两位领头的老人相继去世了,他们的儿子们毫不犹豫接过父辈未尽的事业。 (林溪乡平岩村马安屯村民陈机明同期声:我们侗族对搞建设都乐于捐助,全部群众凑木头、凑钱搞建设,大家涌跃来参加。) 《三江县志》记录了当年修桥的情况:“皆踊跃争先……供材不分贫富,服工不计日月,男女老少,惟力是尽,绝不推诿而终止”。侗家人热爱公益、团结友善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1983年6月21日,林溪河山洪暴涨,湍急的浪涛拍打到桥面,为七十年来所罕见。 (马安屯村民、程阳桥管理员陈机太同期声:当时是晚上,洪水冲上桥的一半了,我们就发动群众,夜晚大概8、9点钟抢救那根大的桥粱木。) (马安屯村民、程阳桥重修领导小组成员陈机光同期声:那时,我们整个片,整个马安自然屯,发动大家抢救那个木料,洪水又大,大家都大胆下去抢救那个大木粱,还有那个穿方,终于抢救回来了,没有挨冲走多少木料。) 程阳桥被洪水冲垮后,党和政府拨给修桥专款,八寨侗族群众纷纷献工献料,于1984年2月开始动工修复。 在政府派去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历时20个月,修复工程全部告竣,雄伟壮观的程阳桥又飞在林溪河上。 程阳永济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包含词
永济桥村涿州永济桥深泽永济桥
庄坞永济桥保定永济桥程阳永济桥
过永济桥二首十日西过永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