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水神堂投诉电话大同旅游投诉电话:0352-5107215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广灵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外,距离大同市100多公里。乘汽车到广灵县后,走出县城东南约一公里,名曰壶山。山下有泉水环山涌出,储满池塘以后,与壶流河水汇合,形成湖泊。广有一百多亩,湖水蜿蜒而东,流经百里注入桑干河。环池岸边筑有堤坝,沿堤信步行走,只见柳迎风摆绿,芦苇浮萍碧海摇烟,绿水微波清彻见底,鱼游鸭凫欢意盎然。往南游览,跨过白石小桥,迎面山石叠翠,水神堂之山门尽收眼帘。门额悬有清朝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小方壶”三字竖匾,喻意是此景可与山东蓬莱仙岛之“大方壶”相互媲美。向东观看,嶙峋怪石,高峻坚起,整座壶山巨石。均系晚期火山爆发时,喷出岩浆堆积之物,岩石呈褐红色、暗红色以及黑色。山顶为圆形小山包,外表如同日本富士山一般。平坦之处,于明朝万历年间建寺。山石之上,名人题刻甚多,惟以万历年间,广灵典史莫维康之《劝读书偶作》最为引人注目。顺堤转到后山,迎面巨石刻有“卧云钓台”。据传,此处为广灵知县朱休度垂钓之处。
登门入寺之后,观音殿屏堵于面前,顺右侧转过月亮圆门,可到前院。寺院整体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供奉老子、鲁班、孔子之塑像,即道、工、儒三家,祀香火之旺盛则以鲁班为最。墙上壁画,均为清代生活风貌,内容颇为丰富;正中为九江圣母殿,亦你丰水神祠;东北隅为文昌阁,供奉梓潼塑像;东南隅建有七层玲珑砖塔一座,平面呈八角形,仿照木制结构雕有斗拱、门窗、脊饰、塔刹,比例适度,雕技高超,塔身四丈有余。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六月,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正南山门檐下悬有“水神堂”蓝底金字题匾,东厅悬有“有本者如是”横匾。两侧建有钟鼓二楼,钟楼为本寺住持僧于明朝嘉靖五年诵经募化修建。山门两翼为画廊,东翼彩绘九龙,西翼彩绘五虎,龙腾虎跃之姿甚为壮观。水神堂是“丰水神祠”与“大土庵”之合称。
水神堂之钟楼玲珑透剔,前有掖门穿通,四周筑有回廊围护。殿堂建筑与壶山神水交相辉映,犹如江南水乡之仙岛琼楼一般。每年春季岸柳摆绿,桃花盛开;夏季山青水绿,池塘倒影如画;秋季碧海摇烟,游船往来如梭;冬季雾气朦胧,流水潺潺有声。 |
|
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南一里,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这里,碧水清澈见底,甘甜的天然矿泉水冲泄而出,水草袅袅、游鱼悠悠,妙趣横生。中间山势如壶,故有小方壶之称。山上建有亭殿阁塔,山下草木丛生。“九江圣母祠”和“观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筑主体,配有东西观赏厅和龙虎廊,院内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级砖塔。东北角有一阁,登梯而上便是一个六角楼亭。从正南门入,殿宇轩昂,画栋雕梁。塔上铃声清远,松间鸟鸣上下。左右厢房造形别致,两侧拱门更觉深幽。若从后门而入,则屋宇随山势而形异,幽径绕殿堂而回环,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莱。
地理位置
位于广灵县城东南,距离大同市有100多公里。
景点特色
水神堂门额悬有清朝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的“小方壶”三字竖匾,以此景与山东蓬莱岛的“大方壶”相提并论。山坡上有许多嶙峋怪石,多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堆积物,岩石呈褐红色、暗红色以及黑色。
景点介绍
位于广灵县城东南,距离大同市有100多公里。周围环境优美,湖水蜿蜒,柳绿花红。
水神堂门额悬有清朝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的“小方壶”三字竖匾,以此景与山东蓬莱岛的“大方壶”相提并论。山坡上有许多嶙峋怪石,多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堆积物,岩石呈褐红色、暗红色以及黑色。
2006年05月25日,水神堂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详细介绍:
广灵水神堂是我省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传说明燕王朱棣扫北后所建。较早的记载见于明正德本《大同府志》:“壶山,在广灵县城东南一里。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其水与壶流河水合流如壶,故名。上建‘丰水神祠’。”剧此,水神堂的可知历史已逾480年。明嘉靖五年(1526)古钟铭文记有“广灵县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称的最早记录。
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士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万斛珠玑,随地而涌,汇为一池,周广数亩……旧有‘飞碓悬楼,水渠稻垄’,今俱废。”又云:“城东南最近平原旷衍,突出一石峰。峰巅有九江圣母祠,祠后大士阁下,狮子口喷泉一泓,味甚甘美。东漩为小池,若半规新月。池侧旧筑精舍,环以林木,为居人登眺游息之所,后废。邑侯李公(焕斗)以是地为县治水口,去路宜耸不宜陷,购置柳树百株,疏密交加,周围掩映。”志书记载告诉我们,水神堂作为广灵县的一方胜境,起码有500多年的历史,它经磨历劫,损则修之,毁则建之,最后仍以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园林建筑群保存下来,无言地说明了本地人民对它的珍爱。
水神堂现貌为清代规模,建筑群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十三、四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建筑布局设计奇特,采用南北中轴线,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筑物40多间,错落有序,井井有条,毫无窄憋杂乱之感。典型的外观八合院,在建筑史上是罕有的。现经1985年以来的大规模翻修,主要建筑物新覆琉璃瓦,重施彩绘泥塑,使这颗壶流河畔的明珠,更加风姿绰然,光彩耀目。
水神堂外壶山四下,异景迭出。南部草坪亩许,继而山石层叠,婉如石级,步步登临山门;东部巉岩嶙峋,拔地而起;北部后门,犹居悬崖之上;西北孤松,生于巨石;至西则又缓坡而下。环山一周,约300米。山脚涌泉汩汩,汇为清池,将整座壶山,紧紧环抱。泉池之上,浮映着水神堂的倩影;萍苇之间,更有鱼鸭往来出没。外堤宽阔,杨柳成荫,驱车一周,约500米。园林区总面积3600平方米。除南面小石桥外,无别路可供出入。
山门与钟鼓楼
水神堂山门面南,为建筑群中轴线始端,单檐硬山式,深6.1米,广8.25米,明柱托檐,山墙砖砌。原有清代知县朱休度书“小方壶”竖匾,寓意此地可与海上仙境“三岛”之一的方丈(即方壶)媲美。今新悬仿书品。中轴线北端开有后门。
山门东侧为钟楼,上悬明嘉靖五年(1526)所铸铁钟。西侧为鼓楼,今置鼓为西宜兴村捐赠。钟、鼓楼下俱有砖劵小门,内外相通。两楼均深4.5米,广2.45米。山门前蹲着一对石狮,石狮移自涧西村,造型古朴,风格别致。
龙虎廊
钟鼓楼侧后,朝外各建廊厅,分属八角形之一边。廊厅内外中隔,表里分徊,并留通门。东廊深2.23米,广14.2米,壁绘九龙;西廊深4米,广13.45米,壁绘五虎。原绘图样无存,现貌系近年重修时新绘。
九江圣母殿与观音殿
两殿系和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位于中轴线正中稍后,为单檐悬山式,深10.4米,广13.75米。大殿巍峨庄严,领略群体;前后两面均有明柱托出爽廊,使进深加大。面南为九江圣母殿祀水神九江圣母。传说九江圣母与殷家庄塘神以镇水斗法,圣母不忍民田受旱,服输施放甘泉。人们感恩弥深,世代奉祀。从殿内东西两壁的龙王施雨图来看,九江圣母已成为龙母的化身,清代碑文称壶泉湖为“龙母池”,可以证实这一点。旧时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人们举办庙会,献戏报赛,祈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今一年一度的县城物资交流大会,仍以此日为始期。
殿内中隔留门,前后可通。面北为观音殿,供奉三大士。旧志所云石井奇观,斯时已因掉进小孩而填毁,现在当然不可得见。
既有“丰水神祠”、“水神堂”之称,又有“大士庵”、“大士阁”之谓,其缘由无疑是因为两殿合建。两殿塑像为近年新塑,同时置本县雕塑厂汉白玉造像数尊和购自民间的散存古物数百件,以供观瞻。
文昌阁
位于正殿东侧,碑载系全县文人捐建,成创于清嘉庆元年(1796),原祀梓童。阁体为双层四角攒尖楼阁式全木结构,系广灵仅存的古代木构建筑。其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均6.4米。构架精巧,造型轻盈。底层正面,画栋飞檐,爽廊稍阔。入内转过屏窗,有木梯可通上层。上层四柱双梁,尖顶飞檐;正东开门,三面临窗;外环围廊,木栏相护。凭栏眺望,壶川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今新制牌匾数面,复刻傅山手书一联高悬,使之更添风韵。
百工社
位于圣母殿西侧,单檐硬山式,深7.57米,广8.33米。原为三教九流祭祀师祖之所在,故塑像为老子、鲁班与孔子,道工儒三家,和衷共济,颇有风趣。原塑像已毁,近年重塑神像,并修复壁画,但正面壁画未能保护下来。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清代手工业和人民生活状况。于本县来说,属于形象史料,弥足珍贵。旧时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五月初七日,各行工匠至此聚会祭鲁班。
灵应宝塔
位于院内东南隅,通高17.5米,近年曾加以修葺。塔基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台,边长为3.28米。塔身七层,高16.3米。塔刹覆钵以上部分在1911年地震时掉进壶山泉池之中,相轮、宝珠与刹杆系新补。
塔体保存较好,仿木结构,呈六角形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通体砖雕,精巧朴实。第一、二层环以风格样式各异的砖雕隔扇假门,三至五层为半圆形砖劵空心门具有减轻风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碑高36厘米,宽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正中“灵应宝塔”4字,右刻“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重修”,与塔身第三层假门之刻记相符;左刻“经理:复全店、至诚号、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塔身各角柱为砖制,上置平板枋,拦额。塔檐环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翘上承耍头,配置平身科四攒,角科各一攒。各层斗拱经上雕椽飞、莲檐等。转角为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装砖制套兽,下坠铁制风铃。仿木结构的灵应宝塔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萃,被推为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
其 它
水神堂院内南北开门外,余六面均建三间式组的廊厅、厢房或配室,可供居处,又互相连接,使整个建筑群保持统一与和谐。近年重修,各处深广一遵原制,但东西卷棚式厢房高度略有增益。有个未能预料的发现是,开拆厢房配室时,窥见其更早的面貌竟是环廊,并有劵门。可惜翻修是逐年进行,不能再现环廊古貌。
前院依圣母殿东西山墙南北纵砌花栏墙,中留月亮门,既突出了正殿,又使文昌阁与百工社和各自一侧的厢房配室另成一院,同时又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正殿前原有松柏3株,重修时毁去一株。旧时四处有牌匾上百,碑刻数十,今存者廖廖。山门外原有戏楼一座,本世纪60年代已毁。
建筑群外,壶山东部岩石上遍布石刻诗文,但大多数一难辩清字迹,幸好明万历乙未年本县典史莫惟康的题记仍很清晰。北门下临水一石,阴刻“卧云钓台”4字,旧志记为“知县杨公”所题。近年还发现壶山上有许多直径10厘米左右的人工石窝,初步认为是柱础,或许即为旧志所云“精舍”的遗迹。
现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县文联在水神堂举办书画展览。1994年,县人民政府又把水神堂列为旅游开发区,实施更大规模的建设。不久的将来,水神堂会以更加辉煌的面貌向游人展示它的姿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