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 大气 : 军事气象水文 : 医学 : 农学 : 冶金 > 气候
目录
·qì hòu qì hòu·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倾向或环境条件·政治气候
·比喻结果或成就·成不了气候·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指云气等变化·指天气·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指人的神态风貌·天气特征
·[拼音] [Pinyin]·[英文] [English]·[词义] [Word]
·气候类型 Climate Type·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及观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词义] [Word]·气候类型 Climate Type·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及观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四季气候与着装 Four seasons climate and clothing·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Since 20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气候形成因素 Forming factors of climate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英文解释·法文解释
·近义词·相关词·包含词
·更多结果...
qì hòu qì hòu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亦泛指时令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宋· 陆游《园中书触目》
大气状态
  给定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发展所示的变动着的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倾向或环境条件
  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流行的倾向或环境条件
政治气候
  政治气候
比喻结果或成就
  比喻结果或成就
成不了气候
  成不了气候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指云气等变化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指天气
  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指人的神态风貌
  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天气特征
  一个地区在较长时期内(30年以上)的天气特征。包括常有的天气情况和极端的天气情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广东省,全年平均气温19~26°c,极端最低气温-73°c,极端最高气温42°c,为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所决定。
[拼音] [Pinyin]
  qì hòu
[英文] [English]
  1. situation
  2. climate
  3. atmosphere
[词义] [Word]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⑴、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⑵、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
  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较暖,冬季较温和;
  ⑷、温带草原气候:夏暖冬寒;
  ⑸、温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
  ⑹、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⑺、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⑻、热带草原气候:暖季多雨凉季干燥;
  ⑼、热带雨林气候:高温高湿;
  ⑽、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⑾、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⒀、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⒁、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低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
气候类型 Climate Type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 -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次,在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时,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要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及观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词义] [Word]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凉热雨三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亚热带沙漠气候:基本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但冬季气温稍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亚热带草原气候: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似,但分布在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阔叶林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草原气候:夏暖冬寒;
  温带沙漠气候:极端干旱,温差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零下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高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
  气候qìhòu
  1、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有关。
  2、比喻动向或情势
  3、比喻结果或成就:几个人瞎闹腾,成不了气候
气候类型 Climate Type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三)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热带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2)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四)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旱雨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非洲大陆东南角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显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分布。这些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只不过该气候分布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前者强,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亚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 也是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炎热, 但因纬度稍高, 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2)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亚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全年干旱少雨。与亚热带干旱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30℃;年降水量较多,大于250mm,所以土壤储水量增大,能够维持草类生长。
  (八)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3)温带气候
  (九)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节分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以西欧的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为典型。其次如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新西兰的惠灵顿等。
  (十)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十二)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十三)温带草原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
  (十四)温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4)亚寒带气候
  (十五)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5)极地高山气候
  (十六)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七)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 -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八)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及观点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strong id="bks_5vh1jbxw" class="x_txt18">
四季气候与着装 Four seasons climate and clothing
  人类为了生存,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而最基本的适应便是保持正常体温。体温虽然可以通过生理上的调节来完成,但生理功能的调节是有限的。衣服可以使人处于一个温度比环境气温高、变化比环境气温小的气层里。衣服虽然不能减少人体热量的损失,也不能将热量保存起来,但它能起到调节作用,使身体周围有一层温暖的空气,不仅如此,服装还能改变环境中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对人体的效应。夏季,随着外界气温的显著升高,裸露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大大增加,如穿上合适的衣服,可减少气象要素急剧变化时对人体的影响。当人体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时,衣服则可降低辐射的增热作用。夏季衣服少,如穿着得体,更能体现人体的形态美。但夏季服装除了更注重美观外,也要注意既能防晒,又能使体内热量散发掉。因此,夏季服装颜色要浅,质料要薄而疏松,不能用合成纤维作衣料,因其吸水性能差,并且不耐高温,易潮湿。春季和秋季气温比较适宜,但春天是“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秋天又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二场秋雨穿上棉”。因此,这是两个气候多变的季节,穿着上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天宜捂,秋天宜冻。人们在服装上也要考虑其保健的特点来着装,要适应天气的变化来着装。冬季,衣服使人体平均能保持因传导和辐射而丧失的全部热量的1/3。据研究,当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的温差为15.6℃至17℃时,穿上一件衬衣,则衬衫表面与外界气温之差可降为11.8℃;加上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套上外套,温差则只有6.3℃了。衣服越厚,衣服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保暖作用就越好。尤其在北方的严冬时节,一个人所散失的热量中,有接近半数是从头部和正常呼吸中排出的,因此,严冬时节口罩、帽子便成了出门所必不可少的保暖物品。在结冰地区,衣服的层次较多,若服装外面用浅色,里面用深色的衣料,可使靠近皮肤处形成一吸热层,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而南方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在冬季时,往往会感觉南方比北方更冷,所以人们在穿着上,首要的是保温、干燥。在衣着与湿度的关系上,干燥的地区的衣服要宽大,厚度要适中,衣料的质地要较紧密,色泽宜浅以利于反射辐射热; 而在潮湿的地区,衣服要合身,尽量少遮住身体,厚度宜薄,衣料质地宜疏松,色泽宜浅为好。
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Since 20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 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 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 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 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 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 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 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 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
气候形成因素 Forming factors of climate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因而对于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辐射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能的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二、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理维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可以归结到辐射因素上。地理维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天气的变化;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因热量而成,海洋是地球表面热量的重要贮藏。
  三、环流因素
  包括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qihou
  气候
  climate
    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它不仅包括各种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值,而且包括其极值、变差和频率等。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气候又随时间变化,不同年份、世纪的气候值都不相同。按世界气象组织 (WMO)规定,目前以1951~1980年的气候值为通用值。
    气候一词的古希腊文为□,原意为“倾斜”,指太阳光射至各地的倾斜程度不同,造成各地冷暖差异。中国古代气候一词意指时节。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载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子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太阳辐射 地球上的热量以及产生大气运动和洋流等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一天内随日出至日没的昼长而变化。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光谱的99%在波长0.15~4.0微米之间。地面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主要在波长3~120微米之间。大气中的氧、臭氧、水汽和云吸收某些波长的太阳辐射,水汽、云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这些辐射而变暖。大气辐射朝各个方向,其中有一部分回到地面。辐射平衡使近地面空气的平均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飘浮在大气中的云、尘埃和其他微粒吸收反射和散射的太阳辐射。因此,云量的变化及其分布、火山爆发后的尘埃、工业污染的烟尘等物都可能使气候变化,甚至较长期的变化。另外,太阳活动、日地距离变化和地轴的摆动等也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
    下垫面性质 地球表面的71%为海洋,其余为陆地。海洋和陆地的差异,对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水的比热大于任何其他普通物质,一定的辐射热量使水面升温最少。太阳辐射可透射到水的一定深度,当太阳光线直接投射到水面时,在水体10米深处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于水面表面太阳辐射量的18%;而在陆地,太阳辐射变化只能影响到很浅的深度。干的沙和土的比热、热导率很小,热量得失和温度升降都很快。例如,撒哈拉沙漠地面的温度日变化一般都在40~50℃,而热带洋面温度日变化通常小于 1℃。海洋中向北和向南的洋流能够有效地交换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热量。海洋特别是暖水面的海洋向大气提供水分,水汽凝结成云,释放潜热,大气运动把水分和热量带到高纬度地区和内陆。在暖洋流的边缘,特别是在和冷洋流相接的洋面,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很大,两侧大气增温显著不同,因而产生急流,影响天气系统的发展。
    陆地上不同的自然景观也对气候产生影响。例如,不同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新落雪面为85~90%;沙漠为25~30%;落叶树林为15~25%;常绿树林为7~15%;耕地(干)为10~15%;水面当太阳接近天顶时为2~5%,接近地平面时则大于80%。因反射率的差异,使气温有相应高低不同的区别。
    不同地形常常形成局地气候差异。例如,山脉迫使气流上升、冷却,水汽凝结,向风坡雨量增多,而背风坡雨量减少。又如,在山地,由于山坡和谷地增热不同,形成山谷风;海(湖)边由于水和陆增热不同,形成海(湖)陆风(见地方性风)。在城市,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产生特殊的下垫面,形成一种特殊气候,有热岛和热岛环流现象(见城市气候)。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季节的变化,以及海陆的存在和地球自转的偏向作用,使得各地的气温、湿度、气压均不相同。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力图使各地的气压、气温、湿度趋向一致,于是形成大范围的气流运行,包括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行星风
英文解释
  1. n.:  climate,  clime,  sky,  temperate,  weather,  comfort zone,  season,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region,  atmosphere,  situation
  2. adj.:  balmy,  crisp,  salubrious
法文解释
  1. n.  climat
近义词
天气, 地区
风气
艰苦
相关词
环境城市气温节气农历自然现象农业中医词典
自然地理自然科学人文地理一级学科城市风采地球台风娱乐
自然地理气象百科辞典农业生产热带大气天气
组织机构自然灾害现象科学更多结果...
包含词
气候学小气候气候带大气候指气候
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