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亦泛指時令 |
|
氣候今年晚,濃霜始此回。——宋· 陸遊《園中書觸目》 |
|
給定地區的天氣狀況和天氣發展所示的變動着的大氣狀態 |
|
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唐· 杜牧《阿房宮賦》 |
|
一個團體或一個時期流行的傾嚮或環境條件 |
|
政治氣候 |
|
比喻結果或成就 |
|
成不了氣候 |
|
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亦泛指時令。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正朔歷數·氣候》:“《禮記·月令》註曰:‘昔 周公 作時訓,定二十四氣,分七十二候,則氣候之起,始於 太昊 ,而定於 周公 也。’” 宋 陸遊 《園中書觸目》詩:“氣候今年晚,濃霜始此回。” 清 宋犖 《<明遺民詩>序》:“然譬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氣候所感使然。” |
|
指雲氣等變化。古代多據此來預測吉兇。《三國志·蜀志·周群傳》:“ 羣 少受學於 舒 ,專心候業……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纔見一氣,即白 羣 , 羣 自上樓觀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氣候,無不見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晉書·藝術傳·戴洋》:“ 侃 薨,徵西將軍 庾亮 代鎮 武昌 ,復引 洋 問氣候。”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陰溝水》:“﹝ 文穆 ﹞郡戶曹史,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 唐 劉禹錫 《邊風行》:“將軍占氣候,出號夜飜營。” |
|
指天氣。 南朝 宋 謝惠連 《石壁精捨還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宋 蘇舜欽 《依韻和勝之暑飲》:“九夏苦炎烈,入伏氣候惡,況茲大旱時,其酷甚炮烙。” 明 唐順之 《遊遵化湯泉》詩:“絶塞逢秋已覺涼,此中氣候訝非常。” 清 吳瞻泰 《過虎村上芙蓉嶺》詩:“山深異氣候,四月流澌水。” |
|
比喻結果、成就、前途。 清 李漁 《比目魚·寇發》:“故此就在萬山之中,招兵買馬,積草屯糧,訓養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氣候。”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二:“從戊戌算來,也有二十年了,我們學人傢的聲光化電,多少還有點樣子,惟獨學到典章政法,卻完全不成個氣候,這是什麽緣故呢?” |
|
指書畫或詩文的氣韻、風格。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第一品》:“風範氣候,極妙參神。”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捲下:“ 希逸 詩氣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興屬閒長,良無鄙促也。” 唐 元稹 《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文詠詞調有古時人氣候。” 宋 劉剋莊 《江西詩派小序》:“氣候急刻,不能閑退。” |
|
指人的神態風貌。《三國志·吳志·朱然傳》:“ 然 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太平廣記》捲四九○引《東陽夜怪錄》:“ 苗十 氣候啞吒,憑恃羣親,索人承事。”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歲朝賀節,有棉袍紗套者,不維氣候迥別,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異。” |
|
一個地區在較長時期內(30年以上)的天氣特徵。包括常有的天氣情況和極端的天氣情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廣東省,全年平均氣溫19~26°c,極端最低氣溫-73°c,極端最高氣溫42°c,為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因素及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所决定。 |
|
qì hòu |
|
1. situation
2. climate
3. atmosphere |
|
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幹、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溫度、降水、風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 、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傢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中國春秋時代用圭表測日影以確定季節,秦漢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綫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佈的差異,以及海、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産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佈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型氣候、極地氣候、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𠔌地)。
在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⑴、極地苔原氣候:鼕長而冷,夏短而涼;
⑵、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夏季溫和,鼕季寒冷;
⑶、溫帶季風氣候夏季較暖,鼕季較溫和;
⑷、溫帶草原氣候:夏暖鼕寒;
⑸、溫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鼕季寒冷;
⑹、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濕潤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鼕季低溫少雨;
⑺、熱帶沙漠氣候:高溫少雨;
⑻、熱帶草原氣候:暖季多雨涼季乾燥;
⑼、熱帶雨林氣候:高溫高濕;
⑽、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垂直變化;
⑾、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鼕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⑿、溫帶海洋性氣候:鼕暖夏涼,年溫差小;
⒀、地中海氣候:鼕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少雨
⒁、極地冰原氣候:全年嚴寒
氣候變化對人類與自然係統有重要影響.由於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已經適應今天以及最近過去的氣候,因此,如果這些變化太快使得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不能適應的話,人們將很難應付這些變化.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傢,這可能會對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居住、食物、飲水、健康)産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對於所有的國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會增大天氣災害的風險。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些變化實際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更要關註的是負面影響。據統計,1950年到2000年,特別是1990年以後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增加。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總體經濟體量增加,因此經濟損失絶對值大幅升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負面的。預計到2030年,我國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麥,除了澆灌鼕小麥以外,均以減産為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全球變暖使水循環的過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間不均勻性增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如長江上遊降水量的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的頻率會增加,對三峽水庫的安全運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青藏鐵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鐵路和公路運行維護的投資。
同全球一樣,我國的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並不斷加劇。科技界應當特別關註氣候變化問題,積極采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氣候係統、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公衆和科學家的共同願望。
我國鼕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
我國鼕季最冷的地方是黑竜江的漠河鎮,1月份平均氣溫為-30.6度。那裏最冷曾經出現過52.3度的極端最低氣溫。這是我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氣溫最低值。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3度,人稱“火洲”。那裏極端最高氣溫曾經達到49.6度。這是我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最低值。號稱“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和南京,7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魯番來,還得甘拜下風。 |
|
一、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一定差異,可進一步劃分若幹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之間,以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大、小巽他群島等為典型。全年在赤道氣團控製下,高溫、多雨、濕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
(二)熱帶季風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綫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嚮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製,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鼕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製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幹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幹濕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三)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綫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佈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製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當赤道低壓帶控製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製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製,幹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幹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
(四)熱帶沙漠(乾燥)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製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製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製,幹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衹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佈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和澳大利亞東南部為典型。盛行風嚮季節變化顯著。鼕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緑闊葉林。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主要分佈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佈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製,這裏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鼕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緑硬葉闊葉林和常緑灌木林。
(七)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鼕夏盛行風嚮明顯交替。鼕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製,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八)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佈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裏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嚮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鼕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九)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裏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製,降水稀少,氣候幹旱;夏季炎熱,鼕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鼕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鼕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十一)極地苔原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二)極地冰原氣候主要分佈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三)高山高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嚮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鼕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傢、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傢園。發達國傢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傢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傢發展經濟、消除貧睏。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傢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傢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傢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
天氣和氣候有什麽區別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 |
天氣是指相對快速的冷熱改變或是暫時的冷熱條件。氣候則是指一般情況下具有的天氣狀況或長期存在的主要天氣狀況。區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們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其次,在研究天氣對人的影響時,控製一些文化和社會因素要比研究氣候對人的影響時更難以控製。 |
氣候與行為間的關係及觀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
⑴氣候决定論認為,氣候决定了行為的範圍。談到氣候决定論時,必然會聯繫到地理决定論。很難把它們分割開,地理位置决定了氣候。
⑵氣候可能論認為,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製約作用,它限製了行為可能的變化範圍。
⑶氣候概率論認為,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産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
|
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幹、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溫度、降水、風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 、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傢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中國春秋時代用圭表測日影以確定季節,秦漢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綫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佈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産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佈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型氣候、極地氣候、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𠔌地)。
在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旱濕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涼熱雨三季;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濕潤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鼕季低溫少雨;
亞熱帶沙漠氣候:基本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但鼕季氣溫稍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亞熱帶草原氣候: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似,但分佈在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鼕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鼕暖夏涼,年溫差小,年降水量季節分佈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鼕季嚴寒,夏季酷暑,年溫差大;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鼕季寒冷乾燥;
溫帶闊葉林氣候:夏季炎熱多雨,鼕季寒冷乾燥。
溫帶草原氣候:夏暖鼕寒;
溫帶沙漠氣候:極端幹旱,溫差較大;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夏季溫和,鼕季寒冷;
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垂直變化;
極地苔原氣候:鼕長而冷,夏短而涼;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嚴寒。
氣候變化對人類與自然係統有重要影響.由於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已經適應今天以及最近過去的氣候,因此,如果這些變化太快使得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不能適應的話,人們將很難應付這些變化.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傢,這可能會對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居住、食物、飲水、健康)産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對於所有的國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會增大天氣災害的風險。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些變化實際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更要關註的是負面影響。據統計,1950年到2000年,特別是1990年以後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增加。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總體經濟體量增加,因此經濟損失絶對值大幅升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負面的。預計到2030年,我國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麥,除了澆灌鼕小麥以外,均以減産為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全球變暖使水循環的過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間不均勻性增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如長江上遊降水量的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的頻率會增加,對三峽水庫的安全運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青藏鐵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鐵路和公路運行維護的投資。
同全球一樣,我國的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並不斷加劇。科技界應當特別關註氣候變化問題,積極采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氣候係統、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公衆和科學家的共同願望。
我國鼕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
我國鼕季最冷的地方是黑竜江的漠河鎮,1月份平均氣溫為-30.6度。那裏最冷曾經出現過零下52.3度的極端最低氣溫。這是我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氣溫最低值。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3度,人稱“火洲”。那裏極端最高氣溫曾經達到49.6度。這是我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最高值。號稱“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和南京,7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魯番來,還得甘拜下風。
氣候qìhòu
1、一定地區裏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它與氣流、緯度、海拔高度、地形等有關。
2、比喻動嚮或情勢
3、比喻結果或成就:幾個人瞎鬧騰,成不了氣候。 |
|
一、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一定差異,可進一步劃分若幹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分佈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新幾內亞島(又稱伊裏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
(二)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綫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佈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製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當赤道低壓帶控製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製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製,幹旱少雨,分幹濕兩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幹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
(三)熱帶沙漠(幹旱與半幹旱)氣候
(1)熱帶幹旱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製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製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製,盛行下沉氣流,幹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衹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佈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2)熱帶半幹旱氣候,分佈於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嚮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嚮低緯一側的高。
(四)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綫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嚮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製,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鼕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製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幹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旱雨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2)亞熱帶氣候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1)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嚮季節變化顯著。鼕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緑闊葉林(東亞顯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陸,面臨最大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2)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分佈。這些地區,由於鼕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鼕夏幹濕差別不大,所以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衹不過該氣候分佈地區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前者強,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佈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製,這裏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鼕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緑硬葉闊葉林和常緑灌木林。
(七)亞熱帶沙漠(幹旱與半幹旱)氣候
(1)亞熱帶幹旱氣候主要分佈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幹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鼕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2)亞熱帶半幹旱氣候分佈於亞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全年幹旱少雨。與亞熱帶幹旱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夏季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30℃;年降水量較多,大於250mm,所以土壤儲水量增大,能夠維持草類生長。
(八)亞熱帶草原氣候
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佈在亞熱帶。
3)溫帶氣候
(九)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佈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裏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嚮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鼕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鼕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節分配均勻。主要分佈在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以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為典型。其次如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新西蘭的惠靈頓等。
(十)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裏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製,降水稀少,氣候幹旱;夏季炎熱,鼕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鼕夏盛行風嚮明顯交替。鼕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製,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十二) 溫帶闊葉林氣候
主要分佈在西歐、東亞和北美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鼕季寒冷乾燥。最熱月平均溫度13—23℃,最冷月平均溫度約-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稱溫帶森林氣候。
(十三)溫帶草原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溫帶森林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之間的過渡氣候。這種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鼕冷夏熱,氣溫年較差較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mm,集中在夏季,乾燥程度不如沙漠氣候。分佈範圍,從黑海沿岸往東,橫貫中亞,經蒙古的邊緣地區、中國的準葛爾盆地,內蒙古以及黑竜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東西連成帶狀;在中美中西部為一南北嚮的寬帶;在南美南部東海岸也有一狹長地帶。
(十四)溫帶沙漠(幹旱與半幹旱)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
(1) 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氣候。極端幹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鼕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衹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裏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2)溫帶半幹旱氣候在幹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幹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幹旱氣候大。
4)亞寒帶氣候
(十五)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鼕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鼕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5)極地高山氣候
(十六)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七)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佈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八)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佈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嚮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鼕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傢、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傢園。發達國傢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傢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傢發展經濟、消除貧睏。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傢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傢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傢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
氣候與行為間的關係及觀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ehavior and views |
⑴氣候决定論認為,氣候决定了行為的範圍。談到氣候决定論時,必然會聯繫到地理决定論。很難把它們分割開,地理位置决定了氣候。
⑵氣候可能論認為,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製約作用,它限製了行為可能的變化範圍。
⑶氣候概率論認為,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産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並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在歐亞大陸,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人,由於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顔色黑黝黝的。為了抵禦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於散發體內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裏大多為白種人。為了抵禦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的人更鈎的鼻子。鼻梁較高,鼻內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於保溫,減少散熱量。
為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為明顯。以我國為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最少,僅為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綫能使人體皮膚內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裏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裏與別人朝夕相處,養成了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為“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說話聲音宏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strong id="bks_5vh1jbxw" class="x_txt18"> |
四季氣候與着裝 Four seasons climate and clothing |
人類為了生存,要適應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而最基本的適應便是保持正常體溫。體溫雖然可以通過生理上的調節來完成,但生理功能的調節是有限的。衣服可以使人處於一個溫度比環境氣溫高、變化比環境氣溫小的氣層裏。衣服雖然不能減少人體熱量的損失,也不能將熱量保存起來,但它能起到調節作用,使身體周圍有一層溫暖的空氣,不僅如此,服裝還能改變環境中的氣溫、濕度、氣流、日照對人體的效應。夏季,隨着外界氣溫的顯著升高,裸露皮膚表面的水分蒸發大大增加,如穿上合適的衣服,可減少氣象要素急劇變化時對人體的影響。當人體直接在陽光下曝曬時,衣服則可降低輻射的增熱作用。夏季衣服少,如穿着得體,更能體現人體的形態美。但夏季服裝除了更註重美觀外,也要註意既能防曬,又能使體內熱量散發掉。因此,夏季服裝顔色要淺,質料要薄而疏鬆,不能用合成纖維作衣料,因其吸水性能差,並且不耐高溫,易潮濕。春季和秋季氣溫比較適宜,但春天是“孩兒臉一天變三變”,秋天又是“一場秋雨一場寒,二場秋雨穿上棉”。因此,這是兩個氣候多變的季節,穿着上卻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春天宜捂,秋天宜凍。人們在服裝上也要考慮其保健的特點來着裝,要適應天氣的變化來着裝。鼕季,衣服使人體平均能保持因傳導和輻射而喪失的全部熱量的1/3。據研究,當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的溫差為15.6℃至17℃時,穿上一件襯衣,則襯衫表面與外界氣溫之差可降為11.8℃;加上一件背心,溫差為9.9℃;再套上外套,溫差則衹有6.3℃了。衣服越厚,衣服表面與環境的溫差就越小,保暖作用就越好。尤其在北方的嚴鼕時節,一個人所散失的熱量中,有接近半數是從頭部和正常呼吸中排出的,因此,嚴鼕時節口罩、帽子便成了出門所必不可少的保暖物品。在結冰地區,衣服的層次較多,若服裝外面用淺色,裏面用深色的衣料,可使靠近皮膚處形成一吸熱層,達到較好的保暖效果。而南方的空氣濕度一般都比較大,因此,在鼕季時,往往會感覺南方比北方更冷,所以人們在穿着上,首要的是保溫、乾燥。在衣着與濕度的關係上,乾燥的地區的衣服要寬大,厚度要適中,衣料的質地要較緊密,色澤宜淺以利於反射輻射熱; 而在潮濕的地區,衣服要合身,盡量少遮住身體,厚度宜薄,衣料質地宜疏鬆,色澤宜淺為好。 |
2000年以來中國氣候變化的特點 Since 20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
1973 年, 竺可楨提出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周期性波動變化的基本狀況。他認為近2000a 中, 漢代是溫暖時期, 三國開始後不久, 氣候變冷, 並一直推遲到唐代開始。唐末以後, 氣候再次變冷, 至15世紀漸入小冰期, 呈兩峰三𠔌結構, 直至20 世紀初氣候回暖, 小冰期結束。漢代、唐代是年均溫高於現代約2℃左右的溫暖時期。該研究成果已為氣候學界和歷史地理學界廣泛采用。但近些年來, 由於新資料的發現和研究方法的改進, 許多學者對竺可楨的工作作了補充。其中朱士光等認為2000~ 3000年以來,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①西周冷幹氣候(公元前11 世紀至公元前8 世紀中期) ; ②春秋至西漢前期暖濕氣候(公元前8 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 世紀) ; ③西漢後期至北朝涼幹氣候(公元前1 世紀中期至6 世紀)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濕氣候(7~ 8 世紀) ; ⑤唐後期至北宋時期涼幹氣候(9~ 11 世紀) ; ⑥金前期濕幹氣候(12 世紀) ;⑦金後期和元代涼幹氣候(13 和14 世紀前半葉) ; ⑧明清時期冷幹氣候(14 世紀後半葉至20 世紀初)。後來許多地理學家對我國的氣候變化作了進一步修改, 但總得趨勢大致如此。
歷史時期的氣候不僅在氣溫上有周期性波動,引起冷暖的變化, 而且在濕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變化。總得說來, 暖期與濕期、冷期與幹期是相互對應的, 但每個冷暖期內部又有幹濕波動, 不可一概而論。朱士光等研究認為, 氣溫的變化要快於降水量的變化, 而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又大於氣溫變化的幅度。在歷史時期, 氣候冷暖波動與幹濕波動有明顯的相關性, 但不完全同步。 |
氣候形成因素 Forming factors of climate |
氣候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熱量的變化而引起的,因而對於氣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輻射因素
太陽輻射是地面和大氣熱能的源泉,地面熱量收支差額是影響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面熱量的收支差額為零,但對於不同地區,地面所接受的熱量存在差異,因而會對氣候的形成産生影響。同時,地面接受熱量後,與大氣不斷進行熱量交換,熱量平衡過程中的各分量對於氣候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二、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地理維度、海陸分佈、地形和洋流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可以歸結到輻射因素上。地理維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熱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氣候;由於海洋和大陸具有不同的熱力學特性,如容積熱容量、導熱率等海洋與陸地顯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陸在氣候上差異很大,比較而言,大陸上的日較差和年較差比海洋大。溫度的年較差是區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重要指標,並且,夏季大陸是熱源,鼕季海洋是熱源,熱源有利於低壓係統的形成和加強,而冷源有利於高壓係統的形成和加強,海陸的分佈使行星風帶分為若幹個高低壓活動中心,這些高低壓活動中心對於氣候形成有重要影響,此外,海陸分佈的不同也影響天氣的變化;地勢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在於,海拔高,太陽直接輻射增強,散射輻射降低,溫度降低,濕度減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對氣候影響不同,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而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也是因熱量而成,海洋是地球表面熱量的重要貯藏。
三、環流因素
包括大氣環流和天氣係統。 |
|
qihou
氣候
climate
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的天氣和大氣活動的綜合狀況。它不僅包括各種氣候要素的多年平均值,而且包括其極值、變差和頻率等。任何氣候都與一定的地區相聯繫,不同地區的氣候存在差異。氣候又隨時間變化,不同年份、世紀的氣候值都不相同。按世界氣象組織 (WMO)規定,目前以1951~1980年的氣候值為通用值。
氣候一詞的古希臘文為□,原意為“傾斜”,指太陽光射至各地的傾斜程度不同,造成各地冷暖差異。中國古代氣候一詞意指時節。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素問》載有:“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氣候形成因子 氣候的基本特徵是由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因子長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太陽輻射 地球上的熱量以及産生大氣運動和洋流等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在一天內隨日出至日沒的晝長而變化。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光譜的99%在波長0.15~4.0微米之間。地面和大氣輻射是長波輻射,主要在波長3~120微米之間。大氣中的氧、臭氧、水汽和雲吸收某些波長的太陽輻射,水汽、雲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這些輻射而變暖。大氣輻射朝各個方向,其中有一部分回到地面。輻射平衡使近地面空氣的平均溫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飄浮在大氣中的雲、塵埃和其他微粒吸收反射和散射的太陽輻射。因此,雲量的變化及其分佈、火山爆發後的塵埃、工業污染的煙塵等物都可能使氣候變化,甚至較長期的變化。另外,太陽活動、日地距離變化和地軸的擺動等也影響太陽輻射的強弱。
下墊面性質 地球表面的71%為海洋,其餘為陸地。海洋和陸地的差異,對氣候産生顯著的影響。水的比熱大於任何其他普通物質,一定的輻射熱量使水面升溫最少。太陽輻射可透射到水的一定深度,當太陽光綫直接投射到水面時,在水體10米深處的太陽輻射量相當於水面表面太陽輻射量的18%;而在陸地,太陽輻射變化衹能影響到很淺的深度。幹的沙和土的比熱、熱導率很小,熱量得失和溫度升降都很快。例如,撒哈拉沙漠地面的溫度日變化一般都在40~50℃,而熱帶洋面溫度日變化通常小於 1℃。海洋中嚮北和嚮南的洋流能夠有效地交換高緯度和低緯度地區的熱量。海洋特別是暖水面的海洋嚮大氣提供水分,水汽凝結成雲,釋放潛熱,大氣運動把水分和熱量帶到高緯度地區和內陸。在暖洋流的邊緣,特別是在和冷洋流相接的洋面,低層大氣溫度梯度很大,兩側大氣增溫顯著不同,因而産生急流,影響天氣係統的發展。
陸地上不同的自然景觀也對氣候産生影響。例如,不同地面對太陽輻射反射率不同:新落雪面為85~90%;沙漠為25~30%;落葉樹林為15~25%;常緑樹林為7~15%;耕地(幹)為10~15%;水面當太陽接近天頂時為2~5%,接近地平面時則大於80%。因反射率的差異,使氣溫有相應高低不同的區別。
不同地形常常形成局地氣候差異。例如,山脈迫使氣流上升、冷卻,水汽凝結,嚮風坡雨量增多,而背風坡雨量減少。又如,在山地,由於山坡和𠔌地增熱不同,形成山𠔌風;海(湖)邊由於水和陸增熱不同,形成海(湖)陸風(見地方性風)。在城市,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産生特殊的下墊面,形成一種特殊氣候,有熱島和熱島環流現象(見城市氣候)。
大氣環流 太陽輻射隨緯度的分佈、季節的變化,以及海陸的存在和地球自轉的偏嚮作用,使得各地的氣溫、濕度、氣壓均不相同。空氣總是由高壓流嚮低壓,力圖使各地的氣壓、氣溫、濕度趨嚮一致,於是形成大範圍的氣流運行,包括經圈環流和緯圈環流、行星風 |
|
- n.: climate, clime, sky, temperate, weather, comfort zone, season,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region, atmosphere, situation
- adj.: balmy, crisp, salubrious
|
|
- n. climat
|
|
天氣, 地區 風氣 艱苦 |
|
環境 | 城市 | 氣溫 | 節氣 | 農歷 | 自然現象 | 農業 | 中醫詞典 | 自然地理 | 自然科學 | 人文地理 | 一級學科 | 城市風采 | 地球 | 臺風 | 娛樂 | 自然 | 地理 | 氣象 | 百科辭典 | 農業生産 | 熱帶 | 大氣 | 天氣 | 組織機構 | 自然災害 | 現象 | 科學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