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文學寫作 : 民間文學 > 民歌
目錄
詞語解釋
  名稱:民歌
  拼音:mín gē
  解釋:起源於或流傳於一個國傢或地區的老百姓中間並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麯,民間文學的一種。勞動人民的詩歌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歌簡介
  民歌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麯,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麯,這些歌絶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麯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傢純樸生活感受的那種歌麯。美國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後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為時代的呼聲。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傢;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産生一類別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衆俗稱之為民歌/謠。
  如此類推,我便會發覺可以有中國的民歌,美國的民歌,英國、俄國、蘇格蘭、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這幾天大傢有到海運大廈天台參與德國啤酒節,大傢一定到聽到不少他們以結他、手風琴等奏出的的普魯士民謠。
  民歌/謠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處和環境、文化特色/質,而不衹是在乎其使用的樂器的多少、輕重。(當然無可否認,樂器本身很多時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們活在香港,民歌音樂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們今天說的民歌,大多數也就是西方(美國)的民歌民歌還分少兒,成人。
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鬥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徵服自然的願望,或再現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人類歷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詩經》中的《國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選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多年間,流傳於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國風》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實質,表達了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和鬥爭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語言諷刺和詛咒了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在《碩鼠》中,更把剝削階級比作貪得無厭的老鼠,刻畫出勞動人民對奴隸主的切齒痛恨和對於“樂土”、“樂園”的嚮往。
  在春秋時期,楚國的民歌已經十分繁榮。戰國後期,詩人屈原等人,對楚國民歌進行了搜集整理,並根據楚國民歌麯調創作新詞,稱為《楚辭》。《楚辭》中的不少作品,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面富於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一個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從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樂的歌謠,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這些樂府民歌,多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發展成為長短句和五言、七言體,並開始加進了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麯的産生,同時標志着這一時期的民歌在不斷發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創作也相當繁盛。李隆基登位,楊玉環得寵,建立了楊傢的裙帶關係,她的姊妹都被封為夫人,氣焰之盛竟至“卻嫌脂粉污顔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謠曰:“從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裏的嚮往,衹是一種對皇傢的諷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間産生的諷刺性歌謠就更多了。南宋的統治階級,貪污腐化,玩弄政權,有民歌諷刺道:“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賣酒醋。”可謂一針見血。
  到了元明時代,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於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的洪流。其中,以潁州的劉福通聲勢最大,他率領了10萬農民,頭包紅中,號“紅軍”,所嚮無敵,所以歌謠道:“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進入明清時代,我國的封建制度面臨崩潰,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這一時期,産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進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闖王出主張”。
  清朝統治中國後,人民清醒地看到,統治階級昏聵貪婪,這是招致外侮、陷國傢於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慘的年代,老百姓連溫飽都不可得,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天子坐金鑾,朝政亂一團,黎民苦中昔,乾坤顛倒顛,幹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凱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東執行血腥屠殺政策,殺害無數義和團將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凱,便唱出了“殺了袁龜蛋,我們好吃飯”的歌謠。人們在袁世凱巡撫衙門的墻壁上,畫上一個戴紅頂花翎的大烏龜,爬在一個洋人的屁股後。這幅漫畫和歌謠,發泄了老百姓對袁世凱的痛恨心情。
  隨着清朝的垮臺,民國以來,帝國主義為了扶植中國的封建勢力,勾結軍閥,殘害中國人民,支持袁世凱稱帝,當時袁世凱聽見北京街上有許多賣元宵的,認為大犯忌諱,把元宵當成“袁消”,於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賣元宵,硬把元宵改為“湯圓”,於是民間流傳着這樣的歌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長,他們譏諷賣日貨的商人:“緑坎肩,真是闊,緑帽子,也不錯,叫你再販日本貨!”
  作為歷史的見證,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壯麗史詩,在民歌中有着鮮明的反映。如抗日戰爭爆發後,北方農民這樣唱道:
  “邊區本是根據地,趕走了鬼子殺漢姦。”“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鑽。”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主,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勞動人民翻身當傢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正像一個人在經過艱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後,突然看到了碧波萬頃的大海,人們的情緒激動了,歌不斷從激動的心頭流出來。人們用歌聲唱出了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人民創作了如《東方紅》、《咱們的領抽毛譯東》、《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傳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國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裏的野花,連片密佈,搖曳生姿。社會主義民歌創作的沃野展現在眼前,勞動人民的歌聲衝天而起,響徹雲霄。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後派出工作組對全國的傳統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風進行大範圍的搶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開展了編輯《中國歌謠集成》工作。通過這些大規模的活動,使得流傳於民間的歌謠得以典藏保存,為豐富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美國的文化對比上說(中、英、歐洲大陸等)都比較短;在我們聽到一些美國怨麯、跳舞音樂、爵士樂麯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靈,我們會聽到不少第二代美國本土人民的心麯,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 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為典形的美國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說我所認識的是美國民歌的先驅。
  至於被稱為美國現代(六十年代稱之為現代,而我們2004年被稱為處於後現代的尾聲) 民歌之父的是 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是因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訴加上其如詩的文字( lyric) 寫出了不少能代表當代美國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識分子、年青人的心態的樂麯。 而該等文字、歌麯,又真的能直接、間接及一代一代地影響著美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於音樂文化)。
  Ps. 至於其他大傢能常常聽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 .......等等,
  唐代詩人崔頤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黃鶴樓>,令後來登上黃鶴樓的李白對著眼前美景,卻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頤題詩在上頭」之喟嘆。
  在下當然不是李白,衹是開個玩笑。本來我也想從宏觀的角度去寫寫「何謂民歌」這個題目,衹可惜被Mel兄捷足先登了(一笑)。這裏衹好來個狗尾續貂,零星補充一下。
  民歌和民謠的涵意實有點區別,民謠的「謠」字,有「虛」、「無」的意思,亦即所謂謠言、謠傳。「民謠」是泛指古時在民間流傳的歌麯,而作麯者已無可稽考,這些我們纔會叫做民謠(當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們會說現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應有現代民「謠」或城市民「謠」之說。
  至於英文的"Folk Song"是否有古今之分,在下並無考究,不敢鬍說。
  我們在西洋歌劇或中國地方戲麯,不難發覺其音樂的部份,亦能充分反映一個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傳統,但我們不會稱之為民歌,並不盡然是它有豐富的藝術內涵;而是這類傳統音樂,在沒有留聲機的年代,是宮廷貴族、知識分子或上層社會的「專利品」,並沒有在民間普及,所以「流傳民間」是成為民歌的最基本條件。
  上世紀至今英語是強勢語言,在多個領域影響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們這一代人,受歐美民歌薫陶至今。60年代歐美民歌在市場力量推動下作多元發展,臻至圓熟之境。事實上,歐美民歌在音樂上的價值和意義,是值得我們充份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的種類和特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徵。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採茶歌等。後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儀禮歌,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傢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竈王爺求福、祭竜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衆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藴含着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産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製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綫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⑤為數甚多的"傢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兒歌一詞,中國"五四"以後纔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遊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陝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陝北信天遊、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麯、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於世界的東方。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浩瀚的大海,每一個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傳久遠的民歌民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56個民族擁有古老的歷史,悠遠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優秀民歌、古樸、悠揚、明快、美妙、悅耳、令人感動、神往,與其它藝術一樣,民歌藝術同樣博大精深,同樣有着獨特的韻鼓掌和強大的生命力。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廣大人民群衆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逐漸形式和發展起來的,和人民生活緊密地聯繫着的歌麯藝術,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博大的文化背景,衆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樂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個基本特徵:1、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衆,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而創作的,在過去,勞動人民被剝奪了掌握文化的權力,不識字,更不懂譜,但他們卻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自己的歌麯,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如《長工苦》、《攬工人兒難》,傾吐了遭受欺詐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綉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情人的思戀和對幸福生活的憚憬等。(明·馮夢竜)有“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之說,民歌所表現的人民群衆的思想是最真實,最深切的。2、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衆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民歌的創作過程和演唱過程,流傳過程是合而為一的,在傳唱過程中即興創作,在編製過程中演唱流傳)③民歌的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我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藴藏極其豐富,從《詩經》裏的《國風》到解放後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量相當多,至於目前仍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了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遊”、“撲山歌”、“四季歌”、“五更調”,至於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麯”、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照它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山歌、小調。
  1、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過程中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它的音樂堅實有力,粗獷豪邁,和勞動者關係十分密切,號子對勞動有着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號子有以下5種:①搬運號子(包括裝卸、挑擡、推車號子等);②工程號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③農事號子(包括車水、打糧號子等);④船漁號子(包括行水、打魚、船務號子等);⑤作坊號子(包括打藍、????工、榨油、製麻等)。在民歌中,勞動歌産生的最早,魯迅先生認為:我們不會說話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勞得特別吃力的時候,懂得唱歌謠來減輕股肉的疲乏,來集中註意力……。號子的領唱者就是勞動的指揮者,他用富於號召性的歌腔指揮衆人的勞動,號子的結奏極為短促,歌詞也比較單一,勞動者隨着節奏調整身體的協調,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強烈的節奏感。
  2、山歌——是産生於山野勞動生活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山歌産生在遼闊寬廣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是人們上山砍柴,田間勞動,山野放牧,或行腳、小憩時,為了抒發內心的感情或嚮遠處的人遙遞情意,對答傳語而即興編唱成的,山歌在藝術表現上有三個特徵:①感情抒發的直暢性;②編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單純性,山歌又分為北方山歌,與南方山歌兩大類,北方山歌主要分佈在西北色彩區,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幾個歌種之中。主要有:陝北的“信天遊”,甘肅、寧夏、青海的“花兒”,內蒙西部的“爬山調”和山西西北部的“山麯”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幾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稱之:江浙山歌,用吳語方言,稱之為“吳歌”,客傢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聲調高亢嘹亮,常用上揚的自由延長音來抒發感情,樂段結構較簡單,樂句內容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簡單,樂句內部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與嚮遠方喊話口氣語調直接相通,而且擅長表現熱烈、爽快、坦率、真誠的情緒與性格。
  3、小調——是産生在群衆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中的民間歌麯,它的流傳最為廣泛、普遍,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較多樣具有麯折,細緻的特點,小調産生在人們勞動之餘,一般有兩種場合:一是休息或從事傢務勞動的時候,人們常常用小調來泳嘆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二是集體娛樂在街頭巷尾,酒樓茶館或者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時候,用以消遣助興,小調的音樂表現特點是:表達的途徑比較麯折,常常寓意於敘說故事,或寄情於山水風物,或藉助於傳說古人,婉轉地表現出內心的意思來;表現方法比較細膩,較善於表現矛盾復雜的心情,含蓄內在的隱衷麯折多層的事物發展過程;形式比較規整化,修飾化,小調可分為北方小調,南方小調兩類,北方小調:1、北方時調,時調是小調的一種是在民間休息娛樂時為消遣助興而唱的民歌它還常被民間的職業,半職業藝人在城鎮市集酒樓茶館,街頭巷尾,遊覽勝地用來為人們演唱,時調的音樂形式比較成熟,結構嚴謹、完整、節奏規整,常用樂器伴奏,表現手法也較豐富,漢族地區的時調分佈很廣,北方、特別是華北色彩區的時調尤為突出,流行最廣的,有“茉莉花調”、“剪靛花調”、“孟薑女調”、“綉荷包調”、“對花調”等。2、華北、東北的其他小調《小白菜》這是一首河北一帶流傳的兒歌,《花蛤蟆》,這是山東菏澤地區的一道兒歌,3、西北的其他小調《攬工人兒難》是一首流行在陝北的長工訴苦民歌。《三十裏鋪》是一首旋律非常優美,感情真切動人的陝北民歌,南方的小調有江浙,閩粵臺小調、湘鄂、西南的小調等,形式多樣,調式變化和襯詞襯腔的運用都較豐富。
  至清末民初,中國民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積纍之後,一方面是為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的民俗場景而形成的題材範圍和體裁類別都以達到十分豐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則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所藴積起來的民族和地域性風格的全面展示,從而使這類民間音樂成為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體裁多樣、色彩斑斕、藴藏豐富的一個民族文化寶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提供豐富營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歷史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民歌從山野飄嚮都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為溝通城鄉獨特的情感語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海內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藝術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民歌節的作用不僅僅是把潛藏在民間的藝術活力藉助現代傳媒展現在人們面前,從民歌的優美旋律中,人們感受到團结、祥和、繁榮、發展的時代脈搏和健康嚮上的美好氣息,我們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審美精神,從中提升出有益於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營造現代生活的藝術氛圍.
  新的世紀,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交流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民族復興中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嚮上的精神狀態。
  優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結晶,也是傳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為時代的進步鼓與呼,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們要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深刻認識民歌這一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形式的重要作用,用十六大精神指導民歌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中央電視臺有一個專門講訴民歌的節目叫《魅力28》,是有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會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去詮釋一首民歌,還會講這首民歌的由來。
  宋祖英曾首次將中國民歌唱響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和維也納金色大廳,大力宣傳了中國的民歌文化。
[1]中國民歌大全
  1. 茉莉花 2. 青藏高原 3. 東方紅 4. 南泥灣
  5. 在那遙遠的地方 6. 成都印象
  7. 走西口 8. 草原之夜 9. 康定情歌 10. 你的眼神
  11. 贊歌 12. 好日子 13. 搖籃麯
  14. 十送紅軍 15. 敖包相會 16. 掀起你的蓋頭來
  17. 阿裏山的姑娘 18.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19.烏蘇裏船歌
  20. 月光下的鳳尾竹 21. 牧歌 22. 美麗的草原我的傢
  23.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24. 出塞麯 25. 阿拉木汗
  26. 北京的金山上 27. 北國之春 28.蒙古人
  29. 小河淌水 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31 洪湖水浪打浪 32. 半個月亮爬上來
  33. 新疆好 34 北風吹
  35. 瀏陽河 36. 友誼地久天長 37. 珠穆朗瑪 38. 思鄉麯
  39. 蝴蝶泉邊 40. 美麗的姑娘 41.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42. 邊疆處處賽江南
  43. 三十裏鋪 44. 九九豔陽天 45. 紫竹調 46. 誰不說俺家乡好
  47. 長城謠 48. 山丹丹開花紅豔豔 49. 蘭花花
  50. 草原夜色美 51. 月亮走我也走 52. 竜船調 53. 想親親
  54. 星星索 55. 在銀色的月光下 56. 深深的海洋 57. 小白菜
  58. 回娘傢 59. 畢業歌 60. 鳳陽花鼓 61. 黃土高坡
  62. 鄉戀 63. 走進西藏 64. 對花 65. 請到天涯海角來
  66. 花兒與少年 67. 八月桂花遍地開 68. 采檳榔
  69. 采紅菱 70. 沂蒙山小調 71 漁光麯 72. 小背簍
  73. 太陽島上 74. 毛主席的光輝 75. 送情郎 76. 高天上流雲
  77. 森吉德瑪 78. 孟薑女 79. 二月裏來 80. 牡丹之歌
  81. 辣妹子 82. 冰山上的雪蓮 83.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84. 青春舞麯 85. 草原戀 86. 達坂城的姑娘
  87. 天涯歌女 88. 下四川 89. 紅豆詞 90. 馬兒啊你慢些走
  91. 花兒為什麽這樣紅 92. 月牙五更
  93. 馬鈴兒響來玉鳥唱 94. 小放牛
  95. 逛新城 96. 人說山西好風光 97.桃花紅杏花白 98.親疙蛋下河洗衣裳
  99.太陽出來喜洋洋
  100.大紅公雞毛腿腿 101.和平陽光 102.陽光中國
  當代民歌主要人物:張也、陳思思、宋祖英、嚴當當.鄭莉莉、王麗達、朱堯堃、李丹陽、於聯華、祖海、李瓊、劉和剛、王宏偉、許耀奇、王莉、雷佳、陳莉莉
百科辭典
  minge
  民歌
  folksong
    民間口頭流傳的歌麯。它與一般創作歌麯的不同之點是:①不受某種專業作麯技法的支配,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②其麯調和歌詞並非固定不變,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地經過加工而有所變化發展;③不藉助於記譜法或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衆口耳相傳;④不體現作麯者的個性特徵,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在歐洲、美洲各國,民歌這一概念,亦包括作麯傢模仿民歌風格進行創作、或依據民歌麯調改編的歌麯;但在中國,一般不采用這種廣義的民歌概念。民歌作為文學體裁,則專指其歌詞。
    詞源 20世紀以前,在中國還沒有民歌這一名稱,歷史上曾沿用如下的種種稱謂:①歌。如《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相傳是黃帝時代的民歌),漢魏六朝的“徒歌”、“但歌”(合稱“相和歌”)和“吳歌”等。②辭。如《易經》把部分商代民歌列入“挂辭”、“卜辭”,《楚辭》中亦收入當時楚國的民歌。③詩。如《詩經》、《樂府詩》均稱民歌為詩。④風。如《詩經》中的“國風”部分全是民歌,古代稱採集民歌為“採風”,此詞一直沿用至今。⑤聲。如“楚聲”、“吳聲”等。⑥謠、謠吟或民謠。《爾雅·釋樂》曰:“徒歌謂之謠。”《後漢書》的《五行志》錄有《小麥童謠》,《劉陶傳》中又有“聽民庶之謠吟”之句。《藝文類聚》有南朝劉孝威的詩句:“樂飲盛民謠。”⑦麯或麯子。如《樂府詩集》所錄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的一類民歌稱“西麯”;唐五代時期敦煌捲子中有《慢麯子》、《急麯子》等的麯譜以及大量無譜的麯子詞;明清時期又稱麯子為牌子麯。⑧山歌。唐詩中有李益的“山歌聞《竹技》”、白居易的“豈無山歌與村笛”之詩句,統稱民歌為山歌。⑨小令、小麯、俗麯或俚麯。明瀋德符《萬歷野獲編》有“元人小令,行於燕、趙”之記載。清代劉廷璣《在園雜志》釋小麯,“小麯者,別於《昆》、《弋》大麯也”。清人蒲鬆齡《聊齋俚麯集》中的單個麯牌,大多是民歌。⑩調、小調或時調。如《春調》、《五更調》、《鮮花調》等,統稱為小調或時調。此外,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歌又各有其種種稱謂。從20世紀起,由於受英語folk song和德語Volkslied用詞的影響,中國始用“民歌”一詞來概括歷史上的種種民歌稱謂。
    民歌的分類 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民歌可有各種分類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①按題材內容,分為愛國歌、社團歌、情歌、勞動歌、悼歌、宗教歌等。②按體裁、演唱場合和功能,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等;也有把中國民歌劃分成號子、田秧歌、山歌、小調、舞歌 5大類。③按地理環境、國傢、民族、地區或方言區分類。④按演唱者身份,分為漁歌、牛歌、婦女歌、兒歌等。⑤按音調高低,分為高腔、平腔、低腔等。⑥按節拍節奏,分為長調、短調等。⑦按織體分為單聲部、二聲部、多聲部民歌等。中國音樂學者較多地采用體裁分類,但諸傢的體裁分類法亦不盡相同。
    民歌的音樂特點 ①不同民族的民歌,其音樂都各具本民族的風格特色,從而成為該民族音樂特徵的標志。②各民族民歌的旋律與該民族的語言密切結合,最容易在本地區流傳。③某民族或某地區民歌的音樂特點,常在音階、調式或節拍等方面明顯地體現出來。如蘇格蘭民歌常采用五聲音階,英格蘭民歌較多地采用多裏亞調式和密剋索呂底亞調式,朝鮮民歌常用3拍子。湖南衡陽、邵陽一帶的民歌音調中,常含有微升的sol音等。④民歌的節拍節奏,與生産勞動緊密結合的勞動號子,或與舞蹈相結合的舞歌,一般比較規整;田秧歌、山歌等因勞動方式不同,其節拍節奏比較自由,但這種“自由”衹是和規整相比較而言,
英文解釋
  1. n.:  ballad,  lay,  a folk song,  folk song
法文解釋
  1. n.  chant folklorique, chanson populaire
近義詞
民間歌謠, 民謠, 民間音樂, 供吟唱的詩
相關詞
音樂蒙古族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産植物歌麯花卉電視劇
民俗回族百科辭典民族風格詩經文學藝術中國文化文化
詩歌文學兒童陝西順天遊民間文學中國文學藝術傢
演員明星雲南專輯介紹國學更多結果...
包含詞
民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