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植物 > 毛苕子
目錄
No. 1
  學名:vicia villosa.
  英文名:hair vetch
  別名:藍花草、鼕巢菜、長柔毛野豌豆。
  原産於歐洲北部,廣布於東西兩個半球的溫帶,主要是北半球溫帶地區。在前蘇聯、法國、匈牙利栽培較廣。北美在北緯33度~37度為主要栽培區,歐洲北緯40度以北尚可栽培。
  毛苕子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佈廣泛,以安徽、河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栽培較多,東北、華北也有種植。
  毛苕子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在溫帶國傢種植最廣的牧草和緑肥作物。
植物名稱
  毛苕子
植物學名
  Vicia villosaRoth
  英文名:Hair Vetch
植物別名
  藍花草、鼕巢菜、長柔毛野豌豆。
來源與分佈
  毛苕子原産歐洲北部,我國40年代從美國引進,60年代又從蘇聯引進,主要分佈在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僅蘇北、皖北、魯南,豫東一帶就種有2000多萬畝。是養畜、肥田,促進農牧業生産發展的重要草種。
植物形態
  毛苕子是豆科野豌豆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播種後子葉不出土,莖葉由胚芽發育而成。根係發達,主根明顯,入土深1~2米;側根分枝多,密集分佈在20~30釐米深土層中;根瘤扇形,薑形或雞冠狀,單株根瘤數50~100個。莖四棱中空,匍匐蔓生,長達2~3米,自然高度40~60釐米,基部有3~6個分枝節,每個分枝節有3~4個分枝,每株分枝20~30個,全株密生銀灰色白茸毛;葉為偶數羽狀復葉,每個復葉由狹長小葉5~10對組成,頂端有捲須3~5個。總狀花序,每個花梗有小花10~30朵,聚生於花梗上部的一側,花柱上部四周有長柔毛,花冠紫藍色;花萼斜鐘狀,萼齒較長,有茸毛;雄蕊二體,九合一離;雌蕊一枚,柱頭周緣有茸毛。莢果短矩形,兩側稍扁,長2~3釐米,寬0.6~1釐米,具不明顯網脈,色淡黃,光滑、易爆裂,每莢含種子2~8粒;種子圓形,黑褐色,種臍色略淡,千粒重30~40剋。
植物特性
  毛苕子是春性和鼕性的過渡類型,但偏嚮鼕性。與春箭舌豌豆比,它的生育期較長,開花期及成熟期約推遲半月。在我國南方以秋播為主,在甘肅則多春播。産草量和種子産量以秋播的較高。毛苕子的耐寒能力很強,植株生長期能忍耐-30℃的短期低溫,種子發芽出苗的適宜氣溫為18~20℃,在此溫度下播種後5~6天即可出苗,在氣溫10~15℃時播種後8~12天出苗,若在鼕前氣溫5℃的條件下播種,衹有部分出苗,在此氣溫下成株莖葉生長也基本停止,但仍嫩緑伸展,當氣溫稍有回升時,仍能繼續生長。不耐夏季酷熱,氣溫在20℃左右時,生長發育最快,氣溫超過30℃時,植株生長緩慢且細弱。耐幹旱,能在土壤含水量8%的情況下生長,以土壤含水量在20~30%時生長最好。在10%以下時出苗睏難,達20%時出苗迅速。大於40℃時出現漬害。不耐水淹,受水淹兩天後有20%的植株死亡。對土壤要求嚴,喜砂土或砂質壤土,排水良好的粘土也能良好生長;在低溫、積水土壤生長不良,適宜土壤pH值在6~8.5之間,但可以在pH值4.5~9.0範圍內種植,在土壤含????量0.2~0.3%時能正常生長,而在氯????含量超過0.2%時難以立苗。耐瘠薄性也很強,在其他豆科牧草難以生長的????鹼地、貧瘠地上都能種植,並能獲得較高的産量。對磷肥反應敏感,施用磷肥有明顯的增産效果。毛苕子白天從早到晚都開花,以14~18時開花數最多,夜間不開。開花順序是由下而上,第一次分枝早於第二、三次分枝。每個花序從第一朵小花開放到最後一朵小花開放,約需3~5天;全花序第一天開花約占27.0%,第二天45.0%,第三天20.0%,第四天8.0%,第五天為0.5%;一個分枝從第一花序到最末一個花序開花,約需25天。開花雖多,但結莢率不高,結莢數占小花數的18~25%,幼莢脫落占結莢數的42~45%,成莢數占開花數的10~14%。毛苕子出苗後10~15天根部形成根瘤,開始固氮。根瘤生長量固氮作用強的時期為孕蕾期,單株有效根瘤數平均為70個,單株每分鐘固氮376~544毫微剋分子。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一)飼用毛苕子青草産量高,草質柔軟細嫩,葉多莖少,蛋白質、礦物質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適口性好,畜禽喜食,是甘肅各類傢畜,特別是豬、奶牛和雞的夏秋季高蛋白、多汁青緑飼料和鼕春季的優質青幹草或草粉來源之一。一般畝産鮮草1000~2500千克。在定西旱作川區,土地肥力較好,雨水較多時,最高畝産鮮草可達2670千克,最低也在500千克以上,在有灌溉條件的天祝打柴溝畝産鮮草達2200~3300千克,在武威黃羊鎮灌區為1000~2250千克。毛苕子不但可以刈割飼用,還可用以放牧,對各種畜禽都適宜,但在放牧牛、羊等反芻傢畜時不能單一過量采食,防止發生膨脹病。在毛苕子與燕麥、高粱、玉米、𠔌子等混播草地上放牧奶牛,可顯著提高産奶量。毛苕子一般畝産種子20~50千克,是畜禽高蛋白質精飼料。據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係分析,開花期毛苕子全株幹草分別含粗蛋白19.81%,粗脂肪1.366%,粗纖維27.61%,無氮浸出物43.253%,粗灰分7.961%,鈣1.716%,磷0.3009%。(二)肥田毛苕子根係和根瘤能給土壤遺留大量的有機質和氮素肥料,改土肥田培肥地力,增産效果明顯。根據河西武威地區試驗測定,毛苕子壓青1000千克鮮草,相當於1000千克硝酸銨,25千克標準過磷酸鈣,60千克硫酸鉀的肥效。壓青後可使土壤有機質增加0.15~0.40%,全氮增加0.012~0.032%,全磷增加0.01~0.03%;每畝壓青1000~1500千克鮮草,可增産小麥40~100千克,不僅當年增産效果明顯,而且對後作還有持續增産的作用。毛苕子也是在麥田套種、復種加入草田輪作的優良作物。(三)蜜源毛苕子花期長達30~45天,是良好的蜜源植物。蜜蜂釀蜜1千克,需從60~80萬朵小花中采取蜜汁,1畝種子田約有小花2000萬朵,可供釀造25千克蜂蜜的蜜源。據蜂農經驗,每畝可放蜂4箱,每季可生産蜂蜜40~50千克。不僅增加經濟收入,還可使種子田增加産量。(四)緑化保土毛苕子根群發達,枝葉茂密,葉深緑,花藍紫而豔麗,庭院隙地與其他緑化植物配置種植,可緑化美化環境。坡地梁峁種植可保持水土。
栽培技術
  (一)土壤與耕作毛苕子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性喜砂質、壤質中性土壤,也可在微酸性或微鹼性土壤、幹旱貧瘠地種植。而不適宜在低凹潮濕或積水地種植。為了發揮豐産潛力,整地工作很重要,種子田應在上年前作收穫後及時進行伏耕秋耕,在灌區進行鼕季泡地,做好滅茬除草蓄水保墒工作,來年早春及時播種。復種時要邊收前作,邊整地播種。(二)施肥播種前在翻耕、整地的同時施足有機肥,每畝1500~2500千克,並每畝施入過磷酸鈣25~50千克或磷二銨10~15千克為底肥,對牧草和種子生産均有良好效果,磷肥還能促進根瘤固氮作用。(三)播種種子田播種要用國傢或省牧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的Ⅰ級種子,飼料生産及緑肥地用Ⅲ級以上的各級種子均可。毛苕子種子的硬實率高,出苗率僅有40~60%,特別是新收種子硬實率更高,播種前應進行硬實處理,方法是用機械方法擦破種皮,或用溫水浸泡24小時後再種。播種期:種子田,以早春或上年入鼕時寄子播種,鼕小麥種植區,也可於上年秋季播種,留苗過鼕。收草或用作緑肥的,可早春、晚春、初夏或夏作收穫後復種均可。播種量:種子田,單播每畝2~2.5千克,收草地每畝3~4千克,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為1:1或2:1(禾草2)。播種方法;種子田應單播、條播或穴播,條播行距40~50釐米;收草地可撒播或條播,行距為20~30釐米;播種後進行鎮壓。套復種的種子,應在播種前2~3天常用水浸種,水量以與種子齊平為宜,2~3小時翻動一次,待有50%左右的種子萌動時下種。播種深度一般2~3釐米,土壤濕潤粘重宜淺,土壤乾燥疏鬆宜深。(四)田間管理毛苕子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應及時中耕除草,加強護青管理工作。種子田切忌牲畜危害,中耕深度3~6釐米,進行2~3次。當植株生長封壠後,毛苕子可抑製雜草生長。毛苕子雖然抗旱耐瘠薄,但在幹旱區適時灌水和追肥,對豐産還是重要的。在甘肅河西,早春播種的,於5月底6月初灌頭水,並適量追施氮肥,每畝施硝酸銨2.5~5千克,如生長繁茂,可不必追肥;6月下旬灌二水,7月中旬灌三水,一般全生育期灌三次即可。與小麥套種的,宜高茬收割小麥,留茬高度15~30釐米,麥收後立即灌水泡茬,並每畝追肥硝酸銨2.5千克,促進快速生長。在夏作收割後復種時,要抓緊時間搶收,邊收割,邊拉運,邊整地下種;亦可在夏作收割後,立即撒種子,再用圓盤耙耙兩遍,達到覆土,鬆土目的;播後及時灌水;待出苗後土壤適宜耕作時耙鬆表土。(五)收穫利用毛苕子是無限花序,種子成熟很不一致,過於成熟易爆莢落粒,要掌握時機適時收割。當有70%的莢果變成暗褐色時即可收割,收割時間宜在早晨露水未幹時進行,隨割隨運,曬幹脫粒。毛苕子在分枝期,其鮮草多汁細嫩,營養價值高,但産量低;達結莢期時雖産量高,但纖維素含量增加,營養價值降低;用作青飼的可從分枝期到結莢期以前陸續分期連片刈割利用,但以初花期最佳。用於豬的青飼,在分枝期到開花前刈割。用於牛、馬的青飼,在開花期到結莢期刈割。用於調製幹草或草粉時,宜在盛花期刈割。如要利用再生草,須在分枝到孕蕾期刈割,留茬高度10釐米。若齊地面刈割或刈割過遲,則不能再生。如要刈牧兼用,可先行放牧再任其生長,再刈割或留種;或於花前刈割,利用再生草放牧,最後刈割或放牧第二次再生草。不論放牧或刈割青飼,在飼喂復胃傢畜時要謹防得膨脹病,不能單一采食過量,最好與其他禾本科牧草摻合飼喂。用毛苕子籽實做精飼料時,因其含有生物鹼或氫氰酸,也不宜長期單一飼喂。飼喂時需經過去毒處理,或與其他飼料搭配飼喂。去毒方法是將籽粒磨碎、浸泡、蒸煮、淘洗等都有效,最好選用氫氰酸含量低的品種栽培,作為飼料利用。用於緑肥的鮮草翻壓量,一般水澆地每畝不超過1500~2000千克,旱作地每畝以1000~1500千克為度。高産田可將上半部刈割用作飼料,下半部翻壓作肥料,或分開翻壓利用。旱田要隨翻隨耱,不使晾垡跑墒,灌區翻後要灌水漚製。翻壓後需要在短期內播種後作的,也需經過10~15天的漚製發酵,否則會因發酵使土壤缺氧和聚積有毒物質,影響後作正常生長。毛苕子還可與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油料等作物輪作,達到改土肥田的目的。
常見病害
  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野豌豆鐮孢萎蔫病、野豌豆白粉病、野豌豆細菌性赤斑病
常見蟲害
  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蠐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類
草業百科
  牧草名稱毛苕子
  牧草學名 Vicia villosa Roth
  牧草圖片
  來源與分佈毛苕子原産歐洲北部,我國40年代從美國引進,60年代又從蘇聯引進,主要分佈在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僅蘇北、皖北、魯南,豫東一帶就種有2000多萬畝。是養畜、肥田,促進農牧業生産發展的重要草種。
  牧草形態毛苕子是豆科野豌豆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播種後子葉不出土,莖葉由胚芽發育而成。根係發達,主根明顯,入土深1~2米;側根分枝多,密集分佈在20~30釐米深土層中;根瘤扇形,薑形或雞冠狀,單株根瘤數50~100個。莖四棱中空,匍匐蔓生,長達2~3米,自然高度40~60釐米,基部有3~6個分枝節,每個分枝節有3~4個分枝,每株分枝20~30個,全株密生銀灰色白茸毛;葉為偶數羽狀復葉,每個復葉由狹長小葉5~10對組成,頂端有捲須3~5個。總狀花序,每個花梗有小花10~30朵,聚生於花梗上部的一側,花柱上部四周有長柔毛,花冠紫藍色;花萼斜鐘狀,萼齒較長,有茸毛;雄蕊二體,九合一離;雌蕊一枚,柱頭周緣有茸毛。莢果短矩形,兩側稍扁,長2~3釐米,寬0.6~1釐米,具不明顯網脈,色淡黃,光滑、易爆裂,每莢含種子2~8粒;種子圓形,黑褐色,種臍色略淡,千粒重30~40剋。
  牧草特性毛苕子是春性和鼕性的過渡類型,但偏嚮鼕性。與春箭舌豌豆比,它的生育期較長,開花期及成熟期約推遲半月。在我國南方以秋播為主,在甘肅則多春播。産草量和種子産量以秋播的較高。毛苕子的耐寒能力很強,植株生長期能忍耐-30℃的短期低溫,種子發芽出苗的適宜氣溫為18~20℃,在此溫度下播種後5~6天即可出苗,在氣溫10~15℃時播種後8~12天出苗,若在鼕前氣溫5℃的條件下播種,衹有部分出苗,在此氣溫下成株莖葉生長也基本停止,但仍嫩緑伸展,當氣溫稍有回升時,仍能繼續生長。不耐夏季酷熱,氣溫在20℃左右時,生長發育最快,氣溫超過30℃時,植株生長緩慢且細弱。耐幹旱,能在土壤含水量8%的情況下生長,以土壤含水量在20~30%時生長最好。在10%以下時出苗睏難,達20%時出苗迅速。大於40℃時出現漬害。不耐水淹,受水淹兩天後有20%的植株死亡。對土壤要求嚴,喜砂土或砂質壤土,排水良好的粘土也能良好生長;在低溫、積水土壤生長不良,適宜土壤pH值在6~8.5 之間,但可以在pH值4.5~9.0範圍內種植,在土壤含????量0.2~0.3%時能正常生長,而在氯????含量超過0.2%時難以立苗。耐瘠薄性也很強,在其他豆科牧草難以生長的????鹼地、貧瘠地上都能種植,並能獲得較高的産量。對磷肥反應敏感,施用磷肥有明顯的增産效果。毛苕子白天從早到晚都開花,以14~18時開花數最多,夜間不開。開花順序是由下而上,第一次分枝早於第二、三次分枝。每個花序從第一朵小花開放到最後一朵小花開放,約需3~5天;全花序第一天開花約占27.0%,第二天45.0%,第三天20.0%,第四天8.0%,第五天為0.5%;一個分枝從第一花序到最末一個花序開花,約需25天。開花雖多,但結莢率不高,結莢數占小花數的18~25%,幼莢脫落占結莢數的42~45%,成莢數占開花數的10~14%。毛苕子出苗後10~15天根部形成根瘤,開始固氮。根瘤生長量固氮作用強的時期為孕蕾期,單株有效根瘤數平均為70個,單株每分鐘固氮376~544毫微剋分子。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一)飼用 毛苕子青草産量高,草質柔軟細嫩,葉多莖少,蛋白質、礦物質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適口性好,畜禽喜食,是甘肅各類傢畜,特別是豬、奶牛和雞的夏秋季高蛋白、多汁青緑飼料和鼕春季的優質青幹草或草粉來源之一。一般畝産鮮草1000~2500千克。在定西旱作川區,土地肥力較好,雨水較多時,最高畝産鮮草可達2670千克,最低也在500千克以上,在有灌溉條件的天祝打柴溝畝産鮮草達2200~3300千克,在武威黃羊鎮灌區為1000~2250千克。毛苕子不但可以刈割飼用,還可用以放牧,對各種畜禽都適宜,但在放牧牛、羊等反芻傢畜時不能單一過量采食,防止發生膨脹病。在毛苕子與燕麥、高粱、玉米、𠔌子等混播草地上放牧奶牛,可顯著提高産奶量。毛苕子一般畝産種子20~50千克,是畜禽高蛋白質精飼料。據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係分析,開花期毛苕子全株幹草分別含粗蛋白19.81%,粗脂肪1.366%,粗纖維27.61%,無氮浸出物43.253%,粗灰分7.961%,鈣1.716%,磷0.3009%。(二)肥田 毛苕子根係和根瘤能給土壤遺留大量的有機質和氮素肥料,改土肥田培肥地力,增産效果明顯。根據河西武威地區試驗測定,毛苕子壓青1000千克鮮草,相當於1000千克硝酸銨,25千克標準過磷酸鈣,60千克硫酸鉀的肥效。壓青後可使土壤有機質增加0.15~0.40%,全氮增加0.012~0.032%,全磷增加0.01~0.03%;每畝壓青1000~1500千克鮮草,可增産小麥40~100千克,不僅當年增産效果明顯,而且對後作還有持續增産的作用。毛苕子也是在麥田套種、復種加入草田輪作的優良作物。(三)蜜源 毛苕子花期長達30~45天,是良好的蜜源植物。蜜蜂釀蜜1千克,需從60~80萬朵小花中采取蜜汁,1畝種子田約有小花2000萬朵,可供釀造25千克蜂蜜的蜜源。據蜂農經驗,每畝可放蜂4箱,每季可生産蜂蜜40~50千克。不僅增加經濟收入,還可使種子田增加産量。(四)緑化保土 毛苕子根群發達,枝葉茂密,葉深緑,花藍紫而豔麗,庭院隙地與其他緑化植物配置種植,可緑化美化環境。坡地梁峁種植可保持水土。
  栽培技術(一)土壤與耕作 毛苕子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性喜砂質、壤質中性土壤,也可在微酸性或微鹼性土壤、幹旱貧瘠地種植。而不適宜在低凹潮濕或積水地種植。為了發揮豐産潛力,整地工作很重要,種子田應在上年前作收穫後及時進行伏耕秋耕,在灌區進行鼕季泡地,做好滅茬除草蓄水保墒工作,來年早春及時播種。復種時要邊收前作,邊整地播種。(二)施肥 播種前在翻耕、整地的同時施足有機肥,每畝1500~2500千克,並每畝施入過磷酸鈣25~50千克或磷二銨10~15千克為底肥,對牧草和種子生産均有良好效果,磷肥還能促進根瘤固氮作用。(三)播種 種子田播種要用國傢或省牧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的Ⅰ級種子,飼料生産及緑肥地用Ⅲ級以上的各級種子均可。毛苕子種子的硬實率高,出苗率僅有40~60%,特別是新收種子硬實率更高,播種前應進行硬實處理,方法是用機械方法擦破種皮,或用溫水浸泡24小時後再種。播種期:種子田,以早春或上年入鼕時寄子播種,鼕小麥種植區,也可於上年秋季播種,留苗過鼕。收草或用作緑肥的,可早春、晚春、初夏或夏作收穫後復種均可。播種量:種子田,單播每畝2~2.5千克,收草地每畝3~4千克,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為1:1或2:1(禾草2)。播種方法;種子田應單播、條播或穴播,條播行距40~50釐米;收草地可撒播或條播,行距為20~30釐米;播種後進行鎮壓。套復種的種子,應在播種前2~3天常用水浸種,水量以與種子齊平為宜,2~3小時翻動一次,待有50%左右的種子萌動時下種。播種深度一般2~3釐米,土壤濕潤粘重宜淺,土壤乾燥疏鬆宜深。(四)田間管理 毛苕子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應及時中耕除草,加強護青管理工作。種子田切忌牲畜危害,中耕深度3~6釐米,進行2~3次。當植株生長封壠後,毛苕子可抑製雜草生長。毛苕子雖然抗旱耐瘠薄,但在幹旱區適時灌水和追肥,對豐産還是重要的。在甘肅河西,早春播種的,於5月底6月初灌頭水,並適量追施氮肥,每畝施硝酸銨2.5~5千克,如生長繁茂,可不必追肥;6月下旬灌二水,7月中旬灌三水,一般全生育期灌三次即可。與小麥套種的,宜高茬收割小麥,留茬高度15~30釐米,麥收後立即灌水泡茬,並每畝追肥硝酸銨2.5千克,促進快速生長。在夏作收割後復種時,要抓緊時間搶收,邊收割,邊拉運,邊整地下種;亦可在夏作收割後,立即撒種子,再用圓盤耙耙兩遍,達到覆土,鬆土目的;播後及時灌水;待出苗後土壤適宜耕作時耙鬆表土。(五)收穫利用 毛苕子是無限花序,種子成熟很不一致,過於成熟易爆莢落粒,要掌握時機適時收割。當有70%的莢果變成暗褐色時即可收割,收割時間宜在早晨露水未幹時進行,隨割隨運,曬幹脫粒。毛苕子在分枝期,其鮮草多汁細嫩,營養價值高,但産量低;達結莢期時雖産量高,但纖維素含量增加,營養價值降低;用作青飼的可從分枝期到結莢期以前陸續分期連片刈割利用,但以初花期最佳。用於豬的青飼,在分枝期到開花前刈割。用於牛、馬的青飼,在開花期到結莢期刈割。用於調製幹草或草粉時,宜在盛花期刈割。如要利用再生草,須在分枝到孕蕾期刈割,留茬高度10釐米。若齊地面刈割或刈割過遲,則不能再生。如要刈牧兼用,可先行放牧再任其生長,再刈割或留種;或於花前刈割,利用再生草放牧,最後刈割或放牧第二次再生草。不論放牧或刈割青飼,在飼喂復胃傢畜時要謹防得膨脹病,不能單一采食過量,最好與其他禾本科牧草摻合飼喂。用毛苕子籽實做精飼料時,因其含有生物鹼或氫氰酸,也不宜長期單一飼喂。飼喂時需經過去毒處理,或與其他飼料搭配飼喂。去毒方法是將籽粒磨碎、浸泡、蒸煮、淘洗等都有效,最好選用氫氰酸含量低的品種栽培,作為飼料利用。用於緑肥的鮮草翻壓量,一般水澆地每畝不超過1500~2000千克,旱作地每畝以1000~1500千克為度。高産田可將上半部刈割用作飼料,下半部翻壓作肥料,或分開翻壓利用。旱田要隨翻隨耱,不使晾垡跑墒,灌區翻後要灌水漚製。翻壓後需要在短期內播種後作的,也需經過10~15天的漚製發酵,否則會因發酵使土壤缺氧和聚積有毒物質,影響後作正常生長。毛苕子還可與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油料等作物輪作,達到改土肥田的目的。
  常見牧草病害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野豌豆鐮孢萎蔫病、野豌豆白粉病、野豌豆細菌性赤斑病
  常見牧草蟲害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蠐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