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鹿属 : 鹿 > 毛冠鹿
目录
No. 1
  物种名称
  学名:elaphodus cephalophus
  别名:隐角鹿、簇鹿
  分 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亚科:麂亚科(muntiacinae)
  属: 毛冠鹿属(elaphodus)
外形特征
  体形似小麂。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露出口外;无额腺,但眶下腺特别发达。泪窝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径还要大;尾短,仅10cm左右。
  毛发: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后腿内侧白色。背部青灰色或黑褐色。耳尖黑,耳尖背面有一白斑。幼鹿有数排不甚明显的白斑。两性前额均有一丛硬而智力的黑色长毛,故名毛冠鹿
  角:雄鹿有角,角极短长度仅1cm左右,且角冠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雌鹿无角。
分布范围
  毛冠鹿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odus c. cephalophus)个体大,毛色暗褐,分布于中国云南、缅甸北部;华东亚种(e.c.michianus)个体小,鼻骨窄,其后端明显变窄,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和广东;华中亚种 (e.c.ichan□ensis)个体小,毛色灰,鼻骨较宽,其后端亦不太窄,分布于中国湖北和四川。
生活环境
  栖息地一般在海拔900~2600米左右的山区,也曾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发现。栖息于亚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内。
生活习性
  活动在各种密林或山地灌丛中。多在晨昏成对活动,成双入对的习性在鹿类中很少见。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喜吃盐,栖息处常靠近水源。不结群,一般单独活动,最多也仅2~3只在一起,其活动路线固定。吃食时或奔跑时尾巴翘起,不断露出白色尾底面。
  毛冠鹿有时也到山区村舍附近的田园中觅食,毛冠鹿生性胆怯,反应敏捷,主要在晨昏活,常四脚并卧入睡。主食以阔叶树的嫩枝嫩叶为食,如蔷薇科、百合科和杜鹃花科的植物,喜食双子叶豆科植物,农作物及伞菌、落果等。
生长繁殖
  每年4~5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每窝产1~2仔,是在鹿类中是很少见的一种。一般1-2岁性成熟,在动物园中可活7年。
  据研究,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0岁和12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4~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1,0.032和7.014,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人工繁殖
  毛冠鹿生性胆小,人工饲养及繁殖困难。成都动物园通过设置专门的饲养场地,并在其中种植大量毛冠鹿喜食的小叶女贞、毛叶丁香等植物,将4只毛冠鹿放入这样一个僻静无干扰的环境中饲养,提供多样化的饲料和足够的能量,同时毛冠鹿还能自由采食场地中的植物,使多年未繁殖的毛冠鹿开始繁殖,2003年有一只雌性毛冠鹿产仔,2004年3只雌性毛冠鹿全部产仔并存活。
  毛冠鹿的饲养与家畜饲养方法相似,一般每天早晚饲喂,定时定量,使其产生稳定的适应性。饲养中,应根据饲养季节,食物来源合理配料,毛冠鹿爱吃树叶,特别是拐枣、杜仲、桑树、柿树、构树等,也吃茜草科的槐子花、蔷薇科的桃树、梨树、樱桃树的叶子。毛冠鹿进食,要求食物新鲜,通常嫩叶边摘边喂,有时提前6至8天采摘,要放入水中浸泡,利于咀嚼、消化。也喂豆科植物如黄豆、绿豆、大豆,农作物如山芋、玉米、甘蓝、胡萝卜、萝卜的嫩茎和嫩叶及落果如南酸枣等。在秋冬至初春时,食物来源不足,可喂多汁饲料。每天清扫,适时除虫,并不定期的给予饮食盐水,增强抗病免疫力。建造小蓄水池,为其提供饮水和嬉水条件。
种群现状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对该区域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变量分析中,植被类型、坡位、郁闭度、竹子密度、老笋密度、乔木大小、草本覆盖率和空地面积8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的分析表明草本覆盖率、乔木大小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变量,食性与气候是影响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的两大主要生态因子。
  云南香格里拉县是毛冠鹿的主要栖息地之一,1997年实施封山禁猎后, 毛冠鹿种群明显增多,其活动频繁。
保护级别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百科大全
  maoguanlu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tufted deer
  鹿科毛冠鹿属的 1种(见图毛冠鹿外形)。俗称隐角鹿。外形颇似麂。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露出口外;泪窝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径还要大;角极短,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后腿内侧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数排不甚明显的白斑。毛冠鹿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odus c. cephalophus)个体大,毛色暗褐,分布于中国云南及缅甸北部;华东亚种(E.c.michianus)个体小,鼻骨窄,其后端明显变窄,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和广东;华中亚种 (E.c.ichan□ensis)个体小,毛色灰,鼻骨较宽,其后端亦不太窄,分布于中国湖北和四川。栖息地一般在海拔900~2600米左右的山区,也曾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发现。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喜吃盐,栖息处常靠近水源。不结群,一般单独活动,最多也仅2~3只在一起。吃食时或奔跑时尾巴翘起,不断露出白色尾底面。每年4~5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每窝产1~2仔。在动物园中可活7年。在中国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罗泽□)
英文解释
  1. lat.:  Elaphodus cephalophus,  tufted deer 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
包含词
毛冠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