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rhododendron hybrida
杜鵑花科杜鵑花屬。園藝雜交品種。常緑灌木矮小。枝、葉表面疏生柔毛。葉互生,葉片卵圓形,全緣。花頂生,花冠闊漏鬥狀,半重瓣,花玫紅色、水紅色粉紅色或間色等。品種很多。花期主要在鼕、春季。
喜溫暖、濕潤、空氣涼爽、通風和半陰的環境。要求土壤酸性、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夏季忌陽光直射、應遮陽,常噴水,保持空氣濕度。9~10月份後減少遮陽,以利花芽分化。越鼕溫度5℃上。扦插、嫁接繁殖,常於早春進行。盆栽觀賞、園林佈置等。
比利時杜鵑
比利時杜鵑又名雜種杜鵑、西洋杜鵑,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杜鵑花株形矮壯,花形、花色變化大,色彩豐富,是杜鵑花中最美的一類。也是世界盆栽花卉生産的主要種類之一。
比利時杜鵑是歐美通過多種杜鵑反復雜交而成,現已成為歐美等國及日本主要生産的商品盆栽花卉。目前比利時杜鵑在美國占開花盆栽植物的7%,1997年産值達到4900萬美元。在荷蘭,杜鵑的年産值有1900萬美元,列盆栽植物産值的第十一位。在歐美的花店、超市和家庭中到處可見比利時杜鵑,栽培十分普遍。
我國栽培杜鵑的歷史悠久。據記載,杜鵑花用於栽培觀賞大致始於唐代。宋代王十朋亦有詠杜鵑詩。明中葉張志淳《永昌二芳記》中捲記雲南保山杜鵑花20種。清代《花鏡》中總結了杜鵑花的習性和栽培經驗。1821年以後已有外國的杜鵑花進入中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英、法、美等國的植物學家相繼來中國的西南及華東地區調查,採集,引種。20世紀30年代我國廬山、南京等地開始杜鵑花的引種栽培。至今,上海、無錫、宜興、杭州、丹東、青島等地在引種栽培西洋杜鵑的基礎上,已將比利時杜鵑的繁殖、栽培和生産列為主要位置,並已開始産業化生産。
【形態特徵與品種】比利時杜鵑為常緑灌木。分枝多,葉互生,長橢圓形,深緑色。總狀花序,花頂生,漏鬥狀。花有半重瓣和重瓣,花色有紅、粉、白、玫瑰紅和雙色等。常見品種有美洲(america),花紅色。坎寧安白(cunningham'swhite),花白色。海爾馬特·沃格爾(heilmutvogel),花深紅色。英加(inga),花深粉白邊。科斯莫斯(kosmos),早花種。拉臘(lara)中花種。瑪麗(mary),早花種。米斯特拉爾(mistral),中花種。喬澤夫·霍厄塞爾小姐(mrs.jozefheursel),花大紅色。帕洛馬(paloma),花粉紅色。粉珍珠(pinpearl),花粉白色。萊因霍爾德·安布羅修斯(reinholdambrosius),花大紅色。羅莎莉(rosali),晚花種。特雷·諾瓦(terranova),早花種。賽馬(sima),花白色,紅邊。
【生物學特性】比利時杜鵑喜溫暖、濕潤和充足陽光。不耐寒,怕炎熱和強光暴曬。
比利時杜鵑的生長適溫為12~25℃,3~9月為18~25℃,9月至翌年3月為12~18℃。春秋兩季,氣溫涼爽,為比利時杜鵑的生長旺盛期。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生長緩慢,如長期處於高溫環境,花芽不易形成。溫度在15~25℃時花蕾發育較快,約30~40天可開花。15℃以下開花需50天以上。5~10℃,杜鵑花生長緩慢。溫度在0~4℃,比利時杜鵑處於休眠狀態。
比利時杜鵑喜濕潤環境,但盆土宜保持稍濕潤。比利時杜鵑根係淺,須根細,既怕幹又怕澇,切忌積水。因此,盆土時幹時濕對根係生長不利。澆水過多,根易腐爛,導致落葉枯死。盆土缺水,葉色變黃,心葉捲麯,花瓣變軟、打蔫,花朵枯萎凋謝,花期明顯縮短。空氣濕度以70%~90%為宜。生長發育期要噴水,維持較高空氣濕度對比利時杜鵑生長和開花均有利。
比利時杜鵑為長日照植物。但它喜半陰,怕強光直射。遇直射光過強,葉子反而失緑,使葉邊緣呈褐紅色。最適光照為3萬勒剋斯,生長良好,大量開花。3萬勒剋斯以上或2000~3000勒剋斯以下對比利時杜鵑生長均不利。7000~8000勒剋斯杜鵑才能開花。
土壤以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良好。盆栽土壤用腐葉土、培養土和粗沙的混合土,ph在5~5.5為宜。
【繁殖方法】常用扦插、壓條、嫁接和播種繁殖。
扦插繁殖:通常在5~6月進行。選擇半成熟嫩枝為好,插條長12~15釐米,去掉基部2~3片葉,留下頂端葉片並剪去一半,插於盛腐葉土或河沙的插床中,扦插的深度為插條的一半,插後壓實,保持濕度,約40~50天開始愈合,60~70天逐漸生根。如插條用0.2%吲哚丁酸溶液浸蘸基部1~2秒,可提高生根率。
壓條繁殖:於4~5月進行,用高空壓條法。選擇2~3年生成熟枝,在離頂端15~20釐米處用利刀進行環狀剝皮,環寬1.5釐米,用塑料薄膜包紮,用苔蘚或腐葉土填塞,並保持濕潤,約4~5個月愈合生根,根係多剪下可直接盆栽。
嫁接繁殖:以梅雨季節為好。常用生長勢旺的2年生毛杜鵑為砧木,接穗用生長健壯、當年萌發的比利時杜鵑嫩枝為好。以枝接為主,切口長3釐米,取接穗8~10釐米,留頂端2片葉,並剪去一半,削成楔形,長3釐米,插入砧木,綁紮保濕,50天後愈合,成活率高。
播種繁殖:4月春播。種子細小,播種土需消毒,發芽適溫22~24℃,采用室內盆播,播後不需覆土,衹需輕壓一下。約10~15天發芽,幼苗生長緩慢,待幼苗具2片真葉時移栽4釐米盆。播種苗需4~5年才能開花。
【栽培管理】盆栽比利時杜鵑常用15釐米盆。比利時杜鵑根係細,施肥不宜過濃,否則根部無法吸收,導致植株枯萎死亡。一般生長旺盛期,每半月施肥1次。同時,增施2次0.15%的硫酸亞鐵溶液。或用"卉友"21-7-7酸肥。在新葉生長期和花芽分化、花蕾形成階段應保持盆土濕潤。開花時適當控製澆水,以免水大掉花。生長期要進行修剪、整枝和摘心。剪除有損樹姿的徒長枝和從根際發出的萌蘖枝。影響通風透光和交叉的過密枝條應適當疏稀。病株和枯枝應隨時剪除,以利萌發新枝。比利時杜鵑花後必須換盆,因根係脆弱易斷,操作時少碰傷新根,補充肥沃、疏鬆的酸性土壤。
【病蟲害防冶】比利時杜鵑易受褐黴病危害,尤其在高溫多濕的梅雨季,必須及早預防,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夏秋季易受紅蜘蛛和軍配蟲危害。紅蜘蛛多發生於夏秋為害葉片,使葉片呈灰白色,可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軍配蟲常發生於8~9月,危害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直接影響樹勢。發現危害初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産後處理】比利時杜鵑株形美觀,葉色濃緑,花朵繁茂,花色豔麗。盆栽用它點綴賓館、小庭院和公共場所,鮮明豔麗,嬌媚動人,使人流連忘返。元旦、春節在窗臺、陽臺或客室擺放1~2盆比利時杜鵑,燦爛奪目,異常熱鬧,增添歡樂氣氛。比利時杜鵑在貯運過程中對冷熱空氣流動敏感。乙烯會引起落葉和落花,在貯運前10天應用濃度0.4~0.8毫摩爾/升硫代硫酸銀溶液噴霧處理。貯運溫度5~10℃,相對濕度90%,能忍受黑暗7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