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北 >武漢 >武漢市區 > 武漢工程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武漢工程大學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武漢工程大學(原武漢化工學院)位於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中國光𠔌”的中心,現有兩個校區,占地1527畝,校捨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學校創建於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化工部管理。1998年7月,隨着高校管理體製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的體製。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經過30餘年的建設,學校已從原來以培養化工及相關專業專門人才為主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一所辦學條件較好、實力較強、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現設有15個學院、1部和1個研究設計院,設有工、理、管、經、文、法學6個學科門類,47個本科專業,目前全日製在校生1.4萬餘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000餘人,專科生713人,碩士研究生327人。學校二級學院---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本、專科生近5000人。學校現有7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9個省級工程中心,24個碩士點,5個湖北省立項建設博士點。化學工藝、化學工程、材料學、生物化工、化工過程機械、應用化學、材料化學與物理7個學科已被湖北省評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此外,還與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礦物加工工程、化工過程機械、化學工藝、等離子體物理等專業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學校擁有固定資産7.1億元,教學、實驗用房35萬﹐,建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2個,標準遊泳池1個,籃、排、羽、網球場52個。多媒體教室37個(6991個座位),語言實驗室7個。有各類實驗室33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8729臺,總值1.13億萬元。圖書館館藏紙本書刊92.5萬册,實體電子圖書10萬册,網上訪問電子圖書30萬册,9種文獻數據庫,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學校現有教職工1500餘人,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491人,其中正高職人員134人。專任教師893人,其中副教授226人,教授105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604人,占教師總數的67.6%。教師中有1人入選國傢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為教育部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人才工程,12人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其它拔尖人才,4人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8人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39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2人當選為湖北高校教學名師,1人當選為湖北省第七屆“十大傑出青年”,15人為省級以上優秀教師(其中1人為全國優秀教師)。學校在化學工程與工藝、磷礦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離子體技術、新材料的開發與利用、新藥合成與製藥新工藝、新設備研製與開發、網絡及自動化、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學與人力資源開發及經濟管理等學科專業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九五”以來,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476項,其中國傢級項目43項,省部級項目307項,企業項目1126項,科研成果轉化440餘項。學校獲各類科技成果奬53項,其中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1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奬、發明奬和科技進步奬34項,省部級其它奬勵11項。近幾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isr四大檢索收錄430餘篇。2002、2003年專利申請數連續兩年居湖北省內高校第5名,省屬高校第1名。2002年專利申請數在全國高校排第78名,2004年專利授權數在全國高校排第78名。科研經費2004年3475萬元。學校機器人足球隊先後獲得第七屆、第八屆世界機器人足球賽仿真5對5組冠軍,第九屆11對11組冠軍。學校與美國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等十多所國外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學校還成立了有百余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十五”期間,學校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和手段等係列改革。在全面實行學分製的基礎上,推行了主輔修製、試點班、雙學位和分級教學,建立並完善了以教學督導、學生信息員、係級教學評估、學生評教、教學檢查為主要形式的教學質量監控體係。進一步推廣了畢業環節的宜化模式。全面實施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係,穩步推進素質教育;適應一校兩區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加快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進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學生管理係統、學生工作信息網絡和學生資助服務體係,保證了育人質量的提高。學校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活動和以青年志願者為載體的青年服務活動,涌現出許志偉等優秀大學生和一批先進集體。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英語、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藝術設計等競賽及各種體育競賽中多次獲得佳績。學校的辦學質量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從近年招生看,我校生源有較大優勢。我校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普遍歡迎,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應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12%以上。建校30餘年來,共為國傢培養各類畢業生3萬餘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學校40餘次受到省級以上表彰,其中獲國傢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表彰8次,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四部委表彰4次,獲全國學聯表彰3次。學校被授予“省級最佳文明單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傢”、“緑化紅旗單位”,“園林式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校名
  中文名:武漢工程大學
  英文名: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WIT
學校主頁
  http://www.wit.edu.cn
歷史沿革
  武漢工程大學創建於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着高校管理體製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並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 2006年11月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對該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學校被國傢確定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經過37年的建設,學校已由單一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一所辦學條件較好、實力較強、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多科性教學型大學。
層次規模
  學科專業體係不斷完善。學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國際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人才培養體係。學校面嚮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目前,全日製在校生17649人,其中研究生595人,本科生14074人,國際學院學生116人,專科生329人,高職生2535人。
  學科專業
  學校現設有14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有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6個學科門類,50 個本科專業(其中 1 個全國首創目錄外專業,2 個國傢級特色專業, 7 個湖北省品牌專業),其中工、管、理為主要學科門類,均覆蓋3個以上二級學科。學校現有國傢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4門,國傢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湖北省批準立項建設博士點5個,2009年3月18日,正式公式2個。
  此外,學校擁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
  並設有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籌)、2 個國傢部委級服務平臺、3 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 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 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基地)、5 個省級科技服務平臺和3 個武漢市工程技術中心。
  科學研究
  學校擁有一支精幹高效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一所集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情報信息、分析測試多功能於一體的研究設計院、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6個省級技術中心(基地)。學校具有化工工程乙級設計資格,A2、D1、D2類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化工行業工程甲級咨詢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乙級資質,國傢環保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乙級資格,專項工程(環境污染防治)丙級設計資格、建築工程丙級資格,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同時,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産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近幾年,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914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國傢級項目54項、省部級項目37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和教學成果奬39項,其中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1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奬、技術發明奬及科技進步奬24項,省級教學成果奬9項,其他省級奬4項。近3年來,科研到帳經費共計1.5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6年7次榮獲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學校教職工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檢索收錄600餘篇。學校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院係設置
  化工與製藥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
  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
  理學院
  法商學院
  管理學院
  外語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國際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
  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體育部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793人,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530人,其中正高職人員134人。現有專任教師964人,高級職務的教師占師資總數的46.5%,其中教授134人,副教授317人,博士174人,碩士535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3.5%,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8.7%。在職教師中,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獲得者2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29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省級以上優秀教師5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傢40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7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6人,楚天學子1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6 人.
  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和學術梯隊的建設。現有“工大學者計劃”特聘教授8人、工大學子5人。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學團隊16個,科研創新團隊8個,學術創新團隊5個。學校還聘請了83名國內外著名專傢、學者作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學校有40 餘位知名專傢擔任了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中國人才研究會、中國勞動學會等數十個專業組織的副會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職務。
基礎設施
  學校現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占地1527畝;校捨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固定資産10.5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 1.7 億元。建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3個,標準遊泳池2個,籃、排、羽、網球場68個;多媒體教室50個(9998個座位),數字化語言實驗室17個,教學實驗室49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4億元;圖書館館藏圖書 176.8 萬册,擁有維普、清華同方、萬方、中國專利等中文文獻數據庫,以及CA、Ei Village 2 數據庫、EBSCO、Springer 數據庫等外文文獻數據庫,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交流合作
  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密蘇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阿伯塔大學和渥太華大學、意大利達努齊奧大學及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等十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的穩定關係,一大批國外專傢、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後派出各類人員165人次分赴24個國傢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留學、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科研合作和考察訪問。近年來與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簽訂科技合作項目13項。
  學校與國內一些著名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並與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東北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簽署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
  學校成立了有129傢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並與其中的近百傢單位簽署了聯合共建、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職工培訓等協議,建立了學校與社會雙嚮參與、雙嚮服務、雙嚮受益的機製,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格局。
學校榮譽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重視實踐、培養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建校35年來,共為國傢培養各類畢業生4萬餘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僅以湖北省化工、醫藥行業為例,在産值1億元以上的80傢大中型化工、醫藥單位中,近70%的企業主要領導人是該校的畢業生。在2006 年 1 月6 日的《中國校友網傑出企業傢校友榜》上,該校在全國高校排名第90 位,湖北地區高校排名第 7 位。
  近三年來,該校學生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學術、科技、文化比賽中共獲得國傢級奬146項、省市級奬198項,其中,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奬一項,“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一等奬一項,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奬一項。
  學校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涌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搶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榮獻身的2003屆畢業生許志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為“捨己救人優秀大學生”,共青團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湖北省委追授為“優秀共産黨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學校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表彰,獲得“省級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傢”、“湖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緑化紅旗單位”、“園林式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吳元欣
  校 長: 李 傑
  黨委副書記: 李 傑、葉 芃
  副 校 長: 汪建華、馮碧元、王存文、田輝玉
  紀委書記: 唐 敏
  校長助理: 張彥鐸、池汝安、吳鋒
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該學科是我校傳統優勢學科。擁有“新型反應器與緑色化學工藝”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化工行業技術中心、湖北省化學工業生産力促進中心、湖北省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和湖北省磷化工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涵蓋了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和工業催化共5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具備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資格,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立項建設的擬增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
  化學工程:該學科是1994首批鄂部屬高等學校重點學科,2000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立項建設的擬增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該學科師資隊伍雄厚,結構合理。現有教授9名,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其中3人獲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2人為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特約審稿人,1人為中國化工學會塗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師資科研能力強,多項科研成果獲奬,其中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省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省自然科學三等奬2項。在國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錄28篇。在該學科領域産生了較大的影響。本學科設有三個研究方向:化學反應及反應器技術、分離過程與技術、化工過程模擬與優化。
  化學工藝:1998年獲原化工部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同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獲湖北省教育廳“有突出成就創新學科”,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立項建設的擬增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學科主要研究化工工藝分析與設計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其任務是要解决化學工業領域新工藝、新産品、新技術(特別是緑色産品、工藝與技術)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技術經濟問題。本學科擁有一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過程模擬與優化、新産品合成、分離設備設計改造、石油化工與緑色化學工藝研究與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奬,鑒定成果的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
  生物化工: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 7人,副教授 7人。本學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藥物及中間體的合成工藝研究,製藥技術與過程開發,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天然藥物成分的提取、分離及應用,藥物新劑型的研究,藥物製劑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生化反應器與動力學,菌類的深層培養技術,有機酸發酵與分離純化技術等。近年來,獲得國傢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資助十多項,獲奬成果及鑒定成果多項,SCI、EI收錄的科研論文數逐年上升。本學科擁有以知名教授為核心、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先進的儀器設備,能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應用化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手性分子的製備與分離、大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仿生化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開發。研究內容涉及手性分子的識別機理、大環配合物合成的方法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以及附加值高的醫藥中間體的合成新工藝,其任務是解决相關領域中的理論或技術問題。近年來,共獲得五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此外,還獲得多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廳基金的資助。被SCI、EI收錄的研究論文數量逐年上升,一些應用性研究項目的技術已被有關大型企業采納,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本學科現有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多套大型儀器,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催化: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 催化科學與工程是當今國際上最活躍的科技領域之一。據統計與催化有關的産值約占國民生産總值的25%;催化劑是目前更新換代最快、經濟産出比最大的技術産品之一。近年來,材料物理、表面科學、計算機模擬技術、緑色化學和納米技術的進步給催化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解决資源、環境、生命和材料等領域中科技問題的支柱科學技術。本專業點擁有高精的儀器設備。 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很強的科研能力,是該學科的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教學和科研隊伍結構合理。本專業獲得國傢發明奬壹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奬3項,鑒定成果和發明專利1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60餘篇。
  材料科學與工程:本學科擁有“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本學科主要研究材料製備、成型加工、模具設計、材料結構與性能、材料製備工藝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其任務是開發國民經濟中需要的具有各種特性的新材料。本學科擁有一流的材料製備、成型加工、結構與性能研究所需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等離子體技術與薄膜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塑料成型與模具設計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奬,鑒定成果的經濟效益顯著。該學科具備一級學科碩士點授權資格,涵蓋了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
  材料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立項建設的擬增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學術力量雄厚,已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多次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攻關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奬;鑒定成果的經濟效益顯著,在該學科領域産生了較大的影響。本學科已形成了穩定的並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等離子體技術與薄膜材料、功能礦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等。
  材料物理與化學: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學術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梯隊結構合理、研究方向穩定的學術隊伍。多次承擔國傢級、省部級科研課題,並曾獲得國傢級科技進步二等奬。通過多年的建設,在功能薄膜材料、功能礦物材料、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導體材料與器件、信息光電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器件、材料設計與計算材料科學、高分子設計與計算模擬等領域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加工理論及特種加工、材料加工新方法及基本原理(如等離子體技術、電脈衝熱爆合成、高能束流加工)、材料表面改性及防護(包括材料表面改性原理及方法)、無機材料成型新技術、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及應用、高聚物合金化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技術與應用、高分子材料成型新工藝和新技術、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設計及CAD/CAE/CAM、高分子復合材料及成型加工等。
  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
  無機化學: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大環配合物的合成與金屬酶的模擬,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與應用,過渡金屬生物無機化學,精細無機化學品開發。研究內容涉及活性大環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擬物與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分子識別和分子剪裁;功能配合物光、電和磁性質的研究方法,功能配合物的應用;微囊技術在無機納米材料中的應用,新型精細無機化學品開發,撞擊流技術、超重力場技術的應用,無機納米材料和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的製備;新型生物無機配合物與細胞以及DNA的相互作用,保健品的開發和特殊藥物的開發。其任務是解决相關物質製備過程的反應機理,分子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生物活性與結構及鍵型的關係,同時解决相關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問題。近幾年來,多次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每年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篇以上,被SCI收錄論文10餘篇,平均每年獲得專利1項。本學科擁有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核磁共振儀等多套大型儀器,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緊密與湖北及中南地區對材料領域發展要求相結合,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承擔了多項國傢、省(部)級科研項目。以“新型反應器與緑色化學工藝”和“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兩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為依托,擁有了一支較強的師資隊伍,涌現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合理的學術梯隊。多次承擔並完成國傢和省部級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奬項。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醫用高分子、功能與高性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化與高性能化、有機高分子/無機雜化材料製備、結構與性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結構與性能、新技術在高分子製備中的應用、靶嚮藥物及緩釋技術、高分子藥物等。
  環境工程: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主要研究水污染控製、大氣污染控製、廢物資源化和環境管理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其任務是要解决環境工程領域新工藝、新産品、新技術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技術經濟問題。本學科擁有一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從事本專業教學與科研的教師承擔了省、部、委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多項國傢專利和科技進步奬,在化工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廢物資源化、環保材料研究與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環境工程、信息工程等學科中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新興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發展用以提高工程結構和工程係統抵禦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能力的科學理論、設計方法和工程技術,保證人民生命和財産的安全,保障災後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災害、地震地質災害、城市災害及大型工程結構災害。研究內容包括:各類災害的成災機理、損傷效應,各類工程結構與工程係統在災害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工程結構反應分析方法與實驗技術,防災減災的設計理論、方法與工程技術,災害荷載引起的工程結構與工程係統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等。
  化工過程機械: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為湖北省第四批立項建設的擬增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本學科擁有較強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在過程工業中的高效節能傳熱設備的開發與研究,化工過程用泵、壓縮機等流體機械的改造、研究與技術開發,過程設備的腐蝕、損傷與延壽技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奬,鑒定成果的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研究方向有:過程工業中的傳熱設備及節能技術;化工單元傳質設備和相分離設備;化工過程用泵、壓縮機等流體機械的改造與開發;壓力容器及管道的設計、製造和安全保障的技術;過程設備的腐蝕、損傷與延壽技術等。
  機械電子工程: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師資隊伍和實驗研究等條件均已有良好的基礎,已形成合理的專業梯隊,取得了一批對國民經濟有顯著效益的研究成果,科研立項多,經費充足。現代機械電子工程是將機械學、電子學、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控製技術、精密工程技術等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機械與電子、激光技術、計算機以及控製等技術有機結合而産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係統和新産品,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光機電一體化設備以及生産過程自動化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科技的發展,尤其面嚮武漢-中國光𠔌的産業發展,起着重大促進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機械與控製技術、圖象識別與智能控製、機電係統智能控製工程、機器視覺技術與係統設計、機械係統自動化與仿真技術、電液控製工程及自動化係統、機器智能設計與CAD/CAM技術、故障診斷與現代測試係統等。
  模式識別與智能係統: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模式識別與智能係統是在信號處理、人工智能、控製論、計算機技術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學科。該學科以各種傳感器為信息源,以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理論技術為核心,以數學方法與計算機為主要工具,探索對各種媒體信息進行處理、分類、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構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係統或裝置,以提高係統性能。模式識別與智能係統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控製科學與工程的重要分支。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大量國傢級和省部級等縱嚮科研項目,以及一大批橫嚮科研項目,産生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已在智能機器人技術、數字圖像分析、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控製、智能計算及模式識別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優勢,擁有一流的實驗和計算研究條件。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係統理論與應用、圖像分析及圖像理解、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智能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等。
編年校史
  1972年 4月20日,成立湖北省化工石油學院籌建領導小組;6月25日,湖北省政府鄂革[1972]102號文件通知:以湖北省工業學校為基礎,組建湖北化工石油學院。9月,宮雨屏任黨委書記。
  1974年 校址遷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之現址(武昌卓刀泉路366號)。無機化工、有機化工、化工機械三個專業招收首屆學生共110人。
  1975年 2月26日,湖北省政府批復文件,確定學院規模為1500人。製定學院1975-1985年十年發展計劃。
  1976年 各年級均有學生,學院建製初成。
  1977年 招收首批四年製本科生。
  1978年 學院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11月,李康德任院黨委書記,孟占勇任院長。
  1980年 學院隸屬關係變更。3月31日,教育部頒發(80)教計字134號文件,决定:湖北化工石油學院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化學工業部和湖北省雙重領導,以化學工業部為主。
  1981年 舉辦院首屆田徑運動會。
  1982年 舉行建院10周年慶典活動。
  1983年 9月,陳古聖任代院長,12月,亓國治任黨委書記。
  1984年 製定學院“七·五”建設規劃(1985-1990)。
  1985年 1月16日,化學工業部批復學院“五定”意見。12月,陳古聖任院長。
  1986年 1月11日召開首次黨代會,學院黨委正式成立。3月,召開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1987年 舉行建院15周年慶祝活動。8月呂福利任院黨委書記。
  1988年 與昆明工學院、北京化工學院等首次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9年 4月8日召開第二次黨代會。製定“八·五”建設計劃(1991-1995)。
  1991年 2月,陳古聖任代理黨委書記。6月22日化工部部長顧秀蓮來院視察工作。
  1992年 召開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4月3日,化工部副部長李子彬來院視察工作。舉行建校20周年慶典活動。9月,蔣子鐸任院黨委書記。
  1993年 9月17日,化工部副部長賀國強來院視察工作。10月,蔣子鐸兼任院長。11月4日,召開第三次黨代會。召開第二屆教代會。製訂並實施《武漢化工學院綜合改革方案》。
  1994年 製定學院“九·五”建設計劃(1995-2000)。
  1995年 4月21日,化工部副部長成思危來學院視察工作。與中南工業大學首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2月,何定雄任院黨委書記。
  1996年 5月18日,化工部副部長李士忠來學院考察工作。召開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1997年 2月,鐘康年任院長。學院舉行幾年25周年座談會。11月舉行董事會成立大會,化工部副部長李勇武、副省長王少階等出席大會。
  1998年 1月8日,召開第四次黨代會。順利通過國傢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的合格評價。學院被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高校工委授予“湖北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化學工藝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7月3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發辦[1998]103號文件精神,學院由原化工部主管改為中央與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
  1999年 王少階副省長來院視察工作。9月-11月,實施機關全員竟聘上崗工作。
  2000年 1月6日,王少階副省長來該院視察筒子樓改造工程。製訂了“十·五”(2001-2005)計劃。學院在化工工藝學科,申報並設立了“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化學工程”和“化工過程機械”增列為碩士點。下半年在全院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開展了“三講”教育活動。學院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12月6日,省委副書記王生鐵來院視察工作。湖北省化學工業研究設計院整體進入學院。
  2001年 學院製定“二定一發展”計劃。召開第二屆董事大會,副省長王少階等出席了會議。學院與宜昌市人民政府簽署雙邊合作協議書。組建省內首支機器人足球代表隊一舉打進世界杯賽前八名。學院在江夏區新徵718畝辦學用地(不包括學生公寓及生活用地)。
  2002年 4月,該校機器人足球代表隊在“大慶杯”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中獲半自主3對3項目亞軍,在韓國第七屆世界杯機器人足球大賽中獲5對5項目冠軍。6月,學校更名工作正式啓動。10月18日,學校隆重舉行建校30周年慶典,慶典活動歷時3天。11月19日,流芳校區一期工程破土動工。12月9日,學校行政主要領導調整,吳元欣任武漢化工學院院長。12月27日至29日,學校召開第五次黨代會。
  2003年 4月1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昌爾同志在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李懷中的陪同下來該校視察工作;4月23日,成立校預防非典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啓動預防非典工作;6月5日,省教育廳組織省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傢組在該校舉行了武漢化工學院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的專傢論證會;6月12日,教育部黨組成員、教育部副部長吳啓迪在教育部直屬辦公室副主任陳維嘉等陪同下來該校視察;9月11日,該校流芳校區正式啓用,省委高校工委章默英副書記代表省高工委、省教育廳到校祝賀並發表了講話;9月8日,悉尼奧運會羽毛球單打冠軍吉新鵬被該校正式錄取。
  2004年 元月9日,副省長辜勝阻在省教育廳領導陪同下到該校流芳校區視察工作;元月11日,全國高校設置評委會專傢組來該校考察;元月17日,省委副書記鄧道坤在省教育廳廳長路鋼等陪同下來該校視察工作並慰問教師;2月份,學校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3月5日,學校實行新一輪全員競爭上崗;5月,教育部同意該校在武漢化工學院基礎上籌建武漢工程大學,籌建期為一年;6月18日---6月21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該校承辦的“武漢工程大學杯”第五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暨2004年FIRA世界杯機器人足球賽中國隊選拔賽在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6月29日,武漢市副市長袁善臘來該校現場辦公;8月20日,該校幹部人事檔案工作目標管理通過國傢一級工作單位的考評。
  2005年 1月29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昌爾在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以章、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李懷中、省委宣傳部秘書長陳連立等陪同下來該校調研;該校成為工程碩士培養單位,培養領域為化學工程領域;3月16日,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省學校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黃遠志帶領省市區三級領導到該校流芳校區教學及生活區視察工作;4月18日,學校辦公自動化係統正式開始啓用;5月21日,武漢化工學院、湖北省化學研究院擬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報告會在該校舉行;7月9日,全國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傢組來校評估驗收該校的籌建工作;9月8日,省長羅清泉在副省長郭生練等省領導來該校參觀考察並為該校教師帶來了節日的問候;8月21日,學校召開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動員大會;11月2日,教育部科技司謝煥忠司長來該校考察;12月份,流芳校區三期工程全部結束。
  2006年 3月22日下午,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在省教育廳廳長路鋼、省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王永高、省政府秘書六處處長劉美頻、教育廳辦公室主任餘學敏、發展規劃處處 長夏楊福等陪同下來該校參觀考察;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永高、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傳德、省學位辦主任問青鬆、副主任張文斌等陪同下,國務院學位辦主任 楊衛院士來到該校檢查指導工作;4月30日9:30,武漢工程大學揭牌暨流芳校區建成慶典大會在流芳校區大禮堂隆重舉行。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昌 爾、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少階、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熊傳勤等上級領導及100餘所兄弟院校代表、90多傢董事會單位代表和 27個校友分會代表出席了慶典大會;5月20、21日,該校首次本科招生自主選拔錄取面試工作圓滿結束;5月26日—27日,湖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高校 類)暨湖北省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橋牌比賽在該校流芳校區體育活動中心舉行;6月6日—7日,該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本科教學水平咨詢評估工作;7月5日, 2006年“湖北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武漢工程大學培訓班開班典禮在該校大禮堂隆重舉行。共有來自全省19個縣(市、區)的800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 訓。同天,中央新聞單位采訪團湖北省農村教師培訓工作座談會在該校舉行;7月10——13日,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大賽在武漢工程大學進 行;全國化工高等院校兩辦協作組第十八次年會於7月26日至29日在該校舉行;8月16日—19日,該校在鹹寧金桂湖組織召開了2006年本科教學水平評 估工作專題研討會;9月26日,武漢市洪山區人大代表選舉關山街第27選區選舉大會在該校舉行,高教所所長婁星同志再次當選為洪山區人大代表;9月28 日,中國民主促進會武漢工程大學支部成立;11月12日,以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呂明為組長、西南石油大學校長杜志敏為副組長的教育部專傢組來該校進行了為期5天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11月14日,教育部評估中心主任劉鳳泰來校看望評估專傢;11月17日,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伍貴竜在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張繼年、湖北省教育廳科技處趙澤剛處長的陪同下來該校考察;12月19日上午,在校黨委副書記葉芃的陪同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基建管理處處長林志華考察了 該校流芳校區;12月28日上午,武漢市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安全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該校舉行。該中心由該校與武漢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所聯合組建。
  2007年 1月18日,武漢工程大學僑聯成立暨第一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校學術報告廳舉行;1月19日,武漢工程大學第五屆三次教代會在學校多功能報告廳召開;4月12日,該校湖北省新型反應器與緑色化學工藝重點實驗室被評為2006年度高校優秀省重點實驗室;4月17日,省委調整學校領導班子:王存文、田輝玉任副校長、黨委常委,免去劉羽副校長、黨委常委、委員職務,學校聘張彥鐸、唐敏、池汝安為校長助理;5月10日,校黨委書記、校長吳元欣當選為該校出席省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代表;5月29日,教育部公佈2006年度133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該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為優秀;6月13日,省委調整學校黨政主要領導,李傑任校長、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免去吳元欣兼任的校長職務;瀋喜洲教授榮獲湖北省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薦唯一候選人;6月16日,校黨委書記吳元欣主持召開中共武漢工程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主席團第一次會議,校長、黨委副書記李傑宣讀了關於調整該校領導班子部分成員的文件,唐敏同志任校紀委書記、黨委委員、常委;桂昭明同志任正校級調研員,免去其副校長、黨委常委、委員職務;免去葉芃同志兼任的校紀委書記職務; 6月17日-19日,中國共産黨武漢工程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隆重召開;6月24日—26日,學校舉行紀念建校三十五周年活動;7月2日至9月3日,學校第三輪中層領導人員競聘上崗工作順利完成;8月30日,學校流芳校區西北區正式啓用;9月7日、9日, 2007中國科協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重化工業與湖北石化産業結構調整論壇和湖北磷化工可持續發展論壇分別在該校召開;9月9日,“緑色化工過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通過專傢組評審;9月22日,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和我國內地的武漢華僑校友歡聚該校;10月12日,在省政協副主席武清海的帶領下,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領導莅臨該校考察指導工作;10月29-30日,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冶金與礦業領域在研項目交流會在該校召開;10月31日,分析測試中心順利通過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的檢查與考核,正式取得計量認證資格;11月9日,武漢工程大學2007年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召開;11月14日,省級本科品牌專業“過程裝備及控製工程”通過評估驗收;11月15日至30日,省委第五巡視組對該校進行巡視檢查工作;11月27日,該校《製藥工藝設計》2007年度國傢精品課程;12月13日,機電工程學院舉行更名慶典暨揭牌儀式;12月15日,由湖北省教育廳主辦,武漢工程大學承辦的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學者講壇順利舉行;12月18日,由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武漢工程大學承辦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工程青年科學家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在該校隆重召開;12月24-25日,校黨委書記吳元欣作為湖北省屬高校代表出席第十六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會見;12月25-27日,武漢工程大學第六屆教職工暨第七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12月29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被批準為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校校歌
  武漢工程大學之歌
  長江之濱,楚風長庚,
  孕育着科技精英。
  武漢工大,學子長成,
  春華秋實,在於勤耕耘。
  團结、嚴謹,勤奮、求實,
  一代校風育桃李;
  博學、尚德,慎思、篤行,
  英華遍地春。
  神州大地,四化徵程,
  閃爍着人才群星。
  武漢工大,薪火傳承,
  人才強國,我輩勇先行。
  團结、嚴謹,勤奮、求實,
  代代校風鑄校魂;
  志存高遠,卓爾不群,
  高峰永攀登。
學校地址
  武昌校區:武漢市武昌區雄楚大道693號 郵編:430073
  流芳校區:武漢市江夏區流芳大道特1號 郵編:430205
市內乘車路綫
  1.漢口火車站 -- 流芳校區:
  (1)乘536路公交站至魯巷站下,到民院路站轉乘788路武漢工程大學下。
  (2)乘715公交至曙光村下,轉乘788到武漢工程大學下。
  2.武昌火車站 -- 流芳校區:
  乘538民院路站下,到民院路站轉乘788到武漢工程大學下。
  3.漢口 -- 流芳校區:
  (新華路)汽車站:新生乘703至魯巷站下,到民院路站轉乘788到武漢工程大學下。
  4.武昌 -- 流芳校區:
  (付傢坡)汽車站:新生乘538到民院路站下,到民院路轉乘788到武漢工程大學下。.
相關詞
關山學校職業學院通信信息大學電氣電子商務
高校化工製藥環境城市建設材料武漢化工學院電氣信息學院
武漢教育理學經濟管理更多結果...
包含詞
武漢工程大學醫院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武漢工程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武漢工程大學審計處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體育部
武漢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漢工程大學理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SOPC實驗室武漢工程大學圖書館
武漢工程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武漢工程大學職教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國際學院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大舒村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工程實踐教學中心武漢工程大學電子信息與控製實驗中心
武漢工程大學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細則(試行)武漢工程大學職業學院關山校區
武漢工程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製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