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分支。西北東南走嚮,長260多千米。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為道教名山,宮觀衆多,有金殿以及紫霄、太和、玉虛、南岩、五竜、遇真六宮和復真、元和二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
|
山名。初名 仙室山 ,又名 太和山 、 嵾上山 、 泰嶽山 、 謝羅山 。在 湖北省 丹江口市 南。山勢峻拔,有上下十八盤等險路及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山上有 紫霄宮 、 太清宮 、 玉虛宮 ,規模宏偉,其中金殿和神像以銅鑄著名。為道教名山和武當派拳術發源地。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七:“舅氏 唐居正 ,文學氣節為一時師表, 建炎 初,避兵 武當山 中。”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五·武當山》。 |
|
武當山投訴電話十堰市旅遊投訴電話:0719—8683356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武當山景區榮譽aaaa級風景區、世界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武當山門票價格180元/人(含旅遊環保觀光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是首批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世界文化遺産。
武當山,綿亙800裏,其自然風光,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就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於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其古建築始建於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個建築群,100餘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築係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傢建築法式,統一設計佈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緻,前呼後應,巧妙佈局。或建於高山險峰之巔,或隱於懸崖絶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煉。隨後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後在靈應峰敕建"五竜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傢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衆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臺、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製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傢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築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製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註册文物總計7000多件。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竜祠”以後,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蕓蕓衆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莊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後經歷代武術傢不斷創新、充實、積纍,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傢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剋剛,後發製人,延年益壽,祛病禦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山主要風景名勝有:
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着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嶽”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裏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臺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臺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裏,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係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臺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竜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五竜宮:建在靈應峰下,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竜祠”。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啓聖殿、祖師殿、倉庫等215間。到嘉靖年間,此宮已有850間。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目前仍存大量遺跡。 |
|
武當山(英文名:Wudang)風景區位於湖北省丹江口, 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裏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綫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産地,是中國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十堰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綫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緑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鬆﹑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産曼陀羅花﹑金釵﹑王竜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 |
|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裏”,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天柱峰金殿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絶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嚮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傢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裏一庵十裏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嶽”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功夫,是我國“內傢功夫”的傑出代表,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製動,以柔剋剛,煉氣凝神,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鐘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
|
在北宋尚未出現玄武神話以前,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名山。武當山的名稱在後漢時(126-221)已有之。《後漢書》記載有朱穆隱居於武當山。 南北朝時(386-582)酈道元(?-527)撰《水經註》,記載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仙室、謝羅山等。 道教稱仙人所居的地方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647-735)編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當山列入其中。 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編《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則將武當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由此可見最遲在第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聖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關武當山的文獻並不多見。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後漢書》、《水經註》和《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縣圖志》, 都沒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編《太平御覽》捲四十三「武當山」條,引用的資料有《武當山記》、《南雍州記》、《陰君內傳》,《甄異傳》,記載歷代在武當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陰長生、戴生、謝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跡。 樂史(925-1002)撰《太平寰宇記》捲一百四十三「武當山」條也沒有關於玄武的記載。 此可以作為北宋初期人們尚未把武當山與玄武牽上關係的左證。
武當山成為祀奉玄武的聖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現以後。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建紫霄宮祭祀玄武, 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為主的宮觀。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較詳細的描述,說明了武當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於翼軫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當山修行的情節。《玄帝實錄》記載﹕「王子(玄武)十五歲辭父母,離宮尋訪幽𠔌。於是感動玉清聖祖紫元君授無極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東,在翼軫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擇衆峰之中衝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師語,越海東,果見師告之山。山水藏沒,有七十二峰,一峰聳翠,上凌雲霄,當陽虛寂。於是采師之誡,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宋元交兵之際,均州也遭兵災, 武當山的宮觀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紫霄宮在1260年以後已杳無人跡。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於燕京。1269年鼕天,有龜蛇出現在燕京西郊高梁河,衆人以為是玄武顯靈,象徵元王朝國運興隆, 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築昭應宮以祭祀玄武。 道士汪貞常入武當山,於1275年率領徒衆魯大宥等人重建五竜觀。 1278年以道法術數著名於世的道士趙守節,領其徒重修武當佑聖觀。 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充任武當山都提點,並屢降禦香至武當山祝願祈福。
元代,武當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諸道士的經營使香火更加興盛,玄武與武當山的關係傳說也有新的發展。劉道明撰《武當福地總真集》對武當山名稱的由來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認為武當山原名太和山,由於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飛升之後,此山非玄武不足以當之,而改名為武當。 其書中充滿了玄武在武當山修道降魔的遺跡。茲以五竜觀為例,說明元代將武當山的風物附會玄武的情形。
據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竜觀記碑〉所載, 五竜觀興建的原因是由於姚簡到武當山禱雨有驗,將此靈異奏聞唐太宗(627-649在位)。太宗降旨就武當山建觀以表其聖跡。 南宋末,王象之等附會五竜觀為玄武隱居的地方。劉道明更據此而編造出玄武得道飛升的時候,有五條竜掖駕上升,所以在他舊隱的地方建五竜觀以祭祀之。
成書稍後於《武當福地總真集》的《玄天上帝啓聖錄》,在修道武當山的故事,添飾了歷經考驗的情節,使玄武的傳記更符合道教神仙傳記的慣用結構,即修道者從開始修道,歷經考驗,最後升登仙界。 而且新增加的情節都註明有遺跡。例如玄武離傢修行時,父王派五百人追尋,到武當山時,遇澗受阻,後來這五百人决心隨玄武修行,此澗即今九渡澗,此五百人即五百靈官。玄武修煉時曾經想半途而廢,他的師父化為一老婦女在磨鐵杵以勉勵他有志竟成,今有磨針澗。玄武感悟磨針的話後,折梅枝寄於榔梅樹,發誓若道成,此樹開花結果。此樹即今榔梅樹。玄武修煉時,曾經有蓬萊仙侶化成九美人來誘惑,其地即今仙侶岩。
道教徒之所以選擇武當山為玄武修道的聖地,乃由於武當山在唐末五代以來,已成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當山的名字與玄武都有「武」字,便附會玄武曾修煉於武當山。 劉道明所說武當山一名的由來乃是因為玄武的緣故,顯然不是事實,然而卻得到普遍的認同。 元代武當山的風物大量附會為玄武的遺跡,一方面表現了地方風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傳,武當山為祭奉玄武的聖地。 |
|
中文名稱:武當山古建築群
英文名稱: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編號: 200-013
武當山古建築群於1994年12月15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VI)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世界文化遺産武當山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概 況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嶽”、“玄嶽”,地位在“五嶽”諸山之上。武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圍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環繞,風光旖旎,氣勢宏偉,被世人贊為“萬山來朝”。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嶽”牌坊建成,武當山建築群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以八宮兩觀為主體的龐大規模。
現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竜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産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嶽”牌坊等。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築組成。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城墻,環繞於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於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於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南岩宮位於武當山獨陽岩下,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現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竜虎殿等建築共21棟。
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築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嶽”牌坊又名“玄嶽門”,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裏處,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
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山古建築群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精華。在這裏還衍生出武當道教、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範疇的精髓,為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內容。
文化遺産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佈局、規製、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築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築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臺地之上,庵堂神祠分佈於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係,岩廟則占峰踞險,形成“五裏一底十裏宮,丹墻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着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徵:武當山古建築群
規劃嚴密,建築傑出
武當山古建築群分佈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佈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註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疏密有緻。建築設計的規劃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築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
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武當山古建築群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岩廟,以及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道教建築之瑰寶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皇室派員管理。現存建築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絶無僅有的。
反映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
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采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6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武當山建築群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主要遺産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産有太和拱、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嶽”石坊等。
武當山太和宮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臺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嚮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鬥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竜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綫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采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竜鬥邊餾金牌額,上竪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墻基厚2.4米,墻厚1.8米,城墻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産物。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綫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竜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嚮大殿的月臺。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臺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鬥栱顯示明代鬥杠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鬥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鬥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緑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竜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鬥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鬥栱的做法。竜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𠔌,竜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墻復道,狀如遊竜。中軸綫上有照壁、梵帛爐、竜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係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2米,闊14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竜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捲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竜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嶽”。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綫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選自:
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着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幹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産。 |
|
武當山遊覽圖一、機遇
1990年11月,李瑞環同志視察武當山。李瑞環對武當山古建築和自然景觀十分感慨,他指示要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認真管理好祖先遺留給今人這筆財富,管理好這批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産。他臨走時又念念不忘地說:“回京後,一定要讓國傢文物局局長,也來感受感受。”
1991年4月23日,國傢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視察了武當山。張局長觀後驚訝地說:“萬萬沒想到武當山還保存着這麽好的皇傢建築。”“武當山不僅是—座藝術寶庫,而且古代建築還是我國最優秀的文化遺産。”他回京後不久,武當山玉虛宮被作為全國首批省級重點文物搶救項目,下撥了專項資金。國傢文物專傢黃經略、馬自樹等分別考察了武當山。專傢們認為:武當山經歷了五百多年,仍保持了明初的風格,為明初國傢政治、經濟和中國宗教發展的實物見證,應積極采取有效地保護措施,搶救保護好這些珍貴遺産。考慮到地方財力有限,沒有中央的支持是難以進行的,專傢們又聯名上書中央。在李瑞環同志的親切關懷和專傢們的呼籲聲中,國務院决定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
1992年5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李瑞環同志代表國務院在大會上作了報告,同時决定全國每年遞增8000萬元的文物保護經費。
二、爭取
為了爭取國傢對武當山的重點扶持即資金的傾斜,丹江口市文化局武當山文物管理所抓住機遇,積極準備材料。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組織了大量的匯報材料、圖片資料等。幾經赴省赴京,要求將武當山列入“九.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鬍美洲同志接到報告後,認為應該藉搶救遺産的東風,把武當山古建築群推嚮世界,將武當山古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在他們的精心策劃、安排下,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要求武當山文管所雙管齊下,一方面嚮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請求,通過政府渠道提出申請;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完整全面的資料轉呈省文化廳。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很快於1992年9月正式嚮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書面申請,與此同時,省文化廳也嚮國傢文物局提交了《要求將武當山古建築群列人世界文化遺産的請示》報告。
國傢文物局接到材料後,為了慎重起見,再次派出世界(國際)遺産專傢羅哲文、單士元、鄭孝燮、劉毅等組成的武當山文物考察專傢組,對武當山古建築群再次進行了實地勘察。專傢組以國際標準對武當山進行了細緻地考察,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具體建議。10月,全國人大執法組,對武當山落實文物保護法規等進行了驗收考察。執法組嚴厲批評了形成違章建築的根源,即“自然環境和文物建築破壞嚴重”,特別提出人文景觀應與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與統一。他們要求丹江口市和鄖陽地區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治理。武當山文物保護,從法律角度從而得到確認,地方政府可以大膽地依法行使政府的行政權力。
1993年5月7日,丹江口市人民政府、為了徵得國務院嚮聯合國申請立項,先後赴京兩次,赴省8次;省文化廳赴京匯報、爭取11次,經過不懈的努力。8月19日,國傢文物局通知:“擬將武當山等五處文化遺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批申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項目,要求將遺産材料上報,爭取聯合國立項。”
在時間緊、內容多、要求高的情況下,全市申報組織工作緊鑼密鼓進行。文字材料組、音像組、攝影組、製圖組、後勤組以拼搏精神努力工作,在規定時間內把一套文字材料、一套音像資料、一套攝影及幻燈資料送達國務院文物局。於10月10日晚,完成了申報所要求的文字資料、幻燈資料、錄相、航拍資料、聲像、解說資料、圖片資料、圖表資料、古建築分佈圖紙(正、立、斷面)數份、中英文對照資料等,及時、準確無誤地完成了國傢文物局所要求的全部材料。
1994年1月7日,國傢文物局發來電文:“武當山古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材料已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初步審議,並在世界遺産中心註册,編號為705號”,並確定了驗收、考察的準備時間;
三、整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確定5月到武當山考察、驗收。 為了給領導决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吸取了外地申報成功的先進經驗,把泰山、黃山、兵馬俑等地的成功經驗搜集起來,包括伸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須知》、標準、原則、方法等材料以及國傢頒布的有關法規,復印數份,裝訂成册,分寄到省、地、市各級有關領導手中,首先讓領導們從“感性認識”上,逐步加深理解,同時廣泛宣傳申報成功後的意義。然後又將所形成的文字材料細緻化,把設想和建議再次分別呈報到有關領導手中。凡屬於政府部門行使行政手段的,由政府直接,發佈實施,縮短環節(調解環節),文物部門依法行使職權。
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視申報世界遺産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先後出臺了三個五項决定。省人大教科文委員會也嚮省委、政府提交了全國人大檢查武當山文物保護執法情況和對武當山違章建築提出的明確要求,希望通過政府手段切實整改,確保申報成功。省委决定由副省長韓南鵬主抓。在韓副省長的主持下,武當山治理工作進展迅速,“武當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治理整頓專傢組”也親臨武當山指導治理。省專傢組以國際標準對武當山提出了“一綫八點”的整改意見。 3月21日,省委、省政府審查通過了專傢組的“方案”,並責成鄖地行署、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鎮)立即實施“方案”。 至此,武當山環境治理整頓工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1994年1月,市委、市政府按申報要求,着手準備三套中英文對照的申報材料,報送國傢文物局審查。同時,丹江口市成立 “申報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國務院對風景名勝區創“四山”(文化山、文明山、安全山、衛生山)的標準進行有效治理。“武當山申報遺産指揮部”在景區現場開展工作,對景區環境、衛生、市場經營、交通安全、違章建築等逐項落實整頓措施。市財政及時撥出專項經費,確保整頓順利進行。核心景區的農戶安排移徙、拆除亂搭濫建的商業攤點及有礙觀瞻的違章建築1755間3.8萬平方米。拆除其它建築610多處,整修宮觀廟宇27處,清除玉虛宮等文物遺址土石方 4.5萬立方米。全山所涉及到中央、省、地、市、鎮直各單位有548傢,上至中央鐵道部、二汽,下至村民個體戶等,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支持。武當山景區治理整頓後,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廣大遊客面前。各宮觀廟宇的遊覽和參展內容都得到充實,朝天宮舉辦了“歷代帝王與武當山”實物展,榔梅祠舉辦了“黨和國傢領導人視察武當山”圖片展及“武當樂舞”展演,展示了武當山豐富的文化藴涵。
四、驗收
聯合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遺産專傢,順利結束了對中國第四批世界遺産武當山古建築群的考察。
1994年5月25至26日,聯合國世界界遺産專傢考斯拉先生、蘇敏塔迦先生來到武當山,對玉虛宮、太子坡、紫霄宮、南岩宮、金殿等古建築進行了認真的考察,5月27日,考察官在驗收座談會上宣佈:“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裏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築和自然美景。”
此次考察的成功,對武當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起到了决定性的代用。
1994年8月10日,全國人大教科文秘書處三處,接到了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第十八屆會議最後的報告:“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國),符合文化遺産(Ⅰ)、(Ⅳ)、(Ⅵ);主席團註意到I-COMOS的評估,希望中國當局提供有關遺産管理計劃的詳細材料,並就武當山較偏遠地區廟宇保護措施的實施做出保證。”國傢文物局文物處立即嚮湖北省文化廳發出傳真,要求“提供詳細的遺産管理計劃,省文化廳以緊急通知電傳至丹江口,並規定在8月19日前將上述材料完成。
時間緊迫,衹有7天,既要及時完成上述任務,又要完整、細緻,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使聯合國專傢滿意。文化局副局長朱道瓊同志,再次趕赴武當山,大傢群策群力,經過緊張地勘察、繪圖、撰寫、合成,又是幾個不眠之夜,再次準確、無誤地完成了武當山文物遺址、景點的分佈及其偏遠山區28個景點的保護計劃、措施、機構、人員、職責、輻射等,包括各點文物網絡的環境保護圖,修繕規劃圖等詳盡材料。
1994年12月15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1995年6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傢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藏廳舉行隆重的世界遺産證書頒發儀式。武當山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證書。該證書現保存在丹江口市人民政府。 |
|
南岩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製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嶽"、"玄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世界文化遺産-武當山古建築群。華中理工大學建築係教授張良臯先生在《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一文中說:"明朝稱武當為'太嶽',名位在五嶽之上……我們若試將武當山的建築與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儘管歷史悠久,建築卻非一氣呵成,在總體上就先遜一籌。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當山玄嶽門,東嶽廟比之玉虛宮,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宮,南天門比之太和宮,玉皇頂比之金頂,亦都要輸分。其餘四嶽,遠讓泰山,更難與武當頡頏。"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鬍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嚮主峰,宛如衆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𠔌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臺、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絶。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 武當山武術以“內傢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絶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蕩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蕩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
|
淨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禦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着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嶽”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裏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臺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臺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裏,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係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gd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臺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竜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隱仙岩:隱仙岩位於竹關之上,五竜宮之北。高聳雲煙,石如玉壁,呈瑰納奇。 |
|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絶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嚮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傢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裏一庵十裏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嶽”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武術,又稱“內傢拳”,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製動,以柔剋剛,煉氣凝神,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飛狐外傳》寫到了武當派的威名,武當為內傢拳劍之主。《倚天屠竜記》中,少年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門派,最後成為中國 武術史上的不世奇才,金庸把這一回題擬為武當山頂鬆柏長,就是比喻張三豐開創的武當基業。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鐘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
|
武當山東綫交通示意圖
圖片介紹
東綫:武當山鎮——磨針井——八仙觀——瓊臺——金頂。(實綫指乘車,虛綫指步行)
最佳旅遊時間
武當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氣溫隨海拔高度遞減,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兩季。
全山分3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氣溫8.5℃;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氣溫12℃;底層,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當山鎮等地,年平均氣溫則在15.9℃左右。
武當山門票信息
山門: 180元 /人(包括,110元的門票和70元的景區內車票)
金頂: 20元/人;
紫霄宮: 15元/人;
特色餐飲
武當山所屬地區以鄂菜和川菜為主,均屬中國七大菜係之一;而武當山特有的道傢齋菜也頗具獨到之處,它取佛道兩傢素菜烹飪的精髓,註重本色,口味鮮醇,在紫霄宮和太和宮中都可品嚐到。
另外如果要吃武當山當地的小吃,可以去玉虛宮一帶的“永樂盛世”仿古街,那裏的小吃店鱗次櫛比。
到武當山,如果不吃一頓正宗的"道傢齋飯",真是一大遺憾。武當道教齋 飯原料來源主要是山生山長的植物果實,依靠山上腐敗的枝葉和其他自然肥料給 足植物生長的植物果實,依靠山上腐敗的枝葉和其他自然肥料給足植物生長所需 營養,諸如????幹筍、鹿尾筍、九仙子、凍豆腐、核桃、板慄、獼猴桃、木耳、香 菇、黃精等,油料一律選用植物油,寓道傢思想"道法自然,反樸歸真"於飲食起居。
武當山的紫霄宮齋飯分宴度(200元/席)和流水席(10元/人)兩種,太和宮齋飯為宴(200~300元/席)。武當山地區餐館和飯店則以川味為主。
購物
每到一個城市旅遊大傢總忘不了帶點當地的土特産品回傢,到了武當山你也不會空手而歸的。武當山之旅沿綫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華獼猴桃、蜜桔、茶葉等,另外烙畫工藝品和玉雕工藝品亦很有收藏價值。
特産推薦——道教用品
鎮宅之寶 100元 護身符 15元
八卦銅鈴 18元 老子像 6元
鎮宅龜蛇裱軸 120元 本命神金卡 190元
本命神銀卡 120元 道樂音帶 15元 (産品有不同,價位也有所不同)
特色活動
老均州(今丹江口)的節慶,除傳統節日外,本地的主要節慶有三月三、九月九廟會和一年一度的武當國際旅遊節。武當山鎮每年舉辦的武當武術交流活動,使武當山鎮成為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同時,在節日期間舉辦的旅遊風光圖片展、書畫展、根雕奇石展、武當文物展、旅遊産品展示會和經貿洽談等活動進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註意事項
1、進入道觀後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麽令人驚嘆;也不要背對着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嘩。
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
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後,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淨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豔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薑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
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嚮導。
【交通信息】
陸路:經由漢十高速,在十堰市境內的武當山收費站下高速即可。
福銀高速十堰至西安段2009年10月17日全綫正式貫通!西安到武當山僅需3小時!
福銀高速十堰至西安段包括位於湖北境內的十漫高速公路和位於陝西境內商漫段、藍商高速公路、藍西高速公路,全長約300公裏。十漫高速公路涉及我市四個縣(區)10個鄉鎮49個村137個組。開通後,驅車從千年聖山武當山到千年古都西安衹需三小時,比到省會武漢近100公裏以上。
鐵路:由於武康二綫的建設需要,撤銷原武當山火車站。乘火車前往武當山的遊客,可先乘至十堰站,從十堰乘旅遊巴士,半小時即可到達武當山。截止到2009年,經由武康二綫、襄渝綫的列車全部雙嚮停靠十堰站,列車通達全國大部分重點城市。需換乘的旅客,可經由武昌站轉乘T672(武昌——十堰)特快列車前往。 |
|
武當北神道——位於天柱峰東北的丹江口市武當山鎮﹐所産竜頭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並行通過。 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南神道——位於武當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鎮,距武當山金頂(天柱峰)僅有5.7公裏,是豫川陝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當後花園之美譽。這裏群山如花,數峰如筍,大河如練,美景如畫,民歌如潮。這裏是八百裏武當裏一塊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靜之地,景區全長20公裏,由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傢河村和直通金頂的武當大峽𠔌兩大景區組成,以九道河為玉帶,像珍珠般串連着呂傢河民歌村、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和新四軍遺址、二竜戲珠、斬竜崖、尼姑岩、桃花洞、蘭花𠔌、獅子灘、鬼𠔌子澗、天書𠔌、黑金溝大峽𠔌、竜潭、轉運臺、金蟾朝聖等衆多景點。茂密的原始森林、清純的小河流水,古樸天成,深受遊客青睞,在這裏能得到身心的最大放鬆,真正體會到世外桃源所帶來的樂趣。
武當山西神道——經丹江口市六裏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觀分道開始登山,經過猴王廟、娃子坡、全真觀遺址(有兩株千年大銀杏樹)、長嶺抵全竜觀,計程15公裏,現為四米寬水泥公路。再登黃土嶺,到亂石窖,交古韓糧道,依次經財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廟,上黃土埡,再攀青竜背、吊鐘臺,經太和宮上金頂,計程10公裏。因位於天柱峰西側,史稱西神道。沿途古木參天,風景如畫,東有深溝大壑的雷澗(東溝河),有金鼎、眉棱兩峰左右矗立,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麯、廉貞、武麯、破軍)峰南北屏立。
武當山東神道——從丹江口市????池河鎮到武當口村的15公裏水泥路已硬化12.5公裏,還有近2公裏的路面有望在年內完成,屆時,武當山第三條上山旅遊綫路將全面建成。天橋溝瀑布——位於????池河鎮政府所在地以東約9公裏處,實則為一條山澗小溪,自改板河村由東嚮西緩緩流出,長約3公裏,溪水自天橋處折而嚮北流經百米高的懸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鑼鼓——民間藝術瑰寶,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加大宣傳開發力度,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嚮“中國鑼鼓之鄉”努力。 |
|
登武當
民國 李品仙
為尋勝景武當遊,步步崎嶇興不休。
四面煙巒歸眼底,疏疏林葉萬山秋。
遊天柱峰
民國 方振武
萬丈雄山勢欲奔,峰高五嶽接天門。
秦皇漢武封禪日,不愛虛榮亦自尊。
禹跡池
民國 白衣道人
導定山川感禹跡,功高萬古震乾坤。
休雲福地王難到,跡遺池中尚有痕。
太和途中遇雪
清 趙鬆雲
雲生足底雪沾衣,頃刻梨花遍翠微。
群蟑爭翻銀立浪,老鬆欲化玉竜飛。
迎恩宮
清 王欽命
危垣殘宇策徵軺,望闕迎恩事已遙。
雨暗垂楊迷古道,沙回斷岸鎖荒橋。
畫欄空舞巢新燕,老衲閑歸戀舊瓢。
日暮天涯問往事,幾聲啼鳥雜悲簫。
登太和山
清 樂醒
嵯峨衆派獨??,應是昆侖第一峰。
四大名山皆拱極,五方仙嶽共朝宗。
鳥啼隱隱聞天語,鶴影翩翩度晚鐘。
我正欲尋招隱地,桃源洞口白雲封。
紫霄寒夜
清 趙鬆雲
喔喔天雞夜氣清,木魚時聽步虛聲。
清修苦志人何在?惟見長空孤月明。
武當山天門道中
清 杜大賓
億萬金錢耗費時,人間構出洞天奇。
而今半付頽垣草,空使苔荒永樂碑。
答永樂皇帝
明 張三豐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鹹安治道亨。
皇極殿中竜虎靜,武當雲外鐘鼓清。
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
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欲是長生。
太和山
元 虞集
雪樹生香佩滿巾,紫霄最上集仙真。
苔荒鶴還渾無路,柳暗笙聲不見人。
瑤圃月寒通白曉,丹臺雲暖駐長春。
莫叫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問津。
題太和山
唐 呂洞賓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蠃鬟。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鬆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鬆關。
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灣。
𠔌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個中自是乾坤別,就裏原來日月閑。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來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天津橋
明 方升
平橋通九渡,仙跡想群賢。
旆動煙雲外,兵連草水間。
寧辭將命辱,共得入仙便。
回憶田橫客,空思嚮海邊。
曉登天柱絶頂
明 徐中行
萬丈奇峰展翠屏,千尋飛閣俯明庭。
金容日映扶桑赤,仙掌雲開太華青。
已見祠壇封玉檢,堪從石室問丹經。
塵中漫道無仙骨,不妄元曾署歲星。
玉虛岩
明 鬍潑
竹杖芒鞋洞府遊,玉虛仙景更清幽。
自從混沌初分後,明月清風幾萬秋。
入南岩岩下
明 章煥
誤入武當路,頻疑別有天
深洞千仞落,飛閣一巢懸。
鳴泉當窗急,長鬆拂幛眠。
此中能避世,箕坐已忘年。
題梅武當榔梅
明 魏良輔
凍梅偷暖着枯芽,石徑雲封第幾傢?
雪色風香尤會意,青鸞銜出過墻花。
雪天同林君梅窗登太和
明 葉九金
直上天門景更幽,金城臺殿甲中州。
丹梯萬丈雲霞杳,自浪千層雪霧收。
點點秦山橫地出,悠悠漢水接天流。
銀河夜色清如許,蓬島何須海上求。
武當道中雜詠
明 洪翼聖
五裏一庵十裏宮,丹墻翠瓦望玲瓏。
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
門裂雙岩容馬度,天開一徑許人通。
當年丹竈傳猶在,羽翮何由矗碧空。
竜泉觀
明 王世貞
摩天群峭石骨,護壁萬泉鬆髯。
過橋泉聲忽怒,破寶風意時尖。 |
|
武當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十堰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綫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緑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鬆﹑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産曼陀羅花﹑金釵﹑王竜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 |
|
Wudang Shan
武當山
Wudang Shan
中國名山,道教勝地,著名風景區。一名太和山,又名□山。是秦嶺、大巴山的東延部分。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南岸。西北起自堵河,東南止於南河,綿延百余公裏,起伏於十堰市、房縣、丹江口市、𠔌城縣境內。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綫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緑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鬆、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産曼陀羅花、金釵、王竜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
以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武當山風景名勝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還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傢徐霞客贊頌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武當山還保存有規模宏偉的道教建築群和衆多的文物古跡。古建築群分佈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東神道兩側。唐貞觀年間建五竜祠於此,宋、元建築增多。明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建成33個規模宏大的宮觀建築群、39道橋梁、12座亭臺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築總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 2萬多間宮觀建築綿延70公裏。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有玄嶽門、遇真宮、磨針井、復真觀、元和觀、紫霄宮、 南岩天乙真慶宮石殿、 太和宮、銅殿和金殿。建於天柱峰絶頂的金殿又稱金頂,為四坡重檐歇山式宮殿,由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拼焊而成,總重約90噸,是中國現有最大銅建築物。位於主峰東北的武當山鎮為武當山風景區大門,所産竜頭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並行通過。
武當山南岩
武當山亦為武當派拳術發源地,以“武當太乙五行拳”聞名中外。
(陳聯壽) |
|
武當山鎮 武當山街道 |
|
湖北 | 城市 | 地域 | 車城 | 百科大全 | 旅遊景點 | 雕塑 | 石梁 | 遺址 | 旅遊 | 十堰 | 名勝 | 古跡 | 丹江口 | 天柱山 | 文物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養生 | 道教 | 武當 | 武術 | 武當武術 | 武當武功 | 武當山武功 | 更多結果... |
|
|
南武當山 | 武當山群 | 武當山站 | 古武當山 | 北武當山 | 小武當山 | 武當山鎮 | 武當山路 | 武當山機場 | 武當山賓館 | 武當山金殿 | 武當山道教 | 武當山武術 | 武當山金頂 | 武當山街道 | 武當山武功 | 武當山三中 | 武當山中學 | 武當山旅遊 | 武當山特區 | 武當山大俠 | 武當山簡介 | 武當山南神道 | 武安古武當山 | 武當山遇真宮 | 武當山太和宮 | 武當山黃竜洞 | 武當山玉虛宮 | 武當山老君岩 | 武當山朝天宮 | 北武當山道觀 | 武當山特區中學 | 武當山道教醫藥 | 武當山玄武賓館 | 湖北武當山金殿 | 武當山古建築群 | 武當山森林公園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武當山紫霄大殿 | 武當山道宮木魚 | 武當山傳真武術院 | 武當山南岩風景區 | 丹江口武當山賓館 | 武當山三月三廟會 | 武當山太子坡景區 |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 | 丁醜登均州武當山 | 方世玉武當山招親 | 湖北武當山道教學院 | 湖北武當山八仙觀茶葉總場 | 古武當山風景旅遊區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武當山道教協會章程 | 贈玉隆王直歲遊武當山 | 方世玉鬍惠乾三探武當山 | 武當山磨針井道院壁畫 | 國傢測繪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啓用北武當山等第三批24座著名山峰高程新數據的公告 | 國傢測繪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啓用北武當山等第三批24座著名山峰高程新數據的公告 | 滿江紅(丁醜登均州武當山) | 建中癸亥歲奉天除夜宿武當山北茅平村 | 十堰市武當山職工療養院湖北省武當山職工療養院 | 滿江紅丁醜登均州武當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