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橙胸咬鹃
目录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橙胸咬鹃
  中文目名: 咬鹃目
  中文科名: 咬鹃科
  中文属名: 咬鹃属
  同物异名: harpactes oreskios temminck, 1823,
  拉丁文目名: trogoniformes
  拉丁文科名: trogonidae
  拉丁文属名: harpactes
  拉丁文种名: oreskio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23)
  英文俗名: orange-breasted trogon
形态
  雄鸟的头部和颈部都是橄榄黄色,眼睛的周围裸露出青蓝色的皮肤,眼睛里有暗褐色的虹膜。短阔而粗厚的嘴为黑褐色,尖端微微向下钩曲,边缘上有一些不太明显的锯齿,下嘴的基部还生有发达的嘴须。背部为栗色,翅上的覆羽具有细窄而密集的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纹,颏部、喉部和前颈等处都是橄榄黄色,下胸部呈深橙红色,其余的下体都是橙黄色,只有腋部的羽毛为白色。尾部共有12枚尾羽,色彩搭配非常复杂,别具一格。其中一对中央尾羽为栗色,但尖端为黑色,呈平截状,三对外侧的尾羽基部为黑色,端部为白色,邻近的其余两对尾羽则全部是黑色。腿和脚趾都是铅灰色,爪为角色,脚趾两前、两后,但却是三、四趾在前,一、二趾在后,所以称为异趾型,趾的基部有部分合并,适于攀缘。
  雌鸟的头顶与后颈为暗橄榄褐色,向后转为棕褐色,翅上覆羽的横斑不为白色而为棕色,颏部、喉部和前颈等为灰橄榄色,其余的下体都是鲜黄色,下胸部的色泽更为浓著而呈橙黄色。
  叫声:雄鸟啭鸣为五音一拍的kek tau?tau?tau?tau。粗哑的kek?kek声反复鸣叫。
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东南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亚种stellae 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至海拔1500米。
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多出现在树的中、上层部位,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性情胆怯而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不善鸣叫,休息时多隐匿在较阴暗的地方。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繁殖
  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