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實早在櫻花鈎吻鮭被各國學者專傢驗明正身,證實她為位處亞熱帶的臺灣唯一一種寒溫帶魚類之前,她的存在就早已被當時與她比鄰而居的泰雅族人所熟識,不但被視為桌上的珍饈,也為當時地處貧脊的泰雅族人提供高經濟蛋白質。而一直到西元1917年,當時為臺灣總督府技手的青木赳雄,正在宜蘭進行臺灣産淡水魚的調查工作,而在叭哩沙(今日羅東)遇到四季社(今日四季村)駐在所的津崎友鬆警察,並談到大甲溪上遊比亞南鞍部(今日思源埡口)附近撒拉矛社(今日梨山附近)有類似日本國內産的鱲魚存在,當時青木即請津崎代為收集標本,而在同年10月18日,青木收到一尾用????腌製的鮭魚標本,他當下即嚮正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的大島正滿報告,但是大島 當時並無法實際看到標本,故無法鑒定其種類,直到1918年大島回到臺灣,親自檢視日本巡官長崎所贈送之標本,便繪製詳細的魚圖,並詳述其形態特徵,寄給美國的魚類學大師喬丹博士,兩人這纔把亞熱帶臺灣的冰河孑遺-櫻花鈎吻鮭介紹給世人,共同發表了這個震驚世界的新發現。 |
|
櫻鮭(oncorhynchus masou)是七種太平洋鮭魚中,亞洲地區的特産,分佈範圍涵蓋日本、韓國與中國東北(俗稱馬蘇大麻哈)。臺灣的櫻花鈎吻鮭oncorhynchusmasou formosanus) 是陸封型的鮭魚族群,受到冰河時期與地質變動的交互作用,而終生棲息於寒冷的高山溪流,所以是碩果僅存『冰河孓遺』生物的代表之一。就地理位置而言,這個特有亞種乃世界鮭鱲魚類分佈的第二南限,緯度僅略高於分佈在墨西哥的陸封型虹鱲,其珍貴可見一般。 |
|
櫻花鈎吻鮭在1940年代以前廣布在大甲溪上遊,鬆茂附近溪流合流處以上之各支流,包括合歡溪、南湖溪、有勝溪、七傢灣溪、雪山溪與司界蘭溪等六條支流,更有人一夜投網能捕捉十五斤以上鮭魚的記錄。惟近數十年來,這些區域在修築道路、墾植果菜、溪流截彎取直、建造水庫及攔砂壩等人為活動影響下,溪流環境逐漸受到破壞,因此目前衹能在武陵農場境內七傢灣溪上遊約 7 公裏的河段;加上雪山溪一號攔砂壩下遊至其匯入七傢灣溪前不及 1 公裏的河段;與人工放流後的部份司界蘭溪上遊,欣賞到櫻花鈎吻鮭的倩影。 |
|
櫻花鈎吻鮭主要利用視覺來覓食,通常被歸類為食蟲性(insectivore)的魚類,其實他們的食物除了來自水棲昆蟲與跌落或接近水面的陸棲昆蟲之外,活動於溪流生態係內兩生類的蝌蚪與成蛙,像梭德氏赤蛙(rana sauteri)也有被櫻花鈎吻鮭吞食的記錄。根據調查,單僅七傢灣溪至少就分佈了6目31科61種以上
的水棲昆蟲,可見櫻花鈎吻鮭的食物來源極為豐富。至於櫻花鈎吻鮭的天敵,可能就以鳥類為主了。在七傢灣溪附近經常出現的鳥類,包括鉛色水鶇、河烏、緑簑鷺及鴛鴦四種,其中僅緑簑鷺有捕食櫻花鈎吻鮭的記錄,但是海拔1600公尺已經是緑簑鷺分佈區域的上緣,因此七傢灣溪附近緑簑鷺的數量十分有限,對櫻花鈎吻鮭族群應該不至於有過度的捕食壓力。 |
|
除了鮭魚基本的外部形貌,例如紡錘形且側扁的身軀、大口裂且端位、圓鱗、遠離胸鰭而比較靠近泄殖孔的腹鰭、腹鰭基側的腋窩突與背鰭後方的脂鰭外,河川型的櫻花鈎吻鮭,背部呈黑青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12個黑色橢圓形雲斑,側綫上方有11~31個小黑點,體長可達30~40公分。由於其降海型在性成熟溯返淡水溪流的産卵場時,體側呈現桃紅色不規則雲斑,遂被日本人稱為櫻鮭(sakura masu);至於其下顎朝上彎麯呈鈎吻的特徵,則是所有雄性太平洋鮭魚,在生殖期共有的成熟標記。臺灣的櫻花鈎吻鮭與日本、韓國或中國東北等地方所産的櫻鮭或馬蘇大麻哈魚,在形態上極為相似,彼此間的差異僅是前者的臀鰭與胸鰭鰭條數平均較少(約少2根)、脊椎骨數較少(約少3個)、體側的小黑點也較少(約少50個)。 |
|
生殖季﹗
每年十月至十一月
生殖活動﹗
達到性成熟的雌魚(多數為i齡魚)會在河床上,利用臀鰭與尾鰭,進行搧砂的工作,搧起的細砂被水流帶往下遊,留下卵石間乾淨的縫隙,也就是産卵巢的位置。雄魚在雌魚搧砂時會靠近雌魚,密切註意它的活動,並且有明顯的領域行為。如果有其它的雄魚接近,雄魚會衝出來趕走對方,或者為了搶奪地盤大打出口。雌魚偶爾也會負起悍衛領域的工作。櫻花鈎吻鮭雌魚一次排出100顆左右、直徑約0.5公分的沉性卵。卵在受精後隨水流沉降在石縫中,雌鮭魚會在産卵巢上遊,重覆搧砂的工作,讓下遊産卵巢褃的受精卵得到良好的覆蓋。生殖完的親魚不會像降海型的個體,馬上死亡,根據體長頻度分析,櫻花鈎吻鮭可以有四年的壽命。
孵化與浮現﹗
櫻花鈎吻鮭的受精卵在底質石間,要待上很長的時間,纔會孵化與完成卵黃囊的吸收,脫離産卵巢進入水層,稱作浮現。水溫14℃的環境下,櫻花鈎吻鮭的仔魚需要50天才會浮現。因此天然環境下,要到隔年的1月中旬以後,纔會在溪流兩岸的靜水區發現體長2.5公分左右的櫻花鈎吻鮭仔魚。
生日快樂﹗
魚類學家們為了在探討魚類年齡時有一致的標準,就把每年的元旦當作所有魚類的「生日」,所以櫻花鈎吻鮭的仔魚必須到隔年的元旦纔算滿「周歲」,或稱作i齡魚。櫻花鈎吻鮭浮現後的第一年體長增加最快,可達16公分,這種成長速度在冷水性的鮭魚間亦算個中翹楚,而野外記錄到櫻花鈎吻鮭的最大體長則超過40公分。 |
|
農業活動對櫻花鈎吻鮭族群具有許多潛在的負面衝擊,包括棲息地的破壞、水質的惡化與水量的減少。要在集水區內進行農業活動,往往會對溪流進行截彎
取直的改造工作,或是砍伐濱溪森林,將邊坡改為農業用地。森林砍伐與農業活動,都難免使水土的流失加劇,最常被運用的解决方法就是蓋攔砂壩,把流失到溪流中的泥砂層層攔阻起來。但是這些人為措施卻改變了溪流內的物理環境,造成櫻花鈎吻鮭棲息地品質的惡化。此外,為了維持農業生産,大量農藥,包括肥料與殺蟲劑,也被應用在緊臨溪流兩岸的農業用地上,而許多原本會直接註入溪流的水源,卻被挪去作灌溉之用,不僅使溪流水量減少,水質亦受到污染。枯水期間部份溪段因水量急遽減少,使農藥不易被稀釋,更促成靜水區或下遊溪段的優養化現象,而枯水期間,水溫也有容易升高的傾嚮,均不利櫻花鈎吻鮭的生存。 |
|
科別:鮭科(Salmonidae)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別名:
臺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臺灣鮭魚、臺灣鮭、臺灣櫻花鈎吻鮭、臺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臺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棲息環境:
櫻花鈎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鈎吻鮭的蹤跡。 |
|
櫻鮭(Oncorhynchus masou)是七種太平洋鮭魚中,亞洲地區的特産,分佈範圍涵蓋日本、韓國與中國東北(俗稱馬蘇大麻哈)。臺灣的櫻花鈎吻鮭Oncorhynchusmasou formosanus) 是陸封型的鮭魚族群,受到冰河時期與地質變動的交互作用,而終生棲息於寒冷的高山溪流,所以是碩果僅存『冰河孓遺』生物的代表之一。就地理位置而言,這個特有亞種乃世界鮭鱒魚類分佈的第二南限,緯度僅略高於分佈在墨西哥的陸封型虹鱒,其珍貴可見一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