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槭絨蚧
  科名: 絨蚧科
  科拉丁名: eriococcidae
  種名: 槭絨蚧
  種拉丁名: eriococcus aceris sign
  國內分佈: 寧夏
  形態特徵: 成蟲雌成蟲長橢圓形,暗紫色,長3.4mm,包幹白色氈狀蠟囊中。觸角7-8節,有剛毛,第五節最長。足脛節與附節約等長;爪冠毛和跑冠毛各1對,爪下側有1小齒。胸氣門附近無盤腺。肛環發達,有成列圓孔和8根剛毛。臀瓣硬化,每瓣末端各有1根剛毛,還有幾根粗錐刺。體背有許多粗錐刺。體上分佈有瓶形和筒形管腺,腹面有巴格腺。雄成蟲剛羽化淡紅色,後變為褐色,體長1.5mm。眼黑色突出、他角念珠狀,10節。口器退化。胸足發達。前翅膜質半透明,具1分叉翅脈,後翅退化為平衡棍。腹末前1節有2個凹腺囊,分泌出比體長的白色蠟絲。卵 橢圓形,粉紅色,半透明。孵化時肉紅色。長0.5mm。若蟲 卵圓形,紫紅色。雄蛹 被包於較雌蠟囊小的白色蠟囊中,體側面呈月牙形,桔紅色,具頭、胸、腹、翅芽、交尾器等成蟲器官的雛形。眼明顯。
  生物學特性: 此蟲在寧夏l年發生1代,以2齡顯露雌若蟲和具白色氈狀蠟囊的錨固定於技幹的縫隙中或技權處越鼕。翌春4月上旬雌若蟲開始取食危害,蛹開始羽化。2齡雌若蟲再脫皮1次直接變為雌成蟲。5月上旬雌成蟲開始産卵,每雌産卵145—340粒,平均229.5粒。5月下旬若蟲開始出現,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卵的孵化率為90.2%。雌、雄比為l:1.3。雌成蟲産卵時腹部嚮頭部收縮,産卵於氈狀蠟囊中。初孵若蟲在氈狀蠟囊中停留1一2天後從囊後小孔處爬出。初孵若蟲活動力強,有嚮上爬行的習性,是擴散蔓延的主要蟲期。若蟲經2一3天便固定取食危害,以後再不移動。雄蟲羽化後先由尾部逐漸嚮囊外伸出2根白色蠟絲。初羽化的雄蟲在囊中靜優1—2天,待翅硬體強後倒退着爬出。爬出後不久就覓雌交尾,交尾後很快即死。此蟲密集於大徑復葉械樹冠中部東南方位,小徑楊、柳主幹東南方位,其空間分佈型適合neyman分佈和負二項分佈。此蟲天敵有紅點唇瓢蟲、黑緣紅瓢蟲、中華草蛉和1種跳小蜂(學名待定)。
  防治方法: 1.檢疫調運苗木時要嚴格檢疫,以防蚊蔓延。 2.林業防治對紫藏絨故及柳絨故結合鼕季修剪,徹底剪除帶蟲枝條,以消滅越鼕蟲源。 3.生物防治保護利用紅點唇瓢蟲、蒙古光瓢蟲、隱斑瓢蟲、粉絨短角跳小蜂pseudaphycus sp.等。 4.化學防治(1)應用機油乳劑(紋蟎靈)或柴油乳劑(消抗乳劑)30倍液噴殺出蟄後尚未泌蠟的越鼕若蟲;又可用此兩種藥劑的70~100倍液、石流合劑0.5-1波美度液、80%敵敵畏乳油1200藉液、50%殺螟鬆乳油1000倍液、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700-800倍液、2.5%澳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洗衣粉800倍液噴殺初孵若蟲。(2)在紫藏絨絨危害期可於土壤中施入15%速滅威顆粒劑或40%氧化樂果乳油等有內吸作用的藥劑。(3)在皺絨絨若蟲固定後至孕卵雌成蟲期可於竹桿基部註射45%樂安磷乳油或40%樂果乳油1:1或1:2倍液,每株2~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