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shu
槭樹
Acer
槭樹科 (Aceraceae)槭樹屬植物的通稱。又名楓樹。全世界共有200餘種,分佈於亞、歐、美3洲的北溫帶地區。中國約有140餘種。
形態 落葉喬木或灌木,稀常緑。葉對生,單葉或復葉,不裂或分裂。花雜性,同株或單性異株,花小,有花瓣,花盤環狀,偶有缺花瓣和花盤的。雙翅果,由2枚一端具翅的小堅果構成,兩果翅常形成各種大小不同的角度。
種類及分佈 在中國南北方均産,以西南部、北部和中部的種類最多。主要的栽培種有:①色木槭(A.mono),又名五角槭、五角楓落葉喬木,高達11~20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淺縱裂。單葉,紙質,掌狀5裂。有時3裂和7裂的葉生於同一樹上,長6~8釐米,寬9~11釐米,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長漸尖,全緣,葉基近心形,無毛或僅下面脈液間有簇毛;葉柄細,長4~10釐米。花多數,雄花與兩性花同株,傘房花序頂生,花瓣黃緑色,有較長花柄。翅果長2.5釐米,果核扁平或微突起。平滑;果翅較果核長1.5~2倍,兩小果翅張開略大於直角,基部連接處呈心形(見圖)。産於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華北和長江流域山地也有分佈。②元寶槭 (A.trunca-tum),又名元寶樹、平基槭。落葉小喬木,高 8~10米。樹皮暗灰色及灰黃色。葉、果極似色木槭,但葉裂較深,裂片窄三角形,中間各裂片的兩側又常有2小裂,葉基截形稀近心髒形。翅果核扁平,有較明顯的脈紋,果翅與果核近等長,兩翅夾角近直角。主産華北及東北南部、內蒙古、陝西、江蘇、安徽等地,多見於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③三角槭(A.buer□erianum),又名三角楓。落葉小喬木,高5~10米,偶有高達20米的。樹皮灰褐色,長條狀薄片剝落。單葉,近革質,卵形、長卵形或倒卵形,長4~10釐米,先端3裂,裂片前伸,大小近相等,全緣,葉基圓形或寬楔形,三出脈,葉下面常有白粉或細毛;葉柄長2.5~8釐米。花雜性同株,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果連翅共長2~3釐米,核兩面突起,兩翅夾角呈銳角。主産長江流域中下遊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華北、西南各省均有栽培。
特性 槭樹一般稍耐蔭,或喜側方庇蔭,幼苗、幼樹時期耐蔭性較強,在林內能與其他樹種混生構成第二林層,其葉片在枝上着生的鑲嵌現象較明顯,表明這些樹木具有適應上方遮蔭的能力。喜溫涼氣候、濕潤肥沃的酸性土及中性土壤。在幹旱瘠薄條件下造林雖能成活,但生長較緩慢。萌芽力中等,粗大枝的萌芽力較差。
營造技術 造林用植苗或直播方法均可,植苗造林一般用2年生苗,若用於栽植行道樹時,苗齡宜再大些,並註意幹形培育。播種造林前宜用溫水浸種1天,或用濕沙層積催芽後播下,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山地造林宜選擇土層深厚、濕潤的砂壤土,坡度較陡、土層較薄的地方可用魚鱗坑整地。春秋兩季皆可栽植。主要害蟲有光肩星天牛、華尾大蠶蛾等。褐斑病和槭翅果大漆斑病為害果實和葉片,嚴重時使果實發育不全,不能發芽,催芽過程中混入染病果實,常造成黴爛現象。
用途 槭樹樹形美觀。葉、果秀麗,秋葉變紅或黃色,為優美的觀賞樹種;並適宜在營造混交林中作為下層伴生樹種。木質堅韌細緻,可作車輛、樂器、膠合板、農具、細工具或建築材料。樹皮纖維是人造棉和造紙原料,也可用以提製栲膠。種子含脂肪,可榨油供食用及工業方面應用。三角槭在長江流域為良好庭園樹,多栽為緑籬。
(李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