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中國 >湖北 >荊州 > 楚紀南故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楚紀南故城聯繫方式地址:荊州市江陵區城北5公裏楚紀南故城投訴電話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楚紀南故城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門票價格20元楚紀南故城交通從武漢乘到荊州的長途汽車,走漢宜高速公路3小時到荊州,後轉乘去景點的中巴。
  紀南城,又稱郢,位於荊州以北五公裏,因“城在紀山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
  紀南城現存城址東西長4.5公裏,南北寬3.5公裏,總面積為15.75平方公裏,比現在的三個荊州城城址還要大。圍繞城址所築的城垣,周長15.5公裏,高4米-7.5米,可在其上並行三輛卡車。城垣均為夯土築成,堅厚牢固。有的地段保存相當完整,其中以北邊城垣保存最好。
  
  紀南古城墻為夯土築成,高4━7.5米,城垣上部寬10━15米,可並行三輛卡車,寬大且厚實堅固。南城垣上的報警烽火臺高大壯觀,依稀可辨。城墻四周有城門7座,考古工作在西城墻上找到了戰國時期的一處三孔城門過道,在南城墻缺口處古河道內發掘出了一座罕見的水門。城內臺基遺址遍布,城東南有密集的宮殿建築遺跡,現存80餘處夯土臺基有的長寬均達百餘米。春秋時最大的霸主、名垂史册的楚莊王為安撫惶惶不安的列國君主,於紀南城東北隅築有規模不算宏大的“莊王臺”,邀約諸侯來此相會,以博好感,贏得其心。莊王也因此威望日重。後人遂稱此臺為釣鈎諸侯之臺,故又名釣臺。此臺現存高6米,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如今登臺遠望,莊王遺風猶存。城中部有製陶窯址,且都與水井相連。城西部為金屬冶煉作坊區。遊覽紀南古城,最佳去處當數北城墻。透過那橫亙於阡陌沃野之上的壯闊城垣,呈現在眼前腦際的依然是昔日古都的泱泱風采。
  經過考古探測,紀南城全城有城門8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兩痤,其中南、北、東各設水門一座。水陸城門都是一門三道。水門三個門道寬度相等;陸上城門的中間門道寬於兩邊門道約一倍,為車馬出入的通道。水門由四排38根大柱直立而成,每排水柱9根或11根,形成三個門道,凌駕於河道之上,扼守水路。河道橫貫全城,供運輸和飲用。城內分佈有大小不等的臺基,縱橫排列,井然有序。其中有的是宮殿遺址,有的是手工業作坊遺址。大體上,城內東南部是宮殿區,東北部又是一片宮殿建築區,西南部是冶煉、紡織等手工業作坊區,西部和北就是密集的居民區。
  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計有20個楚王在此立國稱霸,先後剪除了黃河以南大小50多個邦國政權,統一了北至黃河、東至巴蜀、南至湖南南部的廣大疆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譜寫出了輝煌壯闊的一章,孕育出了屈原、宋玉等一批楚辭文學大傢和荀子、老子、范蠡、伍子胥等衆多諸子百傢。鐘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識知音”的絶唱也出自這裏。楚都紀南城也因強楚而成為當時我國南方最繁盛的都市。千百年來,楚故都並沒有因白起“拔郢”而銷聲匿跡。它曾擁有的昌盛與繁華,它的古風遺韻,仍與光耀千秋的楚文化同在。
  歷史文獻記載,自楚文王元年,楚國千都郢,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國在此經歷20個國王,歷時411年,經歷了從春秋早期到戰國末期;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歷史上,楚車的都城雖然不衹紀南城一處,但楚國建都紀南的時間最長,此間也是楚國發展中最強盛的時期。紀南城的歷史,是楚國興盛時期的歷史,也是楚文化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階段。其間,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以郡、縣為單位的地方行政區的設立,以“郢爰”為名的黃金幣的首次使用,是早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麽有權的“量入修賦”的法令,著名的政治改革“吳起變法”,以及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之一的“莊蹺暴郢”等等,都在這裏發生或推行。也是在這裏,隨着生産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楚人在煉銅以及冶煉和應用生鐵方面走到了當時世界的前列,漆器、工藝美術等都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出現了各業繁榮、貿易興盛的局面,並在此基礎上推進了都城本身的發展,使它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繁盛的都市。
  在紀南城東南隅及周圍一帶,分佈着密集的古墓葬,埋藏着豐富的古代文物,是我國著名的地下楚文化寶庫。在川店、紀山、八嶺山、雨臺山、孫傢山觀音大壋、拍馬山等七大古墓葬區,分佈着上千座古墓。建國以來,已出土古代文物一萬多件。其中越王勾踐劍、鳳凰山西漢古屍、戰國絲織綉花物三次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座遍藏古代文物的寶庫,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1961年,國務院公佈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楚紀南故城又稱紀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荊州市江陵區城北5公裏,因在紀山之南,故名,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自楚文王元年(前689年)“始都郢”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歷時400餘年,是楚國的政治、經濟、丈化中心,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當年的土築城墻,至今仍存,有的地段高達6-7米,城址近正方形,東西長4.5公裏,南北寬3.5公裏,面積16平方公裏。四周開城門7座,已發掘之西垣北段城門有3個門道,兩側還有類似門房的建築遺跡;南垣及北垣古河道出口處,為水門兩座。城內夯土建築臺基密集,有的高達6米,氣勢巍峨;古井、窯址遍布;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及東周文化遺物,俯拾皆是,還發現有鑄銅作坊。在城內東南部發掘的東周時期的房屋墻基長60米,寬14米,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宮殿建築的組成部分。城外尚有三大墓區,保存着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塚700餘座,城周發掘墓地20餘處,清理小型楚墓數以千計。城內鳳凰山,在楚都徙陳(今河南淮陽)後,淪為秦漢墓地,著名的西漢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即出土於此。登上雄偉的古城頂端,極目環顧:八嶺、紀山、雨臺諸山由酉迄北至東,崗巒起伏毗連,其上佳木蔥蘢,古塚壘壘,東望長湖,煙波浩渺,田疇碧翠,猶存昔年雄勝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