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竜名稱: 棱齒竜
拉丁文名: hypsilophodon
恐竜體長: 全長約2.3米,臀高1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蕨類植物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英格蘭南部
辨認要决: 兩腿修長,喙嘴狹窄銳利,手臂長,手有5指
恐竜種類: 鳥臀目·鳥腳類
簡 介
到距今1.1億年前後的白堊紀早期,出現了一些個子不大非常善於奔跑的食素恐竜。棱齒竜全長1.4--2.3米,臀高1米,兩腿修優美。喙嘴狹窄銳利,給它咬食樹的枝葉帶來很大方便。手臂長,手有5指,很適合抓扯食物並能捧食。以前,有人認為棱齒竜是在樹上生活的,後來纔發現它們的習性很像今天的非洲瞪羚。它們可能是鳥腳類中速度最快的一群。 |
|
恐竜名稱: 棱齒竜
拉丁文名: hypsilophodon
恐竜體長: 全長約2.3米,臀高1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蕨類植物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英格蘭南部
辨認要决: 兩腿修長,喙嘴狹窄銳利,手臂長,手有5指
恐竜種類: 鳥臀目·鳥腳類
簡介
到距今1.1億年前後的白堊紀早期,出現了一些個子不大非常善於奔跑的食素恐竜。棱齒竜全長1.4--2.3米,臀高1米,兩腿修優美。喙嘴狹窄銳利,給它咬食樹的枝葉帶來很大方便。手臂長,手有5指,很適合抓扯食物並能捧食。以前,有人認為棱齒竜是在樹上生活的,後來纔發現它們的習性很像今天的非洲瞪羚。它們可能是鳥腳類中速度最快的一群。 |
|
中文名稱;棱齒竜
拉丁文名: hypsilophodon
恐竜體長: 全長約2.3米,臀高1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蕨類植物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英格蘭南部
辨認要决: 兩腿修長,喙嘴狹窄銳利,手臂長,手有5指
恐竜種類: 鳥臀目·鳥腳類 |
|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竜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角足亞目 Cerapoda
下目: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科: 棱齒竜科 Hypsilophodontidae
屬: 棱齒竜屬 Hypsilophodon
種: 福氏棱齒竜 H. foxii |
|
到距今1.1億年前後的白堊紀早期,出現了一些個子不大非常善於奔跑的食素恐竜。棱齒竜全長1.4--2.3米,臀高1米,兩腿修優美。喙嘴狹窄銳利,給它咬食樹的枝葉帶來很大方便。手臂長,手有5指,很適合抓扯食物並能捧食。以前,有人認為棱齒竜是在樹上生活的,後來纔發現它們的習性很像今天的非洲瞪羚。它們可能是鳥腳類中速度最快的一群。 |
|
棱齒竜的第一個骨骸是在1849由早期古生物學家發現。然而在當時,這些骨頭被認為屬於年輕禽竜。直到1870年代,古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uxley)發表了棱齒竜的完整敘述。在棱齒竜第一個種被命名後,威廉·達爾文·福剋斯(William Darwin Fox)牧師提供赫胥黎大量的棱齒竜化石。
棱齒竜的骨架模型早期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竜塑造成不同模樣。在1882年,有些古生物學家提出棱齒竜如同現代樹袋鼠,能夠攀爬樹以尋找躲藏處。這個觀點持續了一世紀。然而在197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提出棱齒竜更準確的肌肉與骨骼結構,並說服了大多數古生物學家棱齒竜是生存於地面上。
之後發現了3個接近完整的化石,以及20個較差的化石,尤其是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的威特島。在威特島的一個地點中發現12衹棱齒竜化石集合在一起,可能是一群恐竜被上漲的潮水睏住。化石在其他地區如英格蘭南部、葡萄牙都有發現。
棱齒竜的兩側肋骨有軟骨構成的骨板,小頭竜與奇異竜也有類似的骨板。目前棱齒竜衹有一個種,就是赫胥黎當初所命名的福氏棱齒竜(H. foxii)。加爾東與詹森在1979年命名了另一種維氏棱齒竜(H. wielandi),但該種現在被認為是福氏棱齒竜的一個突變個體。 |
|
棱齒竜是種相當小的恐竜,頭部衹有成人的拳頭大小。雖然沒有細顎竜那般小,但棱齒竜身長衹有2.3米。棱齒竜的高度衹有達到成年人類的腰部,重達50到70公斤。
如同大部分小型恐竜,棱齒竜是二足恐竜,並以二足奔跑。棱齒竜的體型適合奔跑:重量輕、迷你骨骸、體型低、氣動性體型、長腿、做為平衡用的硬挺尾巴。
因為棱齒竜的體型小,它們以高度低的植被為食,極可能類似現代鹿以幼枝與根部為食的行為。根據棱齒竜頭顱骨的結構,以及位在頜部後方的牙齒,顯示棱齒竜有頰部,這種先進結構可幫助咀嚼食物。棱齒竜的頜部有28到30顆棱狀牙齒,上下頜的牙齒形成一個很好的咀嚼面,而且頜部鉸關節低於齒列,當上頜嚮外移動時,下頜會反嚮朝內移動,上下齒列便會不斷互相磨合,棱齒竜可能藉由這個方法,自行輪流磨尖這些牙齒。如同所有鳥臀目,這些動物的牙齒是不停的生長出來。
棱齒竜對於後代的照顧程度還不明確,但是已經發現整齊佈置的巢,顯示在孵化前已有部分照顧。目前已經發現大群的棱齒竜化石,所以棱齒竜可能以群體行動。因此棱齒竜類經常被比喻為中生代的鹿,尤其是棱齒竜。
儘管棱齒竜生存於恐竜時代最後一期白堊紀,它們仍擁有許多原始特徵。例如,棱齒竜每個手掌有五個指骨,每個腳掌有四個指骨。大部分恐竜到了白堊紀失去這些多餘的特徵。雖然棱齒竜的喙狀嘴如同大部分鳥臀目的嘴部,它們的頜部前方仍擁有三角形牙齒。大部分恐竜到了這個時代,都失去了前部的牙齒。但對於棱齒竜的前部牙齒,是否具有特殊功能仍在爭論中。
棱齒竜類的演化從晚侏羅紀到白堊紀末仍保持停滯狀態。可能因為棱齒竜類已經相當適應它們的方式,因此它們的物擇壓力很低。 |
|
這種鳥腳類恐竜成群生活,遍布歐洲和北美。它啃食低矮的植物,先將樹葉儲存在頰囊裏,然後再用後面的牙齒慢慢咀嚼。逃跑是棱齒竜自衛的惟一方法,它能夠像羚羊一樣躲閃和迂回奔跑。它還具有敏銳的雙眼,以發現逼近的食肉動物。 |
|
- lat.: Hypsilophodo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