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 棕头鹦鹉
目录
No. 1
  【物种名称】 棕头鹦鹉
  【又 名】 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英文名称】 brown-headed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22到23公分不等
  亚种:目前共有3种已知亚种分别为:
  1.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cryptoxanthus)
  2.tansanian 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tanganyikae)
  3.zanzibar 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zanzibaricus)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褐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栖息环境和习性: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和生长高大灌木的地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在玛拉威活动的高度达到1600米;有时候会前往椰子园中高大的树木上活动,偏好成群结队沿著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他们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至多10只左右的族群,大部份被看见都是他们在飞行的时候,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後方,也不容易被察觉。他们平时偏好中间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他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褐头鹦鹉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区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现有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它们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地、近河流等水源地的森林、森林草原与干燥林地中,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近水源区的森林到红树林等海拔1200m以下的低地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喜群居,通常小群约12只左右活动,但觅食时会50只左右一起行动,常和好望角鹦鹉(cape parrot)结群 ,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等,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食物:棕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花朵、花蜜、和灌木丛或是树上的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
  【地理分布】
  栖息地:南非东部、史瓦济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饲养得宜的话一整年都可以繁殖,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 周。他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
  褐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但有可能更早,大多于冬天开始繁殖,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因为有些褐头鹦鹉对外在干扰非常敏感,若受惊吓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一窝通常产2-3颗蛋,通常在第2颗蛋生下后开始孵蛋的工作,25-27天后孵化,约8周后羽毛长成,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No. 2
  【物种名称】 棕头鹦鹉
  【又名】 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英文名称】 brown-headed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22到23公分不等
  亚种:目前共有3种已知亚种分别为:
  1.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cryptoxanthus)
  2.tansanian 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tanganyikae)
  3.zanzibar brown-headed parrot(poicephalus c. zanzibaricus)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褐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栖息环境和习性: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和生长高大灌木的地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在玛拉威活动的高度达到1600米;有时候会前往椰子园中高大的树木上活动,偏好成群结队沿著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他们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至多10只左右的族群,大部份被看见都是他们在飞行的时候,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後方,也不容易被察觉。他们平时偏好中间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他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褐头鹦鹉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区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现有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它们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地、近河流等水源地的森林、森林草原与干燥林地中,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近水源区的森林到红树林等海拔1200m以下的低地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喜群居,通常小群约12只左右活动,但觅食时会50只左右一起行动,常和好望角鹦鹉(cape parrot)结群 ,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等,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食物:棕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花朵、花蜜、和灌木丛或是树上的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
  【地理分布】
  栖息地:南非东部、史瓦济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饲养得宜的话一整年都可以繁殖,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 周。他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
  褐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但有可能更早,大多于冬天开始繁殖,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因为有些褐头鹦鹉对外在干扰非常敏感,若受惊吓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一窝通常产2-3颗蛋,通常在第2颗蛋生下后开始孵蛋的工作,25-27天后孵化,约8周后羽毛长成,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名称类别
  棕头鹦鹉【中文名称】棕头鹦鹉
  【中文别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命名时间】W. K. H. Peters, 1854
  【英文名称】Brown-headed Parrot
  【科属分类】鸟纲 、鹦形目、鹦鹉科 、非洲鹦鹉族
外形特征
  棕头鹦鹉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棕头鹦鹉少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Poicephalus属的鹦鹉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这种鹦鹉的身长依照不同亚种,身长22-23cm,体重120-156g。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分布范围
  棕头鹦鹉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非东部、斯威士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生活习性
  棕头鹦鹉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甚至达到1600米高度;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到近水源区的森林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方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
  偏好成群结队沿着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它们会成对活动,平时组成12只左右的族群。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后方,也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平时偏好中等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生长繁殖
  棕头鹦鹉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它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 周,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
  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它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若受惊吓也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亚种分布
  (3种亚种) 棕头鹦鹉
  1.棕头鹦鹉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cryptoxanthus
  2.棕头鹦鹉坦桑尼亚亚种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tanganyikae
  3.棕头鹦鹉赞比亚亚种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zanzibaricus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