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三渊源
棋三如围棋、象棋、五子棋、军旗一样是一种棋,是自古以来就流传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尤其是侗族、壮族人民的一种双人对弈的版图休闲娱乐棋类游戏。棋三又称“盘三”或"三棋",其名称按壮语称呼的习惯起的。中国的侗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所以这里的人民都会下棋三。
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劳动之余,常在村口屯后屋前树下等等稍平整的地方随手用粉石画出棋盘呼朋唤友即便开张。对弈双方各持棋子若干(最少十二颗,一般多备几颗用于压对方被吃的棋子),棋子可信手拿来,可以是小树枝、小石子、小瓦片、小纸团、小干果等,自己一方的棋子要一致,但要能够与对方互相区分。
棋三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棋三既有现代休闲的明显特征“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学的高深学问“阴阳易理”;它既有简单易学的特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深奥的技巧,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休闲时玩玩,舒展一下脑力,防止老年痴呆症。棋三的主要规则之一是一方争取把棋子连成一线而另一方则千方百计地阻挠,反之亦然,因此有民族学者认为它脱胎于五子棋,或者甚至是五子棋、围棋的上古祖先,是一种无从考证的文化活化石。
棋三规则
1.下棋分两阶段进行,即下子阶段和行棋阶段。
2.对弈双方通过手握数个棋子猜单双,以便定出谁先下第一子,之后便轮流下子。
3.行棋一方争取把棋子连成三个一线而另一方则千方百计地阻挠,同时自己也要争取连三。
4.每成功地“逢三”的一方可“歡”(用自己的棋子压在对方的棋子上面,只作标识用,暂时不能拿走)对方已在棋盘上的任意一子,放满为止,然后把被标记的“夹子”清理出棋盘,留下空“交点”用于走子。
5.轮流行棋,后下子者先行棋,每次可移动棋盘上任何一个已方可移动的棋子,每步只能移动一格,棋子只能移走到相邻的空交点处。
6.下棋行棋技巧:移动棋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向已方的棋子靠拢以做成“逢三”,又要注意阻拦、破坏对方。移动后“逢三”即可吃对方在棋盘上的任意一子,把对方的子吃光赢取胜利。或者就算没吃光对方的子,但能够把对方的子逼到死角无法行棋,也算羸棋。
7.一盘棋下完后,羸家如果够大气,就会主动要求不再猜单双定先手,而是给输家先行棋。
棋三术语
逢三:当已方的三颗相邻棋子在同一条线段上排列成一线时,如***,这时得逢三者就会大喊一声“三!”在下棋和行棋的阶段都会有逢三。
歡子:在下阶段得逢三者用自己的额外准备的子来压住对方在棋盘上的任意一子,以标记这是被吃的子,是死棋子。到棋盘下满后,这些压的棋子和死的棋子都被清理出盘。“歡”本是壮语中的一个动词,念作[è]。要原意翻译成汉语就不很雅观。这个动词大意也含有“压”的意思。
交点:是放棋子的位置,棋盘上总共有24个交点。
火炉:可连续攻击的棋子布局,由五个以上的棋子组成。如同五子棋中的双三或双四一样。
大角:一次吃不完的逢三机会,由五个以上的棋子组成。
四门:一次吃不完的逢三机会,由四颗棋子组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