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科 > 棉凫
目录
No. 1
  【物种名称】:棉凫
  【俗名】:棉鸭
  【拉丁文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物种特征】:
  描述:体小(30厘米)的深绿及白色鸭。雄鸟:头顶、颈带、背、两翼及尾皆黑而带绿色;体羽余部近白。飞行时白色翼斑明显。雌鸟:棕褐色取代闪光黑色,皮黄色取代白色;有暗褐色过眼纹;无白色翼斑。 虹膜-红色(雄鸟),深色(雌鸟);嘴-近灰;脚-灰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轻柔悦耳的kar kar kar wark啭鸣,数度一节,也有轻音的kwak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
  分布状况:繁殖于长江及西江流域、华南及东南部沿海,包括海南岛及云南西南部。台湾及河北北部有迷鸟记录。
  习性:常活动于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营巢于树上洞穴,常栖于高树。
  国家保护等级:未列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基本资料
  物种名称:棉凫
  中文俗名: 棉鸭
  拉丁文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Cotton Pygmy Goose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鸭科 Anatidae → 棉凫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0)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小(30厘米)的深绿及白色鸭。雄鸟:头顶、颈带、背、两翼及尾皆黑而带绿色;体羽余部近白。飞行时白色翼斑明显。雌鸟:棕褐色取代闪光黑色,皮黄色取代白色;有暗褐色过眼纹;无白色翼斑。
  虹膜-红色(雄鸟),深色(雌鸟);嘴-近灰;脚-灰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轻柔悦耳的kar kar kar wark啭鸣,数度一节,也有轻音的kwak声。
  体形如鸽;嘴形似鹅,嘴基部高,向前渐狭;雄鸟:额和头顶黑褐色,前额具一白点;颈的基部有一黑色领环,头和颈的余部均白;上体黑褐色,有金属闪光;初级飞羽中部白色,形成显著翼镜;尾上覆羽白,密杂以虫蠹状细斑;尾暗褐;羽端浅棕;下体除上述的黑色领环和褐色的尾下覆羽以外纯白。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无金属闪亮,颈无领环,翅上无翼镜,尾下覆羽不是褐色;两眼贯以黑褐色粗纹;头与颈的白色满布以褐色细纹,两胁白而具较粗的褐斑。
分布情况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
  分布状况:繁殖于长江及西江流域、华南及东南部沿海,包括海南岛及云南西南部。台湾及河北北部有迷鸟记录。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江苏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武夷山(福建) 内伶仃岛--福田 东寨港红树林 尖峰岭 董寨鸟类 鸡公山 东洞庭湖 鄱阳湖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五指山 吊罗山
生活习性
  常活动于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营巢于树上洞穴,常栖于高树。
  平时栖息在河川、湖泊、池塘、沼泽内,尤喜在有荷花的水域里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6~8月繁殖。在近水的树洞里营巢。卵纯白,大小45×32毫米。
保护措施
  已有措施
  国家保护等级:未列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建议:
  棉凫在我国数量稀少,要采取加强湿地管理、繁殖期禁止猎捕和捡蛋等措施,予以保护。
英文解释
  1. n.:  eider
  2. lat.: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包含词
绿棉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