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郑愁予 Zheng Chouyu
云游了三千岁月
终将云履脱在最西的峰上
而门掩着 兽环有指音错落
是谁归来 在前阶
是谁沿着每颗星托钵归来
乃闻一腔苍古的男声
在引罄的丁零中响起
反正已还山门 且迟些个进去
且念一些渡 一些饮 一些啄
且返身再观照
那六乘以七的世界
(啊 钟鼓 四十二字妙陀罗)
首日的晚课在拈香中开始
随木鱼游出舌底的莲花
我的灵魂
不即不离 |
|
梵音 梵呗
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 King of the Buddhism that Brahman voice out |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
|
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
|
【梵音】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 (参阅‘四个法要’182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梵音”解释如下:
【梵音】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囗@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见呗比丘条。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囗@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梵音”解释如下: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 |
|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读经的声音。 |
|
【梵音】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参见:呗比丘)。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
|
宗教 | 佛教 | 佛门用语 | 佛教百科 | 刘飒 | 撞上天敌二次方 | 印度 | 瑜伽 | 摇滚 | Atm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