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梭梭
目錄
No. 1
  灌木或小喬木。耐旱,生長在新疆和內蒙西部沙漠區,能固定流沙,是沙漠造林用的重要植物。
suō suō suō suō
  形容肌肉突突顫動
No. 3
  恰好這一日身上的肉倒不跳,止那右眼梭梭的跳得有二指高。——《醒世姻緣傳》
No. 4
  往復如梭。形容頻繁。 金 商衟 《新水令》套麯:“眼皮兒不住了梭梭跳,料應他作念着。”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三折:“兩眼梭梭跳,必定悔氣到。”
No. 5
  suo suo
  拉丁名 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 bunge
  中文名 梭梭
  拉丁科名 chenopodiaceae
  中文科名 藜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現狀 漸危種。梭梭又名瑣瑣,在我國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及寧夏雖均有分佈,但由於長期不合理的放牧、樵采及挖掘肉蓯蓉,破壞極其嚴重,分佈面積日趨縮小。
  海拔下限(米) 150
  海拔上限(米) 1500,僅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可達2600。
  形態特徵 小喬木,有時呈灌木狀,高1一4(一7)米,樹皮灰黃色,幹形扭麯;枝對生,有關節,當年生枝纖細,藍緑色,直伸,節間長4一8(一10)毫米,2年生枝灰褐色,有環狀裂縫。葉退化成鱗片狀,寬三角形,對生,稍開展,先端鈍,腋間有綿毛。花扒兩性,單生於2年生枝條的狽性短枝葉腋;小苞片寬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5,矩圓形,花後增大,果時自背部先端之下1/3處生膜質翅;翅半圓形至近圓形,寬5一10毫米,係、伸或平展,有黑褐色縱脈紋,全緣或稍有缺刻,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內麯,並圍抱果實。胞果半圓球形,頂部稍凹,果皮暗黃褐色,肉質;種子扁圓形,直徑2.5毫米。
  特性 分佈區的氣候為極端大陸性。年平均溫2--11℃,1月平均溫-18--8℃,7月平均溫22--26℃,極端最高溫42℃,極端最低溫-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僅能生在幹旱荒漠地區水位較高的風成沙丘、丘間沙地和淤積、湖積龜裂型粘土,以及中、輕度????漬土上,也能生長在基質極端粗糙、水分異常缺乏的洪積石質戈壁和剝蝕石質山坡及山𠔌。梭梭具有鼕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強,不耐蔽蔭抗旱力極強,根係發達,在氣溫高達43℃而地表溫度高達60--70℃甚至80℃的情況下,仍能正常生長。抗????性很強,幼樹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量0.2--0.3%的沙丘上生長良好,而在含????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長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種子成熟。
  保護價值 梭梭材質堅重而脆,燃燒火力極強,且少煙,號稱“沙煤”,是産區的優質燃料,又是搭蓋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駱駝賴以度鼕、春的好飼料,又為重要藥材肉蓯蓉的寄主。還可用來防風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應建立梭梭自然保護區,在其分佈區內需合理安排放牧、採藥和解决好沙區人民的燃料,並應發動群衆採種育苗,大力開展直播或植株造林,以擴大梭梭林的分佈範圍。
  栽培要點 梭梭種子成熟後,發芽期保存半年,應隨即採集,並保持90%以上的純度,切忌潮濕。育苗時要選擇????化不太嚴重的砂土或細砂,播種後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時,苗根必須深植於穩定的濕砂層中。積雪或降雨時可直播。
梭梭的形態特徵
  小喬木,有時呈灌木狀,高1一4(一7)米,樹皮灰黃色,幹形扭麯;枝對生,有關節,當年生枝纖細,藍緑色,直伸,節間長4一8(一10)毫米,2年生枝灰褐色,有環狀裂縫。葉退化成鱗片狀,寬三角形,對生,稍開展,先端鈍,腋間有綿毛。花扒兩性,單生於2年生枝條的狽性短枝葉腋;小苞片寬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5,矩圓形,花後增大,果時自背部先端之下1/3處生膜質翅;翅半圓形至近圓形,寬5一10毫米,係、伸或平展,有黑褐色縱脈紋,全緣或稍有缺刻,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內麯,並圍抱果實。胞果半圓球形,頂部稍凹,果皮暗黃褐色,肉質;種子扁圓形,直徑2.5毫米。
  特性 分佈區的氣候為極端大陸性。年平均溫2--11℃,1月平均溫-18--8℃,7月平均溫22--26℃,極端最高溫42℃,極端最低溫-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僅能生在幹旱荒漠地區水位較高的風成沙丘、丘間沙地和淤積、湖積龜裂型粘土,以及中、輕度????漬土上,也能生長在基質極端粗糙、水分異常缺乏的洪積石質戈壁和剝蝕石質山坡及山𠔌。梭梭具有鼕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強,不耐蔽蔭抗旱力極強,根係發達,在氣溫高達43℃而地表溫度高達60--70℃甚至80℃的情況下,仍能正常生長。抗????性很強,幼樹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量0.2--0.3%的沙丘上生長良好,而在含????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長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種子成熟。
梭梭的保護價值
  梭梭材質堅重而脆,燃燒火力極強,且少煙,號稱“沙煤”,是産區的優質燃料,又是搭蓋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駱駝賴以度鼕、春的好飼料,又為重要藥材肉蓯蓉的寄主。還可用來防風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梭梭的保護措施
  應建立梭梭自然保護區,在其分佈區內需合理安排放牧、採藥和解决好沙區人民的燃料,並應發動群衆採種育苗,大力開展直播或植株造林,以擴大梭梭林的分佈範圍。
梭梭的栽培要點
  梭梭種子成熟後,發芽期保存半年,應隨即採集,並保持90%以上的純度,切忌潮濕。育苗時要選擇????化不太嚴重的砂土或細砂,播種後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時,苗根必須深植於穩定的濕砂層中。積雪或降雨時可直播。
花木百科
  梭梭介紹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
  科屬:
  藜科
  別名:
  瑣瑣
  形態特徵:
  小喬木,有時呈灌木狀,高1-4(-7)米;樹皮灰黃色,幹形扭麯;樹對生,有關節,當年生枝纖細,藍緑色,直伸,節間長4-8(-10)毫米,2年以,有環狀裂縫。葉退化成鱗鱗片狀,寬三角形,對生稍開展,先端鈍,腋間有綿毛。性,單生於2年生枝條的側短枝腋;小苞片寬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5,矩圓形,花後增長,果進自背1/3處生膜質翅;翅半圓形至近圓形,寬5-10毫米,斜伸或平展,有黑褐色從脈紋,全緣或稍有缺廖,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內麯,並圍抱果實。胞果半圓球形,頂部稍凹,果皮暗黃褐色,肉質;種子扁圓形,直徑2.5毫米。
  分佈與習性:
  主要分佈於我國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東部和北部、東天山山間盆地、河西走良好和嗄順戈壁、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地,柴達木盆地中部和北部沙漠、烏蘭布沙漠等地,柴達木盆地中部和北部沙漠戈壁地區也有少量分佈。其垂直分佈一般都在海拔150-1500米之間,僅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可達2600米左右。蘇聯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分佈。分佈區的氣候為極端大陸性。年平均溫2-11℃,1月平均溫-18-8℃,7月平均溫22-26℃,極端最高溫42℃,極端最低溫-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僅能生在幹旱荒地區地下水位較高的風成沙丘、丘是沙地和淤積、湖積龜裂型粘土,以及中、輕度????漬土上,也能生長在基質極端粗糙、水分異常缺乏的洪積石質戈壁和剝蝕石質山坡及山𠔌。梭梭具有鼕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雖,不耐蔽蔭,抗旱力極強,根係發達,在氣溫高達43℃而地表溫度高達60-70℃甚至80℃的情況下,仍能正常生長。抗????性很強,幼樹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量0.2-0.3%的沙丘上生長良好,而在含????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長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種子成熟。
  
  繁殖與栽培:
  梭梭種子成熟後,發芽期保存半年,應隨即採集,並保持90%以上的純度,切忌潮濕。育苗時要選擇????化不太嚴重的砂土或細砂,播種後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時,苗根必須深植於穩定的濕砂層中。積雪或降雨時可直播。
  應用:
  梭梭材質堅重而脆,燃燒火力極強,且少煙,號稱%26quot;少煤%26quot;,是産區的優質燃料,又是搭蓋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駱駝賴以度鼕、春的好飼料,又為重要藥材肉叢蓉的寄主。還可用來防風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百科辭典
  suosuo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
    藜科(Chenopodiaceae)梭梭屬樹木。原稱瑣瑣,又名????木、梭梭柴、查幹(蒙語)。本屬分佈在中東、中亞細亞和北非地區。中國除梭梭外,在新疆還有白梭棱(H.persicum)。20世紀50年代,中國把“瑣瑣”改寫為“梭梭”,“查幹”一詞在內蒙古沙漠區仍沿用。
    梭梭為大灌木或成灌叢狀。樹高3~8米,幹形扭麯。樹皮淺灰色或灰褐色。當年生枝條濃緑,光滑多汁,具關節。葉退化呈小鱗片狀,頂端鈍,貼生於節,腋間有綿毛。花兩性,黃色,單生於2年生短枝的葉腋,具闊卵形苞片,花被膜質。宿存。上部稍內麯成穗狀花序;雄蕊2~5,有花盤,子房具2~5枚短或無柄柱頭。果實背部橫生半圓形膜質翅,扁圓形,頂部凹如臍,暗黃褐色。種子小,種皮薄,暗褐色(見圖)。分佈在中國北緯36°~48°、東經60°~ 111°之間的幹旱沙漠地帶。一般長在湖盆周圍或衝積平原、湖盆窪地及????土湖積平原,或沙丘間。被沙壓後形成梭梭沙堆,逐漸在沙梁上形成林分。在山前洪積衝積扇砂礫質戈壁上一般呈小片疏林或散生狀態分佈。根據各地調查資料統計,中國天然梭梭林的面積約 200萬公頃。
    梭梭喜光。耐高溫(43℃)及嚴寒(-40℃)。適應大氣幹旱和土壤幹旱,能在年降水量25~ 200毫米的地區荒漠土壤上存活。垂直根係可深達 5米以下,水平根係可達10米以上,多分上下2層,上層根一般分佈於地表,下層根係集中在 2~3米範圍內。耐????,可在含????量1~2%土壤中生長良好,耐????臨界範圍為4~6%。在含????量高達 5%時種子發芽不受影響。分佈區內種子一般在秋季成熟。采後曬幹,碾去種翅,篩出淨種,幹藏至第2年春。種子在濕度4%時,發芽力保存期一般為6~9個月。千粒重3剋。一般選輕????鹼(含????量不超過1%)砂壤質土地育苗或采用容器育苗,每畝播種量 2千克。播後引水緩灌並防苗床積水,苗木出齊後生長期間可不再灌水。當年生苗高可達25釐米以上,每畝産苗2~3萬株。在中國西北及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帶,一般選砂質土平地、半固定沙丘和沙丘間低地以及輕????漬化砂地為造林地,用一年生苗植苗造林,初植時澆水一次。在流動沙丘上造林需設置沙障,防止風蝕,保護初植幼苗。也可用播種方法造林。
    梭梭材質堅而脆,氣幹材比重為1.02,燃燒時火力旺,有“沙漠活煤”之稱,是優質薪炭材。嫩枝是駱駝和羊的優質飼料,梭梭林分佈區是駱駝的主要牧場。樹根上寄生的□蓉是名貴中藥材。
     (高尚武)
    
草業百科
  牧草科名藜科
  牧草科拉丁名Chenopodiaceae
  牧草科英文名Goosefoot Family
  牧草屬名梭梭
  牧草屬拉丁名Haloxylon Bge.
  牧草屬英文名Saxoul
  天然牧草梭梭
  牧草學名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
  牧草英文名Saxoul
  牧草圖片
  地理分佈梭梭(別名瑣瑣、梭梭柴)分佈於中國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主要分佈在東界以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北部的東加幹(東經180度)和杭錦旗西部的岱慶召附近(東經108度);南界達柴達木盆地東部(北緯36度);蒙古、中亞地區也有分佈。
  形態特徵小半喬木,有時呈灌木狀。高1~5米或更高,樹冠直徑1.5~2.5米。樹幹粗壯,常具粗瘤,樹皮灰黃色;二年生枝灰褐色,有環狀裂縫;當年生枝深緑色。葉對生,退化成鱗片狀寬三角形。花小,單生於葉腋,黃色,兩性,小苞片寬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5,果自背部橫生膜質翅。胞果半圓球形,頂部稍凹,果皮黃褐色,肉質;種子橫生,直徑2.5毫米。細胞染色體:2n=18。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根係發達,主根深2米多,深者可達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層。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一般4月初芽開始萌動,4月中、下旬長出肉質鱗片狀的葉,5月中、下旬開花,花期約20天左右,6~8月花休眠,9月上旬開始結實,9月末、10月初種子成熟,11月初全株枯黃。當年枝生長較快,一般年份平均生長30~40釐米,降雨多的年份可達50釐米以上。再生能力較弱。據測定,在6月份刈割後至秋末,嫩枝的再生高度僅8~10釐米。耐幹旱。但降雨少,往往不能結實或種子不能成熟;雨量充沛,結實率較高。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0℃左右,若溫度在35℃以上,發芽受到抑製。據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所的資料,種子獲得水分後,在適宜的溫度下,5小時即可發芽,發芽率達85%~90%。種子不宜久藏,通常是第一年採種供翌年播種用。梭梭的株高和樹冠變異很大。高度超過2米者,通常具粗糙扭麯的主幹,由基部發出分枝,形成圓叢狀。其分佈與鬆散的土壤基質和較淺的地下水位有關。耐風沙,受到沙埋以後,仍然生長旺盛。喜生於輕度????漬化、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在礫質戈壁低地、幹河床邊、山前衝積扇等處也有生長。梭梭是適應中溫帶氣候的荒漠植物,分佈區內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氣候的乾燥度大於4.0,≥10℃的活動積溫2500~3000℃,年平均氣溫2~8℃。8℃以上的內蒙古阿拉善南部地區,雖有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但沒有梭梭的分佈。
  飼用價值是良好的飼用小半喬木,每年有落枝的習性,荒漠地區的牧民稱它為駱駝的“抓膘草”。駱駝終年喜食;羊在秋末也揀食落在地上的嫩枝和果實;牛、馬不食。梭梭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對防風固沙、治理沙漠具有重要作用。名貴藥材,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植物。為防止梭梭草場大面積退化,對已破壞的草場應進行封閉,以促進其自然更新。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建立人工草場。挖肉蓯蓉應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挖後必須填埋坑穴,以利梭梭的生長。
草業百科
  牧草名稱梭梭
  牧草學名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 Bunge
  牧草圖片
  來源與分佈梭梭(別名瑣瑣、梭梭柴)分佈於我國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其主要分佈在東界以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北部的東加幹(東經180度)和杭錦旗西部的岱慶召附近(東經108度),南界可達柴達木盆地東部(北緯36度),蒙古、蘇聯中亞地區也有分佈。
  牧草形態梭梭為小半喬木,有時呈灌木狀,高1~5米或更高。樹冠直徑1.5~25米。樹幹粗壯,常具粗瘤,樹皮衣黃色;二年生枝灰褐色,有環狀裂縫;當年生枝深緑色。葉對生退化成鱗片狀寬三角形。花小,單生於葉腋,黃色,兩性,小苞片寬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5,果自背部橫生膜質翅。胞果半圓球形,頂部稍凹,果皮黃褐色,肉質;種子橫生,直徑2.5毫米。
  牧草特性梭梭根係發達,一般主根深達2米多,最深者可達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層。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一般4月初芽開始萌動,4月中、下旬長出肉質鱗片狀的葉,5月中、下旬開花,花期約20天左右,6~8月花休眠,9月上旬開始結實,9月末、10月初種子成熟,11月初全株枯黃。梭梭的當年枝,生長速度較快,一般年份平均生長30~40釐米,降雨多的年份可達50釐米以上。但再生能力較弱。梭梭雖耐幹旱,但在降雨少的年份,往往不能結實或種子不能成熟;在雨量充沛的年份其結實率較高。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0℃左右,若溫度在35℃以上,則發芽受到抑製。梭梭的種子不宜久藏,通常是第一年採種供翌年播種用。梭棱的株高和樹冠變異很大。高度超過2米者,通常具粗糙扭麯的主幹,由基部發出分枝,形成圓叢狀。因其每年有一部分當年小枝枯落,故稱它為落葉小半喬木。它的分佈總與鬆散的土壤基質和較淺的地下水位有關。耐風沙,受到沙埋以後,仍然生長旺盛。喜生於輕度????漬化、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在礫質戈壁低地、幹河床邊、山前衝積扇等處也有生長。梭梭是適應中溫帶氣候的荒漠植物,它分佈區內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氣候的乾燥度大於4.0,≥IO℃的活動積溫2500~3000℃,年平均氣溫在2~8℃的範圍內,8℃以上的內蒙古阿拉善南部地區;雖有適於梭梭生長的環境條件,但沒有梭梭的分佈。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梭梭是良好的飼用小半喬木,有每年落枝的習性,荒漠地區的牧民稱它為駱駝的“抓膘草”。駱駝喜食;羊在秋末也揀食落在地上的梭梭嫩枝和果實;牛、馬不食。此外,梭棱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對防風固沙、治理沙漠具有重要作用。且為名貴藥材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植物。幹枯的梭梭枝幹,還可供修建棚圈等之用。但嚴禁濫行砍伐,防止梭梭草場大面積退化。對已破壞的梭梭草場應進行封閉,以促進其自然更新。選擇適宜梭梭生長地段,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建立人工梭棱草場。挖肉蓯蓉應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挖後必須填埋坑穴,以利梭梭的生長。
  栽培技術梭梭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可建設人工棱梭草場。在第一年秋末,採集成熟種子,然後選擇較肥沃的沙質地作苗床。用落水蓋草法或覆薄沙蓋草法春季育苗,千粒重3~3.5剋。移栽地段應選在輕度????漬化,地下水位較高、土層中含水量不低於2%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上。苗木應選為一年或二年生的實生苗,在春季或秋季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時進行移栽。梭梭栽後,必須加強保護,封閉禁牧,待五年左右,梭梭地上部分生長起來以後,方可放牧利用。
  常見牧草病害-
  常見牧草蟲害-
英文解釋
  1. :  saxoul
  2. n.:  trem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