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梨茎蜂
[别名] 梨梢茎蜂、梨茎锯蜂、折梢虫、截芽虫
[学名] janus piri okanota et muramatsu
[ 目 ] 膜翅目
[ 科 ] 茎蜂科
[寄主] 梨 沙果
[为害特点] 新梢生长至6~7厘米时,上部被成虫折断,下部留2~3厘米短橛。在折断的梢下部有一黑色伤痕,内有卵一粒。幼虫在短橛内食害。
[特征描述]
成虫 体长9~10毫米,细长、黑色。前胸后缘两侧、翅基、后胸后部和足均为黄色。翅淡黄、半透明。雌虫腹部内有锯状产卵器。卵 长约1毫米,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半透明。幼虫 长约l0毫米,初孵化时白色渐变淡黄色。头黄褐色。尾部上翘,形似"~"形。蛹 全体白色,离蛹,羽化前变黑色,复眼红色。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被害枝橛下二年生小枝内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梨树花期时成虫羽化。成虫在晴朗天气10~13时之间活跃,飞翔、交尾和产卵。低温阴雨天和早晚在叶背静伏不动。当新梢长至5~8厘米,即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产卵前先用锯状产卵器在新梢下部留3~4厘米处,将上部嫩梢锯断,但一边皮层不断,断梢暂时不落,萎蔫干枯,成虫在锯断处下部小橛2、3毫米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l粒卵,然后再将小橛上1、2片叶锯掉。成虫产卵为害期很短,前后仅lo天左右。卵期l周。个体产卵量30~50粒。幼虫孵化后向下蛀食,受害嫩枝渐变黑干枯,内充满虫粪。5月下旬以后蛀入二年生小枝继续取食,幼虫者熟调转身体,头部向上作膜状薄茧进入休眠,10月份以后越冬。
[防治方法]
1. 梨树落花期,成虫喜聚集,易于发现,即时在清晨不活动时振落捕杀。 2. 落花后即时喷布药剂。常用药剂有50%对硫磷乳油,90%敌百虫1500倍;或40%氧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梨蚜时兼治。 3. 幼虫为害的断梢脱落前易于发现,及时剪掉下部短橛。冬季修剪时,注意剪掉干橛内的老熟幼虫。
[地理分布]
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此虫为害。 |
|
梨茎蜂
[别名] 梨梢茎蜂、梨茎锯蜂、折梢虫、截芽虫
[学名] Janus piri Okanota et Muramatsu
[ 目] 膜翅目
[ 科] 茎蜂科
[寄主] 梨 沙果 |
|
新梢生长至6~7厘米时,上部被成虫折断,下部留2~3厘米短橛。在折断的梢下部有一黑色伤痕,内有卵一粒。幼虫在短橛内食害。 |
|
成虫 体长9~10毫米,细长、黑色。前胸后缘两侧、翅基、后胸后部和足均为黄色。翅淡黄、半透明。雌虫腹部内有锯状产卵器。卵 长约1毫米,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半透明。幼虫 长约l0毫米,初孵化时白色渐变淡黄色。头黄褐色。尾部上翘,形似"~"形。蛹 全体白色,离蛹,羽化前变黑色,复眼红色。 |
|
犁茎蜂发育过程图一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被害枝橛下二年生小枝内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梨树花期时成虫羽化。成虫在晴朗天气10~13时之间活跃,飞翔、交尾和产卵。低温阴雨天和早晚在叶背静伏不动。当新梢长至5~8厘米,即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产卵前先用锯状产卵器在新梢下部留3~4厘米处,将上部嫩梢锯断,但一边皮层不断,断梢暂时不落,萎蔫干枯,成虫在锯断处下部小橛2、3毫米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l粒卵,然后再将小橛上1、2片叶锯掉。成虫产卵为害期很短,前后仅lo天左右。卵期l周。个体产卵量30~50粒。幼虫孵化后向下蛀食,受害嫩枝渐变黑干枯,内充满虫粪。5月下旬以后蛀入二年生小枝继续取食,幼虫者熟调转身体,头部向上作膜状薄茧进入休眠,10月份以后越冬。 |
|
1. 梨树落花期,成虫喜聚集,易于发现,即时在清晨不活动时振落捕杀。
2. 落花后即时喷布药剂。常用药剂有50%对硫磷乳油,90%敌百虫1500倍;或40%氧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梨蚜时兼治。
3. 幼虫为害的断梢脱落前易于发现,及时剪掉下部短橛。冬季修剪时,注意剪掉干橛内的老熟幼虫。 |
|
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此虫为害。 |
|
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茎蜂科(Cephidae)。又名梨茎锯蜂,俗称折梢虫。果树害虫,主要为害。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14~16毫米,全体黑色有光泽。雌虫腹部末端有锯齿状产卵梨茎蜂黑白正面图器。卵长约 1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淡灰白色。幼虫体长10~11毫米,黄白色。蛹长约9毫米,复眼红色。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梨产区和朝鲜。寄主植物除梨外,尚有棠梨和沙果等。年发生1代,以熟幼虫和蛹在被害梢内越冬。在中国中部3月化蛹,4月羽化为成虫,梨树抽新梢时成虫出现,4~5月在新梢上产卵为害。成虫取食花蜜、露水等为补充营养,上午10时后气温较高时,飞翔交尾。雌虫产卵时在嫩梢上伸出产卵器锯断新梢,并在断面下方产卵一粒于组织内,随将断口下方2、3个叶柄锯断,产卵孔不久即成黑色小点。卵经7天化,幼虫在新梢髓部内向下方蛀食。5~6月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粪便堆积在身体后方,不排出,6月间即蛀食到2年生枝处,此时幼虫老熟,反转身体,在原蛀道中咬一羽化孔,但并不咬穿,然后作一褐色膜状薄茧进入休眠。每一被害梢仅有幼虫一头。不同受害程度有差异,凡抽梢期与成虫出现高峰相吻合的品种受害都重。幼虫天敌有白僵菌和寄生蜂等。梨树被害新梢很易发现,防治时应结合冬季修剪,除去被害枝以减少虫源。成虫盛发期可用虫网捕杀,或喷洒、敌敌畏等。 |
|
- lat.: janus pyri okamota
|
|
梨茎锯蜂, 梨梢茎蜂, 截芽虫, 折梢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