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吉林 >四平 > 梨樹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220322
區域概況
  梨樹縣,位於吉林省西南部,地處東北鬆遼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平坦,素有“東北糧倉”和“鬆遼明珠”之美稱,土地面積4209平方公裏,人83萬。設縣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原名“奉化縣”,曾是清太宗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後的祖籍地。
行政區劃
  縣人民政府駐梨樹鎮嚮陽街2號。全縣轄14個鎮、6個鄉:梨樹鎮、郭傢店鎮、榆樹臺鎮、小城子鎮、喇嘛甸鎮、蔡傢鎮、劉傢館子鎮、十傢堡鎮、孟傢嶺鎮、萬發鎮、東河鎮、瀋洋鎮、林海鎮、小寬鎮、白山鄉、泉眼嶺鄉、勝利鄉、四棵樹鄉、雙河鄉、金山鄉。
歷史沿革
  奉化東大街
  漢為扶餘地,晉、後魏、齊仍屬扶餘地,隋為高句麗所 據,唐為渤海扶餘屬地,遼為信州柳河縣屬地,金為信州臨津、柳河二縣屬地,元廢二縣為鹹平府開元路地,明為遼海 衛福餘地。清初為科爾沁左翼中達爾罕王的旗地,道光元年 (1821年)在此地設分防照磨,隸屬昌圖廳,光緒四年(1878年) 設奉化縣,隸屬昌圖府。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因與浙江奉化 重名,改稱梨樹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民國十八年(1929 年)一月改省廢道,改奉天為遼寧,此縣隸屬於遼寧省為二 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重新設奉天省,此縣隸屬於 奉天省,為乙類縣;康德八年( 1941年)七月又增設了四平 省,梨樹又劃屬四平省。東北光復後,實行省製改革,民國三 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 省合併為九省,取消四平省,梨樹劃屬遼北省,後恢復東三 省,又劃歸吉林省管轄。 梨樹縣從遠古到清初,一直是遊牧荒地。嘉慶七(1802年) 准許南方流民出邊禁地墾荒,荒地逐漸被開墾,纔有人在此 定居下來。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嚮蒙王納租稅,在梨樹 城設分防照磨,管轄此地百姓。 梨樹縣原名奉化縣,古稱偏臉城,俗稱買賣街。當時奉化縣地處邊北扼要之地,是“盜寇出沒”“頑民盜風不息” 之地,統治者為了教化當地“頑民”,故大肆宣傳要“遵奉 王化”,因此起名為奉化縣.梨樹城並非是一座城,而是一 個小村落,“傳聞其地多種梨因名之”。
經濟發展
  農業是梨樹縣的基礎産業,梨樹素來就有黃金玉米帶之美譽。1998年糧食産量達19.4億公斤,是1978年的8.9倍。人均占有糧食、貢獻糧食、糧食單産和糧食商品率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是國傢重點商品糧基地縣。梨樹縣的"一畝經濟田"發展模式得到上級重視推廣。
  畜牧業發展很快,商品率高。1998年全縣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是1978年的6.4倍、13.2倍、5.9倍和27倍。境內有百餘種礦藏,其中硅灰石儲量在1500萬噸以上,為世界之最;天然氣儲量在110億立方米以上,開採價值可觀。
  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工業品多達500多種,澱粉、酒精、硅灰石粉、糠醛等20多種産品打人國際市場,遠銷歐美、東南亞十幾個國傢和地區。交通運輸四通八達。“京哈”、“四梅”、“哈大”鐵路,“長大”高速公路,102國道從境內通過。郵電通信設備完善。萬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公安傳真、特快專遞廣泛應用。
旅遊資源
  人文景觀別具一格,旅遊資源豐富。葉赫轉山湖區風光綺麗,被國傢命名為森林公園。
  景點推薦:葉赫那拉古城、葉赫那拉城、轉山湖遊樂園。(梨樹張新雨整理)
  梨樹縣2007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7-12-27
  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7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條戰綫廣大幹部群衆,奮發進取,紮實工作,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預測,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102.1億元,同比增長22.9%,超年初計劃7%;一産增加值達到45.8億元,同比增長11.8%,超年初計劃2%;二産增加值達到26.4億元,同比增長40.9%,超年初計劃14%;三産增加值達到29.9億元,同比增長28.1%,超年初計劃10%; 工業用電量達到1.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3%。社會各項事業均實現了預期目標。
  (一)工業經濟快速增長,項目開發成果顯著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産值預計完成50億元,同比增長78.6%,超年初計劃44%;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6.9億元,同比增長64%,超年初計劃33%;利潤預計完成1.15億元,同比增長60%,超年初計劃46%;工業企業上繳稅金預計完成1.14億元,同比增長14%,超年初計劃5%;工業産品産銷率達到97%以上。
  項目開發建設實現了新突破。全縣開發建設項目154項,預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8%,同比增長147%。其中工業加工項目71項,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1.3億元。
  (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全縣糧食産量預計達到41.5億斤,旱災之年仍保持了較高的階段性水平;畜牧業快速發展,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315萬頭、79萬頭、43萬衹和4300萬衹,牧業總産值預計完成61.5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37%,同比增長45.6%;園藝特産業繼續發展,園藝特産業總産值預計完成16.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同比增長7.8%。
  (三)商貿經濟運行穩定,財政收入加快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18.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同比增長14.5%;出口創匯總額達到300萬美元;全口徑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2.31億元,同比增長24.3%。
  (四)積極爭取國傢和省投資,努力開展銀企對接活動
  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積極爭取,2007年該縣列入省和國傢投資計劃的項目20個,爭取無償投資8100萬元用於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和民居條件,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同時,通過組建金融合作辦公室和擔保公司,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爭取專項資金貸款超億元,緩解了資金“瓶頸”製約問題。
  (五)城區改造穩步推進,城鄉建設取得新進展
  梨樹縣城棚戶區改造主體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鎮內31條街路(巷路)改造和城區美化、緑化工作也順利開展。實施了梨樹供水工程和新天竜引水工程。城鄉道路建設全面啓動。完成村村通公路總里程達312公裏。城鄉面貌和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六)生態建設繼續加強,社會事業持續發展
  全縣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強化,污染得到有效控製。預計全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5%,二氧化硫排放量3040噸,煙塵排放量2552噸,各項環保指標控製在較低的增幅。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5‰以內。科技、教育、文體、衛生、郵政、通訊和廣播電視等項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社會保障、民政福利、公安司法、婦女兒童等項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7200元,同比增長20%,農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5200元,同比增長15.6%。
  2007年,全縣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了較好成果,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比較小,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産業結構不均衡,三次産業比重不相協調,二、三産業發展相對滯後;三是經濟整體運行質量不高,一些大項目需經一定的成長周期才能見效,目前還存在高産值、低稅收的問題,財政增長幅度明顯低於經濟增長速度;四是城鄉人民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收渠道不寬。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七)著名學校 第一實驗小學,梨樹一中,梨樹二中,梨樹四中,培育出高等人才
  摘自梨樹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孔令國在2007年11月19日在縣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梨樹縣2007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和2008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歷史文化
  在梨樹這塊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朝為古夫餘國地。到南北朝中期為高句麗地。唐朝為渤海鄚頡府和夫餘府夫州轄地。遼代為東京道韓州柳河縣屬地。金代為鹹平路韓州臨津、柳河二縣屬地。元朝為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鹹平府地,置韓州站。明朝為遼東都司遼海衛地,置漢州站。
  清朝初年梨樹北部為內蒙古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遊牧地,南部為盛京西流水圍場。1803年(清嘉慶八年),達爾罕王開始招墾,人口漸漸增加,屯落也逐漸多起來。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清政府在開發地段設昌圖廳,管理“民人”事務,實行蒙漢分治。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政府設梨樹城(今偏臉城)分防照磨,隸屬昌圖廳,最初衙署設在梨樹古城(今偏臉城)內。
  梨樹偏臉城古城遺址
  梨樹古城原名昭蘇城,因在昭蘇太河右岸而得名。傳說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蘇,死於此地。為紀念他,將此河命名為昭蘇太子河。昭蘇為蒙語,意為有很多錢。昭蘇太子河後簡稱昭蘇太河,1987年確定標準名稱為昭蘇太河,是梨樹縣境內僅次於東遼河的第二大河。梨樹古城位於今梨樹鎮北偏東4 公裏,南臨昭蘇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勢修築,因地勢不平,西北高而東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臉”狀,故民間又稱“偏臉城”。偏臉城地處今梨樹縣白山鄉岫岩村北白山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闊方正,為夯土而成,城垣周長4 318米,頂寬1米,基寬12米,最高處達7.4米,城垣四角築了望臺(又稱角樓),高出城墻2米。古城開有4座城門,城門外有甕城,城墻外有護城河。現在除南墻破壞較嚴重外,其餘三面城墻尚存遺跡。該城原為遼代九百奚營治所,金初稱“合叔勃”,是宋金時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貴族揮兵攻金伐宋,古城毀於這場浩劫之中。此後數百年間,古城一直沉睡在曠野之中,漸漸被人們遺忘。二十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將梨樹古城定名為偏臉城,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梨樹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並沒有駐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圍早年曾是一片沼澤地,清嘉慶年間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遷至奉化屯後,最初那裏並無城垣,四周都是開闊地,無險可依。後來衙署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壘土為墻,作為防禦工事。還在壕上建橋以便出入,街口處連接民房立了東、西、南、北4個門,在門旁設了炮臺。城墻高4.5米,墻上築垛口,高1米,城內設馬道,狀似土圍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馬國良(號稱“馬傻子”)起義軍曾攻破奉化土墻,四門倒塌,起義軍衝進城內,殺官逐吏,開獄分倉。
  由於奉化附近開發面積不斷擴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將軍奏請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設新縣。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準,定名為奉化縣,縣城設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懷德縣一律辦理”,為“疲難沿邊題調要缺,蒙民兼理”,隸屬於奉天省昌圖府。建縣時“奉化”為梨樹分防照磨衙署駐地的社名,建縣後取社名為縣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應源於奉化屯,因當時奉化縣地處邊北扼要之地,是“盜寇出沒”,“頑民盜風不息”之地,統治者為了教化當地“頑民”,故大肆宣傳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設縣後原駐奉化的梨樹分防照磨移駐八面城。初設縣時,奉化早年修築的土圍子已夷為平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防義和團和土匪,知縣王順存召集紳商募捐,修築城墻。知縣鮮俊英繼任後,繼續修築,纔最後完工。城墻周長9 000米,城外護城河上寬5米,深5米,底寬3米。該城墻到解放前已倒塌殆盡。
  1912年(民國元年),改縣衙為縣公署。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浙江省奉化縣重名,遂藉用梨樹古城名,更名為梨樹縣。早在梨樹分防照磨駐奉化時,有人亦稱奉化為梨樹城,也有人說是因奉化屯內梨樹繁茂,故將奉化稱梨樹城。縣名更為梨樹後,便正式將奉化更名為梨樹城,此後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這個名了。梨樹城位於昭蘇臺河南岸,由於交通便利,往來行旅多,農産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間梨樹城又叫過買賣街,蒙古語稱“庫都力”。昔日的買賣街,糧棧、綢緞布匹、日用百貨、雜貨等商戶林立,燒鍋、糧𠔌加工和鐵木皮麻柳等手工業作坊50餘戶,為周圍百餘裏農副産品和手工業品的集散地,是柳條邊外的繁華集鎮。官、商、富戶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廟、開商鋪、起住宅,使梨樹城漸漸成了一個大聚落。由於商業日趨發達,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區,經緯路各兩條。直到“長大”鐵路通車後,四平街(今四平市)經濟貿易興起,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昔日繁華的買賣街逐漸蕭條。東北淪陷以後,工商業凋敝,梨樹城淪為一般小集鎮,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藥鋪等,井字街兩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時也沒有一傢影、劇院。
  淪陷時期,1937年從梨樹縣劃出四平街等,成立四平街市。在此前後,梨樹縣先後隸屬過奉天省、遼寧省、四平省、遼北省、遼西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
  梨樹縣政府
  梨樹縣城1960年至1965年曾遷駐郭傢店。郭傢店早在800年前就有人居住,曾是契丹人的轄地。清初為內蒙古達爾罕王領地,十九世紀初,這裏是個十幾戶人傢的小屯落。清嘉慶年間內蒙古達爾罕王招墾後,由關內來了一戶郭姓人傢在此落戶,當時此地是交通要道,往來車輛很多,老郭傢就在此開了個大車店,接待往來車輛和行人。由於大車店開得很興隆,又來了不少做小買賣的人在此聚集,逐步發展為集鎮,此鎮便稱郭傢店。中長鐵路建成後在此設站,稱郭傢店為“四站”,後又改稱郭傢店車站。藉助鐵路交通的方便,郭傢店的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聚落沿鐵路兩側分佈,呈棋盤格狀。梨樹縣城遷走後,一直是該縣最重要的集鎮之一。
  關於梨樹縣名的由來,一直衆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以當地物産——梨樹命名。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載:“以其時此地多植梨樹,因名之。”
  第二種說法是,由“裏蘇”音轉。據《梨樹縣志》(1934年版)載:“此地原屬高句麗,因有蘇姓大戶得名,故有赫爾蘇、昭蘇河、蘇竜起等地名。城在(昭)蘇河之裏,故名裏蘇;偏臉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蘇(城)。所言梨樹者,蓋由裏蘇轉音耳。”
  第三種說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編修的《梨樹縣志初稿》載:“梨樹城原為今縣城北4公裏之偏臉城。因城(偏臉城)北半裏許有一棵對摟粗的大梨樹而得名。昌圖廳設分防照磨時,擬建官署於此城,故稱梨樹城照磨。待至動工建衙署時,發覺城在山頂,與昌圖廳往來時隔昭蘇臺河,需跋山涉水,跑馬送信甚為不便,便在昭蘇臺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稱新城(今梨樹鎮)為梨樹城。”
  由“裏蘇”音轉之說,與史實不符。赫爾蘇原為清朝東遼河上遊的河名,滿語意為海邊????池所生之草;昭蘇為蒙古語“錢”;蘇竜起為蒙古語“屯落”之意。
  上三臺水庫
  據說明末清初,梨樹古城(偏臉城)不僅城北半裏許有一株對摟粗的大梨樹,而且城內也有許多梨樹,至今尚有殘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說法較為確切。偏臉城為金代韓州古城遺址,元滅金後,州雖廢,但州城仍為開原北陸路交通的重要驛站——韓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為盛京通往黑竜江驛路上的重要驛站——韓州站。後來站廢名失,當地人便以城內有梨樹,稱為梨樹城。古城地處交通要道,為金代上京(今黑竜江省阿城縣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經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將韓州治所從當時的柳河縣(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移至九百奚營(今偏臉城),即因偏臉城地處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在這一帶設分防照磨時,駐地便選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樹城(今偏臉城),故名為梨樹城分防照磨。後將衙署移至昭蘇臺河以南4公裏處的奉化屯(今梨樹鎮),仍稱梨樹城分防照磨。另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記載:“照磨署初在梨樹城,後移至縣治街。”此言證明梨樹城與縣治街並非一地,是由梨樹城(今偏臉城)移至縣治街(今梨樹鎮奉化大街)。日本人編寫的《四平街案內》記載:“偏臉城為古之梨樹城。”訪問當地高齡老人也證實:偏臉城即古之梨樹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對摟粗大梨樹而得名。
  綜上所述,梨樹縣名來源於古梨樹城。今梨樹城(今梨樹鎮)隨梨樹縣名。
  教育方面:境內高中有梨樹一中,郭傢店高級中學等
近義詞
梨樹, 梨樹區
相關詞
寶清縣寧城縣鄉鎮行政地理地名吉林省行政村
包含詞
梨樹縣中醫院梨樹縣建設賓館梨樹縣婦幼保健院
梨樹縣衛生防疫站梨樹縣地方戲劇團梨樹縣葉赫滿族中學
梨樹縣第一人民醫院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梨樹縣人民政府賓館
梨樹縣廣播電視大學梨樹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梨樹縣鑫竜服裝總廠
梨樹縣第二人民醫院梨樹縣第三人民醫院梨樹縣殘疾人康復中心
梨樹縣疾病予以控製中心梨樹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梨樹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
梨樹縣農村成人高等專科學校梨樹縣梨樹鎮預防保健藥品監督站
分類詳情
張開榆樹臺鎮張開梨樹鎮張開瀋洋鎮張開勝利鄉張開東河鎮
張開郭傢店鎮張開小城子鎮張開蔡傢鎮張開十傢堡鎮張開孟傢嶺鎮
張開萬發鎮張開林海鎮張開小寬鎮張開白山鄉張開泉眼嶺鄉
張開四棵樹鄉張開雙河鄉張開金山鄉張開喇嘛甸鎮張開葉赫滿族鎮
張開石嶺鎮張開劉傢館鎮張開董家乡劉傢館子鎮
葉赫那拉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