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 桑梓
目錄
No. 1
  sāng zǐ
  [one’s native place]
  古代常在傢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乡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在漢語中,“桑梓”一詞經常被人們用來代稱“故鄉”。這一用法至遲在東漢時期就已形成,因為東漢張衡在其《南都賦》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歸裏焉。” 那麽,在我國為數衆多的樹種中,人們為什麽偏偏會選中桑、梓這兩種樹來指稱故鄉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桑、梓是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兩種樹。桑樹的葉可以用來養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及枝條可以用來製造器具,皮可以用來造紙,葉、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藥。而梓樹的嫩葉可食,皮是一種中藥(名為梓白皮),木材輕軟耐朽,是製作傢具、樂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在古代還常被作為薪炭用材。正是因為桑樹和梓樹與人們衣、食、註用有着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的人們經常在自己傢的房前屋後植桑栽梓,而且人們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往往心懷敬意。如:《詩·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除此之外,在我國古代,傢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經常栽種梓樹(如:《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前曾對使者說過這樣的話:“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這一點從漢末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鬆柏桑梓,猶宜肅恭”這句話中可得到印證。這是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極強的桑樹和生長快速、材質優良的梓樹都是生命之樹,人們將它們視為靈木。
  由於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樹和梓樹就成了故鄉的象徵,“桑梓”也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如:三國時期的女詩人蔡琰的《鬍笳十八拍》(一說為托名之作)即有句云:“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思親賦》和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孝感賦》中亦分別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曠,愧丞嘗之弗營”、“戀丘墳而縈心,憂桑梓而零淚”。這一用法在唐代的詩文中更為常見,如:“永懷桑梓邑,衰老若為還”(李德裕《早春至言禪公法堂憶平泉別業(金陵作)》、“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柳宗元《聞黃鸝》)、“謝病始告歸,依依入桑梓
  桑梓指代家乡,杜稷指代國傢,鴻雁指代書信
  桑梓的典故
  古人為了穿衣,傢傢種桑植麻。《孟子》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詞就專用來指農事,唐朝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就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句子。古代人們傢宅旁常栽種桑和梓,《詩經·小雅》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後來“桑梓”就用來做“故鄉”的代稱。
  桑梓之情
  桑梓之情就是家乡之情。
英文解釋
  1. n.:  one's native place
法文解釋
  1. n.  pays natal
近義詞
桑梓
桑梓, 桑梓
相關詞
天津薊縣農村
包含詞
桑梓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