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anomoneura mori schwarz
英文:mulberry psylla
【病蟲名】桑木虱 別名白蝘、白絲蟲、蜢子等
【為害作物】桑樹
【為害分佈】桑木虱的寄主植物主要為桑樹,另外,還有柏樹,是桑樹的重要害蟲之一。該蟲在浙江、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陝西、遼寧、重慶、臺灣等省、直轄市均有發生和為害。桑樹伐條後可遷移到柏樹上為害。
【危害癥狀】桑木虱以其以若蟲吸食桑芽、桑葉汁液,受害桑生長不良,葉片嚮葉背捲縮呈筒狀或耳朵狀,嚴重的組織壞死或出現枯黃斑塊,葉背白色蠟絲滿布無法喂蠶,桑芽不能萌發。若蟲分泌物還可誘發煤病,招引螞蟻,嚴重影響桑葉質量,阻礙蠶業發展。
【病蟲形態】桑木虱屬昆蟲綱,同翅目,木虱亞目,昆蟲。成蟲:體長3.5mm,初羽化時水緑色,後變為灰褐色,體型似蟬,復眼半球形,赤褐色,單眼兩個,淡紅色。觸角黃色,末節黑褐色。胸背隆起,具深黃紋數對。前翅半透明,具咖啡色班紋。卵:初白色,後變黃色,末端尖,具一卵角,另一端圓,具卵柄,孵化前尖端兩側各出現一紅色眼點。若蟲:黃緑色,體扁平,腹末具白色蠟毛。
【發生規律】桑木虱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鼕,翌年3月下旬交尾産卵,每雌産卵2100粒左右,卵産在脫苞後尚未展開的幼葉上,産卵期持續1個月,卵期10~22天。若蟲共蛻皮5次,於5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具群集性,在嫩梢和葉背吸食葉片汁液。桑樹夏伐期間,成蟲遷到附近的柏樹上吸食,桑芽萌發後遷回桑樹,秋季則在桑樹和柏樹上取食為害,當氣溫由12℃降至4.4℃時,成蟲在桑樹樹縫、蟲孔或柏樹上越鼕。
【防治方法】(1)桑園四周或附近不要栽植柏樹,夏伐後該蟲如沒有柏樹作為中間寄主,經5~10天即死亡。(2)4月上旬及時摘除着卵葉。(3)4月中旬至5月上旬,剪除有若蟲的枝梢,集中燒毀。(4)在卵期、若蟲期噴灑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0%康福多濃可溶劑3500倍液、10%除盡乳油2000倍液、40%異稻瘟淨乳油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50%馬拉鬆乳油15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3000倍液、5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000倍液,兼有殺卵效果。距蠶期較近或在蠶期噴灑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毒殺若蟲,一般噴藥後幾天即可采葉喂蠶。 | | - n.: Anomoneura mori Schwarz, mulberry psylla, mulberry suck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