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桐廬經濟開發區
目錄
No. 1
  桐廬縣位於浙江西北部,地處錢塘江中遊,距杭州市區 80 公裏,介於北緯 29°35′—30°05′ 和東經 119°10′—119°58′ 之間,西接黃山、千島湖,東連錢塘江、西湖,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旅遊開放區和沿海經濟開放縣。
  桐廬於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 225 年)始置縣,迄今已有 1780 年歷史。桐廬縣縣域總面積 1825 平方公裏,呈 “ 八山一水一分田 ” 的地貌結構。全縣轄 7 個鎮 4 鄉和 2 個街道,總人口 40 萬。
  桐廬自改革開發以來,積極改革創新,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繼 1998 年桐廬跨入浙江省小康縣後, 2004 年桐廬躋身 “ 全國百強縣 ” 之列。
  (一)工業立縣
  改革開放以來,桐廬的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初步行成製筆、服裝、針紡織、玩具、箱包、生物製藥、皮革、機械、電子等優勢産業。近年來,政府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倡導走能耗底、污染少、資源消耗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桐廬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認真落實“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工作舉措,,積極開創工業投入和招商引資新局面。 2003 年,工業生産性投入 22 。 66 億元,比上年增加 6 。 58 億元,增長 40 。 9% ;全縣共引進縣外投資項目 414 個,其中在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12 個。
  目前,省級經濟開發區——桐廬經濟開發區和五個特色工業功能區塊(分水製筆工業功能區、橫村針織工業功能區、富春江機械工業功能區、鳳川臺商工業功能區、桐君輕紡工業功能區),已經成為桐廬産業集聚和升級的重要“平臺”,擔當經濟發展的重任。
  (二)投資環境
  桐廬環境優越,交通便捷。雙嚮四車道的 320 國道橫貫境內,四條省道穿境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正在建設中的雙嚮六車道的杭州至千島湖的高速公路橫跨桐廬;富春江航道上至千島湖,下可出杭州灣,縣域 40 分鐘交通圈基本形成。桐廬自然環境優越。縣境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均勻,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 17℃ 。
  電力設施日臻完善。經過幾年大規模的電網建設和改造,桐廬的網架結構更趨合理,供電能力顯著提高,電能質量明顯改善。至 2003 年末,全縣變電總容量達到 69 。 2 萬 ktv 。
  桐廬縣城用水條件十分優越。水源來自富春江,水質優良,供應充沛,管網綫交叉連接每個企業,確保企業用水的需求。富春江水質達到地面Ⅱ級水質標準,適應發展高水質要求的電子、精細加工等工業。
  信息傳遞漸趨現代化。郵電通訊、計算機寬帶連接全球。數字電視日益普及。物流産業漸趨規模。
  (三)瀟灑桐廬
  “三吳行盡千江水,猶道桐廬景清美。”
  處於“西湖—富春江—新安將—千島湖—黃山”國傢級黃金旅遊綫中心地段的桐廬山川錦綉,人文會萃,歷來是遊覽勝地。經過多年的開發,桐廬已經成為探勝訪古、登山戲水、縱情野趣、尋覓緑色生態、領略民情風俗的旅遊休閑度假的勝地。境內有“全國諸洞冠”瑤琳仙境、華夏藥祖聖地桐君山、“地下第一長河”垂雲通天河、東漢古跡嚴子陵釣臺、大奇山國傢森林公園、紅燈籠鄉村傢園等多處知名景觀。
  桐廬縣城環山襟水,山水輝映,景觀成天,緑地、花壇、樹木、雕塑相映成趣,碧緑的江水,靜靜的青山,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別具風格的中心廣場組合和諧,美麗無比,體現了縣城 “ 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城市 ” 的主題。
  桐廬按照 “ 經營城市 ” 的理念,通過走市場化多元籌資的路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先後建成中心廣場等一批大型公建設施以及新區 “ 三橫三縱 ” 主幹道路框架,給排水管網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改造。富春江大橋、富春江二橋,溝通縣城南北交通,城市空間佈局明顯拓寬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框架日益拉大。交通、橋梁、道路、公園、廣場、民居、商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嚮現代化風景旅遊城市闊步邁進。縣城先後被命名為省級緑化先進城鎮、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縣城。
  “瀟灑桐廬郡,江山景物妍”,開放中的桐廬正以誠摯的微笑、坦蕩的胸懷,張開熱情的雙臂,歡迎四方賓朋前來旅遊觀光、洽談商貿、投資創業,共同走嚮燦爛的明天!!!
經濟百科
  桐廬縣位於浙江西北部,地處錢塘江中遊,距杭州市區80公裏,介於北緯29%26deg;35%26prime;%26mdash;30%26deg;05%26prime;和東經119%26deg;10%26prime;%26mdash;119%26deg;58%26prime;之間,西接黃山、千島湖,東連錢塘江、西湖,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旅遊開放區和沿海經濟開放縣。
    桐廬於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始置縣,迄今已有1780年歷史。桐廬縣縣域總面積1825平方公裏,呈%26ldquo;八山一水一分田%26rdquo;的地貌結構。全縣轄7個鎮4鄉和2個街道,總人口40萬。
    桐廬自改革開發以來,積極改革創新,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繼1998年桐廬跨入浙江省小康縣後,2004年桐廬躋身%26ldquo;全國百強縣%26rdquo;之列。
    (一)工業立縣
    改革開放以來,桐廬的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初步行成製筆、服裝、針紡織、玩具、箱包、生物製藥、皮革、機械、電子等優勢産業。近年來,政府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利用,倡導走能耗底、污染少、資源消耗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桐廬積極實施%26ldquo;工業立縣%26rdquo;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認真落實%26ldquo;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工作舉措,,積極開創工業投入和招商引資新局面。2003年,工業生産性投入22。66億元,比上年增加6。58億元,增長40。9%;全縣共引進縣外投資項目414個,其中在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2個。
    目前,省級經濟開發區%26mdash;%26mdash;桐廬經濟開發區和五個特色工業功能區塊(分水製筆工業功能區、橫村針織工業功能區、富春江機械工業功能區、鳳川臺商工業功能區、桐君輕紡工業功能區),已經成為桐廬産業集聚和升級的重要%26ldquo;平臺%26rdquo;,擔當經濟發展的重任。
    (二)投資環境
    桐廬環境優越,交通便捷。雙嚮四車道的320國道橫貫境內,四條省道穿境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正在建設中的雙嚮六車道的杭州至千島湖的高速公路橫跨桐廬;富春江航道上至千島湖,下可出杭州灣,縣域40分鐘交通圈基本形成。桐廬自然環境優越。縣境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均勻,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
    電力設施日臻完善。經過幾年大規模的電網建設和改造,桐廬的網架結構更趨合理,供電能力顯著提高,電能質量明顯改善。至2003年末,全縣變電總容量達到69。2萬KTV。
    桐廬縣城用水條件十分優越。水源來自富春江,水質優良,供應充沛,管網綫交叉連接每個企業,確保企業用水的需求。富春江水質達到地面Ⅱ級水質標準,適應發展高水質要求的電子、精細加工等工業。
    信息傳遞漸趨現代化。郵電通訊、計算機寬帶連接全球。數字電視日益普及。物流産業漸趨規模。
    (三)瀟灑桐廬
    %26ldquo;三吳行盡千江水,猶道桐廬景清美。%26rdquo;
    處於%26ldquo;西湖%26mdash;富春江%26mdash;新安將%26mdash;千島湖%26mdash;黃山%26rdquo;國傢級黃金旅遊綫中心地段的桐廬山川錦綉,人文會萃,歷來是遊覽勝地。經過多年的開發,桐廬已經成為探勝訪古、登山戲水、縱情野趣、尋覓緑色生態、領略民情風俗的旅遊休閑度假的勝地。境內有%26ldquo;全國諸洞冠%26rdquo;瑤琳仙境、華夏藥祖聖地桐君山、%26ldquo;地下第一長河%26rdquo;垂雲通天河、東漢古跡嚴子陵釣臺、大奇山國傢森林公園、紅燈籠鄉村傢園等多處知名景觀。
    桐廬縣城環山襟水,山水輝映,景觀成天,緑地、花壇、樹木、雕塑相映成趣,碧緑的江水,靜靜的青山,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別具風格的中心廣場組合和諧,美麗無比,體現了縣城%26ldquo;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城市%26rdquo;的主題。
    桐廬按照%26ldquo
包含詞
浙江桐廬經濟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