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桐庐经济开发区
目录
No. 1
  桐庐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市区 80 公里,介于北纬 29°35′—30°05′ 和东经 119°10′—119°58′ 之间,西接黄山、千岛湖,东连钱塘江、西湖,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旅游开放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县。
  桐庐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 225 年)始置县,迄今已有 1780 年历史。桐庐县县域总面积 1825 平方公里,呈 “ 八山一水一分田 ” 的地貌结构。全县辖 7 个镇 4 乡和 2 个街道,总人口 40 万。
  桐庐自改革开发以来,积极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继 1998 年桐庐跨入浙江省小康县后, 2004 年桐庐跻身 “ 全国百强县 ” 之列。
  (一)工业立县
  改革开放以来,桐庐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初步行成制笔、服装、针纺织、玩具、箱包、生物制药、皮革、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近年来,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倡导走能耗底、污染少、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桐庐积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认真落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举措,,积极开创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新局面。 2003 年,工业生产性投入 22 。 66 亿元,比上年增加 6 。 58 亿元,增长 40 。 9% ;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 414 个,其中在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12 个。
  目前,省级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和五个特色工业功能区块(分水制笔工业功能区、横村针织工业功能区、富春江机械工业功能区、凤川台商工业功能区、桐君轻纺工业功能区),已经成为桐庐产业集聚和升级的重要“平台”,担当经济发展的重任。
  (二)投资环境
  桐庐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双向四车道的 320 国道横贯境内,四条省道穿境而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正在建设中的双向六车道的杭州至千岛湖的高速公路横跨桐庐;富春江航道上至千岛湖,下可出杭州湾,县域 40 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桐庐自然环境优越。县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均匀,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7℃ 。
  电力设施日臻完善。经过几年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桐庐的网架结构更趋合理,供电能力显著提高,电能质量明显改善。至 2003 年末,全县变电总容量达到 69 。 2 万 ktv 。
  桐庐县城用水条件十分优越。水源来自富春江,水质优良,供应充沛,管网线交叉连接每个企业,确保企业用水的需求。富春江水质达到地面Ⅱ级水质标准,适应发展高水质要求的电子、精细加工等工业。
  信息传递渐趋现代化。邮电通讯、计算机宽带连接全球。数字电视日益普及。物流产业渐趋规模。
  (三)潇洒桐庐
  “三吴行尽千江水,犹道桐庐景清美。”
  处于“西湖—富春江—新安将—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中心地段的桐庐山川锦绣,人文会萃,历来是游览胜地。经过多年的开发,桐庐已经成为探胜访古、登山戏水、纵情野趣、寻觅绿色生态、领略民情风俗的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境内有“全国诸洞冠”瑶琳仙境、华夏药祖圣地桐君山、“地下第一长河”垂云通天河、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乡村家园等多处知名景观。
  桐庐县城环山襟水,山水辉映,景观成天,绿地、花坛、树木、雕塑相映成趣,碧绿的江水,静静的青山,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中心广场组合和谐,美丽无比,体现了县城 “ 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 的主题。
  桐庐按照 “ 经营城市 ” 的理念,通过走市场化多元筹资的路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中心广场等一批大型公建设施以及新区 “ 三横三纵 ” 主干道路框架,给排水管网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富春江大桥、富春江二桥,沟通县城南北交通,城市空间布局明显拓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框架日益拉大。交通、桥梁、道路、公园、广场、民居、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向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阔步迈进。县城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绿化先进城镇、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开放中的桐庐正以诚挚的微笑、坦荡的胸怀,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四方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洽谈商贸、投资创业,共同走向灿烂的明天!!!
经济百科
  桐庐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市区80公里,介于北纬29%26deg;35%26prime;%26mdash;30%26deg;05%26prime;和东经119%26deg;10%26prime;%26mdash;119%26deg;58%26prime;之间,西接黄山、千岛湖,东连钱塘江、西湖,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旅游开放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县。
    桐庐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始置县,迄今已有1780年历史。桐庐县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呈%26ldquo;八山一水一分田%26rdquo;的地貌结构。全县辖7个镇4乡和2个街道,总人口40万。
    桐庐自改革开发以来,积极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继1998年桐庐跨入浙江省小康县后,2004年桐庐跻身%26ldquo;全国百强县%26rdquo;之列。
    (一)工业立县
    改革开放以来,桐庐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初步行成制笔、服装、针纺织、玩具、箱包、生物制药、皮革、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近年来,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倡导走能耗底、污染少、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桐庐积极实施%26ldquo;工业立县%26rdquo;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认真落实%26ldquo;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举措,,积极开创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新局面。2003年,工业生产性投入22。66亿元,比上年增加6。58亿元,增长40。9%;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414个,其中在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2个。
    目前,省级经济开发区%26mdash;%26mdash;桐庐经济开发区和五个特色工业功能区块(分水制笔工业功能区、横村针织工业功能区、富春江机械工业功能区、凤川台商工业功能区、桐君轻纺工业功能区),已经成为桐庐产业集聚和升级的重要%26ldquo;平台%26rdquo;,担当经济发展的重任。
    (二)投资环境
    桐庐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双向四车道的320国道横贯境内,四条省道穿境而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正在建设中的双向六车道的杭州至千岛湖的高速公路横跨桐庐;富春江航道上至千岛湖,下可出杭州湾,县域40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桐庐自然环境优越。县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均匀,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
    电力设施日臻完善。经过几年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桐庐的网架结构更趋合理,供电能力显著提高,电能质量明显改善。至2003年末,全县变电总容量达到69。2万KTV。
    桐庐县城用水条件十分优越。水源来自富春江,水质优良,供应充沛,管网线交叉连接每个企业,确保企业用水的需求。富春江水质达到地面Ⅱ级水质标准,适应发展高水质要求的电子、精细加工等工业。
    信息传递渐趋现代化。邮电通讯、计算机宽带连接全球。数字电视日益普及。物流产业渐趋规模。
    (三)潇洒桐庐
    %26ldquo;三吴行尽千江水,犹道桐庐景清美。%26rdquo;
    处于%26ldquo;西湖%26mdash;富春江%26mdash;新安将%26mdash;千岛湖%26mdash;黄山%26rdquo;国家级黄金旅游线中心地段的桐庐山川锦绣,人文会萃,历来是游览胜地。经过多年的开发,桐庐已经成为探胜访古、登山戏水、纵情野趣、寻觅绿色生态、领略民情风俗的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境内有%26ldquo;全国诸洞冠%26rdquo;瑶琳仙境、华夏药祖圣地桐君山、%26ldquo;地下第一长河%26rdquo;垂云通天河、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乡村家园等多处知名景观。
    桐庐县城环山襟水,山水辉映,景观成天,绿地、花坛、树木、雕塑相映成趣,碧绿的江水,静静的青山,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中心广场组合和谐,美丽无比,体现了县城%26ldquo;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26rdquo;的主题。
    桐庐按照%26ldquo
包含词
浙江桐庐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