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中國神話 : 歌麯音樂 : 流行歌麯 : 深圳公交站 : 平頂山 : 泰安 : 成都公交站 [顯示全部] > 桃花源
目錄
《桃花源 Utopia》
詩人: 曾鞏 Zeng Gong

  來時秋不見桃花,空樹寒泉瀉石涯。
  爭得時人見鸞鳳,不教身去憶煙霞。
《桃花源》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美好地方陶令不知何處去
  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一個漁人從桃花林盡頭處入一山洞,見秦代避亂者後裔聚居其間,生活安適◇因以桃花源”指避世隱居處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táo huā yuán táo huā yuán
  在湖南省桃源縣境,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天然公園,傳說陶淵明因此地而作《桃花源記》,故而得名
又稱
  又稱“桃花潯”,“桃花洞”。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後裔居其間
  晉 陶潛 作《桃花源記》,謂有漁人從桃花源入一山洞,見 秦 時避亂者的後裔居其間,“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漁人出洞歸,後再往尋找,遂迷不復得路。後遂用以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堯臣 《華亭𠔌》詩:“深非桃花源,自有漁者舟。” 楊朔 《木棉花》:“ 香港 ,這個美麗的海島,暫時還是平靜的,因此便成為富人的桃花源了。”
No. 7
  桃花源聯繫方式地址: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縣。
  郵編:415000桃花源投訴電話常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736-7256407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桃花源景區榮譽4a級景區桃花源門票價格通票62元桃花源節慶活動西洞庭湖濕地文化旅遊節
  常德以舉辦傳統節慶為主。
  桃花源開放時間8:00-16:00桃花源最佳旅遊時間桃花源3.28起為桃花節,歷時一個月,此時桃花山景區前面萬樹桃花盛開,煞是好看,故此時是來常德旅遊的最佳時間。桃花源特別提醒到常德購物要去“湖南第一街”步行街,500米長的商業步行街是湖南省第一條步行街,裝飾精美,商店林立,精品雲集,各種服務設施完備。華燈初上時,步行街宛如一條五光十色的彩練與武陵閣、武陵大道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是常德城內購物的絶好去處。
  到常德可以買以下特産:桃源茶葉、桃源獼猴桃、桃源蜜柚、九溪湘蓮、九溪橘紅、醴陵釉下彩瓷器等等。桃花源美食常德米粉歷史悠久,聞名三湘。到常德千萬要嘗一嘗。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經過特殊工藝製成潔白、混圓、細長且有彈性的粉條,衹要用開水燙熱,加上作料後即可食用,吃起來潤滑可口、風味獨具。
  常德清真菜餚烹飪技藝在形、香、色、味上獨具一格,首先是選料嚴格,主料精細考究,全部采用阿訇親手宰殺的鮮牛肉、牛舌、牛百頁、牛蹄筋;輔料齊全,主要有玉蘭片、香菇、木耳、雞蛋等;佐料講究南方風味,有薑、蔥、蒜、辣椒、鬍椒、八角茄、醬菜等,其烹製方法亦多種多樣,有蒸、燜、煎、炒、煨、燴、酥、溜、炸、拌、熗、熬、烤、鹵等。
  蒿子粑粑,是常德市許多地方人民喜食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每年三月,群衆采來粑粑蒿的嫩葉,洗淨,然後拌以粘米和糯米粉,放入鍋內,用旺火蒸熟,再用石碓春爛,並摻入適量的芝麻和辣子醬,然後切成小塊,放在雕有各種表示吉祥圖案的木模內,做成扁平溜圓的粑粑,蒿子粑粑粘性很強,吃起來香甜可口。
  喝擂茶,是漢壽、鼎城、武陵、桃源一帶人民特有的習俗,不論炎熱的盛夏,還是寒冷的隆鼕,這裏的許多群衆都喜歡喝一餐擂茶。
  桃花源住宿常德市內有桃林賓館、芷圓賓館,均為二星級,此外還有華雲賓館、德暉賓館、常德賓館等,條件好一些的賓館標間價格在二百多元。
  若去桃花源遊覽,可住在小桃源招待所,三人間60元/間,但無水洗澡。景區內有秦人宅賓館:100-120元/三人標間。最便宜的是住在桃花源對面的鴻運旅社,這是當地人開的旅店,衹收10元/床,幹淨舒服,有熱水洗澡,還可以叫老闆幫忙做飯衹收3元/人/餐。桃花源購物到常德購物要去“湖南第一街”步行街,500米長的商業步行街是湖南省第一條步行街,裝飾精美,商店林立,精品雲集,各種服務設施完備。華燈初上時,步行街宛如一條五光十色的彩練與武陵閣、武陵大道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是常德城內購物的絶好去處。
  到常德可以買以下特産:桃源茶葉、桃源獼猴桃、桃源蜜柚、九溪湘蓮、九溪橘紅、醴陵釉下彩瓷器等等。
  桃花源玩法度假、觀賞、攝影、旅遊、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描繪過一個令世人無比嚮往的桃花源,據考證,它就位於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縣。
  桃花源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裏並留下墨寶。現在的桃花源景區內開發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點,景區面積達到了150多平方公裏,同時還有沅江風景綫、戰國彩菱城遺址、熱市溫泉等可供遊覽。如果你對那些新建的亭臺樓閣不感興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寧靜的田園風光,那裏的自然風光還是不錯的,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面,《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此外,沅江自西嚮東流嚮洞庭湖,流經桃花源風景區將近70公裏,這一帶的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富春江之秀,更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傢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桃仙嶺景區:
  桃花源牌樓雄踞在桃花源主景區東端。高16.8米,寬26.8米,中空淨跨12米。具有寬綽的跨度、秀美的雕飾和雄渾的氣勢,集古今彩飾藝術和南北古建築於一體,譽為目前我國橫跨國道最大的"中華第一坊"。傳說這裏是人間和仙境的毗鄰之處。
  淵明園又名靖節園,位於桃仙嶺東側,占地10畝,為桃花源百花園中一幽。園依青山、映碧水,內供陶淵明塑像,並置《桃花源記》碑屏,薈竹類珍品,集名桃大全。觀桃花之燦爛,懷靖節之遺風,彌增景仰之情。
  
  浴仙池池處雞鳴𠔌口,傳為七仙女偷下凡間沐浴之處。澆池遊觀,清波留香,仙跡難覓。但見嶺鬆潑緑,幽篁滴翠,紅桃映彩,飛鳥留蹤,藏納一池人間異景。
  
  劉禹錫草堂幽處雞鳴𠔌口。有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朗州司馬任內,常寓居草堂,吟詩作賦,室內竪有劉禹錫詩碑。屋後蒼鬆,吞雲吐霧;宅旁幽壑送風,清神爽骨。
  
  桃花湖水面60餘畝,狀如殘月。垂釣蕩舟,可浴可賞,十萬紅桃,一崗鬆杉,於池中凝翠溢彩。傳說一年七夕,湖上牛郎織女雙雙冉冉而來,忽然波影散亂,雲斂霞收,二人也杳如黃鶴。
  秦人村景區:
  面積2.5平方公裏。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餘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絶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嚮天下遊客一聲聲傾訴着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秦人村牌坊座落地俗稱秦城的入口,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牌坊高10米,寬11.8米。坊豕製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的錄書楹聯"村捨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坊額鎸刻原國傢農業部長劉中一的"世外桃源"。
  秦人古道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秦人送武陵漁郎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自漁郎一出異源,幽蔽千載。今武陵人繼陳碧之後,揭千載之秘,鑿通秘徑,敞開神界,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得以展示人間。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捨、古堡、古臺、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建築。牌坊古土,秦捨古樸,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給人一種與世隔絶之感。
  秦人隧道位於燒人澗尾。長153米,弧形拱頂,垂壁直道,兩口通視,車馬往來。洞內泉水終歲不涸,風走煙流,北口臨峭,石磴危徑蜿蜒,南口可望群峰拱立,郁郁葱葱,古色蒼然。
  豁然臺因陶記"豁然開郎"句得名。臺前半圍,巨型秦磚砌成半墻,墻上垛口數孔,遊人至此,古壇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閣儺壇,俯視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頓豁心胸的美感。
  秦人居秦人村幾處秦居,均為秦代建築式樣。古窗幽壁,雕梁畫棟,飛檐鬥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遊客光臨,主人會用擂茶款待,還能領略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生活情趣。
  竹廊譽為天下第一絶,全長1168米。廊亭相聞,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竜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挂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
  公議堂為回廊形穿鬥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後多次重修。內有院坪、戲臺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公議處理。
No. 8
  桃花源聯繫方式地址:泰山西麓。
  郵編:271000桃花源投訴電話泰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38-8264469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桃花源門票價格102元(淡季82元)索道47元,桃花源節慶活動天貺節農歷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農歷六月初六天降天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農歷六月初六為天貺節。此節現已延習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傢看望雙親的節日,或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農歷四月初八
  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誕辰的內容,三位一體,自古以來都十分隆重。
  泰山國際登山節9月6日—8日
  泰山國際登山節已成為國傢體委嚮全民推薦的健身項目。桃花源開放時間早7:30——8:00,晚5:30——6:00關門桃花源最佳旅遊時間4月~11月為最佳遊泰山時節,就算你趕上雨天,也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云海碧波的壯麗景色。
  桃花源特別提醒從泰山火車站可以直接搭乘泰山旅遊巴士1綫:火車站-天外村-中天門;泰山旅遊巴士2綫:火車站—桃花峪—桃花源索道。泰安市內出租車起步價5元,2公裏後1.5元/公裏。
  桃花源美食白菜、豆腐和水,並稱“泰山三美”。歷代帝王來泰山,均“食素齋,潔身養性”,以示虔誠。僅豆腐宴一項就有150多道菜。泰安市風味亦小有名氣,著名的有泰安煎餅、香煎赤鱗魚、白蜜食、醬包瓜、烤地瓜等,不可不嘗。
  桃花源住宿泰山頂上有各種檔次的住宿,山上私人小旅館最低10元的疊床還算幹淨。泰山腳下的泰安市,無論是價格,還是賓館設施,都要比山上更勝一籌。桃花源購物肥城桃、泰山板慄、寧陽大棗,並稱“泰山三大特産”;沉香獅子、溫涼玉、黃釉瓷葫蘆,並稱“泰山三寶”。此外,泰山參、泰山核桃、泰山大貨山楂、泰山紅玉杏、泰山美人梨(俗稱小白梨)、三岔紅星蘋果、鹿角菜以及“中國八珍”之一的赤鱗魚等,亦小有名氣。
  桃花源交通火車站乘旅遊專綫車直達,或岱頂乘纜車下山可達。桃花源玩法觀光、旅遊、
  位於泰山西麓,古時因桃花滿𠔌而得名。這裏山青樹緑,水靜沙明,自然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遊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元代道士張志純有詩云:“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浮出落花紅”。桃花源闢有索道,乘索道可直達岱頂。
  
  幽靜的桃花峪中聽不到喧囂的人語,衹聞潺潺的溪聲與婉轉的鳥鳴,但見水豐草美,花繁樹茂。峪中滿山草藥,遍地是寶。最令桃花峪揚名增色的是聞名遐爾的泰山赤鱗魚,它們出沒於石隙水藻之間,身影靈巧輕盈,搖曳多姿。
桃花源的由來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之序)。說是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着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裏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傢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這些人不知道秦以後有過漢朝,漢朝以後又有晉朝。漁人在這桃花源裏住了好幾天,想傢了,就與他們告別。出了桃花源,以後再去尋找,就找不到了。
  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這篇文章産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麽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乡廬山的某一座山𠔌中,有人說在安徽古徽州的黟縣。說是這裏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一平方公裏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而且這裏還有姓陶的人傢,從他們的傢譜來看,他們的始祖就是陶淵明的子孫。
  目前全國有30多個地方在爭“桃花源”這個“名分”,目前比較有名的有如下這些地方。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shě)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經查證並無“怡然自得”版本,純屬誤傳)常德桃花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傢,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絶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人各復延至其傢,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ǜ)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嚮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嚮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桃花源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山區,境內森林茂盛,地勢險峻。《竹山地名志》記載,桃源村名始於晉代。從官渡鎮桃園村波漁溝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稱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約半小時,猛見一座孤山從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兩米寬的武陵峽口,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絶壁,擡頭仰望,僅能見一綫天光。河水從幽遠的峽𠔌深處流來,令人神往,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下船徒步溯溪,河水冰涼,嬉鬧行進大約一個小時後,進入大峽𠔌,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看見一片茂密的桃樹林,可謂“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繼續前行便進入小武陵峽,更加奇幽,兩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衹是一道彎麯的白綫,光滴滴的岩壁上橫生出參天大樹,改走山路,翻過海拔1800米的驢頭山,到達武陵峽𠔌上遊出口-----桃源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村子住着12戶人傢。藉宿山頂農傢,次日清晨,站在山上往𠔌底一看,果然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衹有今天的竹山縣。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𠔌至今還叫“武陵峽”。尤其是,峽𠔌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溪縣。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鄉也好,桃花源這個地名不是現在安到這裏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們可以從在竹山縣官渡鎮流傳甚廣的故事《梯仙國》中,尋找到其中的證據。近年來有學者考證,《桃花源記》與《梯仙國》故事同屬一題材。這個故事在《太平廣記》第十二捲有所記述。故事發生在唐中宗神竜元年,當時竹山縣有個富人叫陰隱客,他在自傢後院打井時,發現了一個山洞,山洞後面隱藏着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千岩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銀宮闕。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五色蝴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翺翔樹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其中的一個都城名為"梯仙國",這個世外桃源就在竹山縣。
  而且,《桃花源記》裏說,武陵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把這事告訴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尋找。後來南陽劉子驥聽說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時信息不暢,分析起來,這個郡肯定與南陽很近,所以南陽劉子驥纔會聽說此事。而與南陽相鄰的郡衹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裏去了,而秦亂就是發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裏是古戰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中。這裏的自然景觀,更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很不易於尋找,連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當地老百姓都很少進去。無論從地容地貌還是從歷史文化上講,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桃花源
  “晉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武陵”便為今日的湖南省常德市之古稱。(這個是教科書上都承認的!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
  桃花源景區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裏並留下墨寶。現在的桃花源景區內開發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點,景區面積達到了150多平方公裏,同時還有沅江風景綫、戰國彩菱城遺址、熱市溫泉等可供遊覽。如果你對那些新建的亭臺樓閣不感興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寧靜的田園風光,那裏的自然風光還是不錯的,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面,《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此外,沅江自西嚮東流嚮洞庭湖,流經桃花源風景區將近70公裏,這一帶的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富春江之秀,更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謚。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傢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 ,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跡,神洲大地傢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風景區在三一九國道境內,風景幽寂,林壑優美.據傳說,上古唐堯時,善捲先生由中原南下,隱居在與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裏的今常德德山,這位虞舜以天下相讓而受德高望重隱者,給湘沅之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人們把他隱居的山稱為"德山",因而民間流傳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說.善捲先生晚年經桃花源到漵浦,寓居廬峰山,後又移居大酉山,常往來於兩地,影響和教育兩地人民.
  夏,商兩代,這裏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占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捲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現在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轄13個縣,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陽東部及廣西三江,竜勝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當時叫烏頭村.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特將軍馬援南徵五溪"蠻",曾駐軍烏頭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馬援石室"以及他曾設帳蓬的"營盤洲".他的將士曾患瘟疫,當地老百姓獻"三生湯"(即擂茶)為將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這一帶,留下關於擂茶的傳說和以擂茶待客人的習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後兩年,即東漢建武帝二十六年,從臨沅縣中析置沅南縣,禁屬武陵郡,桃花源屬沅南縣三國,兩晉,南北朝,桃花源均屬武陵郡沅南縣.就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晉代(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5世紀初),桃花源這處山水風光地便開始有了建築.明陳洪謨編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載:桃源觀,晉人建."道觀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樹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繽紛,美不勝收之處.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千古傑作<桃花源詩並序>,他用浪漫主義的大手筆構造了一個沒有紛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豐衣足食,怡然自樂的理想王國--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從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了人民群衆對黑暗社會的抗議.陶淵明從小受儒傢"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傢"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淵明繼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風",<桃花源詩並序>問世之後,石破天機,使桃花源聲名大起,現實中的桃源山,桃源觀,桃花山,桃川宮(即桃源山濱臨之沅江一帶)等名勝景物隨之暇邇聞名.
  惜桃源觀於隋末被兵所毀,但風光秀麗的桃源山,桃花山卻依然爛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濱,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當朝,應武陵郡.改郞洲.合臨沅.沅南.漢壽3縣為武陵縣,桃花源屬武陵縣. 進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唐初,大約公元730年,於桃花源重建桃源觀,並免除附近20戶農民的徭稅(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戶賦稅.桃源觀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壇,和瞿仙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觀為主的建築群已具一定規模,並由官方確定下山界範圍,據狄中立於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觀山界記>稱:東西闊七裏,南北長九裏,東至廝羅溪五裏,西至水溪二裏,南至障山四裏,北至沅江五裏.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裏,名曰白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縣."在唐代,桃花源進人初興時期.特別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學家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時常到桃花源瀏覽,題下<桃源佳緻>並刻碑之後,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這晉代留下的名勝古跡和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為之嚮往和探尋.桃源觀道士陳通微與道友王志言乞準武隨陵太守,將桃源觀改為石級祠壇,並配置多處建築,使桃花源愈展名勝姿容.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嚮往頃心嚮往.據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庭把有名勝古跡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遊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新中國成立後,共産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佈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跡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緻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遊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佈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當時代步伐邁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盛世春風吹緑了桃花源這方神奇的山水田園.從1991年至1997年,這7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縣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了這次規模修復開發工作.1991年,批準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由原來的股級升格為副處級管理機構.1991年鼕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國道大牌坊.淵明園.桃花湖.劉禹錫草堂.詠歸亭.花影亭.雙星亭.五柳湖.水府閣.問津亭.黃聞山莊.秦人洞.豁然臺.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延至館.自樂橋.奇蹤館.儺壇等景點.1992年鼕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川萬壽宮(上宮).天寧碑院.悠然圓.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點.此外,還修建一批供食宿的賓館.餐館等旅遊設施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1996年-1997年,展開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開發沅水風光和完善景區功能配套為重點的第三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點,包括桃林.淵明祠.集賢祠桃花觀.水府閣.觀景臺.天寧碑院.沅水風光綫等處.7年時間,三期工程共投入10萬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頃,植樹50萬株.2001年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桃花源的修復和開發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使現在的桃花源的總面積擴大到157.55平方公裏,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裏,“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江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裏,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裏。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服務功能齊全,現有接待場所三處、賓館5傢,大小酒店87傢,床位1020個,餐位1800多個。景區內,程控電話、移動通訊、郵政網絡、醫療服務齊全。2001年,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已被評為國傢AAAA級旅遊區、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示範單位。
  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的舉辦了七屆桃花源遊園會和三屆桃花節,引來了海內外商賈旅遊,或探勝觀光,度假休閑,或洽談商貿,開發投資,使幽靜之境,一頓鬧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嶄新的時代風采,邁嚮未來,邁嚮新世紀.
連雲港宿城(船山)世外桃源
  位於連雲港宿城景區的船山在古代為一天然避風海港,因其山形象船而得名。傳說陶淵明就是在這裏寫下了《桃花源記》,吳承恩又因醉遊船山水簾洞構思了《西遊記》。
  船山因其名揚天下的三級飛瀑與廬山三疊泉極為相似,故又被稱為“中國的小廬山”,清代道光年間,陶淵明後裔兩江總督、兵部尚書陶澍來此,把船山視為陶淵明筆下的“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並得到道光皇帝的贊許,建有“晉鎮軍參軍陶靖節先生祠堂”,世外桃源的美譽從此蜚聲海內外。船山飛瀑
  船山飛瀑在宿城東北部,分三級瀑布流下,在澗𠔌中時隱時現。最上一層叫閻王壁,寬約3米的澗水垂直落下,仿佛一幅白練懸於天際。澗水跌落山𠔌後隱流數十米,又躍下二層崖頭。崖高10餘米,崖下有一洞可容百餘人,珠簾紛紛,緊遮洞門。澗水再下行200米,至滴水崖。崖高10餘米,寬20餘米,至此瀑布分為幾段,濺起雪霧千團,形成了一個新的水簾。簾內有巨石如船,水聲中似欲鼓棹猛進,故名船山飛瀑。
  船山是一灣水的世界,勁書“船山飛瀑”牌坊的山門以內,亭榭呼應間,河湖相通,處處碧波,溪頭岸畔,風舞柳枝,緑茵吐瑞,蕩起無盡情趣。有人將連雲港的水光山色概括為海、古、神、幽四大特色,那麽船山之幽堪稱一絶。 自船山飛瀑最底端新建的娛樂園過戲水橋拾級而上,自有一番如攀西嶽華山般樂趣。新鋪的石階如天梯虎步竜盤,閃亮的鐵索若彩虹自天而降。迎面崖壁刻一鬥大“幽”字尤為引人註目。嚮上看,怪石嶙峋,一處一景,滿山秀枝繁草,大氣磅礴,有的自成房捨般,可容三五十人盤膝而坐,有的兩岩中開一縫,鬼斧神功為“一綫天”之傑作……
  立於峰頂觀禮臺上,自有登高而望遠之快,情滿而欲溢之暢。東方海天相接渾然一色,浪波條條如綫,航舟點點如蟻。海鳥、林鵲於眉際陣陣盤旋之下,是亞洲最大的核電站,宏偉氣勢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不經意間回首環顧,整個宿城桃花源如畫屏油然展示:峰巒相擁,群樓林立。那點綴於宿城水庫間的保駕山,一若袖珍盆景生出錦上添花般情趣。宿城自古便是旅遊勝地:東晉時期,陶淵明來此,傳說《桃花源記》即以此為背景寫成。
江西桃花源
  桃花源景區,位於山南景區西南部,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𠔌,是廬山第一長峽𠔌,全長約15華裏,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𠔌風光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創作原型所在地,這裏交通便利,𠔌口即105國道,距九江市20公裏,距星子縣城及鄱陽湖水路18公裏,距馬回嶺機場10公裏,距廬山牯嶺20公裏.康王𠔌𠔌中西側峰嶺綿亙,青山疊翠,瀑溪瀉流,田園如畫,氣候尤適,引人入勝,是一處田園攬勝的極佳之地.入口處,有溪流自𠔌中蜿蜓嚮前,沿溪而上行十裏許,眼前豁然開朗,屋捨儼然,壟田層層,雞犬之聲相聞,溪流千回百轉,如此景象直至𠔌底,有一條瀑布懸空數十米,蔚為壯觀,這就是廬山著名的𠔌簾泉瀑布,朱熹手書"𠔌簾泉"三大字刻於進𠔌路旁的崖壁上,十分壯觀醒目,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𠔌簾泉為天下第一. 昔日陶淵明自故裏慄裏村(現溫泉療養院,屬溫泉景區)至東林寺訪彗遠高僧,康王𠔌乃必經之地.屢次往返,此情此景,使陶公感受日深,加之先生坎坷經歷,於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由康王𠔌而幻想出桃花源奇境,進而感發桃花源可耕田那種悠閑自在的境地,産生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桃花源𠔌深境幽,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與古代文人騷客留下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對遊人産生神奇的魅力.桃花源現為星子縣隘口鎮廬山壟村,居住着陶、康等九姓千餘村民,他們為陶公後代感到自豪,與昔日的陶公一樣,享受着這悠閑自得、自耕自給的田園生活.
安徽桃花源
  “一生癡絶處,無夢到徽州,十裏桃花渡,須從岱峰遊。” 桃花源長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産地—黟縣,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裏段。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描述出一個美麗而寧靜的世外桃源而得名,漂流起點就設在景色秀美的石山岱峰腳下。終點設在漁亭鎮上遊的石門鴛鴦灣。漂流全長六公裏,漂完全程約1.5小時。 從岱峰腳下登上竹筏,在清凌凌的河面上戲水飄蕩,穿溪越灘…。近看碧水淺灘、遊魚可數,彩石紛呈 。遠眺竹林疊翠、山花簇擁、桃園隱映。徽州古村落和居民掩映在古樹群中,構成一幅又一幅美輪美奐的桃花源山水長捲。一座又一座的徽州牌樓、古祠則如新安江源頭百年圖騰。昭示着歷史的深逐,生態的原始,民風的古樸……。也是《桃花源記》最原始的寫真。 漂流起點距西遞4公裏、宏村15公裏、齊雲山18公裏、黃山風景區42公裏、屯溪老街(黃山市)50公裏、徽州棠樾牌坊群70公裏、祁門牯牛降96公裏。
臺灣桃花源
  位於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𠔌中,由從前的“野人𠔌風景遊樂區”、“天雲洞風景區”、“大華壺穴區”組合而成。 景區園內有翠𠔌瀑布、觀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夢瀑布等,雖然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壯觀,但四周環境幽雅秀麗。
  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要數位於新寮溪與基隆河會流處的大華壺穴區。所謂“壺穴”即圓形的坑洞。這裏山地夾峙,河𠔌狹窄,湍急的河水從上遊夾帶來的石礫不斷地旋轉和鑽蝕河床,天長日久,終於在堅硬的岩石河床上鑽了一個個狀似壺形的洞穴,故名“壺穴”。這一奇觀已被列為臺灣“景觀資源保護區”。
桃仙嶺景區
  桃花源牌樓 雄踞在桃花源主景區東端。高16.8米,寬26.8米,中空淨跨12米。具有寬綽的跨度、秀美的雕飾和雄渾的氣勢,集古今彩飾藝術和南北古建築於一體,譽為目前我國橫跨國道最大的"中華第一坊"。傳說這裏是人間和仙境的毗鄰之處。
  淵明園 又名靖節園,位於桃仙嶺東側,占地10畝,為桃花源百花園中一幽。園依青山、映碧水,內供陶淵明塑像,並置《桃花源記》碑屏,薈竹類珍品,集名桃大全。觀桃花之燦爛,懷靖節之遺風,彌增景仰之情。
  浴仙池 池處雞鳴𠔌口,傳為七仙女偷下凡間沐浴之處。澆池遊觀,清波留香,仙跡難覓。但見嶺鬆潑緑,幽篁滴翠,紅桃映彩,飛鳥留蹤,藏納一池人間異景。
  劉禹錫草堂 幽處雞鳴𠔌口。有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朗州司馬任內,常寓居草堂,吟詩作賦,室內竪有劉禹錫詩碑。屋後蒼鬆,吞雲吐霧;宅旁幽壑送風,清神爽骨。
  桃花湖水面60餘畝,狀如殘月。垂釣蕩舟,可浴可賞,十萬紅桃,一崗鬆杉,於池中凝翠溢彩。傳說一年七夕,湖上牛郎織女雙雙冉冉而來,忽然波影散亂,雲斂霞收,二人也杳如黃鶴。
秦人村景區
  面積2.5平方公裏。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餘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絶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嚮天下遊客一聲聲傾訴着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秦人村牌坊 坐落地俗稱秦城的入口,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牌坊高10米,寬11.8米。坊豕製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的錄書楹聯"村捨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坊額鎸刻原國傢農業部長劉中一的"世外桃源"。
  秦人古道 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秦人送武陵漁郎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自漁郎一出異源,幽蔽千載。今武陵人繼陳碧之後,揭千載之秘,鑿通秘徑,敞開神界,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得以展示人間。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捨、古堡、古臺、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建築。牌坊古土,秦捨古樸,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給人一種與世隔絶之感。
  秦人隧道 位於燒人澗尾。長153米,弧形拱頂,垂壁直道,兩口通視,車馬往來。洞內泉水終歲不涸,風走煙流,北口臨峭,石磴危徑蜿蜒,南口可望群峰拱立,郁郁葱葱,古色蒼然。
  豁然臺 因陶記"豁然開朗"句得名。臺前半圍,巨型秦磚砌成半墻,墻上垛口數孔,遊人至此,古壇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閣儺壇,俯視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頓豁心胸的美感。
  秦人居 秦人村幾處秦居,均為秦代建築式樣。古窗幽壁,雕梁畫棟,飛檐鬥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遊客光臨,主人會用擂茶款待,還能領略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生活情趣。
  竹廊 譽為天下第一絶,全長1168米。廊亭相聞,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竜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挂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
  公議堂 為回廊形穿鬥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後多次重修。內有院坪、戲臺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公議處理。
  2004年2月,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關於桃花源的對聯
  水流花放
  路轉風回
  山鳥似欲啼往事
  桃花依舊笑春風
  竊怪當日仙人,獨思漁夫
  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
  紅樹青山斜陽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內鄉縣桃花源簡介
  桃花源位於河南南陽內鄉夏館鎮北8公裏的青杠樹村。屬於世界地質公園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個優秀景點。 據史料記載,專傢考證,是古代文學名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所在地。陶淵明“桃花源記”是寓意之文,亦記實之文,創作原型是晉代北方戰亂時期,避入山區的難民聚居地。 桃花源座落於寶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環抱中,四周山勢險峻,植被茂密,封閉性好,與世隔絶,山頂高處是一片近百畝的山間盆地,現有十一戶人傢,三十多口人,這裏的人們千百年來因自然環境所限,歷朝歷代,官、兵、匪、盜,均未侵擾,居民純樸和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一直過着“與世隔絶”的農耕生活。 桃花源景區是由桃花𠔌、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所組成。沿桃花溪進入桃花𠔌,𠔌深3.5公裏,可觀賞景點十八處,有“天鵝湖”、“鴛鴦湖”、“鴛鴦橋”、“南天門”、“珍珠潭”、“菊花灣”、“緑芳潭”、“桐花灣”、“杜鵑灣”、“丹卉潭”、“一綫天”、“響水潭”、“金卉潭”、“銀卉潭”、“墨卉潭”、“天門瀑”、“落英潭”、“桃花源”組成。青山緑水,郁郁葱葱,“山不在高,奇在層次,水不在深,妙於麯折。” 桃花𠔌俗稱“三嶺九道彎,九彎十三潭”,𠔌中林茂花豐,深秀奇幽。沿𠔌穿行在峭崖陡壁深幽狹𠔌中,擡頭眺望,天成一綫,呈“一綫天”。穿過“一綫天”行至“天門瀑”前已無路,但見斷崖絶壁中,百米飛瀑,窕然橫空,由天而降,氣勢飛宏,蔚為壯觀。四周絶壁環繞,青苔瑩瑩,翠鬱叢叢,山峰絶壁把桃花𠔌和桃花源攔腰隔斷,山半腰陡峭密林中,有一洞叫桃花洞,沿桃花洞拾級而上,約百餘米,有一古樸神秘的村落――塘嶼村,展現眼前,這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實寫照。 這裏山清水秀,峰嶺疊翠,奇花異草,桑竹遍布山野,桃花盛開時,滿𠔌芳菲,鳥嚶蟲鳴,雞犬相聞,牛羊悠悠。觀感上:美色滿目,大飽眼福。體驗上:這裏是大自然氧吧,可盡情享用;塵囂無蹤,心曠神怡;泉水甘純,壺瓶無垢;民風純樸,厚道和善;……這就是人們所嚮往和文人墨客雅俗共賞的“世外桃源”。聯合國中國代表團前秘書長王海中來此考察後題詞:“人間仙景,勝似仙境”。全國著名作傢喬典運觀後題詞“何苦萬裏漫遊,這裏景緻盡有”。
桃花源居士
  鳳雛庸(1985.6.28——)。原名趙深超(後改名趙澤昊),滿族,字沁芳,號東湖先生,室名德馨軒,民間業餘書畫傢。自稱“關東第一美男子”出生於遼寧省塔子溝(今凌源市)東五官村人,祖藉:山東省青州府壽廣縣南臺頭莊。學歷:中專。現為遼寧省朝陽市書法傢協會會員,凌源市書法傢協會會員。
  趙澤昊曾用筆名
  二字筆名有10個:怡人、子昀、綿香、文境、青儒、樹石、明園、世樂、勁柳、之隱、
  三字筆名有2個:良裏予、蘇之杭
  四字筆名有1個:散淡的人、
  五字筆名有1個:桃花源居士。
  趙澤昊啓用室名
  室名曰:德馨書屋(看書習字處)、士載風流軒(吟詩淡趣房)、瀟雨藏金樓(臥室)、望鶴逸雅亭(品月觀天址)、八仙醉客巷(與友人相聚廳)、飛灰積墨處(筆墨堆紙處)。
書法作品
  2003年遼寧省凌源市環通杯展覽 時齡十九
  2004年遼寧省凌源市書法展覽作品貨缺
  2005年遼寧省凌源市反腐倡廉展覽 時齡二十一
  2006年遼寧省凌源市反腐倡廉展覽二幅 時齡二十二
  2007年遼寧省凌源市國地兩稅杯展覽和市中心二個小型展覽 時齡二十三
  2008年遼寧省凌源市反腐倡廉展覽 時齡二十四
  2009年遼寧省凌源市反腐倡廉展覽 (行書詩詞條幅)時齡二十四
歌麯·桃花源
  湖南民歌《桃花源》(演唱:何紀光)
  三月春風暖,染紅了桃花源
  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
  漫步走過遇仙橋, 石板小路灑滿了桃花瓣。
  風也香,雨也甜,
  桃花源裏住一夜,多活那個二十年。
  幽幽秦人洞,青青千丘田,
  雲染鬆杉樹,霧滿桑茶園。
  麯麯彎彎沅江水,碧波閃閃灑滿了打漁船。
  山也翠,水也藍,
  誰不羨慕武陵人,住那個畫中間。
  歌手蔡依林《桃花源》唱的桃花源很現代!而用一種輕快的方式唱出了真愛棲息的桃花源與世無爭的幸福感。那裏一是片愛的國度,夢的境土。
  我熟悉的孤獨 突然間跳起舞
  說它知道 在心的深處有個國度(愛的國度)
  鋪滿花瓣的路
  水晶房屋清澈微甜的湖
  就算衹是短暫經過都覺得幸福
  那裏什麽都會變
  但每一刻都像永遠
  會有騙人的誓言
  但每句都值得紀念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了漫遊 危險的世界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傳說裏無法遺忘的甜
  就算最後的眼淚 有點鹹
  雲那頭 的地平綫
  會不會也有個溫柔的他 在等誰
  美麗的伊甸園
  相信的才能看見
  而勇氣是它唯一的入場券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浪漫又危險的詩篇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那張可能最重要的臉
  不管花多久時間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浪漫又危險的詩篇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傳說裏無法遺忘的甜
  就算最後的眼淚 有點鹹
  歌手雷風創作了一首《桃花源》,還為我們增添了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那裏的山上長滿了無數的桃樹。每年的春天,遍山的桃花就好像雪花一樣,美麗着那個世界。就在桃樹林中間,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青梅竹馬,深深相愛。可是,就在他們準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時,雙方的傢族因爭奪桃樹林發生了矛盾,他們的相愛在被激發的矛盾當中,也自然而然地遭到了雙方傢族的反對。他們試圖用愛來緩解矛盾,然而,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决,反而使矛盾越演越烈。最終,他們在傢族的鬥爭中倒在了桃樹林裏,血液染紅了大地。桃樹汲取了他們的血液,一夜之間,桃花也全都變成了紅色的。從此,這裏所有的一切都靜止起來,桃花永遠是紅的,永不凋落。
  根據這個故事,雷風創作了一首悲傷唯美的《桃花源》,全麯從頭到尾都充溢着悲傷的情緒!
  看不見,那流水落花的景況
  聽不見,那滄海一聲的笑
  衹見那,大地的憂傷
  完全被緑草覆蓋
  滿天是,那真情戀人的血淚
  留下了,那永恆不變的紅
  桃花源,愛情的天堂
  永遠被人們記住
  桃花源桃花源,讓人醉,讓人哭
  完美的世界,不會太真實
  天不變,地不變,河不流,花不落
  虛幻的世界,不會太美麗
  千千萬萬年年不變,花開花落不再存在
  風風雨雨曾經走過,天地萬物開始寧靜
  桃花源的故事就讓它當個傳說永遠傳下去
  畢竟我們的故事,終究有花開花落
  羽泉在專輯《朋友難當》中亦有《桃花源》這樣一首歌:
  詞:金放 麯:羽泉
  前世一杯 水君子未相見
  枉做了凡人百年
  看他鄉千張臉 若有緣不擦肩
  換得今朝面對面
  無意間輕描淡寫小悠閑
  掏出心中地與天
  談笑間情誼無邊 任月光舞窗簾
  恍如遁回桃花源
  忘卻了世間的塵與煩
  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
  真情他哪兒來的藉與還
  邀得一壺清酒濃半山
  再多滄桑還是塵與煩
  再多風雨換來湖海泉
  曾經推窗望月獨自參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史話桑洛洲之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形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原形為桑洛洲,這樣講是有根據的。
  晉朝袁宏在其《東徵賦》中看到“惟吾生於末運,托一葉於鄧林”這裏的鄧林,原是誇父追日故事中的典故。誇父逐日死,遺杖,化作桃樹林,叫做鄧林。後世多用鄧林比桃花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桑洛洲上確實有很多桃樹。直到清朝末年,洲上還是桃花依舊。有詩為證:《肅清江西全省》彭玉麟,“ 桃花岑舊飛紅雨,桑落洲新長緑蕪。”桃花岑指的就是桑洛洲清時曾國藩與太平平作戰的故壘。彭玉麟是曾國藩之幕僚清時在桑洛洲紮營相當長的時間。對當地人文相當瞭解。 桃花岑這個名稱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到桃花源,恐怕無人不知。可是真正知道桃花源在什麽地方的人就很少了,而且具體地點爭議也很大。其實桃花岑與桃花源是同一個地方即桑落洲。當初陶淵明就是以桑洛洲為原形寫下《桃花源記》。
  公元400年,陶潛因為上京(指去南京)遞奏摺遇風,在桑洛洲的規林避風(規林就是桑落洲的周瑜九柳八卦陣的別稱,陶潛當時避風地點為今天安徽省宿鬆縣匯口鎮歸林村),寫了兩首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在此表明了其歸隱的志嚮。後來人們因為陶在此有歸隱山林之意,所以又稱此地為歸林。這裏也是其桃花源的原形。陶淵明在洲上觀望,當年周瑜練兵點將處,如今桃花依舊,可是九柳衹剩下五柳,眼見百年殘柳,陶見其滄桑,想起世道和自己的身世,正若這五棵百年柳樹一樣飄搖,逐號五柳先生。
  公元404年,劉毅與桓玄戰於桑落洲。戰火紛飛。劉毅大勝。 桑落洲卻在血火的洗禮,依然屹立於江上。殘陽如血幾人歸,岸邊老樹發新柳。硝煙繚繞隨風去,大江默默嚮東流。
  公元405年,陶潛出任彭澤令,也就是古澎澤包括今天江西省彭澤縣部分和今天的江西省湖口縣。史書記載,這年宮亭湖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宮亭湖水南侵,鄡陽縣(古鄡陽在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大部分地區和鄱陽湖附近地區)包括武林在內海昏等的儲多城邑沉沒於當時形成的鄱陽湖湖中,流民擁擠到彭澤。1986年《都昌縣地名志》記:由於都陽湖盆發生多次陷落,古鄡陽縣、海昏縣、鄡陽城、昌邑城和白沙、武林、武陽、黃金采等軍事、經濟、交通重鎮,均先後淪人湖中。陶淵明把流民安置在他當年避風的那個桑落洲上。陶淵明在桑洛洲上安置流民,建歸林莊,種植桑樹。這些陶淵明都在其《擬古》這首詩中有簡略記載“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又因為這些移民都是鄡陽縣武林人,所以後人把當初那個安置點叫做武林洲。根據《通典·州郡典·州郡七 古揚州》的記載,宿鬆漢皖縣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為九派,會於此縣界洲上,三百餘裏合流,謂之九江口。東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唐·杜佑曰:桑落洲在江州都昌縣,漢之彭澤縣也。陶潛的祖籍也是鄡陽。這次安置移民,為後來他寫出《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創造了心理和現實背景。衹是古人喜歡假字,重音不重形,陶淵明亦是如此,武林人被他寫成了武陵人,以致纔有今人的誤讀,武陵人實乃武林人。可以想象,當年地震後的武林人及陶淵明從老傢鄡陽縣沿江而下,在水上行至到鄱陽湖口的桑洛洲眼晴應該是為之一亮,這水上之緑洲桑洛洲不正可以作為安置之所嗎。流民在桑洛洲安置後,好景不長,最終戰爭又在桑洛洲爆發。桑落洲成了軍事的角鬥場。
  公元410年,又是劉毅,衹不過對手換成了五鬥米教教主盧循了。這次劉毅大敗。桑落洲到處血光。也就是這年,劉裕兵至桑落洲。遇上戰爭,更為嚴重的是這隨後的幾年,鄡陽縣大部分地區完全沉入鄱陽湖中。這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文尾埋下的伏筆: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都在其《擬古》這首詩中有簡略記載“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後來陶淵明根據這一經歷藉古喻今寫出了《桃花源記》。其實桃花源就在桑洛洲上。另外陶淵明不為五鬥路折腰的典故亦來於此。
  讓我們來具體分析解讀一下陶潛的《桃花源記》 :
  (桃花源之源義:古代的源不僅僅有水源的意思,也有水中平原之意。我們可以從“塬”字就看得到提示,這個字就是指高原。而源也有水中是洲島這意。這點我們可以從《桃花源記》中看出,土地平闊,為什麽在本已平的土地上加上一個闊字,順江而下看到露出水面的平闊一洲,而陶潛的活動鄱陽湖地域及其附近大多是這樣的景緻。因此桃花源就是水上的桃花洲桃花島。)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傢,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傢,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嚮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嚮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江西鄡陽的武林人(武陵人之陵通假林)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着(鄱陽湖)溪水划船走,(不知不覺出了鄱陽湖)就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出鄱陽湖口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着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不是野生吧有人種植管理過吧),地上香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難道有人)。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看見一座山(積土成山,山衹是一道堤壩或者土堆,若是真天然的山隨便一座山都應高過桃樹很多吧為何到近前纔看見一山),土山上有個小口(山有小口並不是十足的洞口,衹是水源流出的的缺口,口者缺口為口,路口為口,可為閘口,口衹是個可以出入的方便之處),可以出入的口裏面好像有光亮(是燈光還是天光水光不得而知反正有光)。漁人就丟下小船,從出入口進去。開始出入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越過出入口這後,發現)這裏土地平坦開闊(土地平坦開闊衹有洲地平原纔可以這樣稱,山地大多狹窄怎麽說也說不過去),房屋整整齊齊,有良好肥沃的田地(何謂良田,當然農作物高産纔可以稱為良田,山地多低産怎麽可稱為良田何況那是農耕的東晉),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這是洲地常有之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裏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不是這個地方的人的穿着。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村裏面的人看見漁人(很陌生),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們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傢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江中絶島)與外人隔絶的地方,沒有再從這裏出去過,於是和洲島外的人隔絶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傢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要對洲島以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江水淹了?還是標記做得不夠,以致不足以找準方位),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另外陶淵明同期還寫了一首《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藉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此詩中之商山即指今天廬山根據慧遠《廬山記》中則謂匡俗為殷周之際人,與奚道仙人同遊廬山,隱居修煉。所以廬山又被稱作匡山。因其出自殷商之季,所以也可能被稱作商山。後世多把商山指作隱居的地方.而此詩中“往跡浸復湮”足以說明桃花源的環境了,乃水中之洲也。)
  桑落洲就是桃花源,裏面的很多場景大多是陶的憧憬。桑落洲的移民並沒有這樣安生過,也就是這年之前的一年,何無忌兵至桑落洲抗擊桓玄軍。不到6年,也就是公元410年,劉道規,和劉裕先後在桑落洲大戰,桃花源纍受戰火洗禮。也就是這年,陶懷着極其憂憤的心情藉古喻今寫下了《桃花源記》。這也就是陶在文後留下的伏筆:後無問津者。人們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主要原因。
  關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除了大時代戰爭因素、當時陶的故鄉發生強烈地震物是人非:
  鄡陽,始建於公元前201年(漢高祖6年)縣址在周溪泗山,因一代梟雄九江王英布造反被擒,在些梟首示衆,故名鄡陽,是豫章十八縣之一。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因彭蠡湖盆地發生地震,湖水南侵,鄡陽縣大部分沉入湖中,鄡陽縣撤消。境域入彭澤縣,隸江洲。唐高祖武德五年,改為都昌縣。鄡陽縣自建成到被撤,有600多年的歷史,經兩漢、三國、兩晉,在歷史上是一個有名的縣域。鄡陽水陸交通便利,與南昌、鄱陽、九江、永修、餘幹等地往來甚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東吳名將黃蓋曾在此鎮守。
  《晉書》稱:“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傢廬江之尋陽。”陶侃既然是“鄱陽人”,又“徙傢尋陽”,為何成為都昌人呢?原來陶侃故裏,就在都昌縣蘇山鄉的十裏陶傢衝,也稱“都昌稈林”。都昌西北邊界的十裏陶傢衝和星子縣隔湖相望,這一小塊地方在吳末晉初曾隸屬廬江郡之尋陽縣管轄。在當時的中國版圖尚無都昌縣,都昌縣的前身是鄡陽縣,據《縣志》沿革載: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鄡陽縣由鄱陽郡劃歸潯陽郡管轄。陶侃(259-334),永興元年侃45歲。陶侃徙傢廬江郡尋陽縣,時在“吳平”,即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同一年,尋陽縣即屬廬江郡,至永興元年再改屬潯陽郡。尋陽縣隸屬廬江郡衹有24年。陶侃徙傢後的家庭地址,初屬廬江郡的尋陽縣,隨着郡縣變更,改屬潯陽郡鄡陽縣(即今都昌縣)。彭蠡澤和鄱陽湖的演變。鄱陽湖在地質時代湖盆地區的地質地貌幾經滄桑,變化很大。全新世開始湖盆雖逐漸下沉,由於泥沙沉積量和湖盆下沉量基本均衡,故仍呈現為河網割切的景觀。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01 (漢高祖六年)~公元421年(劉宋永初二年)在令鄱陽湖中心設置了鄡陽縣,古城已經考古發現在今鄱陽湖中心的四山。其周圍有彭澤、鄱陽、海昏等縣,所轄土地也有部分在鄱陽湖中。可見在公元5世紀20年代以前,鄱陽南湖地區並不存在龐大水體,而為地勢低平、河網割切的湖積平原,而鄡陽縣為河網支匯的中心。
  過去有人因鄱陽湖在古代曾有彭蠡澤之稱,因而認為古代彭蠡澤即今鄱陽湖。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彭蠡古澤的形成與古長江在九江盆地的變化有密切關係。更新世中期,長江出武穴(今廣濟縣)後,主泓經太白湖、竜感湖、下倉浦至望江縣與從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緣的長江汊道會合。更新世後期,長江主泓南移至今長江道上,而原來被廢棄古河道因全新世以來傾掀下陷作用,逐漸擴展並與九江盆地南緣的寬闊的長江水面合併,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湖泊,即先秦《禹貢》中所載的彭蠡澤。當時長江出武穴擺脫兩岸山地的約束,形成了以武穴為頂點,北至黃梅,南至九江,東至鄂皖邊界的衝積扇,江水在衝積扇上分為多支,即《禹貢》中所謂“九江”,東至扇前窪地匯入彭蠡澤,可見古彭蠡澤主體部分在江北,相當今竜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區。江南僅為今鄱陽湖的頸部。
  由於古彭蠡澤是長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九江瀦匯而成的湖泊,水下新老河段之間脊綫分明。以後由於長江泥沙經九江段時,受到贛江的頂托在主泓北側堆積起來,日久新老主泓道之間自然堤逐漸高出水面,九江主泓道和江北彭蠡澤即被分割開來。時間約在西漢後期,距今2000年。以後,每逢長江泛濫泥沙溢出,彭蠡古澤逐漸縮小,形成了幾個由水流連通的湖泊,史稱雷水和雷池,即今竜感湖、大官湖的前身。江北彭蠡澤之名逐漸消失。
  自全新世開始本區第四次斷塊差異運動,在南昌一湖口一綫有較大的相對下陷,尤以湖口斷陷為強烈。西漢後期,湖口斷陷的古贛江區已擴展成較大的水域,即今鄱陽北湖的前身。因為江北彭蠡澤之名出於經典《禹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裏就附會江南的鄱陽湖為古彭蠡澤。但在記載到湖漢水和豫章水(均指令贛江)時,卻又說註入長江,而不是註入彭蠡澤。估計當時江南新彭蠡澤枯洪水位變率大,枯水時束狹如江之故。
  漢晉時代的新彭蠡澤(晉時又稱宮亭湖)南界不超過今星子縣南嬰子口一綫,而嬰子口則是贛水入湖口,也稱彭蠡湖口。江南彭蠡澤形成後,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比較穩定。其後隨南昌—湖口斷層下陷自北而南的發展,河網交錯的平原逐漸嚮沼澤化發展。劉宋永初二年(421)鄡陽縣的撤銷當與此有關。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彭蠡澤迅速嚮東南方向擴展。宋初彭蠡湖區已超過嬰子口、鬆門山,迫近鄱陽(今波陽)縣城,彭蠡湖開始有鄱陽湖之稱。這種擴大的結果使原在湖邊上的山峰先後淪為湖中小島,附近的小湖也相繼和鄱陽湖連成一片,古鄡陽縣周圍平原幾平淪沒殆盡。但其時鄱陽南湖仍為吞吐型湖,洪水時茫茫一片,枯水期水束如帶。
  明清時期鄱陽湖演變的特點是汊湖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鄱陽湖南部地區,如今軍山湖、青嵐湖都形成於此時。而清代以來,吳城以北鄱陽湖逐漸淤淺,由於贛江、撫河、信江的口外沙洲嚮東北延伸,鄱陽南湖西南部湖面逐漸縮小。
  ③漢別將擊英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蘇林曰:洮,音兆。徐廣曰:洮,音道,在江、淮間。餘據布軍既敗走江南,則洮水當在江南。羅含湘中記:零陵有洮水。水經註:洮水出洮陽縣西南,東流註於湘水。如淳註:洮陽之洮,音韜。蓋布舊與長沙王婚,其敗也,往從之,而洮水又在長沙境內,疑近是也。杜佑曰:漢洮陽縣城在永州湘源縣西北。按今全州,漢洮陽縣地,有洮水,在清湘縣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成王臣使人誘布,偽欲與亡走越,布信而隨之。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捨。〔番,音婆。師古曰:茲鄉,鄡陽縣之鄉也。班志,鄡陽縣屬豫章郡。鄡,古麽翻。餘據史記及漢書高紀,皆言“追斬布番陽”,竊意茲鄉當在番陽界,非鄡陽。〕
  還有一點,陶屬道傢文化的繼承者,在當時《桃花源記》中的晉太元中,也就是公元386年。這一年恰巧是慧遠在廬山上建成了東林寺,其是否有隱喻此事呢。慧遠也是順江而下,值得懷疑的是,佛教的聖花是蓮花而非桃花,桃花是道教的聖花。在廬山上,是否是道傢和佛傢為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在爭執呢?慧遠在廬山上傳教,到《桃花源記》文中其最後的後無問津者,有可能是隱預道教被佛教取代的過程。瞭解《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可以通過《陶淵明年譜》加以瞭解。(完)
  桃花源交通
  外部交通:長沙汽車西站(長沙榮灣鎮)每日有38次空調豪華旅遊車、客班車到常德、挑源、挑花源,其中有18次班車經過桃源、桃花源
  市內交通:常德湘運北站每天從早到晚每隔20分鐘有一班汽車(快吧)開桃源,在車站停車坪隨到隨上,桃源至桃花源,每15分鐘就有一班公共汽車,在汽車南站上車。
  大酉洞桃花源
  大酉洞,在重慶酉陽城近郊。核其形,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酷似。
  大酉洞係一石灰岩溶洞。洞高三、四十米,闊二三十米,長百餘米,有溪水淙淙,秋鼕不竭,沿洞右側流出,註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墻立,半裏許,豁然開朗,別有一天地。其中田十餘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絶。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釐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遊跡罕至,故文獻無徵,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大酉洞上穹下平,鼕暖夏涼。洞頂,鐘乳懸挂,錯落有緻,水落珠璣,叮咚有聲。乳石形態各異,或人或物,亦禽亦獸,憑遊人之興,隨形賦名。左右石壁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蝕損莫辨。唯洞後左壁上,清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鬥大的楷體宇,仍清晰可見。關於藏書一事,清《酉陽州志》載有一詩,說秦始皇焚書坑儒,鹹陽書生背着書籍,逃進武陵山區,將所負之書盡藏此洞中。
  1936年以前,川湘公路未修,官路離洞口約一華裏,從那條自洞中流出的小溪的石橋上通過。溪畔桃樹特多,一到春天,桃花盛開,落瑛繽紛,溪水流紅。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絶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裏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幹。”明季酉陽宣慰使冉天育在詠大酉洞“八景”的詩中也有“萬山嶙峋洞天幽,結酗聯翩作勝遊。霄際鬆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都是詠這“桃澗流紅”勝景的。
  現酉陽縣政府正着手開發大酉洞風景區,按《州志》所記恢復舊貌,根據遊覽需要配以現代旅遊設施,供人們欣賞遊樂。
概述
  “桃花源”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産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麽地方。目前全國有30多個地方在爭“桃花源”這個“名分”,而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在何地,關鍵在於弄清詩人《桃花源記》中的“武陵”這一地方當時究竟在何處?湖南常德人、歷史學家、收藏傢周新國先生所著《武陵藏珍》中有一篇對“武陵”地域的考證,或許會對大傢的理解有所幫助。
武陵地域考
  (該文節選自湖南常德人周新國、周波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
  武陵郡,是常德歷史上的第二個行政區劃,這裏最早的行政區劃名稱叫“黔中郡”。《水經註·沅水》雲:“漢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西漢時,武陵又別稱“義陵”。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序稱:“常林《義陵記》雲:初,項籍殺義帝於郴,武陵人曰:‘天下憐楚而興,今吾王何罪乃見殺?’郡民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亦曰義陵。”
  武陵郡治城,西漢時設於“索縣”,《漢書·地理志》有明確記載。西漢武陵郡所轄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共轄13縣:索、孱陵、臨沅、零陽、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艮山、充。其中在今常德地區的有4縣:索縣,其地包括今漢壽縣和鼎城區東北一部。索縣是文獻記載中漢壽最早建縣的開始。臨沅縣,其地包括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治城在今常德市城區東部。《水經註·沅水》說,臨沅因為“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孱陵縣,其地包括今澧縣一部和津市、安鄉、南縣、華容、嶽陽及湖北公安,治城在公安。零陽縣,其地包括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治城在慈利零陽鄉,以在零水之北得名。
  新莽統治時期,更天下郡縣名。武陵郡改為建平郡,臨沅縣改為監沅縣,孱陵縣改為孱陸縣。東漢時,劉秀將王莽更易的郡縣名稱一一改回原名。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東漢武陵郡轄境與西漢基本相同,轄12縣:臨沅、漢壽、孱陵、零陽、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作唐。其中有5縣在今常德地區之內:臨沅縣,轄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及桃源一部,同時也是武陵郡治所在地;漢壽縣,原西漢的索縣,東漢大部分時期稱索縣,到東漢後期的陽嘉三年(134),始更名為漢壽,轄今鼎城區東北部和漢壽;沅南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臨沅縣地新置,轄今桃源南部等地,因在沅水之南故名,是今桃源縣前身;作唐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孱陵縣地新置,轄今安鄉、津市和澧縣一部,作唐是今安鄉在歷史上獨立建縣的開始;零陽縣,與西漢零陽縣同,轄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東漢武陵郡治,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是在臨沅(即今常德市城區)。此後,歷朝的武陵郡治,以及唐朗州、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一千數百年來其治所一直未再變更。
  魏晉以後,武陵郡沿設,但轄區縮小,衹轄沅水流域諸縣。南朝蕭梁時,將武陵郡置為武州。《隋書·地理志下》:“武陵郡,梁置武州。”陳朝後期,又改武州為“沅州”。《陳書·宣帝紀》載:“太建七年(575),改武州為沅州。”據《隋書·地理志》開皇九年(589),隋滅陳後,廢陳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為“朗州”。但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將朗州更名為武陵郡。原陳朝武陵郡下轄的4縣(臨沅、沅南、漢壽、竜陽),隋將其並為兩縣。即將臨沅、沅南、漢壽合併為 “武陵縣”。這是武陵縣在歷史上的最初設置。竜陽縣則依舊。所以,隋代武陵郡僅轄兩縣:武陵縣和竜陽縣。郡治在武陵縣。
  到唐朝,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朗州。”故唐代習慣稱這裏為“朗州武陵郡”,或單稱“朗州”。唐朗州轄地同隋代,仍然是武陵和竜陽二縣。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唐、五代之舊,稱“朗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名為“鼎州”。“鼎州”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武陵縣境有鼎水(即古漸水)。這次更名的原因,南宋《方輿勝覽》捲三十《常德府》雲:“國朝祥符,避聖祖諱,改鼎州。”北宋時鼎州下轄3縣:武陵、竜陽、桃源。南宋時,鼎州又更名為“常德府”。關於常德府的設置和得名,它首先緣於北宋後期在鼎州設置的軍事轄區“常德軍”。據《輿地紀勝·常德府》載:“政和七年(1117)” 鼎州置“常德軍節度”。“常德軍”何故以“常德”命名?據《方輿勝覽·常德府》記載,是因為《詩經·大雅》中有一篇《常武》其詩序中有這樣一句:“有常德以立武事。”“常德軍”便從這裏取名取義。“常德軍”是軍事轄區名稱,不是行政轄區名稱。《宋史·地理志》載:“乾道元年,(鼎州)以孝宗潛藩升(常德)府。”乾道元年即1165年,這一年“常德”正式成為本地行政區之名稱。
  元代,常德府改稱“常德路”。據《元史·地理志》載,至元十四年(1277),常德府改為“常德路”,治所在武陵縣,下轄:武陵縣、桃源州、竜陽州。竜陽州下轄沅江縣。常德路轄區實際與南宋常德府相同。據《明史·地理志》載:明朝在1364年改元代的常德路為“常德府”,下轄武陵、桃源、竜陽、沅江4縣,府治在武陵。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這是歷史上湖南正式建省的開始。清代,在“省”下設“道”“府(州)”“縣”。今常、澧各地屬“嶽常澧”道,道治在巴陵(今嶽陽)。清代沿設“常德府”,下轄4縣與明代同:武陵、桃源、竜陽、沅江。府治在武陵。
  “武陵郡”自漢高祖二年(前205)設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歷時963年,以後不再使用。其所轄地區,先後改稱(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縣”自隋開皇九年(589)設置開始,沿用至中華民國二年(1913),歷時1324年。“武陵”一詞,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此武陵人當是“武陵郡人”。晉孝武帝《徵武陵襲元之》、晉湖濟(尚書郎)《薦武陵伍朝疏》、六朝劉潛《為武陵王謝賜弟啓》中的“武陵”,也應是指“武陵郡”,因“武陵縣”之名,此時還不存在。唐以後至清末,一般纔是指“武陵縣”。不過,無論唐以前或唐以後,在文人筆下,仍時有把原屬於“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區,習慣地泛稱“武陵”。
桃花源的由來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之序)。說是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着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裏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傢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這些人不知道秦以後有過漢朝,漢朝以後又有晉朝。漁人在這桃花源裏住了好幾天,想傢了,就與他們告別。出了桃花源,以後再去尋找,就找不到了。
  有人說在陶淵明家乡廬山的某一座山𠔌中,有人說在安徽古徽州的黟縣。說是這裏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一平方公裏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而且這裏還有姓陶的人傢,從他們的傢譜來看,他們的始祖就是陶淵明的子孫。目前比較有名的“桃花源”有如下這些地方。
歌麯·桃花源
  湖南民歌《桃花源》(演唱:何紀光)
  三月春風暖,染紅了桃花源
  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
  漫步走過遇仙橋, 石板小路灑滿了桃花瓣。
  風也香,雨也甜,
  桃花源裏住一夜,多活那個二十年。
  幽幽秦人洞,青青千丘田,
  雲染鬆杉樹,霧滿桑茶園。
  麯麯彎彎沅江水,碧波閃閃灑滿了打漁船。
  山也翠,水也藍,
  誰不羨慕武陵人,住那個畫中間。
  歌手蔡依林《桃花源》唱的桃花源很現代!而用一種輕快的方式唱出了真愛棲息的桃花源與世無爭的幸福感。那裏一是片愛的國度,夢的境土。
  我熟悉的孤獨 突然間跳起舞
  說它知道 在心的深處有個國度(愛的國度)
  鋪滿花瓣的路
  水晶房屋清澈微甜的湖
  就算衹是短暫經過都覺得幸福
  那裏什麽都會變
  但每一刻都像永遠
  會有騙人的誓言
  但每句都值得紀念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了漫遊 危險的世界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傳說裏無法遺忘的甜
  就算最後的眼淚 有點鹹
  雲那頭 的地平綫
  會不會也有個溫柔的他 在等誰
  美麗的伊甸園
  相信的才能看見
  而勇氣是它唯一的入場券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浪漫又危險的詩篇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那張可能最重要的臉
  不管花多久時間
  這是我的戀愛大冒險
  開始浪漫又危險的詩篇
  終點是情人們口中真愛棲息的桃花源
  走進心裏的桃花源
  尋找傳說裏無法遺忘的甜
  就算最後的眼淚 有點鹹
  歌手雷風創作了一首《桃花源》,還為我們增添了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那裏的山上長滿了無數的桃樹。每年的春天,遍山的桃花就好像雪花一樣,美麗着那個世界。就在桃樹林中間,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青梅竹馬,深深相愛。可是,就在他們準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時,雙方的傢族因爭奪桃樹林發生了矛盾,他們的相愛在被激發的矛盾當中,也自然而然地遭到了雙方傢族的反對。他們試圖用愛來緩解矛盾,然而,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决,反而使矛盾越演越烈。最終,他們在傢族的鬥爭中倒在了桃樹林裏,血液染紅了大地。桃樹汲取了他們的血液,一夜之間,桃花也全都變成了紅色的。從此,這裏所有的一切都靜止起來,桃花永遠是紅的,永不凋落。
  根據這個故事,雷風創作了一首悲傷唯美的《桃花源》,全麯從頭到尾都充溢着悲傷的情緒!
  看不見,那流水落花的景況
  聽不見,那滄海一聲的笑
  衹見那,大地的憂傷
  完全被緑草覆蓋
  滿天是,那真情戀人的血淚
  留下了,那永恆不變的紅
  桃花源,愛情的天堂
  永遠被人們記住
  桃花源桃花源,讓人醉,讓人哭
  完美的世界,不會太真實
  天不變,地不變,河不流,花不落
  虛幻的世界,不會太美麗
  千千萬萬年年不變,花開花落不再存在
  風風雨雨曾經走過,天地萬物開始寧靜
  桃花源的故事就讓它當個傳說永遠傳下去
  畢竟我們的故事,終究有花開花落
  羽泉在專輯《朋友難當》中亦有《桃花源》這樣一首歌:
  詞:金放 麯:羽泉
  前世一杯 水君子未相見
  枉做了凡人百年
  看他鄉千張臉 若有緣不擦肩
  換得今朝面對面
  無意間輕描淡寫小悠閑
  掏出心中地與天
  談笑間情誼無邊 任月光舞窗簾
  恍如遁回桃花源
  忘卻了世間的塵與煩
  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
  真情他哪兒來的藉與還
  邀得一壺清酒濃半山
  再多滄桑還是塵與煩
  再多風雨換來湖海泉
  曾經推窗望月獨自參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史話桑洛洲之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形
桑洛洲桃花源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原形為桑洛洲,這樣講是有根據的。
  晉朝袁宏在其《東徵賦》中看到“惟吾生於末運,托一葉於鄧林”這裏的鄧林,原是誇父追日故事中的典故。誇父逐日死,遺杖,化作桃樹林,叫做鄧林。後世多用鄧林比桃花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桑洛洲上確實有很多桃樹。直到清朝末年,洲上還是桃花依舊。有詩為證:《肅清江西全省》彭玉麟,“ 桃花岑舊飛紅雨,桑落洲新長緑蕪。”桃花岑指的就是桑洛洲清時曾國藩與太平平作戰的故壘。彭玉麟是曾國藩之幕僚清時在桑洛洲紮營相當長的時間。對當地人文相當瞭解。 桃花岑這個名稱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到桃花源,恐怕無人不知。可是真正知道桃花源在什麽地方的人就很少了,而且具體地點爭議也很大。其實桃花岑與桃花源是同一個地方即桑落洲。當初陶淵明就是以桑洛洲為原形寫下《桃花源記》。
  公元400年,陶潛因為上京(指去南京)遞奏摺遇風,在桑洛洲的規林避風(規林就是桑落洲的周瑜九柳八卦陣的別稱,陶潛當時避風地點為今天安徽省宿鬆縣匯口鎮歸林村),寫了兩首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在此表明了其歸隱的志嚮。後來人們因為陶在此有歸隱山林之意,所以又稱此地為歸林。這裏也是其桃花源的原形。陶淵明在洲上觀望,當年周瑜練兵點將處,如今桃花依舊,可是九柳衹剩下五柳,眼見百年殘柳,陶見其滄桑,想起世道和自己的身世,正若這五棵百年柳樹一樣飄搖,逐號五柳先生。
  公元404年,劉毅與桓玄戰於桑落洲。戰火紛飛。劉毅大勝。 桑落洲卻在血火的洗禮,依然屹立於江上。殘陽如血幾人歸,岸邊老樹發新柳。硝煙繚繞隨風去,大江默默嚮東流。
  公元405年,陶潛出任彭澤令,也就是古澎澤包括今天江西省彭澤縣部分和今天的江西省湖口縣。史書記載,這年宮亭湖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宮亭湖水南侵,鄡陽縣(古鄡陽在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大部分地區和鄱陽湖附近地區)包括武林在內海昏等的儲多城邑沉沒於當時形成的鄱陽湖湖中,流民擁擠到彭澤。1986年《都昌縣地名志》記:由於都陽湖盆發生多次陷落,古鄡陽縣、海昏縣、鄡陽城、昌邑城和白沙、武林、武陽、黃金采等軍事、經濟、交通重鎮,均先後淪人湖中。陶淵明把流民安置在他當年避風的那個桑落洲上。陶淵明在桑洛洲上安置流民,建歸林莊,種植桑樹。這些陶淵明都在其《擬古》這首詩中有簡略記載“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又因為這些移民都是鄡陽縣武林人,所以後人把當初那個安置點叫做武林洲。根據《通典·州郡典·州郡七 古揚州》的記載,宿鬆漢皖縣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為九派,會於此縣界洲上,三百餘裏合流,謂之九江口。東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唐·杜佑曰:桑落洲在江州都昌縣,漢之彭澤縣也。陶潛的祖籍也是鄡陽。這次安置移民,為後來他寫出《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創造了心理和現實背景。衹是古人喜歡假字,重音不重形,陶淵明亦是如此,武林人被他寫成了武陵人,以致纔有今人的誤讀,武陵人實乃武林人。可以想象,當年地震後的武林人及陶淵明從老傢鄡陽縣沿江而下,在水上行至到鄱陽湖口的桑洛洲眼晴應該是為之一亮,這水上之緑洲桑洛洲不正可以作為安置之所嗎。流民在桑洛洲安置後,好景不長,最終戰爭又在桑洛洲爆發。桑落洲成了軍事的角鬥場。
  公元410年,又是劉毅,衹不過對手換成了五鬥米教教主盧循了。這次劉毅大敗。桑落洲到處血光。也就是這年,劉裕兵至桑落洲。遇上戰爭,更為嚴重的是這隨後的幾年,鄡陽縣大部分地區完全沉入鄱陽湖中。這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文尾埋下的伏筆: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都在其《擬古》這首詩中有簡略記載“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後來陶淵明根據這一經歷藉古喻今寫出了《桃花源記》。其實桃花源就在桑洛洲上。另外陶淵明不為五鬥路折腰的典故亦來於此。
  讓我們來具體分析解讀一下陶潛的《桃花源記》 :
  (桃花源之源義:古代的源不僅僅有水源的意思,也有水中平原之意。我們可以從“塬”字就看得到提示,這個字就是指高原。而源也有水中是洲島這意。這點我們可以從《桃花源記》中看出,土地平闊,為什麽在本已平的土地上加上一個闊字,順江而下看到露出水面的平闊一洲,而陶潛的活動鄱陽湖地域及其附近大多是這樣的景緻。因此桃花源就是水上的桃花洲桃花島。)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傢,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傢,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嚮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嚮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江西鄡陽的武林人(武陵人之陵通假林)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着(鄱陽湖)溪水划船走,(不知不覺出了鄱陽湖)就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出鄱陽湖口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着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不是野生吧有人種植管理過吧),地上香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難道有人)。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看見一座山(積土成山,山衹是一道堤壩或者土堆,若是真天然的山隨便一座山都應高過桃樹很多吧為何到近前纔看見一山),土山上有個小口(山有小口並不是十足的洞口,衹是水源流出的的缺口,口者缺口為口,路口為口,可為閘口,口衹是個可以出入的方便之處),可以出入的口裏面好像有光亮(是燈光還是天光水光不得而知反正有光)。漁人就丟下小船,從出入口進去。開始出入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越過出入口這後,發現)這裏土地平坦開闊(土地平坦開闊衹有洲地平原纔可以這樣稱,山地大多狹窄怎麽說也說不過去),房屋整整齊齊,有良好肥沃的田地(何謂良田,當然農作物高産纔可以稱為良田,山地多低産怎麽可稱為良田何況那是農耕的東晉),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這是洲地常有之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裏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不是這個地方的人的穿着。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村裏面的人看見漁人(很陌生),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們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傢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江中絶島)與外人隔絶的地方,沒有再從這裏出去過,於是和洲島外的人隔絶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傢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要對洲島以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江水淹了?還是標記做得不夠,以致不足以找準方位),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另外陶淵明同期還寫了一首《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藉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此詩中之商山即指今天廬山根據慧遠《廬山記》中則謂匡俗為殷周之際人,與奚道仙人同遊廬山,隱居修煉。所以廬山又被稱作匡山。因其出自殷商之季,所以也可能被稱作商山。後世多把商山指作隱居的地方.而此詩中“往跡浸復湮”足以說明桃花源的環境了,乃水中之洲也。)
  桑落洲就是桃花源,裏面的很多場景大多是陶的憧憬。桑落洲的移民並沒有這樣安生過,也就是這年之前的一年,何無忌兵至桑落洲抗擊桓玄軍。不到6年,也就是公元410年,劉道規,和劉裕先後在桑落洲大戰,桃花源纍受戰火洗禮。也就是這年,陶懷着極其憂憤的心情藉古喻今寫下了《桃花源記》。這也就是陶在文後留下的伏筆:後無問津者。人們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主要原因。
  關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除了大時代戰爭因素、當時陶的故鄉發生強烈地震物是人非:
  鄡陽,始建於公元前201年(漢高祖6年)縣址在周溪泗山,因一代梟雄九江王英布造反被擒,在些梟首示衆,故名鄡陽,是豫章十八縣之一。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因彭蠡湖盆地發生地震,湖水南侵,鄡陽縣大部分沉入湖中,鄡陽縣撤消。境域入彭澤縣,隸江洲。唐高祖武德五年,改為都昌縣。鄡陽縣自建成到被撤,有600多年的歷史,經兩漢、三國、兩晉,在歷史上是一個有名的縣域。鄡陽水陸交通便利,與南昌、鄱陽、九江、永修、餘幹等地往來甚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東吳名將黃蓋曾在此鎮守。
  《晉書》稱:“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傢廬江之尋陽。”陶侃既然是“鄱陽人”,又“徙傢尋陽”,為何成為都昌人呢?原來陶侃故裏,就在都昌縣蘇山鄉的十裏陶傢衝,也稱“都昌稈林”。都昌西北邊界的十裏陶傢衝和星子縣隔湖相望,這一小塊地方在吳末晉初曾隸屬廬江郡之尋陽縣管轄。在當時的中國版圖尚無都昌縣,都昌縣的前身是鄡陽縣,據《縣志》沿革載: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鄡陽縣由鄱陽郡劃歸潯陽郡管轄。陶侃(259-334),永興元年侃45歲。陶侃徙傢廬江郡尋陽縣,時在“吳平”,即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同一年,尋陽縣即屬廬江郡,至永興元年再改屬潯陽郡。尋陽縣隸屬廬江郡衹有24年。陶侃徙傢後的家庭地址,初屬廬江郡的尋陽縣,隨着郡縣變更,改屬潯陽郡鄡陽縣(即今都昌縣)。彭蠡澤和鄱陽湖的演變。鄱陽湖在地質時代湖盆地區的地質地貌幾經滄桑,變化很大。全新世開始湖盆雖逐漸下沉,由於泥沙沉積量和湖盆下沉量基本均衡,故仍呈現為河網割切的景觀。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01 (漢高祖六年)~公元421年(劉宋永初二年)在令鄱陽湖中心設置了鄡陽縣,古城已經考古發現在今鄱陽湖中心的四山。其周圍有彭澤、鄱陽、海昏等縣,所轄土地也有部分在鄱陽湖中。可見在公元5世紀20年代以前,鄱陽南湖地區並不存在龐大水體,而為地勢低平、河網割切的湖積平原,而鄡陽縣為河網支匯的中心。
  過去有人因鄱陽湖在古代曾有彭蠡澤之稱,因而認為古代彭蠡澤即今鄱陽湖。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彭蠡古澤的形成與古長江在九江盆地的變化有密切關係。更新世中期,長江出武穴(今廣濟縣)後,主泓經太白湖、竜感湖、下倉浦至望江縣與從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緣的長江汊道會合。更新世後期,長江主泓南移至今長江道上,而原來被廢棄古河道因全新世以來傾掀下陷作用,逐漸擴展並與九江盆地南緣的寬闊的長江水面合併,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湖泊,即先秦《禹貢》中所載的彭蠡澤。當時長江出武穴擺脫兩岸山地的約束,形成了以武穴為頂點,北至黃梅,南至九江,東至鄂皖邊界的衝積扇,江水在衝積扇上分為多支,即《禹貢》中所謂“九江”,東至扇前窪地匯入彭蠡澤,可見古彭蠡澤主體部分在江北,相當今竜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區。江南僅為今鄱陽湖的頸部。
  由於古彭蠡澤是長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九江瀦匯而成的湖泊,水下新老河段之間脊綫分明。以後由於長江泥沙經九江段時,受到贛江的頂托在主泓北側堆積起來,日久新老主泓道之間自然堤逐漸高出水面,九江主泓道和江北彭蠡澤即被分割開來。時間約在西漢後期,距今2000年。以後,每逢長江泛濫泥沙溢出,彭蠡古澤逐漸縮小,形成了幾個由水流連通的湖泊,史稱雷水和雷池,即今竜感湖、大官湖的前身。江北彭蠡澤之名逐漸消失。
  自全新世開始本區第四次斷塊差異運動,在南昌一湖口一綫有較大的相對下陷,尤以湖口斷陷為強烈。西漢後期,湖口斷陷的古贛江區已擴展成較大的水域,即今鄱陽北湖的前身。因為江北彭蠡澤之名出於經典《禹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裏就附會江南的鄱陽湖為古彭蠡澤。但在記載到湖漢水和豫章水(均指令贛江)時,卻又說註入長江,而不是註入彭蠡澤。估計當時江南新彭蠡澤枯洪水位變率大,枯水時束狹如江之故。
  漢晉時代的新彭蠡澤(晉時又稱宮亭湖)南界不超過今星子縣南嬰子口一綫,而嬰子口則是贛水入湖口,也稱彭蠡湖口。江南彭蠡澤形成後,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比較穩定。其後隨南昌—湖口斷層下陷自北而南的發展,河網交錯的平原逐漸嚮沼澤化發展。劉宋永初二年(421)鄡陽縣的撤銷當與此有關。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彭蠡澤迅速嚮東南方向擴展。宋初彭蠡湖區已超過嬰子口、鬆門山,迫近鄱陽(今波陽)縣城,彭蠡湖開始有鄱陽湖之稱。這種擴大的結果使原在湖邊上的山峰先後淪為湖中小島,附近的小湖也相繼和鄱陽湖連成一片,古鄡陽縣周圍平原幾平淪沒殆盡。但其時鄱陽南湖仍為吞吐型湖,洪水時茫茫一片,枯水期水束如帶。
  明清時期鄱陽湖演變的特點是汊湖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鄱陽湖南部地區,如今軍山湖、青嵐湖都形成於此時。而清代以來,吳城以北鄱陽湖逐漸淤淺,由於贛江、撫河、信江的口外沙洲嚮東北延伸,鄱陽南湖西南部湖面逐漸縮小。
  ③漢別將擊英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蘇林曰:洮,音兆。徐廣曰:洮,音道,在江、淮間。餘據布軍既敗走江南,則洮水當在江南。羅含湘中記:零陵有洮水。水經註:洮水出洮陽縣西南,東流註於湘水。如淳註:洮陽之洮,音韜。蓋布舊與長沙王婚,其敗也,往從之,而洮水又在長沙境內,疑近是也。杜佑曰:漢洮陽縣城在永州湘源縣西北。按今全州,漢洮陽縣地,有洮水,在清湘縣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成王臣使人誘布,偽欲與亡走越,布信而隨之。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捨。〔番,音婆。師古曰:茲鄉,鄡陽縣之鄉也。班志,鄡陽縣屬豫章郡。鄡,古麽翻。餘據史記及漢書高紀,皆言“追斬布番陽”,竊意茲鄉當在番陽界,非鄡陽。〕
  還有一點,陶屬道傢文化的繼承者,在當時《桃花源記》中的晉太元中,也就是公元386年。這一年恰巧是慧遠在廬山上建成了東林寺,其是否有隱喻此事呢。慧遠也是順江而下,值得懷疑的是,佛教的聖花是蓮花而非桃花,桃花是道教的聖花。在廬山上,是否是道傢和佛傢為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在爭執呢?慧遠在廬山上傳教,到《桃花源記》文中其最後的後無問津者,有可能是隱預道教被佛教取代的過程。瞭解《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可以通過《陶淵明年譜》加以瞭解。(完)
大酉洞桃花源
  大酉洞,在重慶酉陽城近郊。核其形,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酷似。
  大酉洞係一石灰岩溶洞。洞高三、四十米,闊二三十米,長百餘米,有溪水淙淙,秋鼕不竭,沿洞右側流出,註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墻立,半裏許,豁然開朗,別有一天地。其中田十餘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絶。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釐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遊跡罕至,故文獻無徵,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大酉洞上穹下平,鼕暖夏涼。洞頂,鐘乳懸挂,錯落有緻,水落珠璣,叮咚有聲。乳石形態各異,或人或物,亦禽亦獸,憑遊人之興,隨形賦名。左右石壁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蝕損莫辨。唯洞後左壁上,清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鬥大的楷體宇,仍清晰可見。關於藏書一事,清《酉陽州志》載有一詩,說秦始皇焚書坑儒,鹹陽書生背着書籍,逃進武陵山區,將所負之書盡藏此洞中。
  1936年以前,川湘公路未修,官路離洞口約一華裏,從那條自洞中流出的小溪的石橋上通過。溪畔桃樹特多,一到春天,桃花盛開,落瑛繽紛,溪水流紅。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絶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裏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幹。”明季酉陽宣慰使冉天育在詠大酉洞“八景”的詩中也有“萬山嶙峋洞天幽,結酗聯翩作勝遊。霄際鬆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都是詠這“桃澗流紅”勝景的。
  現酉陽縣政府正着手開發大酉洞風景區,按《州志》所記恢復舊貌,根據遊覽需要配以現代旅遊設施,供人們欣賞遊樂。
近義詞
桃花源
桃花源居委會, 桃花源社區
桃花源, 穿越之桃花源
相關詞
故鄉三國九江口湖南常德機場重慶酉陽
景區大酉洞旅遊景點牛肉粉房産瀏陽買房
長株潭房産網長沙
包含詞
桃花源村桃花源圖
桃花源記桃花源詩
桃花源鎮題桃花源
桃花源經桃花源私
桃花源風桃花源食
桃花源和桃花源解
萬景桃花源溪行桃花源
桃花源牌坊心靈桃花源
桃花源記吧再遊桃花源
緑城·桃花源暗戀桃花源
桃花源景區桃花源圖軸
酉陽桃花源人文桃花源
和陶桃花源桃花源社區
桃花源別墅桃花源排屋
室距桃花源一往桃花源
有如桃花源時出桃花源
不羨桃花源歸嚮桃花源
無異桃花源直進桃花源
去去桃花源西土桃花源
變色桃花源又見桃花源
桃花源山莊都市桃花源
常德桃花源桃花源食府
桃花源新村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詩並記大酉洞桃花源
桃花源旅遊區桃花源新農村
桃花源居委會桃花源憶故人
桃花源私傢菜桃花源裏人傢
桃花源旅行社香都市桃花源
桃花源二號門常德桃花源機場
桃花源文物古跡桃花源解放路店
桃花源和平路店桃花源風味米粉
桃花源裏可耕田先賢盛說桃花源
卻是桃花源裏人射洪桃花源風景區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新桃花源休閑山莊
桃花源憶故人鼕夜黃岡市桃花源賓館
南京桃花源江鮮館桃花源國傢森林公園
常德桃花源(鬥姆湖)機場長塘桃花源生態旅遊區
美人𠔌,塵世中的桃花源清何焯楷書桃花源詩軸
桃花源憶故人·鼕夜中州桃花源自然風景區
祥發湖南桃花源賓館揚威宇宙之桃花源星係戰記
桃花源憶故人虞美人影心靈桃花源:中國古典詩文中的人生哲理
桃花源憶故人(虞美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