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荔枝相近的一种果实,它由东印度群岛的一种乔木(Enphoria longana)产生。这种果实球形,壳淡黄或褐色,质薄而光滑,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中医学上用干燥果肉入药,可补心脾、养血安神 |
|
产生龙眼果实的一种乔木 |
|
果名。又称龙眼。果实球形,壳淡黄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可生食,亦可加工成干制品或罐头食品。干桂圆肉可作药用,有补心脾,养血安神功能。 茅盾 《小巫》三:“ 菱姐 把桂圆莲子汤端上楼去。” |
|
龙眼。 |
|
【学名】dimocarpus longgana lour.
【别名】龙眼、益智
【科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龙眼属(dimocarpus)
龙眼亦称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特性与特征】常绿乔木,树体高大。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果球形,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喜温忌冻,年均温20~22℃较适宜,对低温敏感;通常年均温<17.5~18℃,最冷月均温<10℃,绝对低温<-5℃,龙眼难作经济栽培。较耐旱,最适年降水总量为1000~1600mm;对土壤适应性强。
野生龙眼是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半常绿季雨林常见的树种。分布区年平均温24--26℃,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喜干热生境,在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冬春(11--4月)要求18--25℃的气温和适当的干旱,夏秋间(5--11月)生长期需要26--29℃的高温和充沛的雨量。为喜光树种,幼苗不耐过度荫蔽,壮龄树更需充分阳光。天然更新良好,属深根性树种,能在干旱、瘦瘠土壤上扎根生长。萌芽力强,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的树桩,能迅速萌芽更新。自然生长较慢,83年生树的高仅20.2米,胸径27厘米。3--4月开花,7--8月果熟。
【分布状况】龙眼原产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现我国龙眼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区) ,此外, 海南、四川、云南和贵州省也有小规模栽培。世界上栽培龙眼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美国的夏威夷州和佛罗里达州等。
据药理研究证实,龙眼含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素,其中含有较多的是蛋白、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对人体都是十分必需的。特别对于劳心之人,耗伤心脾气血,更为有效。
桂圆可治疗病后体弱或脑力衰退。妇女在产后调补也很适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对桂圆倍加推崇。
【品种】大乌圆、石峡、福眼、储良、广眼
【作用】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园干肉等。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龙眼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以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桂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研究发现,桂圆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更年期是妇科肿瘤好发的阶段,适当吃些龙眼有利健康;桂圆有补益作用,对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
【繁殖】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种子寿命短,剥去果壳后除去假种皮,用清水洗净后即行播种。待苗高8--10厘米时,分床栽植或移入营养袋内,用半年或1年生苗于春雨或秋雨天造林。林地选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台地。栽培品种须采用嫁接繁殖法。
【保护】在桂圆育种上,野生桂圆是很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木材结构细致,坚重,极耐腐、不受虫蛀,为工业强材,适作车、船、桥梁、水工、家具等用材。果实可食。
建议将未遭破坏和分布较多的半常绿季雨林划为野生龙眼自然保护区,同时在附近国营林场建立种子园,为栽培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盛誉】桂圆为中国南方水果,多产于两广地区。与荔枝、香蕉、菠萝同为华南四大珍果。其树高一二丈,叶长而略小,开白花,成实于初秋。其实累累而坠,外形圆滚,如弹丸却略小于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则剔透晶莹偏浆白,隐约可见内里红黑色果核,极似眼珠,故以“龙眼”名之。
泉州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之一,自古盛产龙眼。泉州人通称桂圆鲜果为龙眼,龙眼焙干后为桂圆。商户常把两者统称为“桂圆”。
【历史】桂圆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古时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 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龙眼:“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述:“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
明·泉州人何乔远《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明·徐勃《荔枝谱》(1597年)和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都有关于龙眼用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1666—1668年)和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沿用至今。旧法用挂钵填土。泉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著名品种有普明庵本、红孩儿本等50多种。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东璧”龙眼原产自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内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广泛繁殖。传说早年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质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
“东璧”龙眼品质优良。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称“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种,有8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荣获国际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 近年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
【桂圆药用】桂圆即龙眼(桂元、元肉)。和荔枝性属湿热不同,龙眼能够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龙眼的由来】
据说,很早以前,在福建一带,有条恶龙,每逢八月海水大潮,就兴风作浪,毁坏庄稼,糟蹋房屋,人畜被害不计其数。周围的百姓只好逃离家园,在石洞里躲起来。
当地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少年,名叫桂圆。他看到恶龙兴风作浪,决心为民除害,与恶龙搏斗一番。到了八月,大潮来了,他就准备好酒、猪羊肉,把它们合在一起。恶龙上岸以后,一看到猪羊肉馋得口水直往下淌,几口就把猪羊肉吃光了。因为猪羊肉是用大量的酒泡过的,所以没等恶龙走多远,就躺在地上不动了。这时桂圆举起钢刀,朝龙的左眼刺去,龙眼被刺了出来,恶龙痛得来回翻滚,正要逃跑时,桂圆揪住龙角,骑在龙身上,当恶龙极力想摆脱桂圆时,桂圆用钢刀刺向恶龙的右眼,恶龙的双眼失去,痛得嗷嗷大叫。经过一阵搏斗,恶龙流血过多死去。桂圆由于在搏斗中负伤过重,也死了。
于是,在这个地方长出了一种果品,人们称之为“龙眼”,也叫“桂圆”。
另有一说,古代人把桂圆的圆溜溜的球状果实比喻成各种各样的眼睛.大个儿的桂圆叫龙眼,中等大的叫虎眼,最小的叫鬼眼,但现代人都把它们统一叫做龙眼或桂圆. |
|
无患子科乔木植物龙眼的假种皮(果肉)。龙眼又称龙目、亚荔枝、桂圆。有虎眼、石硖龙眼等三十多个品种。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果皮,鲜用,或将果实干燥后,剥取假种皮备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脾益胃,养血安神。
[参考]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C,磷、钙、铁、酒石酸、腺嘌呤、胆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气血不足,体虚乏力;心脾血虚,失眠健忘,惊悸不安。
[用法]生食,煎汤,熬膏,或浸酒服。
[注意]痰火郁结,咳嗽痰粘者不宜。
[附方]
1,代参膏:龙眼肉30g,放碗内,加白糖少许,一同蒸至稠膏状。分2次用沸水冲服。
源于《随息居饮食谱》,谓能“大补气血,力胜参芪”,用于“衰羸老弱”,“产妇临盘,服之尤妙”。
2,心脾双补汤:龙眼肉15g,莲子30g,大枣10个。加水适量,煎烫服。
本方主要以龙眼肉、莲子补脾养心以安神;大枣亦有类似功效。用于心脾两虚,食欲不振,心悸怔忡,自汗。 |
|
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剪粒---洗果---烘焙或晒干---剥壳---取肉---烘干或晒干---包装.
①原料选择:多采用果小肉厚、种子小、含糖量高的品种.
②剪粒、洗果:采果后,用小剪刀把果粒剪下,盛于竹篮内,放到清水中洗去果皮灰尘和杂物.
③烘焙或晒干;晴天时,把龙眼置于阳光下曝晒,五成干后再用焙灶焙干。若遇雨天,则用培灶烘干至七八成干.
④剥壳取肉:把七八成干的龙眼用于剥去果壳,取下果肉。果肉加工方法可分为叠片和蕊片两种。将每5-6片果肉相叠,用于压成一小块,称为叠片;每剥1粒龙眼,用指捏一下果肉,成花蕊状,称为蕊片。一般多制成叠片.剥果肉时,要拌上花生油,每50千克果肉需加
100—150克花生油,以减少粘性,避免粘成团。
⑤烘干或晒干:把剥下的果肉继续日晒或烘焙。若置于烤房,用60℃烘干,不能放在焙灶上烤干,否则会容易造成果肉变焦黄,带有烟焦味。制成的龙眼肉,用手抓果肉放开后松开不粘手,肉质爽脆,味浓酣,色泽黄亮,含水量为13—19%。最后按实际需要量进行分级包装。 |
|
- : longan
|
|
- n. longane
|
|
健康 | 饮食 | 金瓜 | 银耳 | 炖 | 蛤蚧 | 苦丁茶 | 歌圩 | 崖洞葬 | 杏仁 | 饮品 | 莆田 | 华亭 | 花亭 | 木兰溪 | 水果 | 龙眼 | 兴化 | 红枣 | 蜂蜜 | 茶 | 养生茶 | 饮料 | 桂圆红枣养生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