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格羅茲尼(車臣語:Соьлжа-ГIала、Sölƶ-Ġala或Джохар-ГIала、Dƶoxar-Ġala;俄語:Гро́зный, Groznyy),俄羅斯車臣共和國首府,位於高加索山北麓。
格羅茲尼由沙皇俄國軍隊建城於1818年,其名俄語意為“威脅”,是俄軍控製北高加索的主要要塞之一。該城1989年時人口曾達到40.1萬人,後在兩次車臣戰爭中遭到毀滅性破壞,1999年時人口僅有15萬人,次年進行選民登記時,僅有9833人前來登記。 |
|
格羅茲尼街景 格羅茲尼(Грозный)是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首府。這座城市由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親自命名,取“雷帝”二字。格羅茲尼是在1818年俄羅斯帝國軍隊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俄羅斯北高加索石油城,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首府。人口39.3萬(1985)。1818年建為要塞, 1870年建市。十九世紀末羅斯托夫至巴庫的鐵路建成後,隨石油開發而迅速興起。格羅茲尼石油區的中心。工業以石油采煉、化工及石油機械製造為主。兩座煉油廠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約1400萬噸。有石油學院和石油天然氣科研機構。有輸油管道通裏海西岸的馬哈奇卡拉等地。
清真寺既然“格羅茲尼”在當地方言裏就是“可怕和殘酷”的意思,那麽,這個車臣的首府早已註定將成為嗜血之城。1818年纔建立的格羅茲尼城,是按照作戰要塞來設計的,城內堡壘密如蛛網,易守難攻。所以,這裏爆發的兩次巷戰,堪稱越戰後最血腥的戰役。1994年後,它因“讓俄羅斯軍隊戰慄”而聞名於世。
早在1994年,格羅茲尼就要了上千俄羅斯士兵的命。據說,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着離開;進入市區的26輛俄軍坦剋被車臣武裝擊毀了20輛;俄軍的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車臣武裝甚至將俄軍死屍壘成沙包當作街頭碉堡——死去的士兵喪失了最後的尊嚴。5年後,俄羅斯陣亡士兵的屍體再次被污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最慘烈的一天。俄軍屍橫遍野。天特別冷,屍體都沒有腐爛,車臣武裝踏着它們前進。 |
|
- n.: Groznyj
|
|
|